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被立“多疑”人设?

曹操的多疑是目共睹的,他对于身边人的一举一动都很敏感,其实他就是怕有人加害于他,时刻保持着警惕之心。不论你是什么人,在他心里没有百分百信任之人。

吕伯奢全家的下场,就充分说明了曹操的多疑,人家本来是杀猪宰羊,把曹操做为上宾来款待的,可曹操听见磨刀的声音,疑心是人家想害自己,结果误杀了吕伯奢全家。陈宫也看出曹操不适合自己舍命追随,所以离曹操而去。

曹操的多疑也正说明曹操也是有大智慧的人,他的谋士给他出的计策他都要经过自己的考虑再去执行,就是多人出的不同的计策他也能择优取之,没有相当的智慧是不会这么做的,这也许是让他手下的谋士所信服的地方。


曹操被历史文学家称为“奸雄”,当中的“雄”一字说明他依旧拥有令人敬仰的功绩,为国家历史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至于“奸”说明了其一生奸诈多疑,这一性格特点受到史学家的批评。但鸦叔认为正是曹操的多疑性格,才能够使他在三国之中建立了最强大的魏国。

一方面,每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均会有环境的因素掺和,不同环境下所形成的性格有极大的不同。曹操的父亲是太监的养子,这样的身份并不多么光荣,所以在其朋友圈中的交往中会有自卑感的。如此环境出来的孩子一般会过于敏感多疑,曹操长大成人后生性多疑就不足为怪了。

另一方面,当时东汉的政治生态问题严重,贪官污吏、劣绅土豪可不少,这给曹操的从政之路带来很多的坎坷曲折,让他生出一股无奈的感觉。因而,曹操的多疑是被黑暗的政治给逼迫的,在这种黑暗的政治生态中,处处充满了尔虞我诈,要不得半点妇人之仁,所以奸诈多疑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

奸诈多疑确实让曹操变得强大,在乱世存活并成就一番霸业。然而,也是因为他的多疑,包括自己的手下在内,有不少人无辜冤死,这一性格特点也为后世所诟病。


一部《三国演义》曹孟德被黑的体无完肤。

曹操多疑在三国演义中被写的淋漓尽致,比如杀吕伯奢,可是正史《魏书》中记载:

“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不过《三国志》中并没有记载杀过吕伯奢,具体事情是怎么样的无从得知。按照魏书中那完全是正当防卫。

曹操杀华佗,也不是如同三国演义中所讲的要给曹操开颅,是因为他多次推脱不给曹操治病而被杀,如果真的是开颅,曹操能够接受,咱们也太高看曹操的眼界了,那个时候的人能接受这种手术的会存在吗?在说现在华佗是否真的存在也是存疑,没有医案没有徒弟,很难讲。

曹操梦中杀人,也是完全没有记载,我们试想一下,司马家夺位之后,如果想自己更加名正言顺是不是要黑化一下曹家一众人等,所以大部分还都是演义小说中编撰的内容居多。

到底曹操人设该是什么样子,不过雄主一词绝对是称的上的。


1.曹操的多疑,可能在年轻时代养成的。年轻时,何进被杀,董卓进京,朝局混乱,不得不令他多一分心眼,多一分小心,否则出身再好,武力再强,智谋再深,都是死路一条。

2.官渡之战,曹操处于明显劣势,要不是老朋友许攸来投,要不是荀彧在后方给他打气,十有八九他是撑不住要输的。即便是打败了袁绍之后,搜出来一堆堆的背叛文书,曹操表面上付之一炬,不追求任何人,但心里哪里能不介怀,这无疑助长了他性格中的多疑。

3.北方统一了,许昌养着汉献帝,朝中养着类似荀彧这种死都要忠于汉室的老臣,曹操随时要提防被刺杀、暗算,乃至被推翻,褫夺兵权的危险。

4.曹操有头风病,但是久治不愈,华佗神医也无法根治。他就怀疑华佗故意不治好他,然后一气之下就杀了华佗。这是他多疑症的最高潮。

5.还有一点,曹操喜欢梦中杀人,其实都是因为从小生长在恶劣环境中诱发的精神疾病。

罗贯中为了塑造刘备的正直善良,诸葛亮和关羽的忠心坚韧,必须把曹操所有的弱点和缺点放大扩大化,但也并非无理无据,都是有出处的。


曹操“多疑”的人设应该是在《三国演义》里被体现出来的,其中最能体现曹操多疑性格的两件事就是吕伯奢一家与华佗之死。

据《三国演义》记载,曹操在行刺董卓失败后便开始逃回家乡。他在逃亡的路上路过故人吕伯奢的家,吕伯奢的家人为了磨刀霍霍准备杀猪款待曹操。而曹操听到厨房里的磨刀声不经考证就下结论认为吕伯奢一家人要谋害于他,于是曹操一不做二不休杀了吕伯奢的家人。而在《三国演义》里华佗却是因为要对曹操实行外科手术被曹操认为是刺客被杀。由于《三国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很大,所以曹操多疑的人社也就这样确立了下来。

那么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多疑的人吗?我认为曹操是个有疑心的人,但没有《三国演义》里描述的那么夸张。而且他性格多疑都是在他晚年的时候才表现出来的。首先我们要为曹操澄清一下,吕伯奢一家和华佗之死并不是曹操的多疑造成的。

据《魏书》记载,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是因为吕伯奢的家人抢劫了曹操的财物,曹操处于自卫才杀了吕伯奢的家人。而《三国演义》里描述的曹操杀吕伯奢家人是根据《世说新语》里的记载进行了艺术加工,不过《世说新语》在古代类似笔记小说其内容的真实性并不高。

魏书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华佗之死是因为他给曹操看病的积极性不高惹怒了曹操才招来了杀身之祸。据《三国志》记载曹操曾让华佗当自己的专职医生,而华佗在给曹操看病期间却以思乡为由请假回了家。华佗回到家呆了很久,曹操屡次派人下达文书召回华佗,而华佗却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脱不走。曹操当时身患头风病,对华佗也逐渐失去了耐心。最后曹操直接派人将华佗抓进了监狱处死。

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遂考竟佗。《三国志魏书华佗传》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杀吕伯奢一家及华佗并不是由于他多疑造成的。不过曹操晚年的确是因为多疑而犯了很多错。他晚年疑心重主要是因为他拥有的权力已经完全凌驾于汉献帝之上,当时朝中对他不满意的人也有很多。为了打击那些不服从他的人,那些稍微对曹操表示不满的人都受到了极刑。比如名士崔琰、娄圭等都是祸从口出被杀。但曹操杀这些人与其说是多疑倒不如说是为了宣示自己的权威,他想在晚年尽可能地除去那些威胁曹氏的人,这样他的接班人曹丕才能顺利地掌控形势。但曹操晚年滥用极刑的确是给曹操贴上了多疑的标签。


原始地址:/xinwen/47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