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能哼上两句,老人们在孩子小的时候晚上就在被窝里一句一句的教孩子学戏,清晨醒了之后自己哼两句然后让孩子照着学,小时候的我对于戏剧这类非常的不理解,觉得那些戏台上的人表达一句话能拖拉一分钟,说话慢的急死人,一点都不能理解为什么只要一有唱戏的那些大人们就聚成一堆聚精会神的听还一副享受的样子,梨园春在当时真的是家喻户晓,谁家来谁家串门到点了一定会叫唤小孩子:xxx,去,快去,拿遥控器,看梨园春,看梨园春…记得小时候看的最多的就是梨园春,那都是被家里老人拉着看的,每天准时,我觉得当时我们所有人对于梨园春都有一种迷之痴迷,就像我那时小,对梨园春的乐趣就是看最后的评分,和庞晓戈,倪宝铎两人的脸,戏我那时是听不懂的,庞晓戈是我的女神,倪宝铎是我的男神,当时的我觉得庞晓戈声音特别好听像百灵鸟长得像大姐姐特别漂亮,倪宝铎觉得年龄应该有些大总觉得他是一个慈祥的大伯,他们两个真是配合的非常完美,后来的后来家里事多起来没人在顾得上准时收看了,但梨园春还是生活必需的一部分,一般能看的时候就绝不错过,后来就神奇的再也不看了,主要还是没时间,几年后的我无聊翻着电视节目,居然翻到了多年不看的梨园春,然而他换人了,但是庆幸那时我看到倪宝铎还在幕后,面色苍老的从大伯变成了老爷爷,台上的男主持人变成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庞晓戈还在,但这还是让我感到不适应,我想从前那两个多好啊,不禁让我回忆起从前
豫剧存在于农村,就等于和吃饭差不多。就像豫剧大师常香玉说的,戏比天大。不是说豫剧,所有戏都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农村。走在街上你随便问一个人都会唱两句豫剧。包裹现在豫剧下乡还是深受农民的喜爱。不管是河南那个地方结婚大喇叭放的都离不开豫剧。
},md5:add39d088adbd4b98fc168aa51526913,duration:600.042,file_sign:add39d088adbd4b98fc168aa51526913,thumb_uri:289e000e42327e1a3641,vu:23916742977a4395b4a94f8d02a3c559}--}
首先感谢邀请!说到大河南就不能不说豫剧,就像来到河南要吃烩面一样!河南作为中原文化的中心,豫剧就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瑰宝!记得小时候,爷爷奶奶包括爸爸妈妈都会哼几句豫剧解闷,或是在田间地头,或是在厨房忙碌,或是在拾掇家务等他们都会哼上几句,在电视媒体和歌曲没有盛行的年代,豫剧就是他们的精神文化寄托!
最为熟悉的莫过于《朝阳沟》《抬花轿》《花木兰》等,都是经典豫剧,特别是老一辈人都耳熟能详。记忆里妈妈经常唱的就是《花木兰》中的“谁说女子不如男”选段!所以说,豫剧在河南就是老百姓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卫视的《梨园春》栏目,曾经也是火遍了大江南北!随着现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更多的娱乐节目的泛滥,传统的文化精髓也慢慢离我们年轻一代远去,因为随着老一代人推出时代舞台,这些经典面临无法传承和发扬的尴尬局面!希望豫剧和京剧曲剧黄梅戏等这些历史国粹,能够受到社会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老百姓还能看起戏吗声剧团一场戏两三万他们还是财政全供编制他们能不要钱有几次下乡演出就是去了也是去几个人简单唱几段就应付过去了有的是走穴
文化沙漠里的一种享受!尽天意!接地气!
京剧就是太高雅了。
豫剧,曲剧,越调,河南三大剧种,是河南人都会哼两句。豫剧在河南周边也是人们最喜欢的
小到刚会走,大到九十九,无豫剧不河南!
需要改革。不改革就是要消亡的艺术。演员乐手也要吃饭,养家糊口,不容易。靠老年人免费看戏支撑,终不是办法。没有新的剧本,靠演老戏,观众审美疲劳,将造成青黄不接后果。市场经济不相信感情,不怜悯眼泪。艺术界的同仁要努力了。
戏曲相当于早期歌曲,表演的合体。喜欢这个很难说明白理由,比如有的人喜欢听歌,有的人喜欢看电视,一种爱好。
羞答答出门来将头低下-豫剧《春秋配》选段
大哥讲话里太偏-豫剧《花木兰》选段
你问他因何事荒郊走马(陈素真)-豫剧《春秋配》选段
与君子在荒郊前来问话(陈素真)-豫剧《春秋配》选段
终日里闷悠悠如痴如醉(陈素真)-豫剧《梵王宫》选段
花妈妈昨日来对我言讲(陈素真)-豫剧《梵王宫》选段
孙玉娇坐房中愁眉双锁(陈素真)-豫剧《拾玉镯》选段
崔家女一阵阵我泪如梭(陈素真)-豫剧《三上轿》选段
坐龙车出相府悲愤恨怨(陈素真)-豫剧《宇宙锋》选段
今日里我顾不得闺阁端仪(陈素真)-豫剧《宇宙锋》选段
豫剧界第一批唱片豫剧界第一批唱片花将军又变成花家的女郎(常香玉)-豫剧《花木兰》选段
婆母娘且息怒站在路口(常香玉)-豫剧《大祭桩》选段
从今后再莫说你治家有言(常香玉)-豫剧《拷红》选段
在绣楼我奉了小姐言命(常香玉)-豫剧《拷生》选段
那一日你言道张生有恙(常香玉)-豫剧《拷红》选段
恨上来骂法海大如禽兽(常香玉)-豫剧《断桥》选段
哭啼啼把官人急忙搀起(常香玉)-豫剧《断桥》选段
一家人欢天喜地把我来请(常香玉)-豫剧《五世请缨》选段
三江兰洗不尽我满腹的冤枉(崔兰田)-豫剧《秦香莲》选段
老公爹你再莫要怒声声(崔兰田)-豫剧《卖苗郎》选段
小妹妹只哭的两眼红肿(崔兰田)-豫剧《桃花庵》选段
九尽春回杏花开(崔兰田)-豫剧《桃花庵》选段
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马金凤)-豫剧《穆桂英挂帅》选段
穆桂英我家住在山东(马金凤)-豫剧《穆桂英挂帅》选段
老身家住南阳地(马金凤)-豫剧《对花枪》选段
小郎门外连声请(马金凤)-豫剧《花打朝》选段
自幼儿生长在宰相家(阎立品)-豫剧《盘夫索夫》选段
小丫鬟上楼来对我言讲(阎立品)-豫剧《秦雪梅》选段
老爹爹莫动怒暂且息愤(阎立品)-豫剧《秦雪梅》选段
扶灵柩我心如刀绞(阎立品)-豫剧《秦雪梅》选段
三班衙皂高声喊(桑振君)-豫剧《对绣鞋》选段
自从公子闯下了祸(桑振君)-豫剧《投衙》选段
千年的白莲修成仙(桑振君)-豫剧《白莲花》选段
参禅打坐白水潭(桑振君)-豫剧《白莲花》选段
搬一把金交椅与王打坐(唐玉成)-豫剧《火烧纪信》选段
忽听得大堂口云牌三点(唐玉成)-豫剧《反徐州》选段
李世民登龙位万民称颂(唐喜成)-豫剧《三哭殿》选段
下位去劝一劝珍妃娘娘(唐喜成)-豫剧《三哭殿》选段
西门外放罢了催阵炮(唐喜成)-豫剧《南阳关》选段
扶大宋锦华夷忠心赤胆(李斯忠)-豫剧《探阴山》选段
十大状(李斯忠)-豫剧《司马茅告状》选段
十保官(李斯忠)-豫剧《下陈州》选段
锣鼓喧天(牛得草)-豫剧《七品芝麻官》选段
小喜鹊喳喳叫(牛得草)-豫剧《三愿意》选段
十八扯(牛得草)-豫剧《拾女婿》选段
陈驸马休要性情急(吴心平)-豫剧《包青天》选段
陈驸马你撕碎状纸(吴心平)-豫剧《包青天》选段
换声亲翁郭子仪(刘忠河)-豫剧《打金枝》选段
一个家住无锡地(刘忠河)-豫剧《十五贯》选段
我一见老母亲跪金殿(李树建)-豫剧《大登殿》选段
为救孤我舍去了我的亲生子(李树建)-豫剧《程婴救孤》选段
亲家母对唱(高洁、杨华瑞等)-豫剧《朝阳沟》选段
咱俩个在学校整整三年(王善朴)-豫剧《朝阳沟》选段
上山或下山(魏云)-豫剧《朝阳沟》选段
洼洼地里好庄稼(孟祥礼)-豫剧《李双双》选段
以上是豫剧大师及豫剧名家们的代表剧目里的经典唱段。
豫剧在河南,就是日常生活用品,油盐酱醋茶,须臾不离。
和吃饭同样重要:三天不吃馍也得听刘忠河,三天不吃盐也得听崔兰田,三天不喝汤也得哼梆子腔等等不一而足,正是豫剧等多个剧种的存在,丰富了河南人的生活,也滋养了普普通通河南人,侠肝义胆河南人……等一众优良朴素品质,河南好人多和戏剧分不开!
枝叶茂盛,遍地开花。
小时候戏曲舞台搭在树林边,一大片树林全都是听戏的,好不热闹;现在通讯发达了,一台电视,一部手机啥一节目都能看到;听豫剧的估计在全国戏曲爱好者中,占第一
豫剧,曲剧,对于我这个河南人来说,那就是童年的回忆,满满的思念,作为一个河南人,如果不会哼几句河南戏,那简直是奇耻大辱,根本不佩做河南人,可以这样说,豫剧,曲剧已经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每一个河南人身体里
河南人热爱豫剧,钟情豫剧,尤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更是达到了一种巅峰状态,似乎每个河南人都会哼上一段豫剧。之所以出现这样一种繁盛景象,我以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豫剧涌现了众多的名家名角。从地域上说,有祥符调、豫东调、豫西调、沙河调。从流派上说,旦角领域有常陈崔马阎桑,净行里有李斯忠创立的黑头李派,唐喜成创立的唐派,刘忠河创立的刘派等,不一而足。后来,豫剧又评选出十大名旦,而且个个都有拿手好戏。这一大批青年才俊使得豫剧得到了大繁荣大发展。豫剧经典剧目如《朝阳沟》《穆桂英挂帅》《花打朝》《小二黑结婚》等,可谓家喻户晓。
二是豫剧氛围相当浓厚。那个时候,无论走在河南的城市还是农村,豫剧演出随处可见。特别是春节期间,在广大的农村几乎每个村都会演几天大戏。而且那个时候,有较多的村庄,还有自己的小剧团呢。在这样的氛围下,耳濡目染,想不喜爱豫剧都难。每逢星期天,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围坐在一起观看梨园春,看戏迷打擂,并评头论足。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再加上大批农民外出打工,农村大多都是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昔日豫剧的繁荣景象已大不如前。但即便如此,在我看来,豫剧仍是全国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一个地方戏,这一点毫无疑问。
那么,如何才能让豫剧重现昔日的繁荣景象呢?我认为,至少要在以下两方面发力:
一是财力要跟上。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又是万万不能的。从上到下,要拿出一定的财力支持包括豫剧在内的戏曲文化发展。毕竟,戏曲是中华民族文艺中最璀璨的一颗宝珠。如果不加以保护,一旦失去,我们将无法找寻。
二是多举办活动。这些活动既包括政府层面上,要将以前评选优秀演员的活动重拾起来,这样更能调动较多的演员增强学习戏曲的积极性;还包括多组织一些更接地气的演出,让老百姓能在听戏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三是文化下乡活动要搞起来。以前,省、市剧团经常下乡演出,现在这样的演出活动已经不多见了。
谢谢,2000年代初,那时人们手中的传媒工具很少,有收音机的不多,有手机的更是寥寥无几,有手机的也只是只有通话功能,有多媒体功能的好像没有。
那个年代,我们在工地上施工的吊车上已经装有汽车收录机,空闲时间打开收听时偶尔播放豫剧选段,在场的河南籍民工好像是见到了久旱的甘雨一样,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认真收听,并且很多人激动地跟随收音机唱了起来,那一次使我看到了豫剧在河南人心中真正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