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没有什么进步,科举考试罪不可赦
^_^
所以中国发展现代科技不行,文人不研究实用科学技术,研究八股文。
字好看就能流芳百世,意镜高必会名垂千古,字意通达者,古今唯东坡泽东。
那是因为你的知识就只有这么多,就算你问为何天空只有井盖那么大,别人也不好说什么,跟三季人谈什么冬天?
古代写的可是策论,论冶国理念的,当然可以一文定终身了
古代有士人教育和匠人教育。现代的教育都是匠人教育,在没有士人教育的时代是无法理解以前的科举的。士人教育是高层次的,因为当官最难。
原因就是文章里有语言有逻辑有条理有思想有观点有问题也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有引经据典的出处,难道还不够吗,我一直都在呼吁现在语文高考就考两篇文章就够啦。
文章展示的是一个人的思维、眼界、胸怀以及对阴阳理论的理解。是一个人综合实力的体现。
古代科举?先说啥是古代,一般来说以公元1840年为界,以前称为古代(又分为远古、中古、近古),以后称为近现代。再说科举,始于隋朝终于清朝,历经1300多年。下面再说科举考试内容,为何以文章为主。一、科举制的年代,中国是以农业社会为主,游牧和游猎为辅的社会,而不是现在的工业化为主的社会。二、社会的形态决定了管理者本身要求的科技知识并不高,只要用好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即可。四书五经的内容也很多,能学的好也很不易,治国也够了。三、凡是能考中秀才、举人、进士的人,都能饱读诗书,否则很难考上。历史上管理国家的方法策略以及得失这些人都会读到。当上官员后结合地方实际自然就知道如何处理。总之,在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的年代(农业社会),考文章基本用于管理国家就够了,这就是最根本的原因。
从隋朝开始,科举考试有算学,经学,史学和诗词,基本是这些大类。但别以为只有四门课,仅经学就包含十三经,不仅要背,还要熟读古人注解,还要听当朝经学大家讲课。考试里有策论,也就是写国家大事的文章。别以为是现在高考作文那种小儿科的题目,人家出的题都是国家层面的。好比现在出类似这样的考题:教育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多边外交,社保问题分析与解决,养老问题,生育问题等等,你没有从小四书五经的高智慧学习,怎么可能考得出来?古代的科举考试比现在难不是一个层次。
我认为古代写文章就代表着情商和文笔!当然包括了学识和字体!
就好比现在能混的很好的人,要么就是会拍马屁的情商高的,然后会做PPT的,现在能当上主管行列的,除了要有过硬的技术之外,还也有极高的情商,能坐到老板位置的说话,基本上都是一套一套的,你看过那些经常开会的主管级别,包括一些类似于马云啊,俞敏洪啊,在演讲的过程中是很厉害的,当然,他们的抉择也很厉害,这就是智商与情商的结合,而在古代,写文章也是一样的,考官的不同,写的文章也不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学富五车,但是一直等不到金榜题名,学富五车的人非常的多,但是现在学不成,中间选择情商较高的!无论是曾国藩还是和珅,哪怕是李莲英,在情商方面绝对是佼佼者!但情商高到一定的极致!对于人性的揣测,权术的运用,自然水到渠成,很多会打仗的将军,在当官方面败在情商低!这就是,为什么武将打天下,文官治天下?
科举制度,又称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持续了1300多年。
那么科举是否只考文章呢?当然不是,科举考的内容有很多。
从隋朝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从各个朝代科举设置的科目变化可以看出用人取向,也反映了年代的人才需求。隋文帝仅有策问,隋炀帝开考十科。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等。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
不只是写文章这么简单吧!至少文中要有治国理政方面的见解和历史政治方面的思想主张!
如此,有几大好处:
1、语文知识得到锻炼;
2、毛笔字得到了锻炼;
3、中华文化一脉相承;
4、锻炼文章构思能力;
5、超常发挥想象力;
6、屡考屡败,锻炼心态;
7、不考外语,避免人才外流;
……
其实当官主要看眼界,思想,写文章足够了。物理化你也用不上,以前科举考上就是去当官,又不是搞专业人才,就算现在去工作,你上学学的东西90%都用不上。
科举考试本质是调节社会财富的分配。
以前的制度,比如世卿世禄制、察举制等等,都是靠血缘获得社会财富的,说白了是一个投胎的活。这些制度如果任其发展,门阀的力量会自我强化,力量强大后,有实力对皇权说不。
而科举制,强行将大家拉在一个平台上。想要获得社会资源,就得依靠“个人能力”去考,就算是大地主的儿子,所有的资源只能起到间接的作用,也就是儿子不想学,你请状元来教也没用。
写文章是“后天因素”,每个人都能学;但当大地主家的儿子,是“先天因素”,不是自己可以掌握的。
科举,顾名思义:科学高举。解:文则思,思成理,理化科,科解百业,业固民等等。
这是偏见。
古代科举考试,是考三天,考三场。除政论文外,还有其它的文体。
且且朝代不同,考试的内容是有变化的。
你去读一下历史小说,雍正王朝就会了解了科举考试的过程。
其实语文就只需要考一篇作文,其他的毫无必要性。好比一个人会不会英语,你跟他说两句话就知道了,哪怕拿一堆学历出来,不会说,那就是不会。判断一个人会不会干活,让他动动手就知道了,说的天花乱坠,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