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晋朝的存在感不是那么强烈,但是也是饶不开的一个大一统的朝代。毕竟是晋武帝司马炎结束了那个三国鼎立的局面,中国重新进入统一的王朝!
晋武帝作为晋朝的开国的皇帝,刚建国的时候也是很有作为的,首先打败东吴割据政权,统一全国。接下来进行改革,缓解了阶级矛盾,内部比较稳定。实行比较宽松的政策,就是所谓的无为而治,和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在东汉末年实行的政策基本相同,恢复国力,发展生产。
但是等到晋武帝灭了东吴,就不思进取了,开始了享受挥霍,说是开国皇帝,但是他是在爷爷司马懿,父亲司马昭给他打好了基础,铺平了道路,很轻松的没费什么力气就做了皇帝,只是走了一个过程!和中国历代的马上皇帝相差太多了!
本来他的后宫就五千多人,打下东吴又把东吴的后宫充斥到自己后宫里,达到一万多人,每天晚上晋武帝都不知道在那里过夜,于是他用羊拉车,羊在哪个妃嫔门口停下,就在哪个妃嫔屋里过夜!
每个开国皇帝都知道例行节约,都知道打天下不易,而晋武帝司马炎为了自己的私欲,铺张浪费,贪污腐败,弄的整个晋朝国运不好,又大肆的分封司马家族子弟,等到司马炎死后,就出现了八王之乱,这还不算最坏的,最坏的是让外族看到了有机可乘,导致五胡乱华,晋朝短暂的统一,造成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动乱年代,分裂状态三四百年,也是汉民族最屈辱的年代!直到隋文帝杨坚建立的隋朝,才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
历史使然。前期父辈打下了基础,承上启下。但是说实话,能力一般。
前期是明君,后期是昏君。
前期,内修政治,经济,外部讨伐,这段时间还是不错的,统一了整个中国。是可以肯定的,没有点能力是做不到的。
后期,在统一之后,开始奢华生活,并提倡炫富。打开清谈之风,王公大臣基本不做事情,天天喝茶聊天。
且在太子的选定上,是致命的错误。最后导致八王之乱,给汉族人民带来了悲惨的历史。
可以参考杨广,早期攻城略地,后期奢华糜烂。李隆基等。
不要简单二元论,非明即昏,那是小孩子的思维方式,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中国历史上脾气最好的皇帝,在位25年没有杀过一个大臣,大臣直接骂到他脸上了他也不生气,这一点真的很难得
贪门享乐,政治上短视,相对温和,称帝和统一都是历史惯性,收割了父祖的成果与功绩!
晋武帝司马炎是司马懿之孙,在位25年左右。晋书评价其“宇量宏厚”“明达善谋,能断大事”。
晋武帝统治前十五年其主要功绩包括派兵平定鲜卑在西北秦州、凉州的叛乱,稳定了国家周边的环境。派羊祜坐镇荆州,改善民生,实施仁政,为消灭东吴谋划了几十年。最终一举灭掉了不得人心的孙皓东吴政权,结束了三国混战的局面,重新完成了国家统一。
后十年的太康年间,晋武帝改革弊政,颁布了一系列政令发展生产。尤其是占田制使普通百姓可以拥有田地,极大的刺激了百姓生产的积极性。《晋书》记载“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说明晋武帝在这一时期的执政是很得人心的,出现了多年战争后难得的“太康之治”。因此在这段时期晋武帝可称的上治世明君。
但是,在统治时期晋武帝大量任用宗室贵族,打压寒族,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政治阶级固化,利益集团捆绑。朝政也越来越被世士家大族掌握,普通人很难上位。政治环境的稳定和生产的发展使社会聚集了大量财富,而拥有权利的士族在后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耽于享乐的风气,出身同一阶层的晋武帝也开始惰政腐化。也正因为这样的政治环境,统治贵族不思进取,百姓生活则越来越艰难,为后来天下大乱埋下了祸根。总起来说在后几年的统治时期,晋武帝没有尽到其统治责任,虽然算不得昏君,但也是比较昏聩的。
晋武帝司马炎在位25年,是典型的“前明后暗”“功不抵过”。
初期比较有作为。
治国方略,效仿曹操当年安定人心、恢复国力,还提出无为而治的强国理念;经济措施,劝课农桑,“常平仓”,稳定丰年、荒年粮价,“占田制”使得每个农民都可以合法地去占有应得的田地;怀柔政策,以确保社会稳定地过渡;亲自向百姓讲解法律,亲身听讼录囚。颁布以宽简为立法精神的《泰始律》。人口在短时间内高速增长,的确出现了太康繁荣的景象。
可他三大昏招也为自家的王朝买下了地雷。
一、平吴后,领先作了荒淫奢纵的表率,也发生了王恺与石崇比富的故事。
二、立白痴太子和选太子妃出现重大失误,还没有找重臣托孤。
三、司马炎鉴于魏帝室孤弱而终致灭亡的教训,在称帝头几年,将其祖司马懿以下宗室子弟都封为王,竟然共封了57个王。
其实,在分封之时,宗室诸王就已经表现出不好管理的征兆,诸王不愿到自己的封国,原因是诸王军队制度没有建立。
277年,封国制度出台,郡侯封国内可以置5000至1500人的军队。表面看,几千人的军队不足为惧,可是封王在自己封国内结纳士族、讨好难以仕进的寒族、以及暗中扩充军队。
平定东吴后,朝廷从地方收回军权,减少各州郡军队。正当理由一是权力集中,二是减轻百姓兵役。可如此一来,诸王国合法的几千人及非法的隐形力量,在方圆几百里上千里的范围内无人能敌。甚至还有人上书,说诸王封国方圆千里,军力不足,不能净除强盗、维持治安,要求增加数量。
290年,司马炎病重,国丈杨骏乘机随意安排心腹,杨皇后口头传达司马炎遗诏。
司马炎去世不到一年,楚王司马玮就带兵到洛阳杀了权臣杨骏,从而爆发了长达16年“八王之乱”。
司马炎也许永远也不会想到,自己逼曹奂禅位,而封给曹奂的陈留王国,比晋王朝的国祚还长59年!自然也比其他任何一个司马王的封国存在的时间都长!
所有的帝王都不会如家人一般来对待国人的,他的政治的本性是绝对统治。所谓爱民如子,不过是说说罢了,目的很简单,令百姓俯首帖耳,老老实实服从于自己的奴役,还要歌功颂德,使得帝王家族及其统治集团利益最大化。晋武帝司马炎也不例外,之所以开国伊始,做了些益民国策,自己也简恭亲让,是因为年轻,这个时候,人还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加之遇到一批基情四射的小伙伴,一定会迸发出远大的政治理想,所以开明直至,国策优良。可是,人老奸,马老滑,后期,年岁渐长,于是发现,原来朕的生死与普通百姓的自然规律是一样的,所谓的奉天承运,并不能使自己与天同齐,那不过是唬人的噱头而已,那就赶快抓一抓青春的小尾巴,及时享乐,过期就作废了,致使晚节不保。明君与昏君的定性是相对的,表面上分的清,理论上分不清,并非黑白对比,非此即彼,只能功过评价。司马炎就是司马炎,一个前期热血,后期贪恋安逸享乐的晋朝皇帝。
谢谢邀请。
总体来说,晋武帝司马炎是一个能力平庸、性格宽厚、开拓不足、守成有余的“官二代”+“富二代”。
说他能力平庸,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因为他是承祖(司马懿)、伯(司马师)、父(司马昭)两代之余烈,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其本人远不具备其他开国帝王的雄才大略。二是大封宗室,开历史倒车。从周朝开始,为巩固皇权,周武王把自己姬姓亲戚宗族分封到各地,以为藩篱拱卫中央。但这一举措到春秋末期就已经显露出其弊端,诸侯独大,周王令不出洛阳,导致“礼崩乐坏”,最近的更有西汉“七国之乱”。司马炎没有吸取教训,继续搞分封制,使得诸王统率兵马各据一方,结果晋武帝一死,诸王即为争夺中央权力而形成16年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说他性格宽厚,也是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厚待亡国君主,包括被禅让的曹元帝曹奂、蜀后主刘禅和吴主孙皓,都锦衣玉食,善终于家。其中,当吴主孙皓被献俘时,司马炎志得意满,随口开了个玩笑,指着一个座位对孙皓说:我给你准备这个座位很久了。结果孙皓回道:我在南方也为陛下准备了这么一个座位。在座的都惊怒异常,但司马炎却哈哈一笑算了。二是对臣下宽厚。太康三年,司马炎在行祭祀时,问了司隶校尉刘毅一个问题:如果与汉朝诸帝相比的话,我大体相当于哪一个。刘毅道:桓、灵。司马炎大吃一惊:怎么把我与这两个伙计相比?刘毅回答说:桓、灵卖官得来的钱都入了国库,你卖官的钱都装进自己口袋,从这个角度来说,你还不如那俩货。旁边众人都捏着一把冷汗,但司马炎却闻言大笑:桓、灵之世,不闻此言,今朕有直臣,固为胜之。这等胸襟也不是一般帝王能具备的。还有一件关于立储的事,因为太子司马衷是个傻子,就有大臣对晋武帝说:“皇太子有淳古之风,而末世多伪,恐不了陛下家事。”司马炎沉默。老臣卫瓘也有一次趁着酒劲摸着御座对晋武帝说:“此座可惜。”司马炎也不置可否。
说他开拓不足,守成有余,还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执政方略。泰始四年(268年),司马炎下诏:执行无为之法,休养生息。同年,又针对各郡国颁下五条:正身、勤百姓、抚孤寡、敦本息末、去人事。两次颁诏均中规中矩,不冲不盈,对各方利益既不破坏又有兼顾。二是安于享乐、怠于政事。司马炎的帝王生涯以平吴为转折点,“帝既平吴,专事游宴,怠于政事,掖庭殆将万人。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宫人竟以竹叶插户,盐汗沥地,以引帝车,而(皇)后父杨骏及弟珧、济始用,交通请谒,势倾内外”。结果是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石崇杀劝酒的美女而王敦不变色,王济的烤乳猪用人奶喂养,王恺、石崇斗富成为千古奇谈,用麦芽糖水涮锅、以蜡烛当柴作饭更是为所未闻。古来以穷亡国的很多,但以富、奢亡国的可能就只西晋一家。
最后,司马炎最躲不过的一大败笔就是立储,一个白痴当上皇帝,倒是符合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古训,但却一方面直接导致了晋朝败亡,另一方面更埋下了此后三百多年乱世的伏笔。
晋武帝司马炎至少80%是昏君,20%算守城之主,综合起来是昏君无疑。
我们判断明君和昏君的标准应该是从一个政治家的角度来分析。之所以有这个问题,就说明此人的评价还存在争议。
作为一个政治家有几个核心的工作需要完成:
1、持续巩固政权,确立中央政权的绝对权威和合法性。
2、建立稳定的权力传承机制,以保障政权的延续。
3、解决政权面对的外部威胁。
4、为内部提供稳定的生产环境。
我们一个个来分析:
巩固政权方面司马炎做了什么?
首先,在他任内建立了晋朝,但我们要看到在他之前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人长期把控魏国朝政,晋代魏的条件,甚至比魏代汉更加成熟。第一,已经有魏代汉的先例,第二,司马家实际控制政权的时间也更长。第三,魏相对于享国405年的两汉,不论政治根基与号召力都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司马炎完成魏晋的禅让,只能说是水到渠成的完成了任务,很大程度上并非他主观驱动的。
反观,他后续做的一系列事情,却极大的动摇了晋的中央政权。司马炎刚即帝位,就把爷爷司马懿以下宗室子弟全部封王了,郡国拥有5000人军队。邑国拥有3000人军队。其中,不乏自己的长辈,同辈。这项政治举措,堪称幼儿园水平。前面有秦汉400多年的政治实践,分封制的弊端已经非常的明显,早有东周的群雄并起,中有项羽的分封灭亡,后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再说司马炎的分封更加的幼稚,首先是大量分封,一方面削弱中央财政,一方面藩王在后期必然尾大不掉,形成祸患。其次是分封的全是宗室,强大实力的宗室对皇帝的合法性是最大的挑战,藩王即是皇帝的长辈,也是先皇帝的子嗣,是完全具备觊觎皇位的条件的。
后来的八王之乱,就印证了这一点,司马家的各位藩王都有掌控中央政权的合法性,轮流控制皇帝,掌握中央政权,每个藩国的实力还都差不多,形成长期互相攻伐的混乱局面。
权力的传承方面司马炎做了什么?
司马炎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立司马衷为太子。
第一,司马衷是弱智,司马炎不会不知道。
第二,司马炎不是没有儿子,一共有18个儿子,而且有几个儿子和司马衷年龄相近。
第三,宗室里面能折腾有野心,同时具备继位合法性的人物一大把。
在这么多选择的情况下,司马炎还是册立了司马衷为太子。
前面弄了一大堆藩王在外,这个处置难度,就算是汉景帝,康熙帝的智商都可能会翻车。结果安排来应付这一复杂局面的儿子,居然是个弱智!请注意是弱智!大家想想如果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对手康熙个是弱智,清朝会怎么样?朱元璋封了燕王朱棣,起码他安排继位的朱允炆只是心软还不是弱智,就被篡位成功。后面的司马衷完全被皇后贾南风控制,司马亮等藩王知道皇帝是弱智不能做主,一个个能不跃跃欲试?导致局面完全失控。
司马炎灭了吴国有多少水分?
三国时期,魏国的实力远远高于吴国和蜀国之上,在司马昭任内完成灭蜀之后,魏国的人口五百四十万左右,吴国人口二百三十万,人口上是七三开。土地占80%以上,我为什么说80%?是指当时汉族政权的有效统治区域,吴国在地图上看着面积不小,实际上可以直接控制的只有淮河和长江下游加上长江中游的荆南区域。当时的湖南南部、福建、江西南部、岭南的大片土地还是蛮汉杂处的地区,很难说能进行有效直接统治,更别说从这些地区获得赋税和兵源了。
灭吴的战争算是司马炎在任内的最大功绩,但是参考双方的实力对比,和之前几十年的国力发展走势,也很难说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绩。
太康之治中司马炎有多少的功劳?
司马炎面对的局面,要比几个前辈好的多,晋国在前期对吴国有压倒性的优势。
后来完成统一后,国家不需要再支出高额的军备费用。
经历了三国时期的战乱中国的人口减少85%,从东汉的5600万降低到晋朝的800万左右。
出现了地广人稀的情况,占地令一出,所有的人都变成了自耕农,加上相对安定的统一环境,生产有大规模的恢复是必然现象。司马炎提出的各种赋税、占地政策也只是因循客观事实颁布的一些法令。
在生产略有恢复的情况下,司马炎是怎么做的呢?中国的历史有一个经验,中央财政扩张容易收缩难,在王朝
早期经济还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统治者基本都是节衣缩食,比如汉文帝想修一个台子都舍不得花钱,宫廷人员的规模也压缩在很小的范围。司马炎垄断了全国少女的婚嫁权力,这可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有的少女需要经过选美后才能结婚,他的后宫规模达到万人,根据当时的经济水平,光供养后宫1万人,就需要至少20万人来提供赋税。
所有的贵族全部上行下效,天天斗富挥霍,将刚刚通过恢复经济积累的财富,快速的消耗出去。以至于司马炎
死后,晋国的财政立即出现紧张的情况。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司马炎所谓的功绩部分,大部分是爷爷、伯伯、爸爸给打了几十年的底子,他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属于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他自己折腾的部分,不管是分封还是立弱智太子,甚至是组建
万人后宫,基本上全是政治弱智的行为。综合分析,此人绝对是昏君。
昏君、明君哪有这么好定义的?
若拿李世民当明君,几百个皇帝中有几个算明君?
若论杨广是昏君,其他皇帝真混的怕不多。
无论怎么说,天下一统、乱世终结是在人家手里完成的,仅凭这一点就超过很多皇帝。
罢州兵政策,是他吸取汉末教训,以防地方做大,造成割据。
司马炎命人收集诸葛亮著作,因此诸葛亮事迹及作品能流传下来,司马炎功劳不小。
汉末之后,世家做大,到西晋建立,已经积重难返,弊端多多了。
司马炎出身司马氏,本身便是世家中一员,又是“皇二代”,没有那些“皇一代”的经验、经历,加上资质中庸,面对西晋复杂混乱的局势,他难有作为,只能在继承下的制度上缝缝补补。
前面说的罢州兵便是吸取汉亡教训。接着的大封宗室,是吸取曹魏灭亡的教训。
汉末混乱,因为汉帝允许地方自行组建军队(因为黄巾),黄巾没直接灭了汉朝,倒也算间接亡了汉朝。
曹魏被司马氏取代,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曹魏后代不给力,没有可用之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便是曹魏皇帝对宗室的猜忌。
魏晋局势太复杂,我怀疑,哪怕汉武帝、唐太宗也不一定能翻盘,更别说中庸之姿的司马炎了。
为什么会对司马炎评价有所不清呢?主要是我们看司马炎时往往统一王朝的开国君主自带光环,统一三国乱世,混一寰宇,让魏帝逊位后还得了个太康盛世的名头。更再看看他这子子孙孙一堆废物,连司马炎都比不上。这一看似乎司马炎也不得了,是个有道明君。
但我们擦亮眼再一看,这司马炎跟历史上哪个统一王朝开国君王能比得上。
司马炎最大的功绩就是灭东吴,统一中国。但那时的晋吴大势早已不可逆,晋已灭蜀数十年,休养生息,只待一声令下,蜀地顺江而下,扬徐荆鱼贯而入。这样的灭吴都能让司马炎安排不好,蜀军与扬州军相争灭吴之功甚至兵戎相向,而司马炎做为一个皇帝甚至此事上偏袒自己亲戚。
凉州鲜卑树机能一部千人能扰凉州数年而不败,数败西晋官军,而司马炎的西晋朝廷见之而无能。
私事上更是灭东吴之后纳东吴后宫一堆亡国之余,然后还不满足,要禁止天下婚嫁,只为得天下美人。
再自沁自得,禁天下刀兵,使郡中武吏不过百人。更使的一招强枝弱干的好策略,天下封王,每王可建军统兵,埋下西晋覆亡之祸。更别说在他位上的石崇王恺斗富,他一个皇帝还去帮自己娘家人斗富。可知西晋自他而下腐烂堕落到了何种地步。
说他司马炎是中国历史上气量最低,经历最差,能力最弱的开国君王不为过吧?
终其而言,他司马炎不过乘了父祖两代三人之势,取了大魏的果子,统一三国,做了那西晋的开国君王。司马炎做为一个人而言无疑是个庸人之资,本无甚才能却欲望极强,将天下当作私产随意挥霍,气量极低,甚至知晓问题也不去补救。(没错,就他那傻儿子和贾南风)可谓是上断两汉以强亡,下启汉家哀难事的明君啊。
主要是受儒家思想影响选了个傻儿子所致,司马炎本身也是个政治家,高手。
给历史人物贴标签,看似有利于迅速建立宏观认知。然而,先入为主的观念可能会左右你的评判标准很长时间,不经历一番深刻的思辨很难打破已然定性的偏见。晋武帝是明是昏三言两语间很难说清,如果不是后世有意抹黑秦始皇、隋炀帝等,他们的口碑也绝非而今众口一词,提起某位君王就是罄竹难书,史上其人就如此不堪?笔者觉得并不见得这般!
享受生活是每个人的权利,包括君王在内都有追求幸福的理由。一国之君严于律己本是好事,如果活成了苦行僧便成圣明天子了?关键在“度”,而度也是最难把握,古往今来多少帝王都折在度上。过,则冠以骄奢淫逸,反之,则书以刻薄寡恩。皇帝也太难当了,虽说天子以四海为家,任一决策都可断送帝国的未来,但时也势也。历史的发展自有一套人所不能左右的客观规律,所以浮沉于名利场中的俗人,都难逃命运的摆布!司马炎结束了三国时代,使天下复归一统。单凭这一点,就足以留名青史,可惜之后的乱世,让中国从下至上翻了个顶朝天。这要如何评说呢?罪责所在非一人也。五胡内迁始于汉代,扎根稳固需要时间。由豪强演化而来的门阀士族,亦出现于前朝。恰巧爆发时间点都集中到了一起,否则晋武帝司马炎即便成为不了千古一帝,最少也是个中兴之主,不会惹来后世诸多非议。大封同姓诸侯王,西汉有旧例,亦后患无穷。为何唯独八王之乱,就摧枯拉朽推到了西晋王朝,还带走了过往华夏荣光。西汉有外患无内忧,快刀斩乱麻,砍掉毒瘤即可痊愈。西晋不然,徙入中原多年的胡人,大半沦为了士族的奴隶或雇佣军,一旦中央军力失衡,地方节制不灵,天下必然大乱。积怨已久且勇武善战的游牧民族,面对一马平川的中原腹地,可谓蛟龙入海。司马炎后期的糜烂宫廷生活只能归结为个人品性得失,无关国运。执政策略同士族妥协,亦是迫于既得利益集团,过河拆桥的代价司马氏一族承担不起,只能通过加重司马家族的权力予以平衡。最终适得其反,毁灭西晋王朝的力量,不是来自士族联盟,而是来源于司马氏族內。司马炎其人本性仁厚,不弑杀。魏元帝禅位后,被许以封地,恩准上书不臣、受诏不拜,最终得以善终封地,与后世身死国灭的亡国之君有着天壤之别。司马家祖孙三代人苦心经营,才换来了三国归晋的大好局面。最后也只是李代桃僵,积蓄了几朝的恶势力终于一朝得以释放。晋武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只可惜时代没有给他上伟人榜的际遇。一个不称职的继承者晋惠帝将他和他所营造的帝国一起送去了深渊。太康年间的治世也只能成为衬托司马炎作为一个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佐证!所以,晋武帝算不得昏君,但相较于明君的标准,他欠中原百姓一个太平天下。(本文配图来源于网络)
司马炎是我国晋朝的缔造者,在司马炎时期,中国重新进入了统一的王朝。这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标志着中国古代文明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重新登上了历史舞台。晋朝的建立在中国历史长河的发展中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晋武帝司马炎这个开国皇帝登上最高权利的宝座,用水到渠成这四个字来概括一点也不为过。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历史的发展总是有他的前因后果。当初司马炎的爷爷司马懿在曹魏军中辛苦经营几十年,才有了后来高平陵政变,通过斩杀曹爽而夺得了曹魏的大权,司马炎的叔叔司马师和他的父亲司马昭又从司马懿手中接过权利的大棒,继续在万马军中作战,在他们的有生之年里消灭了以刘婵为代表的蜀国,为司马家族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司马炎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逼退了魏元帝曹焕,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晋朝。司马炎建国之初,主要问题就是要面临最后一个敌人吴国。经过短期的休整之后,司马炎重新派兵遣将,随即攻打吴国,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最终消灭了吴国,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司马炎建国初期,实施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国家政策,促进了国家的发展与稳定。比如降低税负,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等等。晋朝当时的社会基本上是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的状态。“洛阳纸贵”一事就出现在当时司马炎统治时期。可以说当时也算是一个盛世时期吧。
可是到了司马炎统治后期,他逐渐变得懒于管理朝政,生活上也是非常的奢侈腐化,朝廷中大量任用宗室贵族,国家的发展基本处在非常混乱的状态。另外司马炎错误的选定接班人也为后来发生八王之乱埋下伏笔。在八王之乱持续十多年中,国家经济不断衰退,百姓流离失所,原来的盛世一去不复返!历史上对于司马炎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观点各不相同。不过笔者的观点还是认为司马炎的过大于功,对功过相抵一事不敢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