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就画出了《千里江山图》的王希孟,他是谁?

王希孟(1096年—1119年),北宋晚期中国画家,画史无传,据《千里江山图》卷后蔡京题跋,知其18岁时为徽宗画院生徒,山水画创作曾得徽宗亲自指导,在政和三年(1113年)之前,创作了这卷《千里江山图》,此后便无音讯,清人曾推测他完成此画后不久即去世。


王希孟,北宋画家,生卒年代不详,他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奇才”,十八岁时便显示出非凡的绘画天赋,为北宋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被艺术帝王宋徽宗赵佶慧眼识珠,得到宋徽宗赵佶亲自传授,经悉心教诲之下终成大器。半年后即创作了《千里江山图》,惜年寿不永,20余岁即去世,是一位天才但又不幸早亡的优秀青年画家。《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的“千古绝唱”。


王希孟这个人,其实生平无考,就连他的名字“希孟”,也是后人在他的作品《千里江山图》上的“题跋”中发现的,而之所以姓王,则是到了清朝,由画家梁清标和宋犖(荦的繁体字)不知根据什么史料考证出来的。

说来好笑,给《千里江山图》第一个做“题跋”的,竟然是北宋时期臭名昭著的大奸臣蔡京,原文如下:“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就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年,乃以此画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而已”。

正是在蔡京的题跋中,人们得以了解作者王希孟的一些资料,后世有关他的介绍,主要就是来源于此。

这个题跋给我们透露的信息就是:

宋代政和三年(1113年)闰四月八日,宋徽宗赐画给蔡京。当时王希孟十八岁,自小在宋徽宗的皇家画院学习作画,后被召入禁中文书库从事创作,曾献给宋徽宗多幅画作,但都是功夫不到家的作品,宋徽宗认定这个孩子聪敏,就亲自指点并传授他画功笔法,不到半年,就画了这幅画献给了皇上。宋徽宗对这幅画很是赞许,赐给了宠臣蔡京,并对他说,看到没,天下之事,只要用心,就一定能做好。

这个题跋中,只提到了名字“希孟”,并没说作者姓什么,正如文章开头所说,让他姓王,那是到了清朝的事了。

遗憾的是,这幅画作呈献给皇上不久,王希孟就去世了,真可谓天妒英才!


王希孟是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尽管史书中对他并无记载,但是他画的《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流传千古。

王希孟十多岁以学徒身份进入宫中“学画”,到了宋徽宗赵佶时王希孟是图画院学生,后来被召入禁中文书库,在宋徽宗左右奉事。宋徽宗十分有眼光,认为王希孟“其性可教”,于是亲自教授王希孟绘画,指点他笔墨技法。慢慢的王希孟技艺精进,政和三年四月,他用了半年时间绘成了名垂千古的鸿篇巨作《千里江山图》。当时的王希孟只有十八岁,之后便无任何记载,据推测,他在画成不久后就早逝了。

《千里江山图》与同时期的《清明上河图》齐名,作《清明上河图》张择端用了一辈子,《千里江山图》也同样耗尽了王希孟的一生。只不过前者是烛火燃尽的积累,后者是瞬间的凝固。王希孟18岁就创作出了《千里江山图》,还没被世故过多沾染的少年,艺术创作也还没有被礼法教化,整幅作品是一种出世的超脱。陈丹青在《陌生的经验——陈丹青艺术讲稿》开篇中就说到:“十八岁的王希孟以其新鲜、好奇的眼光观察世界,创造了容纳千里江山的长卷,让稍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元代王振鹏的《江山揽胜图》黯然失色。”


北宋少年王希孟,年仅十八,便抱持着群山万壑赴荆门的万丈豪情,扣开了自己的艺术之门。他,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地在宋徽宗开辟的艺术帝国中驰骋才华。他是北宋宫廷画院里诞生的庄子,在青春萌动的烂漫岁月里化成了艺术的彩蝶,亦像是春心浩瀚无边的望帝将自己全部的心血与梦想寄托在这长达12米的画卷上。情深而不寿,他将二十岁的华年积聚的全部精魂灌注在这不朽的画幅,就像是上帝滴落在沧海上的那一滴月华般迷离珍珠般莹洁的眼泪,更像是蓝田熏暖的春日艳阳中升腾紫烟的璞玉。他用生命诠释了艺术之广大无边。生可以死,死亦可以生。他如夏花般灿烂的生燃烧在《干里江山图》上,而他的生命因此获得了永生。


原始地址:/xinwen/5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