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分享一下在美国生活的真实感受?

这葡萄真酸[捂脸]


作为普通人,痛病快乐着


日常没见过领导


态问题


乡村公路


去了就不想走

走了就不想去


给所有生活没有出路人出路


美国好,那是人家美国人的,和咱们有关系吗?


不要被美国表面宣传期骗,其实美国消费水平还是挺高的,看似挣钱多,拿到手的就少了,没有钱的人多了去,只能消费低档物品,高档物品是富人专用的!!!


美属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生活层次肯定高。那不是美军还到处抢夺资源干吗?


真实感受就是“不过如此”。


你想活成什么样都行,上下都无限制。


“分享”这个词用的好


在哪都有富人穷人,在哪都有快乐烦恼,在哪都有幸与不幸,各人感受千差万别。除了少部分人说谎和别有用心,多数人的感受应该都是真实的,问题在于你的真实与他人的真实未必一样。上海的白领与川贵的山民生活感受能一样吗?贫民与权贵生活质量能一样吗?在美华人无身份无技能者,生活于底层,居穷人区,月挣三千刀,仅仅温饱,住房、安全、婚姻、医疗保障等问题也是难以解决,生活如此,何止是黑人歧视他?科技新贵,年几十万刀,居华屋,结芳邻,周边都是彬彬友善之人,哪有什么社会地位不高,不如黑人之说?他想在他的周边邻居中见到黑人都不容易。至于明星贵人,携巨金而往,居万呎大宅,佣仆如云,啷个敢歧视他?何来安全问题?


有没有发现,身边似乎越来越多的人和事潜移默化地用年龄、性别,限制了女性的自由。

“都多少岁了?随便找个人得了”、“当妈妈的就要有个当妈的样子,钱和时间全花在家庭和孩子身上”、“人到中年,女人做好家庭主妇就好,不要再瞎折腾其他”、“这些是年轻人才追求的,这岁数算了吧”......

这些声音听多了,甚至有时候连女人自己都习惯了把自己屈就于井底。但对一个真正有追求的人来说,生命的每一刻都把握在自己手中。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不是其他的什么,而是自己决心想过什么样的人生。

那时李女士离异带着孩子,她决心将来自己要换一个环境生活,于是她毅然踏上了异国婚恋之路;随后,她遇到了美国男士Will,因为非常明确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从认识到结婚,她只用了34天;而婚后在美国的生活,她也没有把自己困在厨房,去想去的地方,见想见的人,活得多姿多彩。

在天气放晴的日子,李女士会换上一身舒服的衣裳,与朋友约在一起小聚一下,谈论着各种话题。放松的下午茶时光,再到荷兰小镇与马先生“交朋友”。慢悠悠地度过一天,或许休闲的生活就是这般模样。

生活惬意,李女士也开始发掘新的兴趣,比如跳舞。在舞蹈中,李女士塑造了漂亮的姿态,也拥有了更多自信与机会。春节时,她登上大舞台,尽情地表现自己,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这是她以往的人生中从未有过的体验。

嫁到美国后,李女士领略了大都市的繁华,号称纽约“后花园”的中央公园、高大雄伟的曼哈顿大桥、纸醉金迷的拉斯维加斯......

也感受到美国大自然无限的魅力,春天繁花盛开,李女士在庭院慵懒地晒太阳,目之所及都是绿地、繁花;夏天时就撑一把伞,采摘新鲜又美味的蓝莓;秋天落叶时,就能欣赏一幅色彩斑斓的秋天油画;冬天虽冷,却也有不一样的美,李女士在白茫茫的大地上踩雪,留下一串串脚印。

一年四季,李女士见过春潮夏蚕,秋雨冬寒;也见过清茶烈酒,酸醋花香。可这四季春秋,茶花酒醋,或许又不及爱人的疼爱。

无论李女士想去哪里,丈夫Will都会和她一起出发,一路聊着天,穿梭在新与旧的城镇。耳边是风温柔地吹,眼前是被落日染得绯红的美景。

都说一个女人的婚姻好不好,看她的脸就知道。每次看李女士分享的照片,看到她变得越发有气质和韵味,一笑一颦都特别迷人,就知道她如今的生活状态。

而李女士也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以往看到的只是这个世界的很小的一部分,只有走出去不断探索,才能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无论经历如何,年纪如何,每一位女性都可以勇敢踏出一步,撕下被外界强加的标签,肆意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活出自己最美好的状态。


想热闹的在上海等中国一线城市生活,想安静自在点的,到美国中小城镇生活。

生活费用嘛,十万美元过日子相当于上海的四十万人民币吧。没能力拿到十万美元以上的,最好还是留在国内,不然到了美国也是要很艰苦滴谋生,要翻身,得靠两代人的努力积累。


常言说“入境问禁、入乡随俗”,不管什么人,来美国生活,必须遵守当地的规则。

比如开车。当然,你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开车,哪里都有交通规则要遵守,但在美国有一个“公平优先”的法则尤其要牢记心中,否则情况会相当麻烦。美国许多路口都树着一块“STOP”牌子,意思是开车到此“司机必须慢驶并切实停下来观察其他方向来车的情况,确认安全后才能继续行驶”。问题是,有时候除了你的车,其他两、三个路口差不多同时都有车子开到,在没有交通灯也没有交警指挥的情况下,就得靠所谓“公平优先”法则行事了——即谁先到达停车线谁先走,其他车必须等候片刻才能依次行驶,要不肯定就会碰头或导致混乱。

我开车之前问过美国朋友,既然没有监控、指挥,从几个方向差不多同时开过来的车辆,谁也可以认为是自己先到,岂不经常会撞得稀里哗啦?美国朋友说这样的情况几乎不会发生,因为一般很容易判断谁先到位,哪怕仅仅相差一秒钟,只要尊重事实、遵守规矩就不会有错;如果实在难以说清楚谁先到达STOP线,那也都会停下来打手势请别人先走,这时候你不要犹豫,伸个拇指表示感谢然后开车就行了。

我想,实际上这还是一个礼貌、礼让为先的原则,当然首先是要有耐心......

我遇到过这种情况,正开到一个路口,一辆大长的旅行拖挡住去路,显然它正要往左边转弯,而开车的小姐倒来倒去搞不掂,似乎非常尴尬。这时候千万不能鸣笛催促,那样太不礼貌,你势必笑眯眯地坐等,好像在鼓励她加油似的。我的身旁、身后已经有几辆车停下来在等,听到有人高声发问“YouOK?Youneedanyhelp?(你行吗?要不要帮忙?),拖车上的女孩满脸歉意,最终还是转过弯开走了。

再就是行人过马路必须等红灯,“中国式过马路”的习惯最好不要到那里去尝试唷......

美国的商场、超市各色各样,大都规模不小、环境宽松。购物车也都巨大无比,由于美国人的住所一般距离商业区都挺远的,经常跑商店的确麻烦,加之他们少有“精打细算”的习惯,所以一次购物买的多就很自然了。

我主要是讲挑完东西排队买单时,又要有耐心、讲规矩了,即前面的顾客在柜位结账时你不要那么急凑上去,而应该与其保持相当的距离,这样大家才轻松自在。

好像你到这家商场买东西,必须等前面的一位顾客结完账、收银员对你打手势才能过去。前几年初来美国时我觉得这太无必要,有一回推着购物车就直接过去了,当时前面一老太太正在付款,转身看到突如其来的我吓得瞪大了眼睛倒退两步,我只好连声Sorry灰溜溜又撤回了原地。

在美国到餐馆吃顿饭很平常吧?那里可谓各国菜式、口味应有尽有。你到餐馆门口报上人数,服务员会把你领到台位就坐,千万不要自己大摇大摆进去找位子,人家会以为突然来了什么“闯入者”呢!

加州许多城市的餐馆一般都很讲究风格、氛围,每逢周末假日也是门庭若市,去吃饭的常常要排位等候十几、二十分钟甚至半个小时。

餐厅服务员的态度都好得不得了,上来便一阵寒暄仿佛老熟人似的,自我介绍之后再眉飞色舞介绍他们的特色菜式,用餐之间还会适时过来关注你的需求和评价。举个常见的例子吧,比如你对某个菜品表示不满意,他们会立即道歉并重新做好给你换上,客人完全不需要不好意思。

我这里想讲的是高高兴兴聚餐吃饭,买完单给小费是个不可忽略的环节......

在美国餐馆吃饭结账时都应该付小费(自助餐厅、外卖食品和类似麦当劳那样先付款再取食的餐厅除外),而一般小费是本次消费额的百分之十五,比如这顿饭几个人一共吃了80美元,那么你应该付的小费是12美元,至少在加州这属于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美国朋友说这是一个MUST(必须),因为小费是餐厅服务员工资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顾客对他们殷勤服务的酬谢。当然,实际上给不给小费更在顾客的自愿,如果你给很少或者完全不给便离开,没人会追着你要,但谁也不会那样做,“除了少数不让人尊敬的人以外”。据说的确有某些族群人士及来自某些国家的移民不愿给小费的情况,他们大大咧咧吃饭,离开的时候却要怀着偷偷摸摸的心态,仿佛做了亏心事儿似的,何苦呢?

值得一提的是,给小费的方式也是以顾客与餐馆的互相信任为基础。如果你用信用卡,你在账单上额外签上一个数,餐馆会从你的授权中支取,你不需要担心他们会多扣你一分钱;而如果付现金,你走的时候把小费留在桌子上就行了,服务员绝不会在顾客离开前去动那几张钞票......

最后要说的规矩是垃圾分类,下图是加州一个普通人家的房子,每逢一周的某天,三种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就放到门外了。

一大早便有垃圾车开过来收垃圾。

垃圾车挨家挨户用机械吊臂将某一个颜色的垃圾桶抓起来倒进车斗。

这辆垃圾车开走以后,另一辆车接着就会开过来清空另一种颜色的垃圾桶。他们一共分三种不同性质的垃圾,包括可回收垃圾(纸张、易拉罐之类)、不可回收垃圾(厨余果皮之类)和修整花园产生的碎草树叶,由住户事先分类装袋放进不同的桶子里,收垃圾的只认桶子颜色即可。


在美国人际关系简单纯属无稽之谈。简单是你没融入进去,你在自娱自乐。美国讲究家族,社团,财阀,找个好工作,要有推荐信。


六年前,我在美国生活过一段不长的时间,由于时间久,只能概括性谈谈体会。

美国自然环境好,物质丰富,物价不高,要生活得不错,前提是你要找到较好的工作,在美国失业率高企的现状下谈何容易?

让人不愿在美国生活的理由有三条,第一是安全隐忧,晚上8点后一个人绝对不敢走夜路;第二是寂寞无聊,简单的人际关系也就意味着身边没有亲戚朋友;第三是无论你多么努力、多么优秀,永远不可能融入主流社会,永远有一层你不能突破的无形天花板,永远只能做二等公民,社会地位比黑人低。有了这三条,个人觉得美国的千好万好,只能归零。


提起美国,我的血压就上来了。万恶的资本主义有很多事情让我看了很不顺眼,也让我感觉不合常理的一些做法,尤其是当地人生活方式,让我真心无法接受。

由于工作的原因,这十几年来,几乎每年都会有三四个月的时间生活在美国,时间虽然很短,但是每一次都让我感到不适,下面和大家说说我在美国生活的真实感受。

没有安全感

美国同事说:美国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国家。

当时听完同事这么说了,我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不知道他们的安全感是从何而来的。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美国的枪支管理是混乱的。

我曾在纽约和巴尔的摩的超市里,多次尝试买枪,老板都能够随便卖给我。

当时,我在巴尔的摩的一家折扣超市里买东西,逛着逛着,我发现一个角落有一个柜台,柜台内的墙壁上挂着各式各样的枪支。原本是以为这些都是高仿玩具枪支。

当时,那些枪支都是暴露在木架上,周围也没有人,仅仅是一个玻璃柜台挡在外面。

我看了很久,看上了一款非常不错的枪支,就是不知道是什么型号,正当我感兴趣的时候,柜台的老板走了出来,体型彪悍,走路大肚便便,满脸大胡子。

看样子就是不简单的人物。

走到跟前,他问我是否需要买枪?

我开玩笑地指着那款枪,觉得非常的不错。

壮汉二话不说,从货架上拿了下来,便开始讲解起了枪的基本型号,口径等等信息。总之,在他的讲解下,那款枪威力很大,说我小胳膊细腿的估计架不起这款枪,于是又给我推荐了一块手持步枪,又讲解了好一会。

讲解完,把枪拿到了我跟前,让我尝试着试试。我当时本能的反应,躲闪了一下。

他呵呵大笑地告诉我,这枪目前还没上子弹,是安全的。

我拿过手枪试了试空膛的威力,那个后坐力还是很大的。

试完枪后,问我是否喜欢,要是喜欢就可以给我配子弹。

我一时间蒙了,难道不需要持枪证就可以购买吗?他告诉我不需要,我原本以为他是在和我开玩笑,没想到,还真不需要,只需要交钱给他,他帮我申请一个证明,就可以持有枪支。

一时间,我感觉特别没有安全感,当时,觉得在美国买真枪就如自己在中国购买玩具枪一样简单。

同样的场景,我在美国纽约的一家大型超市里,也了解了卖枪的情况,购买的条件大同小异。

我感觉生活在这样的国家非常没有安全感,也不知道同事说的那句话是真心话还是反话。

想不到美国人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和我们中国人差异太大了。尤其是生活上,我感觉难以想象。

生活之购物

美国的大多数大型超市不会在市中心,或者人流密集的地方,这和我们中国的超市恰恰相反,中国人开超市,哪里人多,就往哪里开,美国人不是,他们是有意识的避开。

所以当地的很多大型超市都是在偏远的地方,超市周围都没有居民,没有高楼大厦的。

美国人一般去购买东西都是开着车去,然后在超市里一次性购买的东西会很多。他们不像中国人,当天食物当天买,他们会购买一周的生活用品,回到家里后,一次性把冰箱塞得满满的。

看似准备了一周的食物,可到了一周结束后,冰箱里依然还有很多东西,要是中国人的话,这些食物就会继续吃,可他们不会这样,不管冰箱里剩余多少,他们都会直接清空,直接打包要么扔入垃圾桶,要么直接家门口的路边上,等着环卫工人来收走。

生活之饮食

美国人的饮食给我的印象是最深的,这和我是中国人有关系,假设我是欧洲人,可能又会是不一样的感受。

在中国,我们很多家庭要是晚上没吃完的菜都会选择放进冰箱里,第二天直接热一下又可以吃了。虽然很多人不提倡这么做,但是这种现象依然很多。

美国人不是这样。

在美国的超市,要是刚做起来的面包,两个小时没有卖完,工作人员就会把剩下的面包扔垃圾桶,他们认为,一旦过了两个小时的面包就变质了,如果把这个面包卖给购买者,那么就是在害他,所以,在美国,随处可见垃圾桶里都是新鲜的面包,新鲜食材。

这让我很感叹,要是把这些都真空压缩,打包送给非洲那些连饭都吃不起的人,那他们会有多幸福啊。

在美国的家庭里,美国人做的食物也不会像我们中国人一样,他们当餐做的食物,要么都吃完,要么吃不完就直接打包扔了。他们认为,一旦食物到了下一餐,细菌就会快速地滋生,再次拿去吃就会不健康。

生活之家居

这是美国人浪费最可耻的一面,我对他们这样的行为感到可悲。

去过几次同事家里,一次遇到他家里的沙发被扔的现象。同事因为体型比较重,沙发的一只脚有松动,他认为这个沙发已经坏了,便直接扔了。

在我看来,其实只要有一把螺丝刀或者锤子,就可以立马修好,又可以正常使用,甚至还可以使用很多年。

一次去他家里,看到他的烘干机出了故障,其实这个烘干机没坏,只要会一点基本的修理知识的人,完全可以修理下又是一台新的烘干机,可是他就是认为只要有故障的电器就是不安全的电器,于是直接扔到了门口路边,等着回收车拉走。

看着他们对家居设备的更换如此的轻松,频繁,他们没有任何修理意识,导致有非常多扔弃东西的理由。

这样的浪费行为,真的让人心痛。

生活之作风

我虽然没有观察太多美国人的生活作风,但是从同事的生活作风里,感觉美国人是不讲卫生的。

我们中国人讲究饭后要漱口,饭前要洗手,上床要拖鞋,睡觉要脱衣。

可是他们不是这样,回家不脱鞋,睡觉不脱衣服,直接躺在床上,甚至连鞋子都不脱就直接伸到床上,他们也没有讲究所谓的饭前饭后漱口,或者饭前饭后要洗手的习惯。

美国人给我感觉很懒,懒到连内衣内裤,袜子鞋子都可以直接扔进洗衣机里一块清洗,不要看着他们穿着上好像很干净,实际上他们这样是很不卫生的。

所以美国人喜欢穿深色衣服裤子,他们这样就可以看不出自己的衣服有多脏,要是他们都穿白色衣服试试,估计连他自己都嫌弃。

生活之观念

美国人认为,晒太阳是最好的杀毒,他们希望借助太阳的紫外线给自己的皮肤消消毒。

和我们中国人不一样,我们中国人要是在夏季,女人出门都会涂一层厚厚的防晒霜或者带上太阳伞。总是希望自己不会被晒黑,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中国女人的皮肤都很白。

美国人相反,他们出门不涂这些,最多就是喷点香水,也不带太阳伞。越是大太阳,她们越是喜欢坐在大街上的长条凳子上等待太阳的暴晒,住在海边的人,更是穿着简单而性感的衣服在海边享受太阳浴。

他们希望自己的皮肤被太阳晒成焦糖色。

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美国人的皮肤都是焦糖色的原因,而且美国女人脸上的斑点特别多。

在美国生活,看到这些人的做法,我感觉特别另类。

生活之健康

在职场中,美国人的健康观念比我们中国人好,也谈不上好。简单说说吧。

同事在美国感冒了,仅仅就多打了两个喷嚏,公司的主管就让他赶紧回家,连请假不都需要了,只要主管知道你因为生病了他们就不会算你缺勤,也不会扣你工资,反而会慰问你。

中国不一样,你要是因为普通的感冒想要请假,老板会觉得你矫情,不但不会同情你,而且还会威胁你,扣你工资,没有绩效,更没有奖金。

这个差异我也不知道生活在美国算不算是好事。

哦,对了,还有一个感受让我在美国特别小心。

中国人认为,中国的警察是保护人的生命安全的,你只要有任何不安全的隐患,你就可以呼叫警察帮忙,他们会让你非常有安全感。

相反,在美国,没事的时候还是少靠近美国的警察,尤其是当你迫不得已靠近他们的时候,你千万不要在他们面前作出异常的动作,比如你突然把手伸进口袋,或者突然把手伸到后背,他们可能会认为你是危险的人,很有可能会朝你开枪。

他们不是让你有安全感,而是让自己有安全感,这就是美国人的自私。

结束语

生活在美国,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没有安全感,这和我同事说得完全相反。

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你不是不能适应,而是你完全不想那样,毕竟他们那些都是不值得提倡的文明方式。


原始地址:/yule/39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