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是自己的,又不偷不抢。不管人家什么原因,都受法律保护。自己心里的感受也只有她自己知道
她叫田晓菲,上个世纪70年代出生于哈尔滨,13岁在天津中学直接进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读文学专业。后出国留学,1998年从哈佛大学毕业,获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哈佛大学教授。
4岁便会作诗,先后出版多本诗集,16岁的时候在北大校庆90周年,田晓菲写下《十三岁的际遇》,后来这篇文章被选入中学课本。
在哈佛求学期间,田晓菲遇到了自己的爱人,她的导师斯蒂芬欧文,博士毕业后,田晓菲嫁给了年龄比自己几乎大一倍的美国老头。
曾经的北大才女最后定居他乡,加入美国国籍,而且还嫁给了一个年龄这么大的外国人,一时间让很多国人很是不理解。
为什么那么多知识分子出国后都不想回来?而且往往通过外嫁的途径获得国外国籍,难道对曾经培育她的国家和亲人没有感情吗?
个中原因其实谁也不知道,只有当事人才清楚,那个年代其实还有不少名人也都是移居国外,另谋发展,可能是改革初期都想着出去看看吧。
实际上这也是国人的一种情结罢了。婚姻爱情其实是没有国界的,著名国际象棋大师诸宸嫁给卡塔尔人,台湾艺人林志玲嫁给日本人一时间也是议论纷纷,尤其是林志玲,更是让很多国内男宅们捶胸顿足。
大部分这些才人们出国后,或者嫁给老外后,几乎都很快离开了我们的视野,仿佛消失了。不知道她们过得幸福吗?她们还在继续创作吗?
田晓菲确实在写作能力方面非常出众,她很爱文学,出版过多部作品,如代表作《爱之歌》,还有多部翻译之作。
似乎很多神童最后的人生选择总是让人出乎意料,也许当初田晓菲没有出国,在国内也许发展的也很好,也许她会成为中国文学界的脊梁,也许,也许有太多的也许,但那也仅仅是喜爱她的人的假设和妄想罢了。
人无完人,如何选择这是时代和个人共同造就的,这就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从封闭到开放的时间比较短,也许将来这种情况在我们眼里就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
历史会用发展慢慢消融我们这种情节。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从田晓菲的人生经历中取那一点点我们想要的东西:家庭教育,文化熏陶。
不得不说田晓菲能有今天源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家人的文化素养时刻都在影响着她,四岁可以作诗,要是没有家长的耳濡目染是不可能的,好习惯的培养,潜移默化的浸染,她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教育就是以文化人,是一个日常,是一个浸润的过程。
急功近利,焦躁是今天很多家长的写照,也许从田晓菲的身上我们应该能够借鉴到什么。
当年让北大才女田晓菲最闻名全国的,是她的一篇文章《十三岁的际遇》,被选中进入了中学课本。那年她才16岁。
如今才女田晓菲已经成为了哈佛大学的教授,但是如果翻开她的成长简历的话,你会觉得非常惊人:
1971年出生;
2岁时开始识字读书,
4岁开始写诗,并在当时的《天津日报》发表了第一首诗,随后接连出了5本诗集;
13岁被北大特招,她是因为诗歌创作得奖后,被北京大学西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破格录取;
16岁文中入选中学课本,那年恰逢北大建校90周年,正在大三的田晓菲写下了《十三岁的际遇》一文,随后入选了中学课本。
18岁从北大毕业;
20岁获得了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的英国文学硕士学位;
27岁获得了哈佛大学的比较文学博士学位;
35岁成为哈佛大学的教授。
从她的个人经历能看出来,无时无刻不是开挂的状态,这也是普通人永远难以企及的高度。
所以,我并不认为,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可以去评价这样优秀的人。
对于她的婚姻,很多人在意的无外乎是2点:
她成为了美国人
嫁给了一个美国人,并且这个人还比她大20多岁
我个人感觉,对于这样的婚姻,也不算奇怪。
对于这样优秀的人才,得到了导师的追求,是很正常的事
她老公(也是导师)是汉学专家,主攻唐诗研究,并获得了“詹姆斯·布莱因特·柯南德特级教授”这一最高级别的职称
那么两人在共同爱好的情况下,走到一起也是很正常的事。
您说是不是?
爱不爱,感觉咋样是人家俩人的事,不是外人可以看得懂的,别操心,准备晚饭吧!
才子配佳人,明珠伴宝玉。这是件令人羡慕的事。问题是中国的才子学者、年轻才俊有的是,你又何必背负崇洋媚外之嫌呢?
应该多多关注她学术上的成就,做出了什么贡献,别成天老盯着人家嫁给了谁。嫁个中国人就正常了?嫁个穷小伙就正常了?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老穆有话说
老穆认为,她嫁给谁,那是人家的自由,我们无权干涉!但嫁完后,又更改了国籍,老穆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了。
我们翻开田晓菲的成长履历,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她的确很有才华和天赋!
她出生于1971,是个地地道道的70后,在那个年代,上大学是所有人追求的至高目标。
受家庭文化氛围熏陶,她2岁识字,4岁写诗,还出了5本诗集,13岁被北大特招,16岁时,她的《十三岁的际遇》入选了中学课本。
18岁从北大毕业,20岁获得硕士学位,27岁获得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35岁成为哈佛大学的教授······
田晓菲博士毕业后,就跟自己的导师斯蒂芬·欧文步入了婚姻殿堂,她也更改了国籍,定居美国。
【1】婚姻存在较大年龄差,无可厚非!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老穆就不再举例子了。
【2】人各有志,我们无法评判是对还是错!
嫁给外国人,更改外国国籍,我们不能就此说这个人就不好。
但是,老穆就想说一句话:“中国已经在崛起!”
【3】孩子的快速成长,离不开优秀的家庭教育!
田晓菲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她父母对她的正确引导,让她快速成才。
【4】神童的成长之路,往往不具有复制性!
我们的家长,不必为了孩子成才而采用同样的方式。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家长要学会因材施教,而不是盲目跟风!
【结束语】最后,老穆只想说一句话,希望留学生都能回国效力!你们觉得呢?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男欢女爱的事情何必拿出来讨论很多事情,真的不是用我们的眼光可以理解的,毕竟人家这是高知识分子之间的一种交往。
人是最奇怪的,动物,感情是最复杂的一种情况,任何人都不可能去来解读这样的一个情形,前段时间我们看到的另外一个新闻,一个女子,在家庭被家暴甚至浑身是伤,能够忍受多少年,这也是感情的磨砺,所以说家庭的事情,男女之间,感情的事情,是永远解释不了的。
至于说挂上了特殊的名词,让我们感到了奇怪,恐怕这只是我们一厢的情愿,所谓的北大才女,其一生不过也属于一个美丽的女子,她终究要嫁人,而嫁人肯定要选择夫婿,夫婿是男的,这一点非常重要,但是年龄方面可能就不由我们来说三道四了。
更何况我们从相关的知识中可以了解,人家的恋爱,人家的家庭并没有损害国家,并没有伤害其他人,所以说这种家庭这种婚姻是值得我们祝福的,而不必用来用特异的眼光来看待。
人生很短,匆匆几十年,所以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而不必带上了某些特殊的感情去看待人家的婚姻。
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正常的人生经历。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爱情之于婚姻就是如此。
每一个女人不管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什么学历,最终都会走入婚姻的殿堂。
田晓菲也不例外,她自然也会拥有自己的婚姻,只是很多人不太理解,为什么她1999年时,要嫁给大她25岁的美国人斯蒂芬·欧文(StephenOwen)(中文名宇文所安)呢?
第一,田晓菲对人生的深入思考,是源于海子的自杀。
1、结识著名诗人海子。田晓菲在北大校园结识了15岁考入北大的查海生,也就是诗人海子,当时的海子在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哲学教研室任教。田晓菲曾拿着诗歌去找过海子,海子说:如果你能坚持,你将是位伟大的诗人。
2、海子自杀所带来的困惑。1989年,田晓菲听到了海子卧轨自杀的消息,之后,她很长时间没有写诗。她无法理解一位鼓励自己坚持的诗人,为何没有选择坚持?那时候,田晓菲开始思考人生的价值,海子逝世两年后,20岁的田晓菲到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攻读博士。
第二,差点成为诗人的田晓菲的思想观念和普通女人不同。
1、看她所著《秋水堂论金瓶梅》。很多人可能看过《金瓶梅》这本小说吧?谁都没有想过,田晓菲竟然研究这本书,并且还写出一本学术专著。可见她的思想观念绝非一般女性所有。因为观念另类,自然会在行为方式上另类,嫁给一个美国老头儿自然就不难理解了。
2、了解一下田晓菲的丈夫宇文所安这个人。宇文所安(斯蒂芬·欧文)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从小就喜欢诗歌。他讲一口流利的汉语,他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专著以唐诗为主,英语著作和汉译著作十几种,他已获得了詹姆斯·布莱因特·柯南德特级教授这一最高级别的职称。田晓菲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宇文所安是她的导师。
3、拥有共同语言和兴趣爱好,再加上恋父情结,嫁给宇文所安顺理成章。田晓菲的童年和同龄女孩子最大的区别在于,她过早头顶花环,一切因为她喜爱诗歌。也恰是因为在诗歌方面卓尔不群,在13岁那年便因诗歌创作获奖并结集出版,而被北大西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破格录取。顺着这条学业的路,鬼使神差地就奔宇文所安去了。如果说年龄差异之大成为田晓菲嫁给宇文所安的唯一理由,那便是她有很浓厚的恋父情结。
第三,唯美的爱情,成就了田晓菲自己才能理解的婚姻。
1、田晓菲是唯美主义爱情的追求者。对于田晓菲来讲,她的内心世界有着典型的浪漫主义色彩,但是因为海子曾经看过她的诗集后,海子说:如果你能坚持,你将是位伟大的诗人。海子的话,确实影响着田晓菲对自己的认知,因为海子当时的名气非常大。恰是海子这句话,把田晓菲给迷糊住了,她真的认为自己也是天才诗人。从诗人对爱情的唯美主义追求来看,田晓菲嫁给宇文所安,对她来讲那才是真的唯美,大有向世人人证明她的桀骜不驯。
2、且看田晓菲的译著《毛主席的孩子们:红卫兵一代的成长与经历》。如果与当时她出国的年代去分析,显然田晓菲的思想里,有着对中国男性的另类认知。如果她嫁给一个中国男人,她是否有心理安全感呢?是否值得托付呢?再加上她的爱情观绝不是传统的,而是另类的。因此,就注定她这一走,将不会回头。而在美国嫁给她的导师,仿佛成了田晓菲的爱情终点,因为她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像宇文所安这样的男人。尽管年龄差距那么大,但是她不在乎,她更在乎她要的精神爱情。
结束语:细算起来,1971年出生的田晓菲,如今已经快50岁了。如果现在问她,你嫁给宇文所安这老头儿,你后悔吗?估计她会笑笑,但不会作答。因为对于这样一位知识女性来说,只愿意往前看,就是错了也不会回头,这就是田晓菲的性格。
田晓菲是名副其实的才女,2岁识字,4岁写诗,中学时就出版了五本诗集,13岁被北大破格录取,16岁时,在北大读大三的田晓菲为北大90年校庆写文一篇——《十三岁的际遇》,这篇文章被收进中学课本,当作学生学习的教材,不少学生也是通过这篇文章,知道了田晓菲,知道了北大,对未名湖、博雅塔充满了向往。
田晓菲北大毕业后,直接去了美国,先是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后又到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7岁时,田晓菲成了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博士。回顾田晓菲的成才之路可谓一帆风顺。
田晓菲在上大学期间曾经遇到了她崇拜的诗人海子。海子看了田晓菲的诗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海子认为她如果坚持写下去,将会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这给了田晓菲莫大的鼓舞。不过,后来海子自杀,对田晓菲的打击也很大,她实在不明白这样一个优秀的诗人,怎么就突然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有很长一段时间,田晓菲不曾写诗。
不过,后来,她还是沿着文学的道路走了下去。而且在读博期间,她遇到了自己的导师,并且爱上了这个52岁的美国教授。要知道当时田晓菲只有27岁,这样的选择可以说让很多人唏嘘不已。
其实,田晓菲的老公宇文所安,绝非等闲之辈,他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对中国诗歌研究颇深。在田晓菲看来,找到宇文所安就是找到了知音,因此,现在的田晓菲生活的很幸福。我觉得这就够了!爱情就是如此,可以超越年龄、国籍,凭得是心灵的默契。
因此,对田晓菲的选择,作为吃瓜群众,只能祝福,祝福她永远幸福!你说是吗?欢迎留言,欢迎评论!
老少恋是当今切回地一种时尚吧,这两人的年龄差比翁帆和杨振宁的年龄差还小的多啊,没有必要大惊小怪的。因为爱情没有国界,知识也没有国界,相恋,相爱,结为夫妻也是自然的。
女人嫁给父辈分年龄的男人,大都是在少年时代缺少父爱和父子思想沟通,在迷茫中寻求慰籍。
26岁嫁给50岁美国人,而且还大自己24岁,天才的想法常人真的无法苟同!当然,在生活中,像这样的老夫少妻也并不少见!田晓菲是谁?很多人可能对这个名字很陌生。但仔细去查阅一下就会发现,田晓菲其实和清华刘亦婷、张炘炀一样是神童!
田晓菲生于哈尔滨,长于天津。田晓菲也是中国众神童之一,2岁识字,4岁写诗,13岁时因诗歌获奖而被北大破格录取,在当时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更厉害的是16岁那年发表的一篇文章《13岁的际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从北大毕业后,田晓菲也和大多数学子一样踏上了留学之路。两年时间她就获得了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英国文学硕士学位,七年之后,她又获得了哈佛大学的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时年正是27岁,也成为哈佛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生。
1998年6月份时,刚博士毕业的她收到了来自她52岁的导师宇文所安的表白,在两人对学术对文学对诗词的热爱等共同爱好下,田晓菲也接受了导师的表白,1999年,两人走向了婚姻的殿堂,随后更改了国籍。35岁那年,田晓菲成为了哈佛大学的教授,这样的成就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有人认为,国家耗资培养了一名神童,最后却为他人做嫁衣,这不免让人感到心寒。
其实在当时像田晓菲一样留学后就再也没有回国的天才、学霸有很多,比如2000年借着央视《对话》“踩着”韩寒红遍全国的黄思路,最终留学美国以后嫁给了美国人。为何国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培养了这么多人才,最终这些留学的人才最后却绝大多数不愿意返回祖国,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呢?
从小学上学开始,老师们就教我们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国家,长大后要为祖国的建设增砖添瓦,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可当国家真正需要这些人才的时候,他们去远遁他国。是我们的祖国不够好,还是国内没有这些人才施展的舞台?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山村作为一名老师,还是真心希望那些出国深造的天才们在学业有成之后回到自己祖国的怀抱,发挥自己的所学,让祖国变得更加强大!当然这只是山村的一厢情愿的想法,最终的选择还是在于这些天才们!如果是你到国外留学,你还会回国发现?
首先,我们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必须要对其他人的婚姻自由表示尊重。毕竟婚姻自由是受到法律保护的,理论上任何一个男人都可以娶任何一个女人,任何一个女人也可以加任何一个男人,只要他们相互喜欢才会愿意。
题主在提问的时候强调年龄,实际上背后蕴含着寓意,我也可以看得明白,我就针对这个年龄上的差别来分析一下。
其实26岁嫁50岁这个年龄差并不是非常的大,在国内也比较普遍。感觉这个年龄别扭,可能是因为看到50岁觉得别扭,但是如果是18岁嫁给42岁,你看这个年龄差可能就会感觉舒服一些。
50岁娶老婆在国内看起来可能是比较别扭的一件事情,但是在国外实际上是比较普遍的事情。
为什么国人看到50岁的男人娶老婆会觉得别扭呢?
第一:怀疑50岁的男人性能力有问题。
第二:怀疑50岁的男人活不了多久女方会守寡。
第三:觉得男方可能比岳父年龄大,辈分别扭。
对于第一个问题,实际上是没有必要担心的。黄种人的性寿命普遍是比较短的,到50岁的时候超过60%的黄种男性性寿命已经走到尽头。但是,在这一点上没必要由己度人。
白人和黑人的性寿命普遍长的多,私以为是他们没有经过孔家文化的基因筛选,所以能力强的人没有受到批判和压制,基因得到保留。50岁在他们人种中,性寿命还正当年,所以26岁的北大才女,当年嫁给他,在这方面不会受委屈。
对于第二个问题,更不用担心。欧洲人的基因在抗衰老方面是胜过亚洲人的。我们亚洲人很多,在50岁以后就有明显的衰老症状,但是欧洲人普遍在70岁以后才会有这样明显的衰老。可以说在70岁之前,他们还仍然非常有活力。
在美国只要不是特别作死,活到八九十岁,肯定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再加上美国的医疗条件还可以,只要是比较有钱的人都能够付得起比较昂贵的治疗,像他嫁的这个50岁的外国人,经济条件看起来也不差。所以理论上他活到90岁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等到她老公90多岁的时候,她已经是60多岁的人了。从小在中国长大医疗饮食还有环境都比较差,到了60岁的时候,身体状况怎么样都还很难说。所以就算是他和他的丈夫到了老的时候,谁守寡真的很难讲。
不要小看外国人长寿基因的强大。我认识的一个学长,他的太祖父是混血,他自己是1/16的混血。他们家老人的平均寿命都在90岁以上。由于他们家以前是地主和民族资产阶级,所以小时候吃喝的质量未必比得上成分好的普通人。吃的差却能够活得更久,足以看到这个长寿基因的强大之处了。
第三个问题:白人世界父母就是父母,孩子就是孩子,完全是不搭界的。他们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存在着孝敬一说,基本上长大了就跟父母是朋友关系,甚至是仇人关系,见面也就是叫名字,所以就不要想着别人会叫你的父母是爸爸妈妈了。就算是入乡随,那也是女方要求并不是真心的。
所以一旦他女儿和他一起到美国生活,甚至他的父母都还会留在国内。所以平时见面肯定是少的。所以自己和女方父母年龄相反,还要叫爸爸的这种事情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女方父母生病了怎么办?你女儿如果嫁给了老外,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他会拿出一笔钱,让他的父母睡养老院。
所以这件事情横看竖看完全没有什么问题,这完全是他个人的选择,选择一个外国人嫁,和嫁给一个中国人相比,实际上是各有利弊。每个人的性格和人生观价值观不同,有些人更适合和外国人在一起生活,有些人更适合和中国人在一起生活。作为普通人,没必要去过分的关注别人的这种八卦新闻。
至于钱不钱的问题,不管是嫁给中国人还是嫁给外国人,哪个女人嫁人不看钱的?没有钱没有稳定的生活,你愿意嫁给谁?可以嫁给人民币,也能嫁给美金,还能嫁给欧元,英镑,日元。以他的学历水平就算嫁给中国人,那也是资产千万级别的。单身汉在这方面没有必要酸。
田晓菲,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争议,争议的不光是她的才华,也包括她的婚嫁。
田晓菲自小聪明,是人们口中的所谓神童,中学时就出版了五本诗集,13岁被北大破格录取,16岁时,在北大读大三的田晓菲为北大90年校庆写文一篇——《十三岁的际遇》,这篇文章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自此以后田晓菲的名字就家喻户晓,也成了亿万莘莘学子的崇拜偶像。
田晓菲北大毕业,先后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攻读硕士,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27岁,成了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博士。
其实,田晓菲是一个非常有才情的人,特别是诗歌写的非常棒,读博时,田晓菲的导师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斯蒂芬·欧文。
斯蒂芬.欧文虽然是美国人,但他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和研究,特别是对中国诗歌的研究造诣很深,正是因为这一点,他和田晓菲之间有很多共同的话语和共同的爱好与兴趣,田晓菲在美国真可谓是他乡遇知音,两个人相处的时间长了就慢慢的产生了情感,田晓菲也从此爱上了自己的老师史蒂芬.欧文。
相知,相恋,相爱,田晓菲最终嫁给了比自己年龄大将尽一半,52岁的美国人斯蒂芬.欧文。
这一选择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很多网友认为田晓菲是崇洋媚外,也有人认为田晓菲是冲着名利,当然也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声音。
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田晓菲嫁给了自己的老师史蒂芬.欧文,她过得特别的幸福。
从现有的资料和掌握的信息来看,田晓菲的婚姻和选择非常单纯,就是奔着爱情和幸福去的,而且她的确也是得到了爱情和幸福,这就已经足够了,任凭他人怎么说,怎么看,人家的生活还有人家去过,人家的幸福人家体验,管别人什么事呢?
本来别人的生活选择是不该乱评。不过就这个岁差以及异族,在生活上就有不小差异。或许是醉翁之意吧。
国与国之间没有婚姻的限制,这个选择完全是可以的,那属于她的自由,她想怎么选择就怎么选择,也只能说在合适的时间遇到合适的人。
像田晓菲一样,优秀的人肯定还多得多,但是他们未必都一定都会选择外国人作为婚嫁对象的。只能说是其中的个例个案,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他们人生观,他们价值观,他们的研究领域或者互相欣赏达到一致的情况下,所以可以说她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我们祝福他们。
田晓菲是名副其实的才女2岁识字,4岁写诗,中学时就出版了五本诗集,13岁被北大破格录取,16岁时,在北大读大三的田晓菲为北大90年校庆写文一篇——《十三岁的际遇》,这篇文章被收进中学课本,当作学生学习的教材,不少学生也是通过这篇文章,知道了田晓菲,知道了北大,对未名湖、博雅塔充满了向往。我也更相信我们中国男人的优秀,我们中国正在崛起,崛起在世界舞台上,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并不是说我们中国找不到男人配上他这样的才女啊,其实真的很多很多,婚姻就是两个人的世界,他们缔造了世界,他们觉得幸福快乐就好。
田晓菲的丈夫宇文所安这个人。宇文所安(斯蒂芬·欧文)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从小就喜欢诗歌。他讲一口流利的汉语,他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专著以唐诗为主,英语著作和汉译著作十几种,他已获得了詹姆斯·布莱因特·柯南德特级教授这一最高级别的职称。田晓菲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宇文所安是她的导师。可能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年龄差比较大,可能会有一些问题,至少会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对于他们这种优秀的有层次的人来说,可能他们的爱情观跟我们是不一样的,年龄,在他们那已经不算什么东西了,而我们普通老百姓可能会在考虑婚姻爱情时候,会把年龄作为一个主要参考因素,年龄差比较大,真的很难走到一起的。
别人的世界我不懂,但我只懂我的世界,祝福他们永远幸福,白头偕老。
田晓菲是名副其实的才女,2岁识字,4岁写诗,中学时就出版了五本诗集,13岁被北大破格录取,16岁时,在北大读大三的田晓菲为北大90年校庆写文一篇——《十三岁的际遇》,这篇文章被收进中学课本,当作学生学习的教材,不少学生也是通过这篇文章,知道了田晓菲,知道了北大,对未名湖、博雅塔充满了向往。田晓菲北大毕业后,直接去了美国,先是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后又到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7岁时,田晓菲成了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博士。
斯蒂芬.欧文虽然是美国人,但他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和研究,是汉学专家,主攻唐诗研究,并获得了“詹姆斯·布莱因特·柯南德特级教授”这一最高级别的职称,特别是对中国诗歌的研究造诣很深,正是因为这一点,他和田晓菲之间有很多共同的话语和共同的爱好与兴趣,田晓菲在美国真可谓是他乡遇知音,两个人相处的时间长了就慢慢的产生了情感,田晓菲也从此爱上了自己的老师史蒂芬.欧文。
很多网友认为田晓菲是崇洋媚外,也有人认为田晓菲是冲着名利,当然也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声音。
大家看到这么优秀的人是嫁给了外国人,而且比自己大25岁,肯定会议论纷纷。爱情没有国界,知识也没有国界,相恋,相爱,结为夫妻也是自然的。但是对于这位文学天才来说,他能遇到自己现在的丈夫,也是自己人生的一种幸运和幸福,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我们没有资格去评论和判断。
但是对于她把自己的国籍改变了,而且一直留在美国,大家肯定是议论纷纷,但是我想说的是,她在国外不一定不能为国家服务,还是希望她作为中国人更好的为我们中国服务,希望留在中国,这是我们大家所想的。
同时也希望以后更多的有才能的人才留在国内,为我们伟大的国家服务,让我们国家变得更强大,屹立世界之巅。
婚姻就像穿鞋,合不合适,只有自己知道。
田晓菲,著名的北大才女。13岁进入北京大学。3年后,16岁的她写了一篇《十三岁的际遇》,被收录进中学课本,成为同龄人的学习内容。这绝对是比武亦姝更配得上才女的人。
北大毕业后,她就去了美国,27岁成为哈佛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博士,34岁被破格提拔为哈佛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这些成就,是对她才女身份的不断确认。她在美国,也一直从事中国文化相关的研究,比如为《金瓶梅》“翻案”,在她27岁时写的《秋水堂论金瓶梅》里,她认为:
这是一部熟女而非少女才能欣赏的小说,比起贾宝玉、林黛玉,我们其实离西门庆、潘金莲更近,《金瓶梅》是真正属于中国人的小说,表面写性,实际写的是权力与政治……可以说,她的才华,几可逆天,在这个时代,恐怕难觅对手。
然而,在她28岁的时候,她却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都难以理解的决定——嫁给了一个大她25岁的美国老头,StephenOwen,中文名宇文所安。在很多人看来,这桩婚姻可真是让国人受了侮辱,中国最著名的才女,却嫁给一个美国糟老头子,天下男人都死光了吗?
不过我个人认为,像田晓菲这样的才女,有丰富的精神世界,有最有趣的灵魂。她对于人生伴侣的选择,恐怕并不会在意外貌、年龄、金钱,而更在乎灵魂之间的交融。这位斯蒂芬先生,是著名的汉学家,也是田晓菲的导师,两个人有相同的兴趣志向,有心有灵犀的灵魂交流,两个人在一起,也很容易就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而且,这个男人或许正是另田晓菲这个才女折服的人。
从田晓菲目前的现状来看,她过的很好,事业很好,身心状态也很好,这样的灵魂伴侣,除了年龄大一点外,谁不渴求呢?
在中国高考制度下”生产“出的众多神童中,田晓菲无疑是最成功的那个!
一、2岁开始识字,4岁开始写诗
田晓菲出生于1971年,2岁时,在别人家的孩子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田晓菲已经开始识字了。2岁识字的孩子,其实也并不少见,但是令人惊奇的是,4岁时,田晓菲的识字量已经非常大了,她已经开始写诗了,并且接连出了5本诗集。
这些成绩,和她的家庭熏陶密不可分!田晓菲的父亲是田师善,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之后历任哈尔滨外国语学院教师,黑龙江大学中文系助教、讲师及文学史教研室主任、系务委员,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评论组干部,天津市作协新港文学月刊社编辑,天津作协文学院副院长,专业作家。正是在他的熏陶下,小小年龄的田晓菲,在文学方面,就已经体现出她的过人之处了。
二、13岁被北京大学特招,轰动一时
因为诗歌创作获得各种奖项,13岁时,还在天津13中就读的田晓菲就被北京大学西语系英美文学专业破格录取,这在当时轰动一时,这个别人家的孩子,令人羡慕,毕竟北京大学是所有学子的理想学府,能考上北京大学,这是几乎所有学生的最高目标,而田晓菲在13岁,不用参加高考就被破格录取,确实羡煞旁人。
三、16岁写的文章,入选中学课本
田晓菲在北大读书的时候,正好赶上了北京大学九十周年校庆,16岁的田晓菲在教室里写了一篇《十三岁的际遇》发表,并在之后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这给少年时代的田晓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入选中学课本,这科时很多成名作家都不敢奢望的,这一成就,也让那些曾经质疑田晓菲文学成就的人纷纷闭嘴。
四、27岁成哈佛史上史上最年轻女博士
在北大毕业后,田晓菲的发展,可谓平步青云,两年后,她获得了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英国文学硕士学位,七年之后,她又获得了哈佛大学的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时年正是27岁,也就此成为哈佛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生,毕业之后,在哈佛大学任教,年仅35岁就成为哈佛大学的教授。
田晓菲的求学生涯,可谓是一路开挂!而且,她也没有遇到其他神童经历过的心理等问题,要知道,在中国”伤仲永“式的神童,可不是小数,田晓菲的经历,无疑是成功的。
但是,田晓菲还是引起了争议!这主要是因为27岁的田晓菲在读博士时爱上了自己52岁的导师欧文(中文名字是宇文所安),一位痴迷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唐诗的美国人,并于1999年在美国举行了浪漫的婚礼,从此田晓菲就成了一名美国人了。
这一结局,显然不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
首先,不能接受的是年龄的差距,27岁的小姑娘嫁给52岁的大叔,这种婚姻即便是在中国,也不会被看好,也难得到祝福;其次就是北大才女嫁给了美国人,这是很伤中国人自尊的事情,因为国家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培养出来的高材生,纷纷去国外留学然后定居,一直刺激着很多国人。
但是,选择和谁结婚,选择留在国外还是学成归国,这都是田晓菲的个人自由,我们不能因为她的这些选择而去指责她对个人幸福的追求,更不能因此去攻击她的文学成就,只是希望国家越来越强大,这样的现象,变得更少一些吧!
我是”赢在高三“,专注教育,用心解答教育问题,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