高职院校教师到底要不要搞科研?

能搞科研的一定要搞,不应该要求所有人一定要搞科研。高校教师也是如此,应该重视并用政策鼓励高校教师从事与所教内容关系密切的科学研究。通过研究使该学科得到发展或拓宽。现在的高校,科研论文越来越多,所教内容的学术水平越来越差,有些论文很多的老师讲课确只能照本宣科,根本不能答疑。一问三不知。学生逃课与老师讲课太差关系很大。


可以搞,但是要明白搞科研的目的是什么,职业院校更注重技术教学,可以搞实用型科研,不应该太过局限于高层次的科研,否则会打消教师创新的积极性,也不符合职业教育的实际。


应该是有能力,有兴趣的做,可是现在科研、比赛,是评价我们的唯一标准


大中国已经陷入了基础研究的陷阱。何时能走出来进入技术研发阶段啊


科研不是给别人搞得,能搞的早就搞了


学校无资金支持,很难搞科研。


不是高校所有的教师都能搞科研


本人是从985本科院校工作二十年,调动工作到高职院校的,谈一下自己的切身体会。

首先,高职院校肯定要搞科研,因为任何高校都是以职称评审政策为导向的。如果你想在高校中获得职称的晋升。科研不可能缺少的,只是对于科研成果的等级要求,可能会比本科院校低一些。但是随着高职院校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科研要求也在水涨船高。举个例子,像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全校有接近400名博士,科研成果也非常多。

其次,高职院校受限于生源分数低的先天性劣势,不能像本科院校那样有优秀的学生来参与科研。所以大部分科研还是要靠教师本人来做,无法形成有效的科研梯队。高职教师做科研会比较辛苦。


职校搞科研很有必要,它能够提高教师与师生的专职技术,能够更好的为国家输送高技术的专职人员,(就是有个普遍现象,科研资金很难全部用于科研项目中)。


我们就是喜欢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


高职院校的宗旨是什么,事科研吗,还是培养高水平技术工人。定位要明确。否则耽误孩子一生


可以搞些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实用性科研。


要搞,但不能作为主业,职业学校就是要就业,不仅要就业率,还要就业质量,职业学校的老师搞科研,绝大部分只是为了职称,


科研当然要搞,而且要放在工作任务的首位来抓。

高校教师一般会承担两种职能,一种是上课,一种是科研。极少数老师还会承担一些行政工作。

在大多数学校里面,在对高校老师进行评价和考核的时候,科研工作量是最主要的标准,一个普通的高校老师,只有按照学校的要求发表足够数量和级别的论文,主持一定的项目,才会评上副高级或者高级职称。课上的好不好,学生喜不喜欢,只是评价的一个辅助标准,参考而已。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老师当然要搞科研,而且要花大力气搞科研。

现在有一句流行的话叫做不发表就出局,讲得就是这种情况。

当然,搞科研的时候也不能盲目,不能急躁,更不能走歪路,比如抄袭,比如侵占等行为都是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引爆,一旦引爆,之前的努力就会毁于一旦。


高职院校搞课题研究只是看起来很美!

1.首先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确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师没有更合适的课题,是理论方向还是实践方向?高职提倡的是理实一体化化,有多少教师的个人水平能够做到真正的理实一体化呢?

2.理论上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恐怕也难以支撑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实践方向呢,大多数教师来自院校缺乏实践经验,而现在的教师又很难深入企业进行实践活动,最可能出现的是两头都不靠。

3.高职学生的层次也决定他们很难跟老师一起进行研究,知识水平的限制,使大多数学生停留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上,而远远达不到课题的深度。

4.教师因为职称评定肯定是要申请或寻找一些课题进行研究,国家也给出很多课题,但很难真正作出大的成果,因此高职阶段的课题研究在目前看来是鸡肋。有待于我国高职院校整体水平的提高,才能真正进行有高职特色的课题研究。


这个问题不能搞一刀切。高职院校应支持鼓励一部分教师选择应用课题,申请国家或省部级科技項目基金,学校提供必须的实验室条件。这部教师可适当减轻教学工作量,保证科研任务的完成和应用。在职称评审中应兼顾教学科研水平统筹评价。


高职院校,可以鼓励老师搞实用型科研,确实能批量生产、服务社会,但把科研与职称挂钩,就会逼着所有老师去搞科研,从而荒废了教学,让高职院校最终不伦不类。


原始地址:/resou/49832.html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