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昭。缘由是曹操招到司马懿后,让其邀请胡昭出山,辅佐自己,胡昭在曹操和司马懿再三邀请后,出山。
一路走来,没有敌人,只有师长和朋友。
大家对胡昭这个人名感觉很陌生吧,在三国时期胡昭是出名的儒者、书法家。他的字和诸葛亮一样,也是“孔明”。
胡昭是颍川人(河南禹州),从小饱读经史,学识渊博、通晓古今,可谓是年轻有为。有人就建议他去做官,将来可以光宗耀祖,又可以回报乡亲,这都是读书人的心愿。胡昭看到当时朝廷外戚与宦官当道,朝廷中官员腐败险恶,跟他自己的理想不一样,因此胡昭对仕途产生厌恶,后来客居冀州专心钻研经史、习书法。
当时正逢乱世各路诸侯为扩大势力求贤若渴,像胡昭这样才华横溢、谋略过人的名儒正是诸侯邀请的对象。其中最有名的是“四世三公之家,门生故吏满天下”的袁绍;也有“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的曹操。
东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袁绍拜访胡昭并请他出山共谋大事,最初袁绍信心十足,也非常有诚意,但都胡昭巧言拒绝。三番五次的邀请不到,袁绍非常恼怒,就派人半夜把胡昭绑回来,结果到胡昭家扑个空。胡昭看出袁绍的心事,收拾行李躲进深山。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献帝迁都许昌,发布了“唯才是举令”,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大批志士前来投靠。曹操听说胡昭是一位不可多的贤才,就亲自邀请胡昭出山为官。但被胡昭婉言谢绝,自称是村野民夫,已习惯躬耕樵读,只想过清静的日子,入仕做官非他人所愿,望丞相见谅,曹操见难以劝服,只得感叹:“人各有志,出处异趣。”就由让他息隐山林。如果曹操邀请到胡昭辅佐,中国历史可能要改变了。
后来,胡昭为了躲避各路诸侯的邀请,把家搬到陆浑山(河南省洛阳嵩县东北)。在山中每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看到周边的邻里孩子没钱读书,便办起学堂,教书育人,他一心为民深受到人们尊敬和爱戴。邻里常因一些琐屑小事吵架,都会请他来评理。胡昭这位隐士在陆浑山方圆几百里名声鹊起,有不少世家大族子弟慕名而来。其中就有司马懿,少年时司马懿聪明过人,很受胡昭喜欢,胡昭把毕生所学全部教给了司马懿,胡昭料定司马懿日后必定成就一番大业。后来,司马懿成为曹操的主要谋士之一,再后来凭借着自己的实力一步步把曹氏家族灭了。
很多人对司马懿的师父很是好奇,究竟是哪个世外高人培养出这样优秀的弟子来了呢?
其实,司马懿的师傅的绰号很响亮:孔明。孔明,对,读者没有看错,但此孔明非彼孔明。此孔明的真名叫胡昭。
胡昭有三个特点。
一是名震天下。据史书记载,胡昭学高八斗,智冠天下,他尤其精通典史,工于书法,与三国前期的钟繇齐名,并拥有“尺牍之迹,动见楷模”的美誉。
二是淡泊名利。胡昭生在三国军阀混战的年代,他看透了官场黑暗,因此拒绝出仕为官,而是追求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
三是以德育人。胡昭在归隐期间还做了一个事——教育学。为了改变当时的的教化之风,他在山中办学,亲自传道受业,结果弟子众多,个个学识都渊博,许多人都慕名前来学习,周边地区的人们的学识也是大大提高。
因此,胡昭的贤德之名更是远播天下。
而司马懿便是胡昭的弟子之一。胡昭不仅是司马懿的恩师,更是司马懿的恩人——曾经救过他的命。
感恩的司马懿也学得十分认真,常常拿着竹筒细心记载着师父讲解的阵法,兵法,治国之法。正是由于司马懿的努力与汗水,最终成为天下第一守城大将。将闻名一世的诸葛亮都打败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司马懿在后来的军旅生涯中,无不感谢这位才华盖世的老师,只要谈起胡昭,必定起身以示尊敬。
因为胡昭的名气实在太大了,于是乎,求贤若渴的曹操知道后,屡次相邀胡昭到他麾下当“智囊”。胡昭的表现却出人意料,两个字:拒绝。理由是8个字:山野村夫,无用之才。曹操当然也很生气,有部下建议曹操尽早除掉不愿“归化”的胡昭以绝后患,但曹操思来想去,因不想落个杀害贤能之士的骂名,只得发生8字感叹:“人各有志,出处异趣。”只好放任这位隐士自由飞翔了。
无独有偶,而袁绍听闻胡昭的大名后,也派人送重金请胡昭出山,结果胡昭还是拒绝了。结果气量小的袁绍一怒之下派人去抓捕胡昭问罪。而胡昭早已料到,提前遁入山林了。
当袁绍再派人去找他算帐时,虽知胡昭的大致方位,但却连进山路口都找不到。这有点像诸葛亮的“八阵图”,虽见其形,就是走不出;不过胡昭恰恰相反,虽知其处,就是进不去。
也正是因为胡昭名气大,又一直归隐山林,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民间高士,一些从政者并没有放弃请他下山辅政的举动。魏齐王曹芳正始年间,天下稍微安宁,胡昭迁居宜阳。魏帝频频召胡昭入仕都被婉言拒绝。嘉平二年,魏帝曹芳再次特邀胡昭入朝,结果却得已是89岁高龄的胡昭已然病逝,只好作罢。
当然,这一年是公元250年,而此时的诸葛亮已比他早死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