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难懂的大部头书籍?

楼主的提问重点在于如何读完一部大部头著作。但我觉得,其实重点在于“晦涩”和“大部头著作”上面。先弄清楚自己的需求,再去想解决办法,这样更有效。

首先,如何界定一本书是“晦涩”的呢?是因为专业性强,比如说是专业学科类的书籍,因为内容深奥,对读者的要求高,因此凸显得书籍晦涩。如果是这样,为了学习必要去看专业性的书籍,调节心态,创造一个良好的看书环境,如图书馆,安静的咖啡店,静下心,杜绝掉外界影响认真看,同时做好学习计划,将任务细分,一次看一章节,慢慢的也就能看完。

如果是文学类的大部头,觉得晦涩。一个可能是这个书籍不合自己的胃口。一个是心态浮躁看不进。如果是前者,不用勉强自己看,先选自己喜欢的书籍看。读书也是讲时机的,没必要勉强。

另一个。想想自己为啥要看这种“大部头”?为了学习?那就如前所言,调节心态,创造环境,细分任务,这样慢慢完成。如果只是因为一本文学作品“出名,觉得应该看”,那在没有兴趣的时候,放下来,从自己感兴趣的读起,也许某天兴致来了,就发现这个大部头并没有自己认为的那么“晦涩”,有了阅读兴趣,书也就很容易从厚读薄了。


对于阅读大部头作品,首先就是兴趣,然后就是耐心!

首先,选择在心情和时间都比较稳定,充足的情况下来读,这样对理解上非常有帮助。其实对于感兴趣的书,再大,卷幅再多,还会担心看完的那种顾虑感。可见,兴趣在其中起到非常的作用。

其次,就是读一读,放一放。就是读一不分,然后放开,休息几天,如果觉得读不懂或者读不动,读不下去的时候,这样以时间换空间的方式,会给后续的持续读下去起一个很好的调节作用。

再次,就是找一个同样喜欢的人,共同探讨的读,就是边读两个人相互讨论,这样读起来会记忆深刻,效果更佳,毕竟读书不在于读的多少,而在于体验和领悟是否深刻为主!

希望对你有帮助。感谢邀请!


名家翻译,白话版本,一些有学问的大家,都翻译过,推荐南怀瑾的写作


读难懂的大部头书籍要具备”三心”:一是信心;二是耐心;三是恒心,否则,谈不上!


先看短篇,中篇,不要直接选择看比较厚的著作,阅读兴趣与速度是慢慢培养起来的。

但是如果你非常喜欢那本书,那根本没有厚薄之分。


先查阅资料了解一下。


这个问题仁者见仁。

有的朋友说,首先要建立逻辑框架。有的朋友说要从兴趣着手。都是很有见地的说法,值得借鉴。总之不管从哪里入手,都是要寻找一个抓手,就好像在庞大的河流中,寻找到一只竹筏。

谈一下个人的看法,个人觉得大部头的作品,不论是哲思类的还是情节类的,都是建立在庞大的背景体系下的叙述,这就好比一条宽大的河流,我们只注重它汹涌的波涛,或者清澈的涓涓细流,都是不可能窥见其全貌的。这就好比《水经注》中所讲的,治水就应该先知道水流的走向,还有一句话叫,治玉,如治水。玉也是有脉络的,如同水的走向一样,找到了这条脉络,就可以顺利的雕琢处,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同理,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是有他的思想脉络和叙述脉络的,所不同的是有些浅显,有些深邃,更有些是庞大不见其底的,我们只有从各个侧面,了解到作者的思维主旨和阐述要点,才能够更顺利,也更愉快的顺应作者的叙述,这就好比找到了文章的脉络,找到了文章的脉络,就是打造了文章的叙事动力,叙事动力决定了阅读的快感、速度和理解力,让读者感同身受。《金刚经》中有一句话叫,如筏喻者。意思就是说,任何文章文字,语言都只是一个载体,我到了人文章的内涵,就可以简化了很多繁文缛节,文字却是变得更加精粹。

当然了,这些只是纸的阅读的前提,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做大量的预习功课,这不是必须的,但是却很必要,你准备工作做足了,就是一个愉快而扎实的开始。

就聊这么多,谢谢。

祝大家阅读愉快。


我不知道楼主说得大部头书是怎样的概念,因为我自己理解的大部头书,或者说看过的大部头书推荐二本阅读心得,本着道理都是相通的,举一反三的原则,我也聊聊自己看大部头书的心得。

1.《资治通鉴》

每次讲到这本书,很多人都说自己家里有,但如果问:看完了么?很多人都低头,默默用脚尖画圈圈。

说到原因,还是因为文言文的晦涩难懂。隔着千年的时光,似乎很难拉近和读者的亲和力。但这又是本超级好的书,极致的权利游戏,人生智慧的结晶留存,可以被反复参考,取经。

所以,毛主席当年精度了17遍,康熙留下了107条批注,它是一本真正的经世治国的好书。那回归到主题,如何去读,怎么读?我要教给大家一个法宝和捷径,先听姜鹏的“百家讲坛”。由姜教授先带你入门。

姜鹏在复旦的《资治通鉴》选修课,人气之高,说是刷爆了学校的服务器。本以为这段战国到楚汉的历史,只是人类发展长河里的过往云烟,但听了姜鹏的领读,你就会发现,它还能指导你的生活和事业,非常的有惊喜。有了姜教授的大纲梳理,你再去读它,就会亲切很多。

2.《红楼梦》

其实,这本应该不属于大部头,加上脂砚斋的书评,也顶多称得上是“小部头”,但是今天为何特别指出,是因为在看红楼梦电视剧时,我看见很多弹幕和留言说:我就不明白,为什么《红楼梦》算四大名著。

所以今天我就把它拿出来特意来解释几句,虽然不是专业的,但更能站在一般人的角度上思考这个问题。

说《红楼梦》,胡适,马瑞芳,易中天,他们对《红楼梦》的贡献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巨作。而马瑞芳用深入浅出、博古通今的解读方式,让你不知不觉就被这本古典名著吸引了。

上面二个事例,就想说明一个道理:

*在读一本大部头书前,一定要先做“预习”,预习的工作很多,了解故事背景,了解作者生平等等。

*寻找有关这本书的权威解读,有了大咖的加持,就非常有助于您的理解了。

*用音频朗读来带您走进书的海洋,现在的APP市场上,有很多音频的客户端,您可以在里面寻找相关的主题,可以边做家务边听,利用很多碎片时间,非常有效。

希望这些建议对你有用。


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到喜欢的书,如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从中文小说入手会很容易,读完你会感觉很充实,慢慢的就会享受读书的乐趣,甚至意犹未尽。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肯定是写的非常棒,但很多时候也会遇到晦涩难懂的部分,当你坚持读过这部分,就会如饥似渴的读完整本书!


阅读之难,难于上青天!

以《周易》而论,历来的解读加起来,能有上万本。权威性的解读每个朝代都有十多本,坑爹的是每一本都比周易厚了三倍不止。而且这帮作者的观点还特么不同,一个个在文章里把观点化成刀剑,张牙舞爪的煞是吓人。

参考工具书是唯一的办法。

但工具书是一把三刃剑,你很有可能受到干扰,甚至是误导。比如《关睢》明明就是一个陌上美少年爱上了一个河边美少女,可是在孔圣人眼里,正确的解读是社会和谐,是君臣相得,是王化之源。

还比如王安石有一首《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网上大多数关于这首诗的注释是错误的,直接就影响了这首诗的创作特点和艺术效果。即在“赏析”的前提下,“析”如果错了,那么“赏”就显得营养不良。

比如《史记》看译本和看注释本根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感觉,译本就是一则则枯燥要死的事件记叙。而注释本却能看到精彩绝伦的人文情怀,甚至如果放下历史,好多故事明明就是一部传奇小说。

这还是中国文化书藉,若是外文典藉,读起来更是缺德带冒烟,这年头懂点外文的人就能翻译,结果看那些文章嘴里简直要淡出鸟来。无论怎么看也看不出作者思想的牛B之处在哪里。听人说,读哪一国的文史最好要知道这一国的文字和历史。

也就是说,读外文典藉,仅仅给你工具书是不够的,你必须要懂外文。最低限度也得是搜寻权威的译本。如果翻译不到位,无论如何我们都读不出来这些典藉的精华。

外文典藉小可读得少。中文的我一向是先只看注释,而且不是一个版本的注释。然后看译文进行对照分析。

读一本书,在工具书的帮助下,“析”是可以做到的,但读进去一本书,非“赏”不行。

这个赏才是最难最难最难的!


阅读难懂的大部头书籍,最好的方法就是参考历代前辈阅读佛经的方法,就是给书籍做逻辑框架的划分,这个在佛教里面叫“科判”,即逻辑梳理,分科评判的意思。

我们知道很多佛经部头很大,含义深晦,正常情况下是很难吃透的,比如《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大般若经》六百卷等等,篇幅大的惊人,所以有很多些前辈就用科判来辅助研究,象民国时期的韩清净居士,就是一个作科判的高手,我们现在学习《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等经典时,都喜欢参照他的科判。

如果没有现成的科判,而我们又想把某部经典学好,也不妨参考前人的经验,自己来做,这样更有利于自己对经典的掌握与吸收。

总之作科判是阅读大部头难懂经典的绝佳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一,边读边查资料。

二,读完一个章节后再重读一遍。

三,注意写心得笔记。


原始地址:/yanjie/18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