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瘾历史观点】两者最大区别是永乐大典是类书,而四库全书是丛书。
简单来说《永乐大典》是工具书,将很多知识归纳成一部书,文献分类摘抄汇编,里面没有单独一种完整的书。类似古代的百科全书,
《四库全书》分为经(儒家经典)、史(史书典籍)、子(诸子百家)、集(诗词歌赋)四部分,所以叫“四库”;内容包罗万象,所以叫“全书”。
《四库全书》是将很多书汇成一套书,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传世到乾隆初期的所有图书,故称全书。里面每一种书是独立完整的。例如现在人们熟知的四大名著,就是丛书。按小说类,将四本书汇成一套书,四本是各自独立的。
除了这个最大区别,两者还有很多不同点。
时代背景不同
《永乐大典》所处的背景时代是明成祖朱棣刚即帝位,由于经历战乱,需要再度休养生息,励精图志,为标榜文治,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命解缙、姚广孝撰写的,因在年号“永乐”期间完成,所以命名永乐大典。
《四库全书》所处的是清朝全盛时期,国力空前。清朝乾隆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
规模不同
《永乐大典》动用朝野上下共2,169人编写,全书缮写成22,877卷,目录60卷,成书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历时6年编修正式完书。
四库全书由360多位高官、学者编写,耗资400万两白银、3800多人抄写,耗时13年正式成书。共计79338卷(相当于《永乐大典》的3.5倍),36000余册,约8亿字。
命运不同
《永乐大典》编修完成后,深锁在宫中,只供皇帝使用,即使大臣都不能阅览,更别说平民。整个明朝也仅抄写两套。一部是永乐正本,另外一部嘉靖副本。
到清朝后期再经历1860英法联军侵占北京和1900年八国联国大火劫掠和大火,还有宫廷内相关人员监守自盗。到解放前全国,永乐大典仅存400册。
《四库全书》完成后,乾隆命人共手抄了7部,分别藏于全国各地,除了皇帝、贵族大臣可以使用。天下士子可到南三阁藏书馆阅览,但不能借阅。由于成书到现在不到300年历史,而且抄录多达7部,所以直至现在,四库全书还有3套半,分别在台湾故宫和内地3个图书馆。
评价不同
《永乐大典》编撰是将传世的所有书收回来后,很少删减。而《四库全书》需要,因为满足乾隆统治,修书的同时也大量毁书。不过两者都是古代中华文化重大工程,为保存中国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注我@瘾历史,分享更多有趣的评论。谢谢大家关注
没研究过,不清楚。
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的《永乐大典》和编纂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都是官方编辑的大型书籍,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瑰宝
共同点
两部书籍的规模规模都极其庞大,《永乐大典》汇集古今典籍7000种以上,分为11095册,总字数多达3.7亿字!《四库全书》编纂于清朝乾隆年间,汇集古今典籍3500多种,分为36000多册,总字数不少于8亿字!
编纂两部书籍动用人员也都是非常的多,朝廷也非常的重视,《永乐大典》的编辑和抄写工作动用2000多人,其中既有当朝重臣,也有普通的“抄计其数,《四库全书》仅抄书匠就招了近4000人,参与古籍收集、整理、编辑的官员更是不计其数
不同点
内容定位不同
通俗的说,《永乐大典》就是现在的百科全书,而《四库全书》就是散文、小说的汇编的丛书
《永乐大典》确实被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假如你对某一类事物感兴趣,可以顺着一个“主题”(或者说“词条”)一直读下去,会觉得很过瘾——明朝嘉靖皇帝就是这么干的,他崇尚道教,对《永乐大典》里的道教内容百读不厌,但《永乐大典》又与现在的百科全书有很大区别,现在的百科全书会围绕一个主题不断展开延伸和进行总结和定性,而《永乐大典》只负责摘抄原文,绝不删减文字或者添油加醋。《永乐大典》因此保留了明朝以前大量文献资料,而且是原文资料,所以非常珍贵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分为经(儒家经典)、史(史书典籍)、子(诸子百家)、集(诗词歌赋)四部分,每部分都是独立一部,分别使用绿红蓝灰四色封面,象征春夏秋冬四季
两者相比,《永乐大典》内容更广,《四库全书》相当一部分也是摘抄于《永乐大典》
编书目的不同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动用国家力量进行编纂的,其主要目的主要是炫耀自己的文治,毕竟他是造反夺了侄子的皇位得来的天下,为了证明给天下人,自己做皇帝比侄子出色太多,连自己的父亲都不一定比得上
《四库全书》也是清朝乾隆动用国家力量进行编纂的,但四库全书编纂的时代背景是当时清朝正在实行恐怖的文字狱,把汉民族所有文化、文学作品汇总是为了更好的控制当时的思想舆论,从而禁锢汉族的思想
一个是炫耀,一个思想控制,两者的作用和目的完全不同
现存完整度不同
《永乐大典》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后来嘉靖皇帝下令誊写了一套副本,永乐那套便神秘消失了,不知是遭了火灾还是被嘉靖带进了坟墓。清朝末年,嘉靖本《永乐大典》屡遭偷盗和战火,流传至今的只有400多册。其中最大一部分,即222册,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相比之下,《四库全书》运气好太多,乾隆命人抄写了七套《四库全书》,流传至今的有三套半。保存在圆明园文源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扬州天宁寺文汇阁的三套基本毁于战火。原藏杭州圣因寺文澜阁那套仅存三分之一,重抄补齐后移交浙江省图书馆。紫禁城文渊阁和沈阳故宫文溯阁的两套基本完整,现藏于台北故宫和甘肃省图书馆。但最完整的一套还要数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文津阁《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被称作四不全书。
人们常常说中华文明是一脉相承的,那么这个“一脉相承”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例子来了,那就是《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的传承关系。
尽管清朝那些编修《四库全书》的大学士们(四库馆臣)在参照《永乐大典》时颇多微词;但是,在实际编修工作中,仍然是以“其全部全篇收入,得以排纂校订”,直接从《永乐大典》中“辑成编者”516种。
据专家统计,历史研究者现在使用的《旧五代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蛮书》、《水经注》、《明律》、《直斋书录解题》等重要史书,都是来自《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的编纂,在早期是由解缙领衔;他的思路是这样的,解缙认为“今六经残缺”,应当“一洗历代之因仍,肇起天朝之文献;说白了,解缙的标准仅仅限于儒学经典。
初稿完成以后,交明成祖审阅未能通过;朱棣随即命太子少保姚广孝、刑部侍郎刘季箎与解缙同监修,“尽通经史百家之言”的陈济“以布衣召为都总裁”。编修的宗旨就是三个字“大而全”。
因此,《永乐大典》除了儒家经典的“经史子集”(四库之书)以外,还包括大量的“杂书”;
《永乐大典》凡例开张明义是这么说的:是书之作,上自古初,下及近代,经史子集,与凡道释、医卜、杂家之书,靡不收采。……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以至奇闻异见,谀词逸事,悉皆随字收载。
因此,《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一样,都是堪称“百科全书”的鸿篇巨制;从这个标准来看,这两部书没有根本的区别。
不过,这个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并非完全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
清朝康雍乾虽然是公认的“盛世”,但是,也正是这三个朝代大兴“文字狱”;在《四库全书》的编辑过程中,按照乾隆皇帝的旨意,查禁了大量的书籍,有人将此比作第二次“焚书”!
《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的不一样还有;《永乐大典》只有两部,一部是“正本”;另外一部是“副本”;令人诧异的是,如今“正本”不知去向,只有残存的“副本”流落民间以及海外。
《四库全书》成书与清朝鼎盛时期,全书多达四部;现在其中的一部大部分保存在台北;去旅游时,可以得见真容。
简单说,两部书就是一个传承关系;特点都是“大而全”;当然,区别也是有的,除了上述介绍的以外,还要“检索”方法的不同;这些比较“专业”的问题这里就不啰嗦了。
至于内容和成就先不谈了,就谈谈朱棣和乾隆编书的初衷和编书的影响。
永乐大典是海纳百川的一部书,是明成祖朱棣为了彰显其文治武功的一部巨著。
而四库全书在当时由于政治形态问题,名为编书,实际上在乘机搜查天下的藏书,有不利于其统治的一律销毁,实际上是一场文化浩劫。乾隆这个人,很喜欢诗词书画,在当时的文字狱环境下,想要打击对手敌人,特别是有文化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从他们言行、诗词、绘画等方面入手,乾隆皇帝抄大臣的家,也很重视这些东西,一方面,他自己要聚敛,另一方面,从文字入手来打击对方,是康雍乾三朝以来的一贯做法。
编修四库全书,名义上是编书,实际上,我估计就是乾隆的试探活动,乾隆皇帝是中国专制君主的顶峰,他甚至公开说,你们如果都以天下为己任,那要我干什么。同时对于臣节也是最看重的一个皇帝,贰臣传就是乾隆主持编修的,他要求每个臣子为自己无条件尽忠。
了解了这些,再去看编修四库全书这件事,就没那么简单,明明以言治罪却鼓励天下人交出自己的藏书,为乾隆的思想控制添砖加瓦,其心自然不言而喻。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乾隆时代是对思想控制言论控制最严厉的时代,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的顶峰,因为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皇帝能对如此众多的人口实现如此强力的控制。
朱棣编书说白了,就是在建立武功以后,来搞点文化方面的事业,尽管他本人未必喜欢,可能是出于好大喜功。但是由一群精英文人编纂的这部书仍然是一部文化瑰宝,相比之下,乾隆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而编修的四库全书,它是建立在文化恐怖和毁灭众多不利于统治的书籍基础之上,他们对后世造成的影响截然不同。
《仪礼》原名《礼》,系记载古代礼制的著作,今本通行十七篇。汉人以其所讲为士所必习的礼节,称为《士礼》;相对《礼记》而言,又叫《礼经》;晋人认为其所讲的并非礼的意义,而是具体的礼节形式,故称之为《仪礼》,与《礼记》、《周礼》合称“三礼”。历朝礼典的制定,大多以《仪礼》为重要依据,对后世社会生活影响至深。
《仪礼》主要记载古代贵族(包括国君、诸侯、卿、大夫、士)从成人、结婚到丧葬的各种礼节,以及其交往、燕飨、朝聘、乡射、大射等各种政治和社会活动中的礼仪规范。按儒家的说法,人类之初,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人和人就要生出争斗。于是圣人制出礼来维持社会秩序,教人节制,教人平和,教人追念本源,感怀恩德,教人互敬互爱。这分别是制度之礼,宗教之礼,风俗之礼。可见,礼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仪文化”是文化中国的核心内容之一。
《仪礼》开篇即是《士冠礼》,一个人成人,就意味着他开始独立地承担自己的责任,参与社会的各项事务。仪式是有意味的形式,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不同的功能,在看似繁琐的各项程序中,先民们表达对神明、对社会、对生活的尊重与热爱。据《史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圣人儿时的游戏都是制礼作乐,可见礼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其实在今天,礼同样非常重要。我们常说人要讲文明礼貌,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是否合“礼”,就是他的精神文明水平高低的标志。所以,了解古代礼仪制度,对于今天来讲照样是有重要意义的。
《仪礼》版本甚多,有东汉郑玄《仪礼注》、唐贾公彦《仪礼注疏》、清胡培翚《仪礼正义》等。今据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刻本整理。
今天有幸来回答问答中提出的问题。
一,《永乐大典》共计11095册,22877卷,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收录上自先秦,下至明初各种书籍七八千余种,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
大典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1,《永乐大典》是一部类书,它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时六年(1403-1408年)编修完成。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
2,早于他国文献,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
3,《永乐大典》是编纂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广的“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二,《四库全书》:古代的《四库全书》集“经、史、子、集”四个内容。经:主要是四书五经;史:主要是史记、汉书等史书(正史);子:主要是诸子百家;集:主要是历史上名家的诗歌散文集。
是18世纪70到80年代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项特大型文化工程,在人类文化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巜四库全书》的历史意义:
1,首先,它保存了大量古籍,是古代文化的一次总结。《四库全书》的编纂,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对于传播古代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200多年来,如果没有集众书于一身的《四库全书》,古籍将会大量散失,从而造成无可弥补的损失。
2,其次,在古籍整理的方法上,尤其是在辑佚、校勘、目录学、汇刻丛书等方面给后人留下许多有益的启示。
3,在辑佚方面,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佚书并收入《四库全书》者共有385种,不仅使不少亡佚已久的古籍珍本重见天日,而且为后代的辑佚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
4,在校勘方面,四库馆臣网罗众本、慎选底本等做法,为后代的校勘工作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5,在目录学方面,《四库全书总目》的学术价值是古代任何官私书目无与伦比的,其编纂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在汇刻丛书方面,清人以《四库全书》为榜样,掀起了编刻丛书的热潮。
三,《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相比,有何不同?
@文化六陈铺也仅读过全书与大典中的小部分文章,在图片书馆翻阅过现存巨著,也不敢胡言对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进行评论。但通过一些学术交流活动听过一些专家的说法,总结归纳如下:
1,编排上的区别:《永乐大典》的编排方式是类似于现代的百科全书,分类辑录(摘抄)古代文献,虽然偶尔也有全文收录的,更多也是截取,再分类编排。巜四库全书》则是丛书,将文献整本编入。
2,文献的完整性的区别:《永乐大典》收录书目更多更杂,但多是截取,不完整也打乱了原书编排。《四库全书》都是整本,就总的文字数量来说,《四库全书&;要多于《永乐大典》。
据推算《永乐大典》的总字数不到《四库全书》一半,后来还大部分散失了,存数很少。从文献的完整性来说,应该是各有千秋。
3,史料价值区别:从史料价值来说,其实能用得上的,都是有价值的,要视个人研究的具体题目和需求而定,篇幅多与少的问题,不一定分个高低贵贱。
谢谢阅读与关注,不知@文化六陈铺这样回答能否让您满意?期待与您交流。
谢谢您的邀请。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最大的区别在于,永乐大典是世界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套图书集成。整套书收录了从先秦到清乾隆前所有的重要古籍,涵盖了古代中国的几乎所有的学术领域。
永乐大典是由成祖提议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初名为《文献大成》,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11095册约5亿7干万字。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干年来的知识财富。
四库全书指经,史,子,集。经一一主要是四书五经。史一一各朝的正史。子一一主要是诸子百家。集一一主要指历史上的诗歌散文集。全书共收书35O3种,79337卷,363O4册近23O万页,约8亿字。
《永乐大典》几乎遗失,所存无几。有很多流失海外。《四年全书》相较《永乐大典》保存完好,一部现保存在北京故宫。另一套原保存在沈阳故宫。后因历史原因,现保存在甘肃省。沈阳人民的最大心愿是这部保存在甘肃的《四库全书》能早曰回归到沈阳故宫。让沈阳故宫这枚戒子能镶嵌上《四库全书》这颗钻石。
《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两部大型综合类典籍汇编,两者均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珍品与瑰宝。《永乐大典》是类书,而《四库全书》是丛,两者不同之处应从以下方面来理解。
《永乐大典》编纂工作始于明代永乐元年即公元1403年,历时六年编修完毕,全书共计22937卷、目录60卷,约3.7亿字,共辑录收入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方面的典籍文献近8000种,明成祖作序,命名为《永乐大典》。
《四库全书》共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成为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乾隆还把贮藏《四库全书》的阁名用渊、源、津、溯加以命名,以凸显《四库全书》具有的所谓“溯其源流”的功能属性。
《永乐大典》的编排方式类似于现代的百科全书,分类辑录(摘抄)古代文献,虽然偶尔也有全文收录的,更多也是截取,再分类编排。《四库全书》则是丛书,将文献整本整本编入。
从文献的完整性来说,各有千秋,《永乐大典》收录书目更多更杂,但多是截取,不完整也打乱了原书编排,而《四库全书》收入的都是完整的内容。
从总的文字数量来说,《四库全书》的要多,《永乐大典》的总字数不到《四库全书》的一半。再者《永乐大典》后来还有大部分散失了,存数很少。
《四库全书》编纂的过程包含了文禁,但是仍然为保存文献做出很大贡献。本来历史上文献的自然散逸是很严重的也是很常见的,任何一本文献学的概论都会强这个问题,没有被刻意销毁的图书其实真的多数情况下也留存不下来。《四库全书》在这方面做得较好,能够做了较好的保存工作,而且是一旦收录基本整本收录,并不像《永乐大典》那样多是截取。从史料价值来说,能用得上的都是有价值的。
《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是有重大影响的古代大型文化工程,客观上也对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