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其他兄弟后来下场如何?

司马懿之父司马防共生有八子,当时司马家是名门望族,世族领袖家族。

长子司马朗,自幼见识超群,博览群书,12岁就成为了童子郎,随父亲于洛阳任职,后来被曹操征辟为官,很是器重。以后官至丞相主簿,建安二十二年,司马朗在征伐江东途中染上瘟疫,终年47岁。

三子司马孚,他是最长寿的一生活了92岁,为人温厚谦让,道德典范,在曹操时期任曹植的文学掾,曹丕称帝后,任中书郎,清河太守,司马家执政后,司马孚历任司空,太尉官至三公,最终获封安平王。

四子司马馗,曹魏时期封东武城侯,死后被追赠太常。

五子司马恂,曹魏时期官至鸿胪丞,生卒年不详。

六子司马进,曹魏时期封城阳亭侯,生卒年不详。

七子司马通,在曹魏期间封安城亭侯,生卒年等不详。

八子司马敏,在曹魏期间获封安平亭侯,似乎早亡,生卒年均不详。


几乎都做到了封侯的档次,地位和权势足够显赫


司马防是司马懿的父亲,大多数人对他的印象,就是司马防曾经是曹操的官场引路人。

按照东汉的规定,任官升迁都需要有人举荐,就算曹操祖父曹腾是大太监,父亲曹嵩为太尉,也不能打破这个惯例。而曹家和司马防做了什么样的交易不清楚,但曹操的第一个官职洛阳北部尉,是由司马防来推荐,这点应该是明确的。

不过大部分人对上段记载,只注意司马防举荐了曹操,所以后来曹操投桃报李,重用司马懿,导致曹氏江山为其所窜,非常讽刺。但这则记载,其实更加有趣的,是后面曹操和司马防的对话。

曹操这问题乍看是跟老朋友闲话家常,可是这段对话的时间点,是发生在建安二十一年。此时曹操已经晋位魏王,权倾朝野,大权在握,这种对话,一个答得不好,还是有可能人头落地。

不过司马防却回答的非常有分寸,言下之意,就是时空背景已经不同了,当年是当年,现在是现在。这个对答既没有贬低曹操,也没有过度谄媚,从这可看出司马防谨言慎行,机智的一面。

司马防这个特质,或许不是因为他长年和曹操打交道,而是来自早年和另一个独裁者董卓打交道的经验上。

初平元年,面对关东联盟的进逼,董卓准备西迁长安。那时司马防的官职是治书御史,按照规定,他应该要跟朝廷一起搬迁,可是司马防却命令长子司马朗带着家属返回故乡。司马防这个举动,自然被人告发,然后董卓就把司马朗找来,问他说:你和我已去世的儿子同岁,为何要背叛!

司马朗竭尽所能的吹捧董卓,好不容易才打消董卓的杀意。他还贿络了董卓的亲信,这才得以返回家乡。司马朗回乡后,在故乡温县聚集乡亲,保境安民,成功在乱世中保存司马家的存续。

司马防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他对儿子的教育非常成功,他有八个儿子,各个都成才,人称司马八达。虽然这句话有可能是后人为了吹捧司马家而造出来的,存在着不少水份,但八达中,也确实出了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这三个人才。

司马懿的成就不用说,高平陵政变后,更是完全掌握曹魏的政权,奠定司马家篡魏的基础。长子司马朗虽然名声不如郭嘉、贾诩等人响亮,但曹操对其也是相当倚重,屡屡委以重任,在内政、军事都有不差的表现。然后司马孚,他担任过中书郎、给事常侍、黄门侍郎、河内典农、清河太守、度支尚书、尚书令等职,后来更是位任太傅,但为人从不骄傲,未曾和人结怨,到死前还是自称魏臣。

这些成就,都应该归咎于司马防对司马家族严格的家风要求,紧紧的团结住整个家族。

虽然司马家的后代虽然在司马炎死后,陷入八王之乱的家族内乱中,最终导致西晋的灭亡。可是如果司马炎对待子女的态度和教育,能和先祖司马防一样,紧紧团结宗族,那或许西晋的结局不是这样。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从司马防开始算起,司马防、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司马衷,不多不少,刚好五代。这也说明西晋司马篡位成功来自成功的家庭教育,但失败,也是源自于此,确实非常讽刺。


司马懿出生河内世族,祖父司马俊,官至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历任洛阳令、京兆尹。司马懿兄弟7人,老大司马朗,字伯达;老二司马懿,字仲达;老三司马孚,字叔达;老四司马馗,字季达;老五司马恂,字显达;老六司马进,字惠达;老七司马通,字雅达;老八司马敏,字幼达。由于兄弟八人字中都有一个“达”字,被并称为司马八达。

老大司马朗(171年-217年),12岁时通过经学考试称为童子郎,19岁时,遇到董卓挟持汉献帝入洛阳,因看清董卓野心,不满董卓所为,受司马防嘱托,带领家属远离董卓,迁往黎阳,22岁时,被曹操任命为司空掾属,又历任成皋令、堂阳长、元城令、丞相主簿、兖州刺史等职,所在皆有政绩,深受百姓爱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司马朗跟随夏侯惇、臧霸等人征伐东吴,到达居巢时,士兵之间发生严重的流行病,司马朗亲自巡视士兵病情,给士兵们医治药物,自己却感染了疾病,因而病死,时年四十七岁。

老三司马孚(180年-272年4月3日),是兄弟八人中活的年龄最大的一个,仕途开始时辅佐曹植,后来辅佐曹丕,曹丕称帝后,转任中书郎、给事常侍,宿省内,除黄门侍郎,加骑都尉。曹睿当政期间,任度支尚书,即财政部长。曹睿死后,曹芳继位,司马懿与曹爽共同挟持政权,后曹爽专权,司马懿不服,在司马懿与曹爽争夺权位时,司马孚率军控制京师,诛杀曹爽一族,因功勋卓著,被封为长社县侯,后来又转任司空、太尉、太傅。曹芳死,曹髦继位,被司马昭所杀,司马孚上书太后,使曹髦的葬礼有平民礼节改为王礼安葬。司马孚经历曹操、曹丕、曹睿、曹髦、曹奂五朝,一直以魏臣自居,在曹奂被贬为陈留王,司马氏正式当政时,原魏臣之中只有司马孚一人相送,足见其对魏朝的忠心。司马孚一生谨慎,虽然位居高位,但从不居功为傲,总是小心翼翼,也正是这种性格,使他得以善终。公元272年,司马孚去世,享年93岁,葬礼比照东汉东平献王刘仓旧例,足见当政者对他的器重。

老四司马馗,生卒年不详,在曹魏时入仕。官至鲁相,封东武城侯。死后,追赠太常,谥号为戴。育有三字,长子彭城穆王司马权,次子高密文献王司马泰、三子范阳康王司马绥。

老五司马恂,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历史鲜有记载。

老六司马进,生卒年不详,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司马逊,被封谯刚王、次子司马睦,被封高阳王。

老七司马陵,生卒年不详,生有三个儿子,长子司马陵,被封城景王,次子司马顺,被封西阳亭侯,由于反对司马炎当皇帝,爵位被罢黜。三子司马斌,被封陈王。

老八司马敏,生卒年不详,无子,过继一孙,为司马睦之子司马彪,司马彪著有《九州春秋》、《续汉书》、《庄子注》等。


《军师联盟》给观众带来一个错觉,使大家误以为司马懿兄弟只有三人,除大哥司马朗、三弟司马孚外,便再无其他兄弟。其实,司马懿之父司马防共有八个儿子,各个都知名于世,因为每个人所取的字中都带有“达”字,所以世人尊称他们为“八达”。那么这兄弟八人都有谁?他们都取得过那些成就?最终的命运又如何呢?

老大司马朗字伯达,自幼便以见识超群、品行端正知名,年仅12岁便通过经学考试而成为童子郎,后跟随父亲司马防在洛阳任职。国贼董卓焚毁洛阳、挟帝西迁时,司马朗受父命率家属东逃避祸,先至黎阳,后返故乡温县。司马防因对曹操有知遇之恩,所以后者在执政后,便征辟司马朗为司空掾属,对他很是器重。司马朗之后又陆续出任成皋令、堂阳长、元城令、丞相主簿、兖州刺史等职,所在皆有政绩,深受百姓爱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司马朗跟随夏侯惇、臧霸等人征伐江东,不幸在居巢罹患瘟疫去世,虚龄47岁。司马朗身后有一子名司马遗,又收三弟司马孚之子司马望为养子。司马遗在魏明帝朝获封昌武亭侯,而司马望在西晋获封义阳王,历官征西将军、卫将军、司徒、大司马。

老二司马懿字仲达,是“八达中”成就最高、名望最大者。司马懿少机警,胸怀谋略、志向远大。建安十三年(208年),司马懿接受曹操的征辟,出任文学掾,之后又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掾、丞相主簿等职,因勤于职守、屡献良策,渐受曹操器重。曹丕被立为太子前,司马懿转而侍奉曹丕,成为后者的心腹。司马懿在文帝时期备受信用,历任尚书、督军、御史中丞、侍中、尚书右仆射、抚军、给事中、录尚书事等要职,并在文帝驾崩前被任命为辅臣,与曹休、曹真、陈群并列。司马懿在明帝朝历任骠骑将军、大将军、大都督、太尉等重职,进封为舞阳侯,并在明帝临终前接受托孤重任。曹芳即位后,司马懿起初担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不久便被大将军曹爽排挤,担任太傅虚职。司马懿隐忍待变,终于在十年后,通过高平陵之变将曹爽一党全部诛除,掌控将曹魏政权。四年后(251年),司马懿病死,虚龄71岁,谥号文贞(后改文宣)。司马懿死后,执政权陆续由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继承。司马昭称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谥司马懿为宣帝。司马懿有九子二女,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都被追尊为帝,其余诸子在西晋建立后,皆被封为诸侯王。

老三司马孚字叔达,是“八达”中享寿最长者。司马孚温厚廉让、博涉经史,是一位令世人敬重的道德君子。曹操执政后,司马孚起初担任曹植的文学掾,后转任太子曹丕的中庶子。曹魏建立后,司马孚历任中书郎、给事常侍、黄门侍郎、河内典农、清河太守、度支尚书等职。司马家执政期间,司马孚因身份尊显,历任侍中、司空、太尉等重职,最终官至太傅,封长乐公。司马炎代魏建晋后,司马孚获封为安平王,并担任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等重职。公元272年,司马孚寿终正寝,虚龄92岁,临终前犹以魏朝忠臣自居。司马孚生有九子,除世子司马邕早逝、次子司马望过继给司马望外,其余六子在晋朝皆获封王爵。

老四司马馗字季达,在魏朝官至鲁相,封东武城侯,生卒年不详,死后被追赠为太常,谥号为戴。司马馗生有三子,即司马权、司马泰、司马绥,在西晋皆获封王爵。孙子辈中最著名者系司马越,获封东海王,也是“八王之乱”的终结者和帝国覆灭的罪魁祸首。

老五司马恂字显达,在魏朝官至鸿胪丞,生卒年、追赠、谥号情况均不详。司马恂至少有一子名司马遂,在魏朝历任典军郎将、督邺城守诸军事、北中郎将、冠军将军等职,西晋时获封济南王。

老六司马进字惠达,仕曹魏官至中郎,封城阳亭侯,生卒年、追赠、谥号情况均不详。司马进至少有两子,即司马逊、司马睦,前者在西晋获封谯王,后者获封高阳王。

老七司马通字雅达,仕宦情况不明,在魏朝获封安城亭侯,生卒年、追赠、谥号情况均不详。司马通至少有三子,即司马陵、司马顺、司马斌,其中司马陵在西晋获封任城王,司马斌获封西河王。至于司马顺,则是家族中唯一反对司马炎篡位之人,由此被废黜流放,卒于姑臧。

老八司马敏字幼达,仕宦情况不明,在魏朝获封安平亭侯,生卒年、追赠、谥号情况均不详。司马敏似乎早卒,而且身后没有子嗣,所以在他死后,侄儿司马睦将长子司马彪过继到他名下。司马彪是著名的史学家,曾著有《九州春秋》、《续汉书》,在史学界名气很大。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曾任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司马懿之父司马防共有八个儿子,各个都知名于世,因为每个人所取的字中都带有“达”字,所以世人尊称他们为“八达”。那么这兄弟八人都有谁?他们都取得过那些成就?最终的命运又如何呢?

老大司马朗字伯达,自幼便以见识超群、品行端正知名,年仅12岁便通过经学考试而成为童子郎,后跟司马防在洛阳任职。国贼董卓焚毁洛阳、挟帝西迁时,司马朗受父命率家属东逃避祸,先至黎阳,后返故乡温县。司马防因对曹操有知遇之恩,所以后者在执政后,便征辟司马朗为司空掾属,对他很是器重。司马朗之后又陆续出任成皋令、堂阳长、元城令、丞相主簿、兖州刺史等职,所在皆有政绩,深受百姓爱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司马朗跟随夏侯惇、臧霸等人征伐江东,不幸在居巢罹患瘟疫去世,虚龄47岁。司马朗身后有一子名司马遗,又收三弟司马孚之子司马望为养子。司马遗在魏明帝朝获封昌武亭侯,而司马望在西晋获封义阳王,历官征西将军、卫将军、司徒、大司马。

老二司马懿字仲达,是“八达中”成就最高、名望最大者。司马懿少机警,胸怀谋略、志向远大。建安十三年(208年),司马懿接受曹操的征辟,出任文学掾,之后又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掾、丞相主簿等职,因勤于职守、屡献良策,渐受曹操器重。曹丕被立为太子前,司马懿转而侍奉曹丕,成为后者的心腹。司马懿在文帝时期备受信用,历任尚书、督军、御史中丞、侍中、尚书右仆射、抚军、给事中、录尚书事等要职,并在文帝驾崩前被任命为辅臣,与曹休、曹真、陈群并列。司马懿在明帝朝历任骠骑将军、大将军、大都督、太尉等重职,进封为舞阳侯,并在明帝临终前接受托孤重任。曹芳即位后,司马懿起初担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不久便被大将军曹爽排挤,担任太傅虚职。司马懿隐忍待变,终于在十年后,通过高平陵之变将曹爽一党全部诛除,掌控将曹魏政权。四年后(251年),司马懿病死,虚龄71岁,谥号文贞(后改文宣)。司马懿死后,执政权陆续由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继承。司马昭称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谥司马懿为宣帝。司马懿有九子二女,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都被追尊为帝,其余诸子在西晋建立后,皆被封为诸侯王。

老三司马孚字叔达,是“八达”中享寿最长者。司马孚温厚廉让、博涉经史,是一位令世人敬重的道德君子。曹操执政后,司马孚起初担任曹植的文学掾,后转任太子曹丕的中庶子。曹魏建立后,司马孚历任中书郎、给事常侍、黄门侍郎、河内典农、清河太守、度支尚书等职。司马家执政期间,司马孚因身份尊显,历任侍中、司空、太尉等重职,最终官至太傅,封长乐公。司马炎代魏建晋后,司马孚获封为安平王,并担任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等重职。公元272年,司马孚寿终正寝,虚龄92岁,临终前犹以魏朝忠臣自居。司马孚生有九子,除世子司马邕早逝、次子司马望过继给司马望外,其余六子在晋朝皆获封王爵。

老四司马馗字季达,在魏朝官至鲁相,封东武城侯,生卒年不详,死后被追赠为太常,谥号为戴。司马馗生有三子,即司马权、司马泰、司马绥,在西晋皆获封王爵。孙子辈中最著名者系司马越,获封东海王,也是“八王之乱”的终结者和帝国覆灭的罪魁祸首。

老五司马恂字显达,在魏朝官至鸿胪丞,生卒年、追赠、谥号情况均不详。司马恂至少有一子名司马遂,在魏朝历任典军郎将、督邺城守诸军事、北中郎将、冠军将军等职,西晋时获封济南王。

老六司马进字惠达,仕曹魏官至中郎,封城阳亭侯,生卒年、追赠、谥号情况均不详。司马进至少有两子,即司马逊、司马睦,前者在西晋获封谯王,后者获封高阳王。

老七司马通字雅达,仕宦情况不明,在魏朝获封安城亭侯,生卒年、追赠、谥号情况均不详。司马通至少有三子,即司马陵、司马顺、司马斌,其中司马陵在西晋获封任城王,司马斌获封西河王。至于司马顺,则是家族中唯一反对司马炎篡位之人,由此被废黜流放,卒于姑臧。

老八司马敏字幼达,仕宦情况不明,在魏朝获封安平亭侯,生卒年、追赠、谥号情况均不详。司马敏似乎早卒,而且身后没有子嗣,所以在他死后,侄儿司马睦将长子司马彪过继到他名下。司马彪是著名的史学家,曾著有《九州春秋》、《续汉书》,在史学界名气很大。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曹魏权臣,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司马懿曾发动高平陵事变,从而曹魏政权尽落于司马氏手中,为以后司马炎建晋代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司马懿之父司马防生有八子,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司马八达,司马八达说的就是司马懿兄弟。

司马八达分别是司马朗、字伯达,司马懿、字仲达,司马孚、字叔达,司马馗、字季达,司马恂、字显达,司马进、字惠达,司马通、字押达,司马敏,字幼达。

那司马懿其他兄弟后来如何呢?

司马朗,字伯达,是司马懿的长兄。曾任兖州刺史。政绩颇著,后来和夏侯惇等人征讨东吴,但到达居巢后,军中却发生了瘟疫,司马朗就亲自去视察,不过他却也因此染病而去世,他去世时四十七岁。

司马孚,字叔达,是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在曹魏曾历任五帝,官累至太傅。高平陵之变后,他帮助司马懿控制京城并诛杀曹爽等人,他是对司马氏政权的稳固做出贡献的。不过在司马懿掌权后,他却渐渐的引退。虽然如此,后来司马炎建立晋朝代魏后,司马炎对司马孚还是很尊崇,封他为安平王。进太宰、持节、都督中外助军事,不过司马孚不以此为荣而忧,却一直以魏臣自称。司马孚去世时,享年九十三岁。

司马馗,字季达,是司马懿的四弟,在曹魏官至鲁相,封东武城侯。他生卒年不详,其去世后,追赠为太常,谥号为戴。

司马恂,字显达,是司马懿的五弟,他去世的早,曾在曹魏为官。

司马进,字惠达,是司马懿的六弟。在曹魏为中郎,封城阳亭侯。其生卒年待考详。

司马通,字雅达,是司马懿的七弟,在曹魏为官,封安城亭侯,生卒年亦待考详。

司马敏,字幼达,是司马懿的八弟,在曹魏封为安平亭侯,生卒年亦待考详。


原始地址:/jingpin/19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