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有7万9千多卷《永乐大典有22937卷,这两部巨著都是明清时期举全国之力编撰的,两部书各花千万以上是没有问题的,但这钱花的值,只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两部伟大巨著流传下来的不多,如果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那可是价值连城的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呀。也是世界文化奇迹之一。
花不了多少钱,征集图书都是有价格的,也有无偿搞献,国子监,翰林院等部门也多有藏书,国家士子编书与平时反正都是那些俸禄。倒是雕版与印刷费些银两,那些年代工钱也是很微薄的。此两部大型丛书,在当时也只是皇家御用之物,每部也没几套,并没有普及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几经战乱都成了残缺不全的国宝级文物。倒是《四库全书》在编辑校对删改时的目的颇值得商傕
永乐五年14O7年定稿进呈,明成祖亲自为序,并命名为《永乐大典》,全书22877册,目录6O卷,成书11O95册,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备辑为一书。由于战乱现存不到3OO册。其内容包含了各种奇闻杂谈,怪异掠奇等全方位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它文学百科。,,,,,《四库全书》是在《永乐大典》基础上续编辑而来(1773年),其内容是中国文,史,哲,理,工,农,医,适及到所有学科,是国家正统,民族根基的象征.,共收书346O多种,79OOO多卷,36OOO多册,分为经史四部,其中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忠义,,四书,乐,小学等1o类,史部为正史。花了多少钱无可考究,从明朝朱棣明成祖到清朝乾隆年间其修书人员众多,时间之长所耗费的银两恳定数万万两不计其数,加上战乱所存经书减少更缺少底案,所以两书不知花了多少钱。
谢邀。
国庆长假最后一天,看到今天的问答,抚今追昔,不禁感叹万千。这两部书到底耗费多少银两,因计算复杂,已不可考。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耗资巨大。不过就这两本书本身来展开讨论,相同与不同之处到觉得不啻为一次史海钩沉。
1,书名的由来。
《永乐大典》指明朝永乐年间编写。典,词典解释为可用作标准和规范的书籍。《四库全书》,四库,指经,史,字,集四种书的分类,成书时间为清朝乾隆年间。
2,两部书成书时间虽相隔数百年,不过共同之处都是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有了物质基础。据统计,解缙等奉谕编修《永乐大典》,组织一百四十七人,按照《洪武正韵》的韵目,将各种资料抄入书中。次年十一月,全书编纂完成,赐名《文献大成》。史书中说,朱棣览所进书,尚多未备,于是再命重修。解缙领命,重组编撰力量,开馆文渊阁。参加者计正总裁三人,副总裁二十五人,纂修三百四十七人,催纂五人,编写三百三十二人,看样五十七人,誊写一千三百八十一人,续送教授十人,办事官吏二十人,共二千一百八十人。而先后供事编辑者三千余人。
再来看《四库全书》动用的人力。1773年二月,清乾隆朝廷设立了“四库全书馆”,负责《四库全书》的编纂,由乾隆皇帝的第六子永瑢负责,任命内阁大学士于敏中为总裁,大学士以及六部尚书、侍郎为副总裁,召著名学者纪昀为总纂官开始编纂这套卷帙浩繁的丛书。陆锡熊、孙士毅、戴震、周永年、邵晋涵等其他学者也参与了编纂。曾参与编撰并正式列名的文人学者达到三千六百多人,而抄写人员也有三千八百人。仅这一项就足以证明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雄厚的经济基础做保障,这两部书的完成是不可想象的。
3,成书原因。两部书成书原因非常相似,即都是别有用心。乾隆在评价《永乐大典》时曾赋诗一首云,“大典犹看永乐传,搜罗颇见费心坚。兼及释道欠精覆,久阅沧桑惜弗全。”诗中赞赏永乐皇帝编纂《永乐大典》的良苦用心,对《永乐大典》收集佛、道典籍进行了批评,感叹历尽沧桑的大典流传下来已经不完整。
编纂《永乐大典》的目的众说纷纭,不过有一点得到了共识:消除“靖难之变”的影响。朱棣是以武力从侄儿手中夺得帝位,在儒家正统看来,是为谋逆。朱棣对此采取了恩威并施的办法,一方面对拒不从命者开杀戒,另一方面提倡文教,振兴学术,加以怀柔。编撰群书可以把大批知识分子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埋头于断简陈编之中,可以使他们钳口不言,无暇多问政事。同时,又可减少人们对“靖难”的关注。因此,明成祖即位不久,即敕修《大典》。
再来看《四库全书》。乾隆编纂《四库全书》的目的也未必有多高尚。乾隆编《四库全书》时毁、禁书,一方面是因为清朝作为少数民族统治中国,比明朝多了民族问题这个敏感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部书不是仅仅编给自己看的。《永乐大典》作为皇家藏书,密不示人;而《四库全书》一共有七部,藏于不同地点,供需要者查阅。(删减的书籍仍然由皇家收藏,密不示人)
4,两部书的相同遭遇。现存《永乐大典》在中国大陆不足800册(共11095)。存书最多的地方是大英博物馆。《四库全书》共七部,一部记有13997卷。现北京图书馆存书最全。不过,虽然有七部,但最终遭遇比《永乐大典》也好不了多少。历经战火,人为盗窃,还有相当一部分到了台湾,以及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博物馆和私人藏家手中。
写到此处,突发奇想:如果将此两部巨著刻录成光盘(《永乐大典》残卷有影印版),供爱好者选购,研究收藏,造福桑梓,其意义将远远大于古代帝王,何乐而不为呢?
《四库全书》的规模最大。
《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当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
《永乐大典》:编撰于大明永乐年间,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93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但《永乐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永陵外,永乐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存不到800卷。《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可想而知,四库全书规模最大,话费的银两不计其数
明清时期编撰《回库全书》《永乐大典〉〉:可谓耗时耗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说是一项耗费人力、财力、物力的巨大工程。至于花了多少钱只凭一些史物考证,只能做为一个参考,也并非什么砖家的话就可以成为依据。就是乾隆再世也说不清究竟花了多少钱!乾隆也只能说是知道总投资了多少,但他永远搞不清到底流失了多少,被贪污了多少,抛去损失:实际花了多少!……是也!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