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乐于分享的好习惯?

谢谢邀请,下面是我的回答:

1.对于“孩子分享东西”这个问题,一直是宝妈们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或者很苦恼的事情。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王子”或“公主”,他们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就是占有欲很强,所以只要是他们认定的,或标有“这是我的”,那这个东西就很难和他人分享了。

2.不管是自己的孩子还是周边朋友的孩子,总结一下经验,给大家分享一下:孩子在3岁之前,他们的自主意识很薄弱,基本都是听从父母的话,这个时候就是父母培养孩子学会“分享”的好时机,可能他们还不太明白什么是“分享”,但是他们知道把自己的东西和他人一起使用或玩耍,是件快乐的事情,所以宝宝们愿意和他人一起“分享”,只要宝宝们从心里愿意和他人一起“分享”,那你的宝宝一定是个愿意“分享”的快乐宝宝!

3.3岁以后宝宝们上幼儿园了,大多数时候都是由老师来教导,但是作为父母,也不能不参与,还要切忌“正面批评”和“比较”,如果宝宝们主动的和其它小朋友分享了自己的东西,粑粑麻麻们一定要及时肯定和表扬他们,不然他们会没有愿意分享的动力;就算宝宝突然又不愿意分享了,粑粑麻麻一定不要不问原因的就批评宝宝(宝宝心里会有苦),要旁敲侧击的问清楚原因,然后鼓励宝宝,让宝宝自己又愿意分享这件事情;最不应该做的就是“比较”,不管是分享还是其它的什么事情,宝宝们最讨厌听见粑粑麻麻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这个时候宝宝们只想问一句:谁是你亲生的啊!

希望我的答案能帮助到你,欢迎大家补充!




这方面要注意引导,现在很多幼儿园老师都鼓励小朋友分享,出发点是好的,单会被有些家长搞成攀比炫富的秀场。毕竟每个家庭的经济水平不一样,会对家庭条件相对较差的家长造成压力,对小朋友的心理带来自卑感。要引导孩子分享不一定是物质方面,也可以是快乐




感谢邀请!

现在的小朋友一般独生子女较多,更多时间都是在封闭环境中独处,父母,长辈多加疼爱,很多孩子没有分享的意识!

所以说,孩子不是不乐于分享,是他们心中没有这个概念,也没有享受到分享的乐趣!

所以这需要我们做父母的进行引导和教育!

首先,培养孩子分享意识,有分享观念

这可以通过读绘本方式,也可以通过老动画片,听儿歌等方式进行分享意识的灌输!

我家的宝宝通过听宝宝巴士好习惯儿歌开始有了分享的概念!

每次和我一起玩积木的时候都会说分享,因为动画片里就是这样的画面,所以可以从孩子感兴趣的地方着手,让他模仿!

其次,让孩子享受到分享的乐趣

多带孩子到小朋友多的地方一起玩耍!

孩子都是喜欢和同龄人在一起玩的,在玩的同时及时发现孩子的社交问题,比如孩子一般都会发生玩具争抢事件,大人不要太紧张,在实践中培养孩子分享观念,同时孩子也能享受到分享带来的乐趣!

此外,发现孩子有表现好的地方及时鼓励和表扬,这一点很重要!

最后,大人以身作则,做好示范作用

都说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可以把自身行为按照儿童好习惯标准教给孩子,引导他们言行!

所以在我们带孩子的任何时候都可以作为教学课堂!

希望有帮助!




先来讲一个故事,看看大家有没有类似的烦恼?

前几天,我们带着宝宝们回娘家,大宝看中了姐姐的芭比娃娃,哭着闹着要玩姐姐手里的芭比娃娃;那是侄女盼望了好久的生日礼物,十分漂亮,能换装,能唱歌。但侄女不愿意,母上大人希望他们姐妹能够相亲相爱,能够分享,哄着让侄女把芭比玩具让给大宝,说你是大姐姐啦,该让着妹妹,怎么这么小气啊,都不知道分享。

我挺不喜欢母上大人这样的做法,因为没有征求孩子的意见,不顾及她的想法,拿走她心爱的玩具,他感受到的是失去,这种强迫式的分享让他觉得并不快乐。越逼着孩子分享,孩子越护着自己的东西,越不愿意分享,这样也就进入了死循环。强行让孩子分享这种做法,本质上没有尊重孩子,孩子感受不到分享的快乐,也不能学会分享的真正意义。

我们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如果你的孩子一边拿别人手里的玩具一边说你要分手,你会允许吗?你可能说那怎么行呢?可父母经常的做法不正是教他这样做吗?

要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你可以做到四点:

1,以身作则。父母或者是爷爷奶奶,要以身作责,因为观察和模仿是孩子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那父母有时候把好吃的东西分给孩子吃,拿出自己喜欢的东西跟孩子一起玩,孩子都看在眼里,很多时候呢,他也乐意模仿。

2,尊重孩子,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对自己的物品做出决定,是否愿意分享;只有每个孩子,他自己的所有权得到尊重,他们才能理解,别人的东西,因为所有权是别人的,所以我们不能随便拿,需要得到别人的允许。只有这样,他将来才能做到主动分享,也不会随手去抢别人的玩具。

3,帮助他们经常使用语言,学会轮流和交换。

4,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积累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得学会主动分享。比方说,两三个孩子,他们在搭积木,然后你的孩子呢,看中别人手上的一块积木。她觉得,我非常需要那块积木,那你要提醒他,你不能二话不说就去拿那块积木,那你应该怎么做呢?你可以说:我想到一些解决方案,你看看哪个比较好?比方说你可以观察一下,看他可能需要什么样的积木,你正好有的话呢,就去交换,或者是呢,你也可以选择等一等吧,等他玩好了以后再用那块积木。或者呢,你也可以跟别人去建议,我们来分享积木吧,一起盖一个更大更漂亮的城堡,然后你问孩子,你觉得哪种办法最好?那如果你觉得哪种好,你就用哪种办法。开始的时候,你要经常帮助他分析这些情形,慢慢他就在生活里积累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




感谢邀请。

1、学会分享。要培养孩子乐于分享的好习惯其实也不难,教授曾经分享了一个孩子给家人分享橘子的例子:

这对孩子来说,好像有点“残酷”,那结果如何呢?在姑姑的带领下,孩子把橘子给了爷爷,又接着给奶奶、姑姑、爸爸各送了一瓣。等到拿到最后一瓣时:她拿起来搁在我嘴里,这时我又拿了一整个剥了再给她。通过生活中的这些小细节,教会孩子“不自私”,乐于分享其实一点都不难。平时在家,我也会参照类似的方式,让孩子学会分享。

2、孩子有时不愿意分享时不能强迫他分享,尊重孩子,理解孩子。

像我们家孩子,随着年龄的增加,对自己玩具的所有权感很强烈,遇到陌生的小朋友,他是不愿意分享的,这时候如果强迫他分享,只能适得其反。通常我会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让他自己去决定是否要分享。

3、学会交换。

如果他也喜欢别人的玩具,别人又喜欢他的玩具是,我会建议他试着和小朋友交换玩。因为其实在成人的世界里,也没有单纯的分享,都是互惠互利的,有付出才会有收获。

比起让孩子乐于分享,我更愿意培养孩子的交换意识。让他知道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白来的馅饼,也不要想着占便宜,学会一物换一物,想要美食,想要玩具,就要通过钱去交换;想要钱,就要通过交换劳动、时间去获得。




 如何培养出,乐于分享的孩子?

1、让孩子懂得分享的快乐,而不是强制分享

很多家长以为,要让孩子不自私,就要从小培养孩子分享的习惯。但是,刻意、甚至强制分享,会让孩子觉得这是任务,并不能感受到快乐。甚至对于1-2岁,刚开始有“我”的意识,家长口中的分享会让孩子感觉,是有人想抢自己的东西,会更加激起孩子的保护欲,不愿意做出分享。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可以组织小朋友一起玩耍,分享彼此的玩具,孩子体会到了分享的快乐,自然更愿意分享。

2、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

要让孩子有共情能力,家长首先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感受,时常与孩子讨论感受。比如,孩子与小朋友发生争执,家长要关心的,除了是谁对谁错、孩子有没有受伤,更重要的是,要关心孩子在整件事中有什么感受。孩子是愤怒或是委屈、伤心?在关注孩子的感受后,有效地进行疏导。一个在情感上被充分关爱的孩子,才能拥有共情他人情感的能力。而懂得感知他人情绪的孩子,知道自己的很多行为,会让对方不舒服、不开心,便不会轻易自私,只为自己考虑。

3、宠爱而不溺爱,与孩子保持平等的姿态。如果家长能够适时地时候予以正确的引导,既不骄纵、也不限制,同时,让孩子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分享的快乐。孩子不仅不会变得自私,还能够懂得共情,照顾别人的感受,在分享与合作中找到自我价值所在




家长以身作则,生活中陪孩子多参与类似的事,或者请邻居小朋友到家里来玩创造让孩子分享的条件,潜移默化慢慢地孩子自然就乐于分享了。




首先家长要给小孩做好榜样。其次当买了吃的,玩具,要随时提醒小孩分享给大人,分享给其他小朋友。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景长大,首先家长要开朗活泼乐于分享,家庭氛围融洽,给孩子做正向的榜样!

可以多邀请小朋友到家玩,做些点心,甜品小朋友一起分享,也可以让孩子到别的小朋友家玩,去玩的时候尊重孩子的意见带些好吃的去别人家,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现在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宝宝,所以在物权方面都比较有自主意识。在和其他小朋友玩的的时候可以征求一下小朋友的意见,要不我们玩一个互换玩具的游戏,体验分享的乐趣。满满的就会有所改善




第一,培养孩子的钻研兴趣。这点父母得观察孩子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中寻找快乐。家长一方面要鼓励孩子多问多想。鼓励孩子要多个角度来分析问题。让孩子体验到攻克难题后的喜悦。

第二,多多鼓励孩子进行学习自己安排。让他们自己分析学习状况。积极思考。经常和孩子讨论。让孩子自己悟,掌握。

第三,孩子每次进步成绩考得好。给与表扬和鼓励,让孩子有成功感,孩子毕竟小别给孩子提过好的要求,否则会使他们开始疲倦,害怕。玩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第四:要让孩子多和同学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只有虚心互学,在探讨的过程中孩子的自学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奠定较深厚的功底,让孩子分享学习方法的过程,有助于孩子人际交往和人格魅力的能力。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几点经验,希望对大家孩子有帮助。




谢邀了!

孩子是否乐于分享的问题一直是父母们热议的话题。

可是因为孩子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家长们对孩子的认识、预期和采取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效果也不同。

例如,有的家长会因为顾忌情面,对孩子不愿分享的行为当众指责,用不听话、不大气、小气鬼、自私等言语行为攻击孩子;

有的家长则会认为这是孩子关于我和权属概念的正常行为表现,所以不加引导。

事实上,“分享与否”是环境教育与孩子自我认识的共同结果,是水到渠成的自然之果,二者缺一不可。

家庭环境和幼儿社交环境是两个关键环境。

孩子是家庭行为和文化的继承者,他们如果经常见证家人间彼此关爱、谦让和分享,自已又未因此被欺骗过,他们就会逐渐建构起对分享的认知。

在此期间,家长可以通过语言行为有意识地引导宝宝分享。如,妈妈可以说和做——爸爸工作那么忙,每天那么辛苦,我得把这个大苹果留给下班回来的爸爸。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会“自学成才”的。

在社交中,我们可以给宝宝准备一些适合分享的小食品之类的东西,通过潜移默化的行为引导宝宝,让宝宝接受他人的分享。

在家庭和社交环境中,还可以让宝宝参与“借”与“被借”的互动,产生感性体验。

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背景信息是宝宝日常的吃喝拉撒玩等日常需求得到满足。

宝宝的自我认识同样也是分享与否的重要因素。

自我认识是“我”和“我的”的起点,没有这个概念的形成,就无法衍生对立概念认识。

但实际,宝宝的自我认识也是环境教育参与之后,宝宝从环境中的自行分化。

所以,家长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各种物品所属关系等协助他们建立这个认识。

孩子建构与理解我与非我、何为分享与被分享的关系的基础也在于此。

此外,各位宝爸宝妈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要有耐心,允许孩子“试错”,不对孩子作出负评,在合适的时机与场合跟孩子阐明道理。

好了,就说这么多,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分享宝贵经验。




原始地址:/kepu/69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