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两司马的编写体例谁好?

我的见解是各有千秋。

司马迁的《史记》纪传体通史,以人物为主线,围绕人物有关的事件叙述,适合于有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的人去看,不容易出现错乱。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主线,适合一些小白,基础的历史知识薄弱,读以时间为主线的史书,不容易出现错乱,能更好的理清人物关系、事件顺序。


各有各的好,总的来说编年更严谨,更好点。


作为史学家,司马迁著述《史记》表现出了他严肃的、客观的史学态度。他认为历史是连贯的、发展的、变化的,并明确提出了以史为镜的思想。尤其对汉王期的历史,对武帝时代的政治,司马迁始终保持着冷峻的眼光。他对时政的揭露与批判,是真实的史实纪录。

《史记》被列为中国第一部正史”,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历史的总结,也是通贯古今的人类史、世界史,它不是单纯的史实记录,在史学上、文学上以及哲学上,也都有极高的成就和影响。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上起战国,下止五代,共1362年,294卷,外加《目录》、《考异》各30卷。司马光遍阅旧史,旁采小说,编写《资治通鉴》前后耗时19年。司马光以保守偏颇主观的思想方法,在高太后的支持下对王安石为首的变法进行了全盘否定。

相比之下,司马迁编写《史记》的体制要好一些。


司马迁的编著《史记》和司马光的编著《资治通鉴》并称为我国的“史学双壁”,都是史书的巅峰,至今,都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两部史学巨著的编写体例不同,各具特色。但从体例被采用的频率和适用广度上来看,《史记》这种纪传体体例更为突出,我个人也认为《史记》的体例更好一些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不同于前代史书所采用的以时间为次序的编年体,或以地域为划分的国别体,而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的一种体例。

在司马迁的《史记》之前,有一时一事的史实记载之书,如《尚书》、《左转》、《国语》等,有立言济世的著作,如《春秋》、《公羊传》等,但能够将我国数千年的生息发展活动中的要事和揭示历史进步的卓见远识,以一家之言成就我国通史的这种大体裁,《史记》是创始者。从此以后,从东汉时期班固著作的《汉书》到民国初期的《清史稿》,十几个朝代,两千年的历史,但都无一例外地沿袭了《史记》的本纪和列传两部分,从而成为我国正史的编写传统体例,这样的影响没有任何一部史书可以比拟。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史通史,是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叙史事,多采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是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的本意,但司马光深感“历史繁重,学者不能综,况于人主”,所以他历经十九年,为我们拨开历史厚重的历史迷雾,让我们从众多的先贤那里学习处世之道、治世之理。我们理应感谢先贤们的良苦用心,也应该由衷的感谢他们给我们的养分和馈赠。

从我个人来讲,我认为历史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所构成。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凡夫走卒,不管是游侠刺客还是绝世佳人,都是那个特定时代的构成,我们只有从他们身上才能看到那个时代的影子。《史记》通过本纪和列传将各个时代有影响力的人物都象文学形象一样展现出来,有血有肉、有爱有恨,让后世读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所以,我认为《史记》的体例更好一些。


两位史家司马都是我顶礼膜拜的泰山北斗。

《史记》《资治通鉴》都是无人超越的史学圣典、文学经典。

两者体例上的区别:一是以人物为核心,叙述事件。

一是以事件为核心,刻画人物。

《史记》以人物为核心,叙述事件。这种纪传体例后来一直从《汉书》《后汉书》沿用到《明史》《清史稿》。

优点是凸出了杰出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尤其以帝王将相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作用。当然会受到这些人的认同和赞许,最终成为官家修史的标准体例。

而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巨大推动作用,在这些书中被矮化、淡化了。

唯独《史记》,把不是官身的医生“如扁鹊、仓公”、刺客“如荆轲、曹沫”、游侠“如郭解、朱家”等人物写进传记。司马迁重视到了普通人在历史中的巨大作用。

历史绝不仅仅是帝王将相少数精英写就的。

司马迁为普通人立传,让他们得以不朽。铁笔著史之外的人文情怀,更是后来的史学著作所不及的。

如果换做只记载军国大事的编年体史书,这些平凡的普通人根本不会浓笔收录的。

《资治通鉴》以事件为轴,围绕这件大事展现不同人的不同立场、观念、处理方法。

因为这是司马光写给皇帝的治国借鉴书,最大的特点是可以从若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所以,对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借鉴意义。

比如,同一个事情,就可以从很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综合最合理的方案,找到解决办法。

比如,通过一件事,不同人的不同态度和处理方法,让我们认清某个人的真假、善恶等等!

两种体例都是说人和说事。

侧重于人还是侧重于事,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看到其中的人性作为自己参照。

给自己某种启发或警醒,足矣!


史学体例是编写史书的不同方法,各有优缺点

修编史书的六大体例。

编写历史,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记录过去的历史,形成了六大体例:

1、编年体

编年体顾名思义以历史事件发生的年月日时为切入点,顺序记载这些时间段上发生的历史事件。这是我国最早采用的编写历史的方法,著名的有《春秋》、《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资治通鉴》等。(《春秋三传》图,都是编年体史书)

2、纪传体

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记录历史,将一些著名人物记录的比较详细。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新唐书》、《旧唐书》、《明史》等。是一种比较常采用的修史体例,也就是说二十四史都是采取的纪传体体例记载历史。(《二十四史》部分图,全部是纪传体史书)

3、国别体

专门写一个国家的专门历史。如《国语》、《战国策》、《三国志》等。如《国语》包含八个部分,分别是:《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

4、断代史体例

按照一个朝代或者一个时期的历史。如《汉书》、《宋史》、《明史》等,专门写一个朝代。

5、纪事本末体

这也是为了弥补纪传体、编年体等史书的不足而形成的一种史书体例,将一些重大的事件背景、经过、后续影响记录清楚。起始于宋代的《通鉴纪事本末》。在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有《左传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西夏史纪事本末》、《清史纪事本末》等。

6、通史。

通史的断代史是截然相反的,不单独记载一个朝代的历史,而是连贯的记载各个朝代的历史。如《史记》、《中国通史》、《资治通鉴》等。

史书编写的体例之中互相交叉,都有自己的优缺点,譬如《史记》是纪传体、通史体。

纪传体和编年体的优缺点。

从生命力来看,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这是被后世史学工作者所广泛采用的,它的优点肯定比编年体要好的多,不然不会一股脑都采取纪传体。其他史书基本上是对纪传体史书的补充完善而已。

纪传体是通过历史人物的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体裁,符合绝大部分人需求,所有这种体裁被后世广泛采用。从体裁上看纪传体史书有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载记、史论等。

本纪是记载帝王的,基本按照编年体;世家则是记载诸侯贵族的世系,以及著名人物的传记;列传则是记载历史名人的传记;书则是记载典籍规章制度,天气自然等;表则是表述错综复杂的历史情况,以及那些没有一一记录进史册的人物;载记则是正统王朝之外的割据政权;史论则是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

纪传体史书可以记载历史的方方面面,诸如历史人物、编年史体制不能记载的人物事件。缺点则是不能记载一些历史大事件的前因后果,不能将一些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同时也容易扩大帝王将相的功绩。因此在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的纪事本末体例的史书,都是弥补正史中的缺失。二十四史结合纪事本末体例的史书,那么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就有了详细的了解。

编年体的史书的优点顾名思义,按照时间顺序记载人物、历史事件的时间关系,历史记载比较简洁,诸如现在的“年鉴”类书籍。

编年体史书也有显著的缺点,历史事件不能完整表述,都是断断续续的。时间不明的历史事件不能记载,譬如《资治通鉴》开始于周烈王二十三年,以前的历史没有记载。再者,编年体史书大都侧重于人物、时间,明显偏重于政治层面,而对经济、文化的记载偏弱。

如此看来,编年体史书不被绝大多数史学工作者采用也是情有可原的,缺点太明显,不能更大的展现历史全貌。

如果说那种好,就用修编历史的史学工作者来现实评价:

《二十四史》全部都是纪传体史书,行动证明纪传体能更加全面记录历史。


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两部体例不同的历史巨著。

◎《史记》和《资治通鉴》都是通史。通史就是连贯叙述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

从体例上说,《史记》是纪传体,《资治通鉴》是编年体。

纪传体史书主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当时的史实。“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的前面,“传”

是其他人物的列传。

编年体史书是按年代顺序,按年、月、日编排。

这两种体例是史书编写的不同格式和组织形式,但都是我国传统史书的常用体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卷、52万多字,记载了上起我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5个部分,以历史上的帝王及政治中心人物为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本纪、世家、列传三个部分均以人物为中心记载历史,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史记》全面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貎,代表了我国古代史学的最辉煌成就。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编年体通史。全书共294卷、300多万字,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6朝、1300多年的历史。全书以时间为纲,以事件为目,以战国至五代期间的史事为发展脉络,叙述了帝王将相们的治国为政之道、待人处世之理等等,探讨了1300多年间统一王朝和分裂政权的盛衰之由。《资治通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在选材上更着重于政治史,因而在我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史记》和《资治通鉴》都不仅是优秀的历史著作,也是伟大的文学著作。

——综上所述,《史记》和《资治通鉴》虽然体例不同、历史跨度不同、写作角度不同,但都为正史,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文学价值。两种体例,各有千秋,难分伯仲。


原始地址:/yanjie/18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