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优秀的企业,除了具有超凡领袖气质的老板,还要拥有对市场具有敏锐洞察力的高层、脚踏实地抠细节的中层、能够实实在在出成绩的基层。有些企业中,中层管理人员只关心个人短期利益,这种短视行为,已成为制约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薪酬结构对企业中层的制约
曾有一位小微企业的中层经理对我说他们团队的业绩如何好,当我问他:“您个人创造的业绩占团队总业绩的比例是多少?”他的回答让我惊讶,他说:“我个人创造的业绩大约占到团队总业绩的70%~80%。”他是很自豪的说出这样的答案。但问题显而易见,中层经理应该对团队总体的业绩负责,而不是只靠自己去创造业绩。
有的企业担心如果中层经理的底薪过高,容易发生消极怠工的情况,于是把底薪设定在总收入的30%以下。就曾有企业高管对我说:“我们应该做到低底薪和高绩效,这样多劳多得,工作才有动力。”但是提出这个观点的这位朋友,他的固定工资的占比至少达到9成。
过低的底薪,导致中层经理只关注眼前利益,优先考虑养家糊口,忽略了对下属的培养,更无暇投入时间完善和优化流程。
二、改革薪酬结构,不怕中层多赚钱
中层经理应有相对于基层主管更高一级的底薪,固定工资收入至少应占到月收入的6~8成以上。稳定的收入,会使中层经理具有关注中长期发展的基础。想要完成组织目标,不仅要做好日常的运营管理,也要抓住未来的机遇。否则,就会使企业失去发展的动力。
对于底薪过高可能导致的消极怠工问题,可以通过其他办法来解决。例如制定严格的部门业绩考核机制,管理人员能升能降、能进能退等。一份相对稳定,底薪较高的工作,有了完备的考核机制,员工会更加珍惜,不会轻易放弃退出。
企业能够良性发展,一定要具有完善的晋升机制。晋升与薪酬架构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在部分企业中,时常发生员工与管理人员薪酬倒挂的情况。非不可替代岗位,尽量要避免发生员工薪酬长期高于经理薪酬的情况。一旦长期倒挂,员工不再渴望晋升,就会破坏组织的晋升体系。
虽然表面上基层员工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直接收入”,但是与管理人员做了大量的“后台工作”是分不开的,只有发挥团队整体的作用,才能更好的达成组织目标。
通过改革薪酬结构,使中层管理人员具有关注企业中长期发展的基础和潜力,使企业的晋升机制发挥作用,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
企业的激励机制,是个有关于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而这个机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企业发展,企业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政策等,都会影响激励机制的改变,比如原来是提成,奖金,旅游,现在可能是股权激励,股东激励,学习激励等,总之就一个目的,提高企业人才竞争力,提高企业粘聚力,凝聚力,行动力,工作活力等,最后为企业创造最大利益价值!
马上到年底了,我们就要进入一年的总结,评比阶段。这是一个单位,一个企业的惯例。总结和评比就是为了明年工作更上一层楼,就是为了激励大家把工作做的更好。这项工作,就引出了一个话题,那就是激励措施。今天我们就共同探讨一下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措施这个问题,期望能对大家的认识有所启发,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帮助。
一、什么是激励措施,它的意义和发展如何?
激励措施:顾名思义,就是激发和鼓励的办法。是企业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活动。它的定义应该是,企业在组织生产活动中,根据职位评价和激发员工积极性的需要及绩效考评的结果,设计的科学的薪酬管理系统,提拔任用规范和奖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和规范员工的行为,以有效实现企业及员工目标的系统活动。它属于企业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范畴。
有效的激励可以保证组织发展具有不断的活力,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它有自己的特性,它以组织成员的需要为基点,以需求理论为指导。它的有效实施可以促进生产任务的完成,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提高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根据激励的内容,它可以分为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等不同类型。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大都注重精神激励而忽视物资激励,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又大都注重物质激励。但不论那种激励,都以促进生产,满足企业及个人需求为目标。
激励有自己的基本特征:
1.通过科学的激励管理系统,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自觉性,满足企业和员工的外在需要,从而实现企业和员工的目标;
2.它的实现方法是奖励和惩罚目标相结合,具有明确的引导作用;
3.它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四是信息沟通是它的一个重要标志,它随着措施的落实和效果的显现,不断进行调整和改善;五是可以极大地激发员工的潜能,使企业充满活力,形成良好竞争的环境。
它在实施过程中,要遵循一定原则:一是要有明确的目标;二是要物资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三是要明确,公开、公平、公正;四是要有可行性、合理性、适度性、时效性;五是要结合实际,分类实施。这些原则在我们设计和落实激励措施时,必须时刻注意,认真把握,不可强调一点,不计其余。
激励措施并不是我们今天才有的发明。它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们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无不显现着它的巨大威力。战争年代,红军、八路军、解放军开展的杀敌立功活动,评选战斗英雄活动,建国后开展的各种创先争优活动,评五好战士,四好连队等,无不是激励措施的具体运用。这些措施的实施,培养了一支能征善战的人民军队,开创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国营企业在运用激励措施中,多强调精神鼓励。在政策开放后,强调了物资和精神相结合,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每个企业都有专门的劳动竞赛委员会,每项工作都有竞赛的标准和活动,对保证生产任务的完成,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大有卑益。在民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中,激励措施正在广泛应用,他们一改过去的物资激励为主,正在强调精神激励的作用。这是人们在物资需求达到一定水平以后的自然需要,是物资精神互为依存的自然辩证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激励措施会不断翻新,不断变化,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员工生活的需要。
二、激励的方法有哪些?
激励的方法依据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依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而不同。但大体上可以有以下几种:
1、目标与口号激励法。企业的目标,可以理解为企业的生产任务,企业的远景目标,企业的具体指标,激励目标就是要达到的结果。激励口号就是为达到结果而提出的标语口号,提出的数据、考核评定的标准。它的基本要点一是目标显明,使人容易理解,从而提高引导效应;二是目标口号有可行性、合理性、时效性,通过努力可以达到。标准低则无需激励,标准高则难达效果;三是要有一定激情,要能提高大家的情绪,要造成一定的氛围。
2、精神与物质并重法。我们每提出一个激励方法,就是要讲明精神意义,也就是政治意义。要让员工明白,我们的工作是为了大家的共同利益,是为了国家的建设,而不是为了某个人,某个集团。同时要告诉员工,个人和集体的关系,要使员工明白,企业荣辱与个人相连,企业兴衰关乎每个员工利益。同时,明确物资奖励标准,设定不同层次,给予不同奖励。这个方法实际包括了两个内容,即正激励和负激励。正激励即奖励,负激励即处罚。对达不到要求的,必须处罚。其要点一是只奖励成绩突出者,二是对达不到要求的给予处罚,可以重奖重罚。三是要倾斜苦脏险难的岗位,倾斜大家不愿干的岗位。这就是导向性。
3、情绪激励法。情绪包括关心、关怀,尊重等精神层面的作法。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人员,不光是要求员工完成任务,干好工作,而是要关心员工的情绪变化。因为员工的情绪直接关系到生产活动的进行。从管理学的角度讲,首先要通过在集体内部建立起亲密、融洽、和谐的气氛来激发员工的士气。如果一个组织中的情绪是友好、友爱、谅解、愉快的,那么,那他的气氛就是积极的。如果情绪是满怀敌意的、争吵、憋气的,那他的气氛就是消极的,就不利于工作目标的实现。其二,要通过对员工的关怀,爱护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具体来说一是要关心员工的身体健康,把员工的疾苦记在心上,尽量改进工作条件,降低劳动强度,到工作现场走走,对员工道一声辛苦,送一份温暖。二是要关心员工生活,既要关心吃喝拉撒,又要关心文化娱乐,在可能的条件下,不断改善。三是要关心员工的家庭,通过这种关怀反过来激励员工,尽量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其三,尊重员工的人格,尊重员工的意见,尊重员工的劳动,使员工感到组织的信任。人是企业中最重要的因素,对于人的尊重,是理所当然的。当职工感到自己被尊重时,他才会和你站在一起,他才会努力工作。当员工的意见被积极认真的倾听时,他才会为企业着想,为工作着想。当员工的劳动被肯定时,他才会更加努力的工作,积极的完成工作任务。虽然当前的形势是劳动力充足,但不断的更新培养新工,那也是要付出一定成本的。虽然员工在纪律、规章的约束下,完成任务是没有问题的,但被动的完成与主动的完成是大不一样的。员工不是机器,作业企业的管理者,要重视员工的七情六欲,要善于运用情绪激励法。
4、行为与危机激励法。行为即行动、作法。企业管理者的行为是引导员工的标杆。因为管理者处于特殊地位,其一言一行自然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具有很大的导向作用。管理者的生活态度,生活习惯影响着员工的行为。你能与员工同甘共苦,各级管理者就会效仿,员工就会效仿;管理者如果贪得无厌,员工自然私心满天。管理者如果身先士卒,带头苦干,员工就不敢偷奸耍滑;管理者如果按规章办事,员工就会按章操作,遵规守法。管理者如果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善于倾听员工意见,那你的团队一定团结和谐,战斗力强。危机激励是在行为激励的基础上实行的。只有大家拧成了一股绳,团结一心,齐心协力为企业着想,在危机面前才能实施。其要点是,首先要把危机实情告诉全体员工,使大家感到有生死存亡之感。其二是告诉大家不努力即灭亡的结果,必须团结奋斗,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其三是调动大家的情绪,积聚平时没有的力量,其四是指出方向,努力工作,以求战胜困难,渡过危机。
首先企业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把所有员工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依靠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其生产目标,增加企业总体效益。但一般企业往往以物质激励为主,激励手段单一,标准单一,没有多大差异性,效果也不是很明显。一个企业中的员工按照他们从事职业的不同性质,基本可划分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一线人员。根据不同类型员工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以期更好地达到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