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己可以通过摘抄优美句子学习一下作者的手法,学以致用。
大多数人小的时候都有铭记名篇美好句子的习惯,然后在作文中加以运用。那个时候,其实很多都是生搬硬套的用,甚至都不能完全理解句子的全部含义,就是为了给作文添彩,很生硬,现在回想起来,感觉有点幼稚可笑。
没什么用,关键在于抄这个行为和抄写时的体会,抄写完了就可以扔掉了。
当抄写了,记住了,理解了,久了就融入自身,品格、气质也慢慢变化,应了那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
家母常语曰:“跟好人学好人,跟端公学跳神。”——好辞佳句令人心动神往,豈无益?
腹有诗书气自华,有用。
抄录文学上的好词好句,有用没有?
一向有人主张这样做,也有人证明有用——下面就有一位。
我倒是觉得,没有那么“神”。
好词好句只是在具体的语境当中才会“好”。离开了它的上下文,它就是一个普通句子。比如说《红楼梦》里黛玉临终说的那一句“宝玉,你好......”,就被许多人所叹服,我现在抄在这里,有几位感动了?
我倒是觉得,看到好文章,不是忙着抄录,而是反复诵读,不是只读这一句,而是放在上下文里读。不但当时诵读,搁下以后过些日子再读。书读千遍,其义自明,会有终于豁然开朗的一刻。这时候,这个句子在你心中算是活了。以后写到相应的语境时,这句话会“蹦出来”,这时候用出去才是真管用的。
警示、提醒、砺志。名言警句,催人向上。
积累感觉,就像给一盆花添加水和养分一样。
我觉得摘抄也要结合审美的提升,和阅读的精进,我见过有人整个本子摘着气势雄浑的排比句,当时的文字审美不够觉得排比句有气势,够抒情,后来却觉得排比句一点都不高级。后来喜欢那些艳丽明媚妖艳性感的词,比如什么浅雪落花流年之类,后来时间久了就对这种词厌烦了,他们把把丰满的意象给固化了,反倒是那些粗鄙的白话传神动人。后来喜欢那些描述深沉忧郁的句子,什么忧伤暗淡之类的描写,后来又觉得没什么,因为有时候为了描写而描写反而不真切了。所以摘抄是好事,不过实在要配合阅读和经历,没有审美提升,对自我的用处不大,人们在欣赏另一个境界的美妙时,你却依然被艳俗吸引,即便抄写再多,也不过是在庸脂俗粉里翻滚,见识不到更好的文笔,也自然欣赏不了更超脱的笔法。
非常有用!
我高中的时候写的文章都是年段的范文。我的独门秘籍就是好词好句,我读了大量的书,把觉得好的句子都摘抄到笔记本,然后每次考语文前都把这个笔记本拿出来复习,想想怎么用在作文里。
刚开始是引用,比如鲁迅曾经说过“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后来写得多了,就会化用,用自己的语言把好句子写出来。这样子写出来的文章就越来越好。这是一个过程。
再后来,我们高中全校语文老师都在推广我的这个方法。高中的同学都因此写作水平提高很多。
一直就喜欢摘抄书中的富有哲理性的句子,还有那些描写人物或大自然的精彩、优美文字…怕忘记就习惯了。
积累一些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对于在校的初高中生来说,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特别在考试的写作中,如果在某些段落恰当地引入一些经典的语句,绝对是一个得分的靓点,也会让阅卷老师对该考生的文字功底有更深的了解。
除了对于中学生的应试有很大的帮助之外,对于我们平常人来说,积累一些好的名言诗词歌赋,能提高我们的社交能力。在恰当的环境下,如果对这些好的语句能信手咩来,可以显示自己的谈吐非凡和儒雅(这就是所谓的装逼范儿哈),会使对方对自己有不一样的感观和认识,可以大大提高交谈的效率。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如果能做的人越来越多,从侧面也是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对发扬传统文化也是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不但抄还要背,日积月累,头脑里积累的知识多啦,下笔去写就有啥写啦,众多的词汇与优美的句子就在等着你随时拣来用,写作水平定会大有长进。
☞初相识,钟情于心中所想,正是眼前所言。唯有摘抄,据为己有,当做知音。戚戚焉相见恨晚。
☞再后来,每每有感情,有论点,提一人一言,当然名人名言,为己代言,彰显英雄所见略同。戚戚焉别人并不把我当英雄看。
☞有一日,混不成人模狗样,记不清何人何言,不再滥竽充数。南墙我撞了,故事我忘了。才想起费气费力摘抄的全是扯淡。戚戚焉心有所念没有回响。
☞天天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柴米油盐已经精疲力尽,纵然你字字如金,句句如银,尚且不如一口窝头有用。戚戚焉天花乱坠犹如画饼。
抄写时心里一定想到这些句子哪里能用到,写作和说话等就抄有所用了。
文化的理想国,让每一个诗意的灵魂,都有栖身之地。谢谢您的关注!
谢谢邀请。作为一个资深阅读爱好者,很荣幸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我平时的阅读过程中,很注意对文学经典、精妙句子的摘抄,每读完一本书,都会写书评,一方面是对自己读完此书后的总结,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这种方式,磨炼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就我个人来说,这种方式让我受益颇多。譬如,通过这种方式,有些经典文学名句已经深刻印在我的脑海里,可以随时运用:“后来,当布恩亚迪·奥雷里亚诺上校面对行刑队的时候,他一定会想起父亲带他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下午。”(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昨天,我妈妈死了,或许是前天。”(加缪:《局外人》)“哪里有人会喜欢孤独,只是不喜欢失望罢了。”(村上春树)这些句子已成为读书之后的一种累积,沉淀在我的脑海里,无论何时,只要想用,就如弹力球一般弹出脑海,用在最合适的地方。所以,摘抄文学经典至少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是提高阅读效果。有时我们只顾读书,但很多人往往有此疑惑:为何读完一本书像是没什么收获呢?这就是你没有进行深一步思考,“好读书不求甚解”是很多人的习惯。但如果你进行文学经典摘抄的话,你就会对读过的书有进一步理解。
二是陶冶个人情操。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它用人类最美的语言,概括和描摹出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妙的情感或状态,是凝结了人类智慧的。所以,通过这种过程,也是对个人情操的一次陶冶。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
三是积累写作素材。我们读书、摘抄经典句子,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将那些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为自己所用。所以,倘若能将这一习惯保留下来,慢慢的,沉淀在你脑海中的素材就会越来越多。当你写东西的时候,也就不愁没有东西可写。久而久之,你也就成了“下笔如有神,文思如涌泉”的写作高手。
所以,总的来说,摘抄文学经典的句子,是多有裨益的。
文化的理想国,让每一个诗意的灵魂,都有栖身之地!欢迎您的关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一本心仪的书,第一次只是大至印象,第二次才有轮廓,第三次才比较清晰。如果我们有边读书边做笔记的习惯,那么即使这本书已远离我们几十载,只要我们随手翻翻读书笔记,就能立马再现这本书的风貌。
年轻的“学者““随手抄”大至是一种惯性甚至是一种祟拜,对书中的哲理性知识性趣味性等都有一种新鲜感神密感以致爱不释手随意摘抄,久而久之,自己的文笔便会潜移墨化得到升华。
我爱好诗词,在读《红楼梦》、《警世通言》等名著时,侧重抄录了浸人心脾的一些句子,时时翻翻,受益匪浅。
但愿这种读书摘抄的风气更广,惠及更多的人群!
那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那时没有网络,书也少。要想在文章中出色,只能选择摘抄,第一加深印象,第二写文章的时用。
记得成语我们都摘抄了上千条,再就是那些出名的句子,都摘抄到一个专用的笔记上,随时查阅。
常言道:好记性,不知烂笔头!养成这个习惯很不错。现在有了网络,就不需要了!可以随时上百度查询。若这还不行,现在书也便宜,直接买回来,放在书架上。
摘抄已成住事,网络时代已来临,现在只剩下满满的回忆!
名篇佳作常吟诵,自有才情满腹胸。
书到用时不恨少,挥豪下笔走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