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政一把手,大权在握的司马懿,连曹魏的实际掌控者曹爽和名义掌控者曹芳都放倒了,紧接着就是一波大清洗,这个时候,别说反抗,不给你来个莫须有的罪名都谢天谢地了
因为司马懿说过智者务其实愚者争虚名
从曹氏家族争夺皇位这个虚名而已的时候司马懿则暗中养精蓄锐蓄势待发这只是实力最终的决战而已曹氏不断没落而司马家族不断强大没有了实力自然就阻止不了了所以司马懿发动政变是轻而易举的
曹操儿子虽多,有25个,但是好些都早夭,相当一部分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就已经死了。他们没能熬过老乌龟司马懿。
其他活着的儿子,能撑到高平陵之变的,只有一两个,其中就有楚王曹彪,而曹彪的结局大家都知道,被司马懿逼令自杀。你看后期的司马懿多牛逼,都敢弄死曹操的儿子。为什么?
曹丕登基后,大肆打压曹魏宗室,越是曹操血缘关系亲近的宗室,打压越厉害,他们被剥夺了权力,相当于高级囚徒,更不可能掌兵。即便有那么一两个活到高平陵之变,也无法对司马懿构成任何威胁。司马懿敢弄死曹彪就是明证。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和司马家的人,基本控制了曹魏。而曹操健在的儿子因为手里没有军队,也没有权力,自然干不过司马懿,无法阻止司马懿。
至于曹操那些大部分已经死在了司马懿前头儿子们,更不可能阻止司马懿了。人都死了,还怎么阻止???
一句话总结:老子太强在位时间又长,儿子再多没有好好培养!
这就是不注重培养下一代的恶果!
中国不断重复压制宗室→重用宗室的循环,子孙多,没权力有什么用?一个将军能抵一万个士兵。
这就是说,兄弟之间斗的太惨,让别人钻空子,这就是为什么历代皇帝杀权臣的原因
其实主要怪曹丕的
曹操虽然有25个儿子,但是要说有才学的还是有几个的,比如曹植、曹昂…
但是曹丕称帝后,对待自己的兄弟们防的比较严,生怕他们来夺自己的皇位,不重用他们,曹丕所重视是曹氏远房子弟,比如曹真,曹休…
曹操一共有25个儿子,大部分的儿子都是酱油位的,历史上有名气的就那几个吧1、曹昂,真·曹操长子,曹操最给予厚望的继承人,可惜征战张绣叛变时和典韦一起阵亡了。这一战是曹操最痛心疾首的一战,失去了最得力的保镖和最喜爱的儿子。2、曹丕,曹昂死后的长子,文采杰出,赢得官渡之战后抱得美人归(甄氏),相比于战事更擅长政事,也是受到大部分政治精英,如贾诩,陈群等人的支持,自己也认为可以继承曹操的大业。3、曹彰,与曹丕同母,曹丕的弟弟,酷爱行军布阵,确实是大将之才,曹操也很放心地将北方交给他,得到了大部分武将的支持(张颌),但是曹彰本人的我志向就是战争,以卫青霍去病自比起身,对能不能继承曹操的大业并不关心,也没有和曹丕争位的野心。4、曹植,与曹丕同一母,曹彰的弟弟,与曹丕不同,曹植少年得志,一手文采让曹操也叹为观止,隐隐压过曹丕的势头。但是也沾染了名士的不良习气,酗酒狂歌,纵情无度,而且频频在曹操敏感的问题上犯错,使得曹操不敢让曹植担当大任。5、曹冲,曹操中晚年得到的儿子,一度得到了曹操的喜爱,曹冲称象的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可惜英年早逝。
剩下酱油位的就不说了,也没什么好说的...较真说的话,司马懿并没有篡位,完成这一步的是他孙子司马炎。不过大家应该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接下来我废话少说,进入正题。
原因1.得国不正
现在大家都很能接受丛林法则,但能意识到其害处的还真不多,更可悲的是,歌颂丛林法则越厉害的,往往是受其荼毒越深的。
曹操是巨阉养孙,西汉功臣之后,借汉献帝号召力而成固基业,却屠戮汉臣,残虐汉民,杀害皇族,若非刘备、孙权的存在,更是早已黄袍加身。
曹家以暴得天下,又无仁德还天下,那么司马家凭什么不能照着做呢?
不单是司马,王凌、郭淮、石苞、诸葛诞、钟会、刘渊……都可以学着做啊。
原因2.苛待亲王
曹家这般缺乏正义性、合法性的王朝,若想长久存续,要诀之一便是分封诸侯以拱卫王室。连刘邦、刘秀、朱元璋这种合法性强的君主都是这么做的,曹操也很明白这一点,所以给曹彰、曹植以重权,同时还对曹彪、曹林、曹宇等人加以培养。
但是曹丕不这么想,所以他一朝登基,先分封,后收诸侯兵权、财权,使其成为囚徒。
杀曹彰、伤曹植,定诸侯不得擅自交往、进京之法,违者严惩!
曹叡很好地继承了他爹地的做法,使得曹植绝望病死,曹霖发疯。宗王之中唯有曹宇受到另眼看待,但没有卵用。
原因3.为政暴虐
曹操以屠城、盗墓、拆迁三大爱好而为世人熟知。大家不熟的则是曹老板也多次滥用民力为己享受之用,比如挖玄武湖,造三台,兴邺城等事。
曹丕则以爱好打猎,造园林宫殿,大造军舰然后弃置的大手笔著称。另外还喜欢杀敢劝谏的大臣。
曹叡的园林宫殿狂热更胜其父祖,他的优点则是基本不乱杀大臣,而且对孙权战绩保持全胜。
这么搞,民心自然也是得不到的,魏国百姓可以说就是带路党,先天和后天都是。
原因4.两代短命,少主接班
正如一些答主已经提到的,曹丕、曹叡两代都不长寿,一个在位七年,一个十三年,老曹家基因算优秀,曹叡、曹髦都是少年天子中的佼佼者,但在中央集权帝国里,哪一代出个庸碌的少主,那都是大臣乱国、王朝灭亡的序曲啊!
原因5.宗室大将后继乏人
曹操比历代君王都幸运的,不是有大宦官爷爷和巨贪老子,而是那一堆堆姓曹和夏侯的同族兄弟叔伯子侄。曹家和夏侯家,当真是将门虎种。
但到了曹丕时代,这位爷飘了……
先是夏侯惇、曹仁先后病故。然后是曹彰被害。
大概他瞧着曹真、曹休已经够用,于是又逼死了夏侯尚,禁锢了曹洪。
玩就玩吧,他还大力提拔司马懿、陈群、王凌、王雄这一类高门出身者进入大将序列,甚至直接空降遥控张郃、张辽、徐晃、朱灵之类的宿将。
与此同时,诸夏侯曹的下一代人物却没有相应地被培养起来。
除了夏侯儒、夏侯霸以外,曹泰、夏侯威、曹初、夏侯楙、曹馥、夏侯玄、曹肇、夏侯献……一个个都泯然众人矣。
到曹叡接班,轮到曹真、曹休前后脚去见祖宗,曹叡居然不怎么慌(慌也没用),继续重用司马懿、陈群、王凌的同时,好容易才培养了个半宗室的秦朗。
然后临死时又把人家废了……
本来夏侯家有血缘无名分,曹家有名分无血缘,是历代鲜见的最佳搭配了!可到曹睿死的时候,居然没什么人了。
你家里没人,怎能怪人家图谋家产?
原因6.选错辅臣
曹丕的托孤大臣人选中,陈群有问题,但不算大;司马懿是大问题,但曹丕曹叡都不会承认。
曹叡选的托孤大臣,问题就太大了,竟然又有司马懿,而且此时的司马懿,无诸葛之德,有诸葛之威;其兄弟子侄亲朋旧部更是遍布朝野内外,稍列些最厉害的给大家看看:
尚书令司马孚——司马懿三弟。
中护军司马师——司马懿长子。
洛阳典农中郎将司马昭——司马懿次子。
司徒掾史司马望——司马懿之侄,司马孚长子,未来的晋国栋梁。
游击将军陈泰——司马懿好友兼老同事陈群长子。
中将荀霬——司马懿的女婿。
平原侯甄德——司马师、司马昭的女婿,掌管京师警卫。
征东将军满宠——司马懿的儿女亲家。
昭武将军诸葛诞——司马懿的亲家B。
中护军司马石苞——司马师一手提拔的亲信大将。
尚书郎邓艾——还用介绍吗?
就这阵容,曹叡还就真的听信孙资、刘放这两个贼,把托孤之任再度交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司马老狼身上。
曹爽固然不合适,但原有的曹宇、夏侯献、曹爽、曹肇、秦朗五人组合其实挺靠谱呀,只要再稍加修改增补,给曹家安全续二十年没有问题的。
最后,还有第7个原因,那就是……
原因7.诸葛丞相死得早
我是说真的,不是开玩笑的。
诸葛亮(181年—234年),司马懿(179年—251年),明明是丞相年纪更轻,可两人寿命和健康却差这么多。
曹叡开始玩命修园林、造孩子,就是从丞相死后。
司马懿开始打像样的仗,手伸得越来越远,也是在丞相死后。
丞相死后,直至姜维执掌北伐之前,天下再无人可威凌中原。
于是曹叡死于安乐,司马懿活得太闲。
每一个朝代都会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曹操就是吸取东汉灭亡的教训,不搞分封,避免出现诸侯割据,削弱中央的权力,这也导致中央一旦出现危机,四方曹氏没有兵权,无法来勤王。所以,司马氏很容易篡夺曹魏的政权。
曹操
跟多少个儿子没关系吧
如果说,靠生儿子多就能阻止政权不灭,那首先汉王朝就不会崩溃,毕竟班固在《汉书》中记载中山靖王刘胜,也就是刘备所谓的祖先有儿子一百二十多人。
至于曹氏政权为什么会被司马氏消灭,具体可以看下我的文章。
魏、蜀、吴三国鏖战多年机关算尽,最后都归入西晋的版图当中。魏国在三个政权当中名义上是第二个灭亡的,实际上早已经名存实亡。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把控魏朝政很长一段时间,才由司马炎取代魏开创西晋。魏的灭亡有很多原因,最明显、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主弱臣强,魏明帝曹叡所托非人。曹叡让曹爽、司马懿辅佐曹芳,曹爽和司马懿先是内斗,后来司马懿扳倒曹爽,开始控制朝政,逐步取代曹魏政权。实际上曹叡最初选的托孤大臣叫做曹宇,不过后来又改为曹爽、司马懿,最终铸成大错!
曹叡的少年时期和曹宇在一起,彼此的关系非常亲厚。这大概也是曹宇后来得到曹叡青睐,以为托孤大臣的原因。
在曹丕时期,对宗室诸侯王的限制非常严重,并不局限于曹植一人。到了曹叡时期,曹叡有意改变这种倾向。比如在太和五年(即公元231年)曹叡下令诸王公爵遣子入朝;次年改县王为郡王。而曹宇这个和曹叡要好的小叔叔,更是从青龙三年(即公元235年)入朝,一直到景初元年(即公元237年),虽然曹叡已经有意放松对宗室诸王的限制,但像曹宇这种情况还是非常少见的。
景初二年(即公元238年),曹宇又一次被征入朝中。虽然曹叡病重是在景初二年,临终托孤是在景初三年(即公元239年),但曹宇入朝的时候,曹叡还没有生病的迹象。从入朝的时间就能够曹叡对曹宇的特殊态度。等到曹叡病重的时候,曹叡也是第一时间想到曹宇,打算让曹宇来辅佐少帝曹芳。曹宇作为曹操的儿子,曹魏的近支宗室,被赋予这样一个职位也算是很有突破性的举动了。
曹叡早先敲定的辅政大臣有曹宇、夏侯献、曹爽、曹肇、秦朗,我们看几乎是清一水的曹氏夏侯氏子弟(秦朗虽然姓秦,但却是曹操的养子之一,也是曹叡有意培养的对象)。其中曹宇作为大将军,是辅政大臣的首脑。曹爽虽然也在里面,但并不是一个挑大梁的。在这个时候,曹叡无疑还是非常相信曹魏宗室的忠诚和能力。
不过这个名单引起中书令孙资、中书监刘放的不满和忌惮。孙资、刘放久居枢机之位,能够最早接触到这些命令,也有影响、改动的余地。孙资、刘放坚持改易曹叡的命令,劝说曹叡弃用曹宇,而用曹爽、司马懿为辅政大臣。
关于这件事的动机历来有很多讨论的余地。很多人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出发,认为曹魏宗室全盘掌权对孙资、刘放二人的利益不利,而孙资、刘放与东吴孙权,蜀国刘禅是否有关系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儿子再多,大权旁落也是白搭!长寿的司马懿,把“韬光养晦”玩到了极致。一直等到曹家“自废武功”大权在手之时,抓住机会,一举成功!
儿子再多,大权旁落也是白搭!长寿的司马懿,把“韬光养晦”玩到了极致。一直等到曹家“自废武功”大权在手之时,抓住机会,一举成功!
别说曹操有25个儿子,就是不团结有250个儿子,也无法有效地阻止司马懿及其后代的夺位。
拳头,只有握紧拳头才有杀伤力。司马懿及其后代就是那个握紧的拳头通过几十年的隐忍,被一招取代了曹氏江山。仔细查看一下曹操的儿子和孙子在朝政治理上何时想起过他的兄弟们?
曹操很多时候做事情都有意或者无意的暗示他的儿子们,兄弟之间只有建立城墙才能更好的活下去。曹操只是给自己选择了一个比较像自己的继承人而已。但是他没有想到他的儿子曹丕一直都防着他这位老爹。曹丕身体不好,活的还没有司马懿时间长!曹丕防备他的兄弟给防备仇人一样。
曹丕上位就很血腥。他不仅害死了哥哥和小弟曹冲,连最有才华的曹植,也差点被他干掉。要不是曹植七步成诗注定也是死路一条。曹丕如果把自己的位置给曹植,那么曹氏江山也不会被败落。
曹操是一代英雄,但子孙们有他的狠劲,无他的谋虑和智慧,加上后代子孙不团结互相杀伐,岂有不被司马氏篡权的道理?读了三国志和三国,你可以很明确的看出,这些历史很少出现曹氏后代亲兄弟自己有什么作为的事迹留下来。
你看三国演义司马懿和他的儿子们!哪个在问鼎权利核心时不是团结一致?司马氏兄弟在权利面前一改历朝历代的传统!他们没有反目成仇,反而异常团结,这就是他们能取代曹氏江山的主要原因。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皇室子嗣凋零以至于被人夺权篡位的例子有很多。但说起三国时期曹操建立的曹魏政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被司马家篡了权。
关于这件事一直有很多人表示不解,要知道曹操这一辈子可是生了二十五个儿子啊?我们知道汉朝之所以能享国祚四百年,跟刘氏一族的生育能力是有着关系的,其中光汉高祖刘邦在那个战乱年代就能生九个儿子。
而拥有二十五个曹氏子弟的魏国为什么在司马家夺权的时候没有任何反抗呢?对此很多人都有着这样的疑团,那么在司马家历经四代的夺权篡位当中,曹氏子弟有没有做出反抗呢?
其实是有的,只不过当时的曹氏子弟经过曹丕的排挤,留到后面的曹氏子弟已经不多,而且大部分曹氏子弟并没有实权,甚至被排挤到权力范围以外已然与百姓无异了。而在司马懿取得军权发动了政变后,朝臣王凌曾做出过反抗。
当时曹睿死后由曹爽和司马懿一同辅政,之后司马懿发动了政变除掉了曹爽。当时的王凌身居司空之位,他联手了几个朝臣企图废掉当时的皇帝曹芳,改立曹操的小儿子曹彪上位。然而最终司马懿阻止了这次行动,并逼死了曹彪,失败后司空王凌也自杀了。
到了后来,司马家大儿子司马师主持朝政,当时的皇帝不满于司马氏的操纵于是联合忠心的朝臣想要除掉司马师,然而结局依然是以失败告终。得知皇帝曹芳有反抗自己的心思后,司马师企图废除曹芳立曹操的儿子曹据为皇帝,不过最终并没能成功。
到了司马昭执掌朝廷后,他的行事风格要比他的父亲、大哥都要过火,以至于出现了那么一句路人皆知的俗语。而当时的皇帝依由此来看,曹操的二十五个儿子并没有阻止得了司马家这样一步步的蚕食鲸吞,而是被司马家反过来当成被利用的工具人。作为曹操的亲儿子们并没有遗传到任何曹操的雄心壮志的基因,反而沦为了历史的背景。
这其中有着一些原因,一方面的罪名当然要让曹丕爷俩来背了,要知道曹操的儿子中并不乏聪慧有实力的人选,然而却没有遗传到曹操的阴狠毒辣。真正在这一方面得到曹操真传的莫过于曹丕了,在他夺储期间,他极力排挤和陷害曹氏子弟以求自己的政权稳固,这其中就有我们熟知的毒死曹冲、逼死曹植这两大手笔了。然想摆脱司马昭的控制,依然没能成功反而被更过火的司马昭直接杀掉。随后扶持了曹操的孙子做了一个形式上的皇帝,甚至没当上几天皇帝就被篡权了。
由此来看,曹操的二十五个儿子并没有阻止得了司马家这样一步步的蚕食鲸吞,而是被司马家反过来当成被利用的工具人。作为曹操的亲儿子们并没有遗传到任何曹操的雄心壮志的基因,反而沦为了历史的背景。
这其中有着一些原因,一方面的罪名当然要让曹丕爷俩来背了,要知道曹操的儿子中并不乏聪慧有实力的人选,然而却没有遗传到曹操的阴狠毒辣。真正在这一方面得到曹操真传的莫过于曹丕了,在他夺储期间,他极力排挤和陷害曹氏子弟以求自己的政权稳固,这其中就有我们熟知的毒死曹冲、逼死曹植这两大手笔了。
等到曹丕上位之后开始为他儿子曹叡的政权考虑,将这些能威胁到他们父子的曹氏子弟全都排挤到政治边缘。所以曹操这么多的儿子在曹丕父子的折腾下,几乎没有人能掌握实权。而在给曹叡挑选辅佐班子的时候,其中的曹真和曹休都不是曹操的儿子,所以无法威胁到曹叡的政权。
曹操失德!夺人妻女,家庭破碎,缺乏好的教育,兄弟离心离德,没有核心,一盘散沙,只顾利益,只知享乐!司马懿看中时机,一举夺权,曹室散解,丢失江山。曹操的一生努力,化为灰烬。
这个原因有很多
魏后期和汉朝后期差不多,小孩子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