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今年高招财经院校热度下降?

热过头了,自然就会下降。前几年财经类大学热得不得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此好多985,211学校的分数都高,可是学生毕业后工作也不好找,工资也不高。于是在今年就没有太多的人报名了。再一个就是往年分数线太高,也吓倒了一些考生不敢报名了,所以分数线就泽下来了。


最近,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某某财经院校在某省录取分数“大跌”之类的话题。仿佛一夜之间“财经类院校跌落神坛”!

比如在考生第一大省河南,上海财经大学的投档线比去年下降78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最低录取分数下降121分,包括其他一些地方财经大学,今年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

比起部分媒体们的“唱衰”和“危言耸听”,我们对这个现象需要更理性地去看。首先,需要剔除一些媒体报道中不真实或者说容易造成误解的地方。

第一,录取分数不宜做直接比较。如果今年题容易了,分数线自然上涨,如果难了,分数线自然会下降。

从“两财一贸”近三年在河南、山东、广东、山西等地的最低投档线来看,2018年投档线较2017年,普遍呈不同程度上涨的趋势;而今年,除上财、对外经贸在河南文理投档线都降幅较大外,“两财一贸”在其余省份投档线的降幅与之前一年的升幅差异没有特别大,部分甚至还高于2017年投档线水平。

第二,各个省市多所高校,都陆续合并了本科批次,一二本合并。中财、上财以及各地财经院校也都曾经任性地发展了一些自己并不擅长的专业,可能本来就是在二本招生,这些专业录取分低也是必然。

第三,个别学校在一些地方招生人数少,出现大起大落是必然的,不宜只比对去年的情况。

第四,出现投档线“跳水”这种情况的主要是理科分数线,文科虽然也有,但不明显。

但是,总体而言,财经、金融类学校与专业录取分数下降,显然是一个大趋势。而这种趋势的背后,是整个社会的大势。尤其自2017年底银监会启动新政,掀起一场监管风暴,基本宣告了以金融、银行业为代表的行业黄金时期结束。

毫无疑问,近20年,尤其是近10年来,是中国金融业最为黄金的时期,其平均薪酬远远高于其他行业,更有人将其形容为“抢钱时代”。与此相关,工商管理类、经济类等专业大红大紫,可谓是“状元收割机”。

近年,清华大学录取分数最高的,不再是经管学院与五道口金融学院,而是计算机,这和以前相比,变化比较明显。过去校内财经类院系录取分数遥遥领先于其他院系的情况开始缓解。

财经类院校录取分数的回落,首先反映的是该行业的一个阶段趋势,这本身也是一种社会进步。30年河东,30年河西,每个社会发展阶段都有某个特殊的行业红利期。

比如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加工厂”,西方企业大举进入中国,急缺懂外语、懂经济贸易的人才。在这个特殊时期,国内精通外语的人本就少,精通外语和经济的外贸人才那就是香饽饽。于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就成了中国最著名的明星学校,90年代前后,尤其是90年代,文科状元云集(当时所谓的状元都是省级,不像现在,连县上第一名也经常被称作状元)。我记得有一年,全国一半的文科状元都去了对外经贸,北大、人大等著名高校只能瓜分剩下的。这在现在几乎不能想象。

随着改革开放水平的提高,中国企业开始走上世界经济的主流舞台,英语成为一个人才的基本技能配置,对外经贸大学就开始衰落了,虽然其录取分数仍然在一流高校之列,但已远远无法和北大、清华相比了。

还有一个现实是,如今在很多银行,新毕业的学生80%都需要在一线做柜员服务或者做营业厅销售,待遇也大幅度下降,这和过去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着就业满意度的下降,金融与相关专业不再受热捧也在情理之中。

同时,金融银行业对人才专业结构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20年前,金融银行业需求更多的是金融财会专业人才,但伴随互联网的发展,智慧银行、AI技术等科技手段在银行业开始广泛应用,减少了对一线柜员和一线营销人员的需求,对技术开发人员、维护人员、产品开发人员的需求快速增加,人才需求逐渐转变为计算机、数学、统计等理工科人才。

在2018年招商银行的年度财报会议上,据招商银行董事长披露,过去一年招商银行引进的大学生中,超过50%的人专业是计算机、数学、统计等理工科专业,金融、经济等相关专业只占少部分。不仅是招商银行,其他银行也类似,兴业银行的数字几乎一模一样。

这可能颠覆了大家传统上的认知和观念,如今即便是金融银行业本身,也更青睐计算机、数学等理工科人才,而不再是传统财经类主流专业人才了。换句话说,若你想进入金融银行业,恰恰更宜选择计算机、数学等有优势的高校与专业,而不是财经类专业。

此外,在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强调通识教育的今天,学校出身的意义越来越大于专业,门槛越来越高,一块985高校的牌子可能更重要,比如未来领导干部的储备制度选调生,几乎只限定于有限的部分985高校。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对狭义专业的追求,转而追求学校出身,尤其是发达地区的985,而不再是专门的财经类学校,这也成为一个趋势。

中财、上财等财经类院校录取分数下降,本身也是社会成熟进步的一个标志,是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的趋势使然,就如当年对外经贸大学横扫北大一样。

但毫无疑问,金融与银行、证券等行业仍然会是成熟社会的主流行业,也仍然会吸引最优秀的人才,这些不会因为财经类院校分数下降而改变,变的只是我们选择的方式与类别而已。


与这几年股市持续走熊,从事金融行业收入持续降低密不可分。


谢邀。

今年高招财经院校遭冷遇,看似偶然,其实也有一定的必然性。

说偶然,是因为每年都有个别看似不错的院校和专业在某个省(直辖市)招生的时候,招不满人,只好从非志愿考生中找高分调剂。这也不仅仅是财经专业,中国农大今年在陕西招生就遇到类似情况,本来是国字号的211,结果过一本线就能上。

说是必然,是因为经济社会发展使然。

1.高校专业设立和人才培养本身具有滞后性,社会上缺某方面人才了,缺口很大的时候,才会引起高校关注,扩招、增设专业,财经类也是如此,改革开放后,私营民营企业增加,金融快速发展,带来了财经类人才的缺乏,所以上世纪90年代,包括2000之后,很多高校设立财经专业,很多财经学院升为本科大学。走到今天,已经是财经类毕业生过剩。

2.就业形势不好,家长和考生用脚投票。现在金融类行业,到处是雷、是坑,老百姓对金融行业不信任;金融行业从业者不再是白领的象征,沦为基金、信托、保险、银行营销人员,处处拉亲戚朋友办业务,还有很多毕业大学生稀里糊涂办业务冲业绩,结果平台暴雷后锒铛入狱的。

3.中国金融开始向外资全面放开,外资占比将不再受限制,这将对国家金融主权安全造成不可估量的冲击,了解国际国内形势的家长,自然不会建议孩子再学财经专业了。

以上。

我是小刚哥说教育,一个低调的民间思想家:)

感谢阅读,敬请关注!


感谢邀请,但这个问题我不太清楚。

要用数据分析的。这方面的数剧拿不到,不能保证科学性。

就不答了吧!


因为前几年财经类大学热度持续升高,分数也直线飙升,是今年的考生望而却步,并不是财经大学熄火


今年高考财经类高校录取分数普遍下降,是不是财经类院校热度在下降?

从今年各省公布的高校录取投档线来看,最让人意外的是财经类高校录取分数普遍跳水,特别是“两财一贸”同样也成为中等分数捡漏的高校。

今年财经类院校录取分数下降,不能代表财经类院校热度下降。

财经类院校是文理兼收的专业,可能对理科生影响不大,对于就业机会,本来就不多文科生,财经类院校,文科就业机会最多,选择财经类院校读书,还是文科生的重要选择。

当然今年财经类院校,录取分数普遍跳水,让人视乎感觉,财经类院校热度下降,今年财经类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下降,是有很多外部原因造成的,我们不能依靠一年的数据,就能证明财经类院校热度降低。

网络媒体专家的数据分析,让考生对财经类院校持谨慎怀疑态度。

每一年在填报志愿的时候,网络媒体和专家都会指导考生如何填报志愿,由于近年来财经类院校热度居高不下,填报志愿专家给出来的录取分数数据,让部分高分考生谨慎,害怕自己被财经类院校录取,专业被调剂。

财经类院校,不是所以的专业都是财经类,考生根据专家给出来的数据分析,自己的分数有可能被调剂,如果被调剂,还不如选择普通高校就业机会比较多的专业。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考生由单纯追热门,转向理智。

财经类专业毕业生,收入水平没有达到预期,理科考生转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的计算机专业。

由于华为事件,暴露了我们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困境,有能力的企业开始把研发放到第一位,计算机类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理科生选择计算机类专业,未来可能比财经类专业更有发展机会。

虚拟经济发展遇到了瓶颈期,证券业,银行业也没有过去让人羡慕,工作压力增加,最重要的是财经类院校的大规模招生,人才需求量远远低于招生量,供过于求。

财经类就业像复合型发展,单纯的财经类毕业生,在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大数据计算方面,同样的条件,和从理科转型过来的财经类研究生有差距,也许财经类专业面临转型的过程。


谢谢邀请!

2019年的高考是全国财经类院校走“滑铁卢”的年份。不管是河南、河北、山东,还是江西、广东,财经类院校的整体投档分数和位次都出现了断崖式的下滑。这其中是有成绩不理想,从而对财经类院校报考采用谨慎的态度考虑的结果。同时也不可否认的是财经类院校从2018年开始已经有逐步下滑的趋势和苗头了:

第一、财经热在全国范围内的降温是主要原因。从2008年之后,由于国家4万亿投资的拉动,全国各大银行和金融机构都进入了一个躺着赚钱的高峰期。从而使得从2010年开始,财经类院校的录取分数和位次就进入了一个持续走高的区间,使得财经类院校分数逐年走高。而从2017年以后,特别是国家金融去杠杆这一个政策的实施,各个银行的裁员已经成为一个常态。这直接导致了财经类高校的就业情况日渐疲软,逐渐开始不符合人们心中的预期。这是财经类院校报考热度降温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二、各财经类高校的不理性扩张是另一原因。正因为2010年以来财经类院校过热,从而导致财经类院校普遍开始扩大招生规模,逐步开始将自己改变为一个综合性院校。由于财经类院校的特殊性,他的专业应该是比较专业性和针对性的,但是为了扩大招生规模,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各院校盲目的增加了一些跟自己主要专业不相关的一些专业。将自己包装为一个综合性大学。这直接导致了一些高分的学生进入了一些诸如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等一些专业。也影响了这几年严重财经类院校的招生声誉和质量。

第三、国家政策影响开始显现是重要原因。随着国家“2025计划”的提出,以及“新工科”的有序推行和国家脱虚入实政策的显现。财经类院校作为游离余这个大政策之外的行业,这一系列政策的影响已经开始逐渐显现出来了。虽然我们常说“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但归根到底财经类行业是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实体经济才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这一点在中美贸易战中已经充分得到体现。

第四、学生的择校观念的转变是推动因素。现在开始进入各类学校的都是00后的一代。00后一代更多的是张扬自己的个性。他们不去追求学校的名头有多大?更多的是追求自己在大学中能不能学到一个符合自己兴趣的专业?更多的是考虑是不是符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财经类院校实事求是的讲,本科阶段真的学不到什么东西,也直接影响了财经类院校报考分数和位次。

总体而言,财经类院校遇冷从去年已经有所展现,今年只是一个集中的爆发而已。相信财经类院校的录取分数和位次会从一个高点逐年的回归到一个合理和理性的状态。


原始地址:/kepu/50848.html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