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对孩子好的,另一类是满足自己期望的。
家长关注的哪些问题是对孩子好的
①健康问题。不论家长对孩子有多少期望和要求,孩子的健康永远是父母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也许,孩子开家长会你可以找理由让别人代替。也许,因为经济紧张你少给孩子报了2个培训班。但是,一旦孩子身体出现了状况,你总会第一时间赶到孩子身边。不管经济多么紧张你都会竭尽全力为孩子治疗。
而健康问题又分为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身体健康被父母关注的更多一些,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父母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父母也开始关注孩子的精神健康问题。
②安全问题。除了健康就属安全问题了,孩子平平安安长大,平平安安上学,平平安安工作是每一位做父母的所期望的。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不管父母关注了孩子多少方面的问题,都是建立在健康和安全基础上的。如果这两方面不能被满足,父母很难关注孩子其他方面的问题。
家长关注的哪些问题更多的是满足自己期望的
①学习成绩。虽然监管孩子好好学习从长远来讲也是为了孩子好。但是,这毕竟是父母的期望,并不是孩子所期望的结果
家长关注孩子的问题基本上就属于这三大类。如果,细分的话每一类中都可以分出几百个小问题来。比如:身高问题,疾病预防问题,烧伤问题,打架问题,英语口语问题等等。
你会关注你家孩子哪一类?
分年龄阶段不同,关注点不同。
6岁以前,关注孩子是否快乐,6岁以后上学了,关系孩子学习成绩,兴趣培养
上了初中以后学习成绩为主,还会关心孩子叛逆,早恋等等
在孩子成长道路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健康问题,学习问题,视力问题等等,但是,很多家长都会忽略一个隐形的问题,那就是“心理问题”。
早在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就给全人类提出了一个“健康”的新概念,即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躯体疾病或残缺,而是要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都处于完好的状态。然而事实上如今的孩子是否都健康了呢?从各种调查表明有心理问题的儿童在不断增加,家长们很少注意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方面,然而一个健康的孩子,不仅仅是有一个健全的躯体,更主要的是要有一个健康心理,能够以正确的心态去适应社会。
父母该如何正确的关注孩子的心里健康?
1、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度
过去,家长常常认为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家长,听话才是好孩子。他们常常支配孩子,指责孩子,希望孩子成为他们所期望的样子。因此,许多父母对孩子实施了过度教育,结果反而对孩子造成了人格上的扭曲。有关专家指出,如果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支配过多,会让孩子变得很脆弱,常常为了避免错误而放弃自己的创造性,放弃通过失败来学习的机会。长此以往,会使孩子失去创造力和想象力。另一方面,强烈的压抑会使孩子产生人格上的扭曲。因此,家长对孩子应持一种适度的期望。
2、对孩子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既有令人兴奋的成功,也有使人困惑的失败。对于孩子的失败和过错,有些家长缺乏应有的耐心和冷静,只会骂骂咧咧,随便地将“蠢猪”“笨蛋”“没出息”之类的帽子强戴在孩子的头上。殊不知,这样做会极大的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失败总有原因,家长应帮助孩子细细分析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采取措施,给予更多的关心和不失时机的教育引导。并且,在孩子不断努力的过程中,家长要善于发现哪怕是很小很小的成绩,及时地给予不同形式的表扬与肯定。面对孩子的错误和失败,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尽快使孩子从“失败”走向成功。
3、和谐的家庭心理氛围
如今,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一般不是那么困难;可要创造出健康的家庭心理环境,可不是件简单的事了。和睦的家庭心理气氛对孩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调查情况表明,在和睦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表现出情绪稳定,情感丰富、细腻,性格开朗,团结友爱,有自信心等。而有的家庭夫妻不和,互相指责,经常吵架、赌气,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不仅“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还容易产生过分胆小、焦虑、冷漠、悲观、孤独、紧张等特征。少年犯中有40%的孩子生活在不和睦的家庭中。可见,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有必要为孩子创设温馨的、和睦的家庭心理氛围;并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对孩子需要有更多的爱心、信心、耐心、恒心,使孩子能够在和睦的家庭氛围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4、尊重孩子许多家长常常犯这样的错误,以为孩子“人微言轻”,忽视他们的喜怒哀乐,觉得他们小不,懂什么感情。其实,孩子虽小,但也和大人一样有着很强的自尊心,父母应像对待大人一样尊重他们。而在发现孩子有了缺点或错误时,父母不能采取粗暴的态度给孩子施加压力或说一些伤他们心的话,更不能在众人面前训斥孩子,使孩子失去自尊,从而产生反感情绪或叛逆心理。并且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微小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表扬,使孩子树立自信心。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和平的交谈让孩子懂得他们的不足之处,及时纠正。只有尊重孩子,以理服人,才能使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
5、加强与孩子沟通
开放就是要坚持说心理话。家庭成员之间应用习惯的方式,平静地直截了当地表现自己的心理活动。心理上的开放有益于养成孩子开朗活泼的性格。许多人豁达大度、直言不讳、善解人意的性格与他们开放的心理特征是分不开的。父母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错的。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父母有一天会觉得“这孩子怎么啦?”的情况。
成功的教育应该是适合孩子的教育,应该是把外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孩子内在的心理需要的教育。总之,家长应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为培养社会健康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家长现在最关注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还有学习成绩,好的身体能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而好的成绩会让孩子有一个光明的前途。所以,身体和成绩是现在家长最关心的两个方面。
但如果健康和成绩只能选一个,那我相信很多家长都会选择前者。我不止一次听到那些已经成为父母的人说,孩子的健康比什么都重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凌晨两点的儿科医院,即使是凌晨,里面也是人山人海。里面的孩子有的只是一些感冒发烧的小毛病,明明社区诊所就能治好的病,为什么父母们要带着孩子去人山人海的儿科医院。因为太关注孩子的健康了,生怕孩子的身体有什么闪失,虽然大医院排队时间长,但是好的医疗条件才能让父母安心。
所以,家长现在最关注孩子的什么?健康。当孩子健康后最关注什么?成绩。
最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希望孩子好好成长,以期成名成家光宗耀祖。
现在的家长最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至于安全和健康虽说也很重要,毕竟不可能象对于学习那样天天关注,唠道不休。对于有些关注孩子学习方法不当的/家长,只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一一成绩,不注重孩子的学习过程,唯分数论,家长的这种态度和观点是不可取的。而应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使孩子在德丶智丶体丶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才会使孩子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家长们都关注学习成绩这个结果,却忽略了学习背后的动力
把孩子培养成人格健全、热爱生活、有理想,有文化的新时期人才,也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严肃课题。下面我就如何教育孩子,和孩子真诚互动沟通方面谈一下我个人的几点粗浅体会。,一、学会赏识。赏识的概念就是站在一个新的角度认识并欣赏自己的孩子。其实所有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所有成年人一样,人性最本质的渴求——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作为一个全新而独立的个体来到这个崭新的世界上,他需要在这个世界上学会自立,自强以及很多陌生的东西,与毛泽东、牛顿,爱因斯坦一样,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天才,因为在他的生命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
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有一个报道:现在的小学生这一代人在他们参加工作的时候,我们在今天从事的工作中有65%都不复存在了。
回过头来想一想,无论你的学历多高,你在学校里面学的那些知识,数理化、史地生等等,有哪些是真正应用在你的工作中,比例有多高?5%有没有?这就揭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传统教育往往是面向过去的,强调的是对现有知识的掌握,所以接受传统教育长大的我们,很多人都无法适应现在的时代发展。
好不容易熬过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开始工作,很快你就成家立业,拥有了自己的家庭,还迎来了自己的孩子,那么作为一名家长,该关注孩子什么呢?
我认为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方式。
因为我没有能力去预测15年20年之后会发生什么,哪个专业会是热门专业,通过预测再去教给孩子相应的知识,我相信你也没有这个能力。
我们需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去引导孩子主动对于动态的世界有探索能力,让孩子在学校期间养成通用的学习能力,比如批判性思维能力(不人云亦云)、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个有多重要,作为家长的你肯定知道)、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解决问题方能体现价值)、与人沟通的能力(哪个行业哪个岗位,沟通能力都是刚需)、创新能力(万众创业时代)等等。
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具备以上的能力,我相信无论未来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姿态到来,孩子都能够适应,突破现有时空的界限,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那么问题来了,谁来培养孩子成为一个面向未来的人才呢?
父母。
为什么是父母?自己生的,自己养,自己教,天经地义。
更大的问题来了,怎么才可以把孩子培养成一个面向未来的人才呢?
孩子的身体会一直长大,内在的心理也会长大,同样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大脑发展。
因为大脑是人的指挥中心,人所做的一切行为都会经由大脑的决策判断之后才去执行某个动作,所以培养孩子的大脑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0--6岁是大脑发育非常关键的时期。新生儿的脑重量只有成人的25%,出生后大脑快速发育,3岁宝宝的脑容量达到成人的85%,5岁的孩子大脑可以长到成人的95%。所以家长要特别重视6岁以前的孩子大脑发育,这段时期孩子的成长经验和获得的教育,能够影响他的一生。
孩子的大脑发育,可以分成五个部分来进行培养,分别是:智力脑、情绪脑、运动脑、语言脑、创意脑。今天时间有限,我就跟你来分享一下如何科学培养孩子的智力脑。
智力脑
开发宝贝的右脑,可以提高他的智力吗?
不可以。
我相信你一定听过左脑和右脑的理论,可是关于右脑的试验是怎么回事,你真的去了解过吗?最早做右脑实验的是对一个因意外而脑裂的癫痫病人进行的试验研究。做这个实验的科学家斯佩里自己说过:总的来说,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左右半脑认知的巨大差异,是一种容易失控的观点。
你家的孩子大脑是正常的,完整的,对吧。那么孩子两个大脑半球往往是一个整体进行紧密合作的,并不是分开的。
开发右脑是怎么回事?除了商家的宣传招生之外,我想不出还有什么价值。因为我想不到有哪个正常人的大脑是左脑和右脑分开工作的。
那要如何开发智力脑?
给孩子提供多样性的学习机会,有条件的话带孩子出去旅游看看外面的世界,丰富的刺激可以促进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
户外活动也可以给到孩子鲜活的刺激来激发好奇心。好奇心本质上就是整合新信息的能力,是大脑进化安排好了的学习机制。
对于孩子来说,思维能力比单纯获取知识更重要。孩子通过对生活和大自然的观察和互动,学到的知识要比从书本里学到的更加生动和深刻,也记得更牢固。
帮助孩子提升理解能力,举一反三就是说理解能力的重要性。理解需要学习的内容才是学习最重要的部分,这也是深度处理信息的过程。相比之下记忆能力反而不是那么重要,因为现在搜索工具那么强大,孩子根本没有必要记住那么多东西。与其让孩子死记硬背,不如花时间精力去提升逻辑、分析等深度理解能力上。
重视孩子的数学能力,数学自古以来就是基础学科,在未来,孩子的数学能力也非常重要,而且数学能力强的孩子,识字能力也会更强。数字其实是一种抽象符号,在生活中家长要把抽象数字转化成为具象的生活场景,用孩子身边就有的、直观的东西来教会孩子数学。这样比单纯让孩子数数更加鲜活,孩子也更容易对数学感兴趣。
人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通过刻意练习能够让大脑把低层次的思考过程自动化,这样就能够给更高层次的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比如对于刚刚学会自己吃饭的孩子来说,如何用筷子夹菜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孩子需要非常专注才有机会夹菜吃饭,而对于成年人来说,你还需要思考怎么用筷子这件事情吗?在吃饭的时候,你可以边吃饭边聊天或者思考别的事情。不需要思考如何用筷子就给你节省了时间和空间,因为你在成长过程中花了大量的时间刻意练习用筷子,进而把用筷子吃饭变成了一种技能,内化到了你的大脑中,只要吃饭这个场景一出现,使用筷子就成为了你自动化的一个动作。这就是刻意练习的好处。
对于一个处于学习状态中的人来说,需要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有目标、有方法第在学习区进行刻意练习,才会进步和成长。一个人先学会爬,再学会走,最后学会跑跳,就是不断突破自己舒适区学习的例子。
如何帮助孩子进行刻意练习呢?
首先可以进行任务分解,把一个大任务分成多个小目标来练习。比如我们小时候背一篇文章的时候往往都会先背一句,再背一段,每个段落分开背熟了,最后再合起来背整篇文章。这就是运用了刻意练习的方法。
其次是练习的时间安排,不要一味追求时间长度,可以设定总的练习时间,再把总练习时间也进行切分。如果是练习一个小时,那么可以一分为二,练习25分钟,休息5分钟,再练习半个小时。现在很流行的番茄工作法就是利用大脑的机制来设计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
最后是家长要给孩子进行反馈。大脑的学习机制是首先做出一个行为,然后再看这个行为产生的结果是否符合预期,如果符合就继续,不符合就修正行为。在学校,孩子要参加各种考试,小测验等等就是按照这个原理来的。给孩子反馈要及时,要具体,越具体越好。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不知是否满意,如果答案对你有帮助,请点赞转发。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我对于育儿知识的分享,可以关注我,我每天都会有文章跟你分享,谢谢。
将来的前程!
个人认为孩子品德的培养重于能力培养,论语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就是说首先品行要过得关,要具备了基本素养以后,才可以踏入第二步,去学习文化知识。而基本品行最重要的是善良和诚实,我经常对孩子们讲,做人要诚实,善良,乐于助人学习方面呢,怎么说呢?学习不是唯一的出路。我经常给孩子说。只要你自己尽最大的可能努力就行。结果不要看的那么重!✍以上是个人观点,欢迎评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