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有时并不能解决问题,孩子应以说服教育为主,必要时可以大,但打完之后,必须教育,否则形成逆反心理,更难教育。要多和孩子谈心,了解孩子的心理,自己也变成孩子和孩子一样成长,这样你才能更好地说服孩子。
对孩子尽量不要动手,要耐心的教育开导他,要做孩子的好朋友,孩子才会听你的!
有的,我家两个男宝宝,特别淘气,我都觉得自己都快被折磨疯了!平时,如果宝宝淘,做的事情能忍的都忍了,有时候给他讲道理,慢慢的讲给他们听,他们也能听懂,但是如果犯的错误,对我来说是不能容忍的,讲道理他不听我会上手打,因为觉得有些事既然说话不好使,那只能打,因为这件事你必须让他知道严重性,不然下次他会犯的,但是打完,我自己都会很心疼的!
动手肯定是不对的,现在育儿书有的是,网上的育儿经也有的是,各种心灵鸡汤满天飞,但我认为这些东西的道理是对,但实际操作起来完全是狗屁,最好还是以说服教育为主,讲道理、明事理,然后辅以暴力手段,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是没有根据的,但是能不动手尽量不要动手,会对孩子留下阴影的,最直接的表现孩子不会和你讲真话,讲了也是挨打不讲也是挨打,孩子越来越大你也越来越管不住,方法还是根据孩子自身的毛病制定方法吧,切记一定不可以什么事都骂什么事都打,你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家长的行为几乎能决定孩子的成长轨迹,给孩子做出榜样对他来说很重要。
不能打没有用
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婴孩时期家长是孩子完全的依赖,孩童时期家长应作为一个引导者,上学之后家长逐渐转变为辅导者,孩子走上社会之后家长逐渐的老去,家成为孩子的港湾,孩子逐渐成为家长的依靠,可以看出来其实二者的关系是对称对等的,个人认为打孩子只是家长发泄自己怒气的一种方式,对孩子来说治标不治本,只有从根源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才能达到除根的效果,真正解决问题,沟通从来都是最好的办法,而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家长就不能总是保持高高在上的姿态摆出一副大人的事情小孩子不懂的样子,没有孩子或者可以说没有人愿意和这样的人交流自己真实的想法,一味的暴力只会拉远亲子关系造成更加日益严重的后果,还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多多换位思考,多加沟通,才是正道。
小孩子多少都会有些调皮的,但是体罚小孩子会给他留下阴影的,也会加深你在他心中不好的印象,我觉得可以用实际行动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让他慢慢明白事物的对错。
不应该打,可我也板不住
家长期望孩子说了就听,其实是希望孩子服从自己。
听话应该有两个含义:你听我的,我听你的。
往往彼此倾听得出的结果执行力更好。
“我以前凶吧,态度不好,他不听我理解,可是现在我好好说了,他还是不听。”这是家长困惑的地方。
常常家长会走进一个误区,是什么呢?
如果我放下身段,跟你好好说,那么一定能到达我的目的:“让你好好听我的话。”
家长的目的就是要:你听我的。
这个想法有个根本性的问题:没有把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上。
想想看配偶间如果这么要求对方:你要听我的,显然会有矛盾,那么放在孩子身上也一定迟早会出现矛盾,且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矛盾会增大或激化。
孩子不听话的原因有哪些?我们一起来看看
(1)孩子的想法和大人的期望不一致
比如在睡觉和吃饭这件事上,大人的期望是,我一叫,你就得赶紧行动,说吃饭了,你就要赶紧把玩具放下,去洗手;说睡觉了,你就得收拾好玩具,赶紧上床躺下;
那么孩子的想法呢?我还没玩够呢,等我玩够了再说啊
所以家长的期望和现实就存在差距了,所以矛盾就出来了。
大人的感受就是,我的孩子不听话
(2)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一而再而三地尝试
比如说,商场里面亮晶晶的商品,可能昂贵,也可能是易碎的;但是孩子对商品的价格和材质没有概念,他对自己的能力认知不足,他也没有办法以预判形式是什么样。他没有我们大人的社会概念,比如说碰坏了要赔,赔还要不少钱,而且这个钱赔出去没有回报,是冤枉钱,这些孩子统统没有概念;即使家长跟他说:“不要碰哦,坏了妈妈要陪的”这样的话,他也只是听,对他来说,不能理解是什么意思。但是商品呈现出来的漂亮的样子或者功能在实际地吸引他,让他去一探究竟,所以他没法听大人的“离得远远的”
给大人的感受就是,这孩子越说越做,不听话
(3)这是孩子一个个性化过程,对说“不”的产生的力量很享受
有的时候孩子说“不”或者反抗家长的时候,家长的激烈反应,让孩子体会到“不”这个词真的很有力量,那么大的孩子很享受这样的力量感。
比如说今天是规定的穿校服上学的日子,孩子说“我不想穿校服”。家长就着急了,“今天是规定要穿校服的,你不穿校服,你穿什么?其他小朋友都穿,你不穿?”家长就哒哒哒,一顿讲道理,目的是要说服孩子,给孩子的感觉就是被大人控制了,也感觉到我只要说“不”,就能把大人搞得鸡飞狗跳,这个很有意思,所以他会常常来刺探一下大人
给大人的感受是,这孩子怎么就说不听呢,真不听话
(4)孩子对“不要”的理解和大人不一样
比如说,过马路,大人认为过马路就是快步走,谨慎前行,注意前后左右的行人啊,拐弯的车辆啊,总而言之要小心地尽快走到安全的地方
孩子听到大人说过马路不要跑,他拉着你的手,一蹦一跳,因为红灯变绿了,大家伙一快往前走的人流很让人兴奋啊,我是其中一个很让人开心啊,刚才停着等,现在齐步走,这个很让人激动啊,所以他的动作完全表现出他的感受和心情,他没法理解那些个危险和紧张。
那么大人的感受是:这孩子真是越是危险,他就越做危险动作,真是不会听话的熊孩子
(5)大人不倾听孩子
有没有过这样的情形,孩子说:“妈妈,快快,快看我”,他可能把你的大衣服披在身上了觉得很好玩,他可能把枕头、玩具或者水桶顶上头上了,他想要跟你分享他的创意,通常家长们没有感受到危险,或者正在忙着的时候,都是很敷衍地看一眼,“哦,看到了”或者很不耐烦“唉呀,正忙着呢,没看到吗”于是这样的反应也给孩子做了个榜样,他也学到了,下一次,他也会这样对待大人叫他比如吃饭啦,睡觉啦
这个时候家长忘记了自己曾经做过的示范,他只感受到当下孩子的行为:怎么叫都不听,真是不听话哦。
那么解决方案是什么呢?
(1)审视自己的行为
每次孩子来找我们的时候,你觉察一下自己的行为,你有没有在认真地听孩子说话,你有没有敷衍孩子,有没有给孩子做“不听话”的榜样?
这个可以观察一下自己或者你的配偶或者家人,当孩子叫你们或者跟你们说什么事的时候,你的回应方式是什么,记录下来
然后从现在开始,可以很认真地回应孩子的每一次呼叫,即使你手里正忙,正在炒菜,也可以把火先关掉,然后蹲下来,看看孩子是什么事情,如果是需要花很长时间的,可以跟孩子说:“我听到你叫我啦,我现在正在炒菜,吃完饭我们一起玩,好吗?”或者你们可以约个时间,每天一个固定的时间一起交流的,让孩子把要跟你做的事放到那个时间去,这个固定时间称之为特殊时光。
(2)给孩子权力和选择
比如孩子今天要穿一条纱裙子上学,可是天很冷;可以让孩子先穿上衫裙子在门口试一试,让她自己决定要不要穿;可以这么说:“今天天气比较冷,妈妈打算要穿绒的衣服。你如果要穿纱裙子的话,可能会冷,也可能不会冷;或者你可以先穿了在楼下走一走,再来决定穿不穿,好吗?”
当然也可以根据裙子的厚薄和大小,给孩子有限的选择:“你打算在裙子里穿保暖衣还是穿外套呢,这个由你决定”——当然我们说这个有限选择给出的选项是大人能接受的,就比方刚才那个例子,不管是穿保暖衣还是穿外套,大人都可以接受,就可以给出来做为选项,大人不能接受的,就不做为选项来提供。
(3)倾听,进入孩子的内心
比如孩子一定要去看看那个电饭煲,可以抱着他在安全的范围内,去看一看你是怎样把米和水放进去的,是怎样按键的,或者也可以抓住他的手指,让他按正确的键。让他体会参与的快乐
等饭好的时候,可以邀请孩子一起去开一下锅盖,在安全的距离体会一下那个热度,孩子体验过了之后不会轻易去碰热气腾腾的东西。
或者是孩子睡觉前怎么也舍不得玩具,还想玩,可以跟他说:“嗯,这些玩具都很有意思,你一定想要玩到不想再玩为止,现在是睡觉时间,是你自己收玩具还是妈妈和你一起收?”用共情的方法去理解孩子,让他觉得被关注到。
(4)运用幽默
比如说洗了澡,不及时穿衣服,可以先用被子把孩子先围起来,孩子通常很喜欢不一样的处理方式,他会很享受光鲁鲁在被子里的感觉。这个时候你还可以跟孩子玩游戏,拿着他的衣服说:“啧,这件衣服是谁的呢?他找不到他的主人了,是椅子的吧?........”
(5)尊重孩子,留出时间
通常我们说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不让孩子受打扰,就是在他看书,玩玩具的时候不让他在那个场景中被打断。如果刚好到吃饭时间了,怎么办呢?提前一点知会孩子,让孩子有一个心理预期,不要让他立刻放下手里的工作。
可以这样说:“我们马上就要吃饭了,你需要多长时间可以过来?”
也可以说:“还有五分钟就要吃饭啦,你可以准备一下吗?需不需要小闹钟提醒你?”如果孩子同意,那么按个小闹钟,孩子可以听到闹铃响之后按计划行事。
孩子要有适当的惩戒!放纵孩子的行为必然会导致孩子的自我性格,长大后心理抗压能力差,会出现极端行为。所以对孩子有适当的惩戒是有必要的,也还要给学校老师适当的惩戒权,不然本该学校教的学校也不敢教了。
千万不要打孩子!
千万不要打孩子!
千万不要打孩子!
依旧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但是有些错误真的是孩子的问题吗?更多的时候父母不愿意听孩子解释,认为自己判断的才是对的,甚至认为孩子只是在狡辩在说谎,父母便会觉得更加生气然后打孩子。孩子的真实感受做父母的真的有尝试去了解过吗?
在家庭中最怕的就是没有沟通,沟通无效,最后引起父母打孩子。为什么会沟通无效?孩子犯了错然后父母无法让孩子清楚的明白自己错了,或者说父母跟孩子说了但是孩子也不听,而归根结底是父母和孩子交流的方式不对,孩子听不懂父母说的父母理解不了孩子的想法。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来教导孩子。要让孩子从生活中明白其中的道理,避免犯错,即使孩子犯了错,他的心里也是明白的,还有父母要试着去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可能会避免很多问题呢。
不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