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预备役部队?

退伍军人都要服预备役,预备役部队也就是区别现役的部队,平时该干什么干什么,战时拉出来就能上战场。


军人退役后都要加入预备役部队,这是一支民养军用的战争后备力量。


予备役部队,主要指:退伍时间较短,城市武装民兵,生产建设兵团,以及受过军事训练的适龄学生和地方民兵等。这些人在发生战争发生时,根据需要,根据年令要求和兵种需要,可及时组建和补充正规部队。其中也包括部分警察队伍。这部分人统称为予备役部队。


预备役部队是以少数现役军人为骨干,以预备役军官和退役士兵为基础,平时进行军事训练,必要时可以转为现役部队。

中国的预备役始于清末新军的编练。袁世凯将新军分为常备、续备和后备三个层次。其中常备军和续备军的服役年限为3年,后备军的服役年限为4年。

中国的预备役则学习于日本,日本明治维新时规定凡年满17至40岁的男性国民必须服兵役,并制定了四种具体的兵役形式,分别为常备兵役、后备兵役、补充兵役、国民兵役。其中日本陆军的常备兵役分为现役和预备役,日本现役部队的服役时间为2年,服役期满后即转入预备役,继续服役5年4个月。

抗战全面爆发后,日军迅速扩军。日军重建了被裁掉的第13、18师团为常设师团,同时还组建了一批特设师团。日军的特设师团是根据常设师团的预备役人员和后备役人员为基础组建的,如万家岭大捷中差点被中国军队全歼的日军第106师团就属于特设师团,它的兵源来自于第6师团退出现役的预备役和后备役人员。

预备役部队是现役部队的后备部队,当现役部队兵力不足时,会派预备役部队支援现役部队。如果都动用预备役部队了,说明战争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了。因此,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一个国家的预备役部队是不会轻易用的。


预备役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部队,简称预备役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一支重要力量。预备役部队纳入军队领导指挥体系,由党中央、中央军委集中统一领导。

预备役部队以少数现役军人为骨干,以预备役军官和士兵为基础,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统一编制组建,属于人民解放军序列。平时按照总参谋部的计划进行军事训练,努力提高军事素质和快速动员能力,必要时可按照法律规定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战时根据国家发布的动员令转为现役部队。

2020年6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调整预备役部队领导体制的决定》。


我先来说说募兵制下的预备役部队。

这方面就从北洋军说起吧。袁世凯最先搞的后备兵,续备兵。基本概念是:

入营做全饷兵三年。

三年后退位续备兵,月给银一两。

再三年退为后备兵,月饷减半回家。每年集中训练一个月。

这样七八年后,退出现役的续备兵、后备兵,数量就是现役士兵的四五倍。

以五千人之饷,可养两万可战之兵”。

侵华日军,同样有现役、预备役与后备役的区别。

与北洋募兵制预备役不同的是,日本实行的是义务兵役制,即所有男性国民均有服兵役的义务。

该法律将日军兵役分为现役、预备役、后备役、补充役、国民兵役五个役种。

甲种合格者为身体素质最好,服现役;乙种合格者身体素质尚可,服补充役;丙种合格者身体素质较差,服国民兵役;丁、戊种为不合格,无需服役。

服现役的日军士兵需要在兵营内接受两年的训练,两年现役期满后转入预备役,预备役期满后转入后备役。

在预备役、后备役、国民兵役期间,士兵无需在军营内训练,仅每年去军营内报道一次即可,战时则接受征召投入前线。

服补充兵役的日军士兵需要在兵营内接受4个月的短期训练即可,训练结束后即返回家中。国民兵役则无需进入军营,仅仅接受象征性军训而已。

1938年派遣到关内战场的六十五万日军官兵中,现役之占11.3%、预备役占22.6%、后备役占45.2%、补充役占20.9%。

由此可见,预备役是战时快速大规模扩军的重要来源。


我们现在所说的军人一般指的是现役军人,但预备役部队同样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预备役部队通常由退伍军人及地方上的民兵队伍组成,以少数现役军官为骨干,定期按计划进行训练。

预备役部队的编制组建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编制组建是一样的,都属于人民解放军序列。

但预备役部队相对于现役的军人来说,他们拥有着更多的自由,不会受到太多的军规制度的束缚,但他们相对于普通人,还是要遵守一定的规章制度的,例如保密条令、交友细则等。

若有战,召必回!

预备役部队是国防力量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若是哪天爆发战争,军队需要一定的兵员补充时,那么预备役部队就是第一时间穿上戎装,奔赴前线的人。

在预备役部队中,还有着一些技术人员,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经验知识操练新兵,传授军事技能等,可谓是奉献不断。

除此之外,国家对于预备役部队还有着年龄上的严格要求,一般的预备役士兵都是在18岁到35岁之间。如果要是超出这个范围的,将会自动退出预备役部队。这项规定也是为了保证预备役部队的良好发展、兵员的质量、活力等因素所必须要施行的!

我国最早于1955年开始建立预备役部队,当时在成都、武汉、兰州、昆明等军区相继组建了第一批预备役部队。对于预备役部队来说,预备役军官将会授予与现役军官同种军衔。对于预备役士兵来说,则不会授予其军衔。

不管是现役军人,还是退役军人,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他们告别了亲情、告别了爱情,身着戎装、告别喧哗,抱起那冰冷的钢枪,投身到祖国的天南海北,肩负起保家卫国的光荣使命。没有他们,哪里会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向军人致敬,向军人家属致敬,您们才是最可爱、最可敬的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部队,简称预备役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目前,我国的预备役部队己纳入军队领导指挥体系,由党中央、中央军委集中统一领导。

预备役部队以少数现役军人为骨干,以预备役军官和士兵为基础,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统一编制组建,属于人民解放军序列。平时按照军委总参谋部的计划进行军事训练,努力提高军事素质和快速动员能力。有必要时,可按照法律规定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战时,可根据国家发布的紧急动员令,迅速转隶为现役部队,担负作战、执勤等多种任务。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预备役也就是非现役的军人。

以日本二战为例,从明治维新开始就开始全民征兵政策。

但日本是小国,国家经济不能支持很大的现役军队,就采用精兵制和预备役制度。

日军本土只有十七个现役师团,但不断的训练军人。

军人退伍以后,也不是说就回家什么都不干了。退伍军人,只要年龄不算很大,身体还不错的,定期要进行军事训练。

一旦爆发全面战争,这些预备役士兵就必须立即回到原部队。

需要说明的是,预备役部队虽然士兵是预备役,军官和军士未必是预备役,很多是现役的年轻军人。

所以,预备役部队经常出现士兵大于军官的情况。

东史郎回忆,他们的小队长在训斥一个士兵时,友邻部队的一个辎重兵扛着箱子从他们中间穿过。这个20出头的小队长觉得丢了面子,就抽了30多岁预备役辎重兵几个耳光。

虽然在日军中,军官可以没有什么理由就打士兵,但因对方年龄很大,可以做他的叔叔,引起了其他辎重兵的愤怒,差点将小队长殴打一顿。

不要小瞧这个制度,为日本提供了大量作战兵员。

1938年6月,日本开始组建了第101、第104、第106、第108、第109、第110、第114、第116等八个特设师团。

这些特设师团是第1、第4、第6、第8、第9、第10、第14和第16师团的影子师团,也就是用他们的预备役士兵组成了的,所以番号一律加100。

由于这些士兵的年龄都偏大,体力和耐力都有很大下降,训练也很生疏,而且拖家带口,不愿意随便去拼命,战斗意志步枪。

所以特设师团的战斗力,不能和常设师团相比,他们很快在武汉会战后就解散回国了,是临时编制。

当年日军有个惯例,就是一般小队长或者中队长站起来大喊进攻,随后带队向前冲,普通常设师团士兵即便知道有很大危险,也必须跟着军官冲锋。

然而对不起,对于特设师团这点是不存在的。新的军官一到部队,老军官就告诉他们:千万不要像陆军士官学校里面学习的那样,一个人先冲出去,不会有人跟着你充分的。


1938年在万家岭被薛岳打得满山跑的第106师团,虽然名义上称为“特设师团”,其实就是个预备役部队。该师团的大队长、联队长、旅团长以及松浦淳六郎师团长,确系现役军官,各级部队长身边的副官和参谋也多为现役,而中队长以下军官和所有士兵,通通是“预备队人员”。

所以一定要把“预备役人员”和“预备役部队”两个词语区分开来,前者是指兵役身份,后者是指成建制的部队,两者有本质性的区别。首先要说明,“预备役人员”全部都不是现役军人,但大多数为退役军人,因为他们服过兵役并且接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是战争爆发后扩大军队规模时,最理想也最合适第一批动员对象。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军事动员体系,基本分为现役、预备役、后备役三档,和平时期在常备军正在服役的称为“现役”、已经退伍的大多数被登记和编入“预备役”、符合年龄和身体条件的征兵对象则为“后备役”,由此也可见预备役人员的重要性。二战时期的日本,在前述三档之外,再设第一补充兵和第二补充兵。

预备役人员在战争爆发后有两种征召方式,其一是批量(一般按地域)补充到现役部队当中,因为有战争就有伤亡,为了维持现役部队的编制和战斗力,那就得补充人员,当然以预备役为第一拨补充力量。其二是编入“预备役部队”,成建制直接拉上战场,不过这样的部队战斗力肯定不是第一流的。

和平时期任何国家不可能养太多的现役部队,耗费太大,但是如果战争爆发后临时组建新的部队,又一时无法形成战斗力,所以提前组建“预备役部队”成为最好的选择。因为预备役部队又称为“架子部队”,和平时期只需要少数现役军官维持建制,整个部队却没有一兵一卒。

因为预备役部队的基层军官和士兵,都是登记造册的预备役人员,和平时期各有各的职业和工作,也并非军人身份,但是他们却按部队编制固定好了位置,比如你是哪个排长,比如你是哪个排的兵。然后和平时期预备役部队每年要搞集中训练,以磨合官兵熟悉程度、武器装备的使用和战术协同,集训完毕后仍然“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一旦战争爆发,国家需要更多建制的部队投入战场时,预备役部队会根据法令立即升格为现役部队,所有预备役官兵也全部就位(那就成为现役官兵了),架子团、架子师迅速成为了满编团和满编师,稍加训练和补充,就可以直接拉上前线。比如日军的特设师团,就是预备役人员被征召后集训一个月,然后整个师团坐船飘洋过海开赴战场去当炮灰。

日本陆军的预备役官兵有点优势,就是当中许多人在服现役时,可能参加过1931年以后东北战事、长城抗战或者淞沪抗战,具备一定的实战经验,士兵服满两年现役后退伍,基本都编入了预备役。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前线兵力不足,除各常设师团需要预备役士兵补充外,又以少数现役军官和大量预备役士兵,组成“特设师团”投入战场。

如果特设师团里面的基层官兵,具备实战经验的比例较大,则战斗力不弱,比如兵源地东京的第101师团,士兵当中有许多关东军老兵,在淞沪战场挺强悍的。如果比例特小,则刚上战场时肯定有点草鸡,就比如差点被薛岳全歼的第106师团,兵源地并不差(熊本),但是有实战经验的官兵数量太少,所以一旦被包围,战斗意志大大地不行。

中国军队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前,缺乏健全的兵役制度,也没有正式的预备役部队,所以尽管有180个师的现役部队,战斗伤亡激增后,补充来的新兵却都是之前毫无军事基础训练农民,所以各师战斗力下降的非常厉害。从1937年底开始,军事委员会先后组建了14个预备役师,就是抽调少量现役军官,在后方填满新兵形成建制。

其中最有名的当然就是预备第10师,副师长方先觉训练有方,南昌会战中拉上战场一看,不比现役部队差多少。不久方先觉扶正,预备第10师划归王牌第十军作战序列,终成抗日劲旅。

至于如今我军的预备役部队,其性质与二战时期大同小异,关于其编组方式、动员方式和军装军衔等情况,之前笔者有专文介绍,就不重复说明了。自今年7月1日起,所有预备役部队不再接受军地双重领导,而是直接归属军委垂直指挥。


原始地址:/wenti/15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