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多少科举考试的格律诗入选了唐诗三百首?

很少!唐朝近三百年,不过录取一千多人!三年录取十来个人!还是靠家室和后门的多!


谢谢邀请

事实上唐初的科举取士只考策(策问与对策),大约到了高宗李治执政的永隆二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上奏建议:进士考试加试杂文,明经考试加试帖,这个建议很快得到高宗的采纳,于是下诏书:规定明经考试中帖试必须十过其六,进士考试加试2篇杂文,只有通过之后,才能考策。这其中的杂文,有时以赋为主,有时以格律诗为主,倒是没有强制性的规定。

值得一提的是被誉为北宋四大部书之一的《文苑英华》,其中就记载唐代科举考试的450多首试律诗,但是成功入选唐诗三百首仅仅有三首,而且其中一首还比较牵强,因为是考试之前写的。

1.现存最早的试律诗为开元十二年祖咏《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祖咏也凭借这首诗成为开元十二年众多进士及第的幸运儿之一,但不幸的是,虽然祖咏已经进士及第了,但是朝廷迟迟不授予官职,一直赋闲在家。

2.在唐代士子在参加进士考试前,会做一件虽不成文但却颇为实用的风行性做法,就是考生在试前凭着某位很有声望的人士引荐,使他很快地便被主考官关注,从而顺利取得功名。这就是所谓的“行卷”,此诗就是宝历二年朱庆馀参加进士考试前夕,投赠给当时担任水部员外郎的张籍。此标题也因此而来。

近试上张籍水部

唐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果然其然,得到张籍宣传和引荐的朱庆余,就在敬宗宝历二年(826年)的进士考试成功及第。这也成为张籍赏识人才的一段佳话。此诗也成为史上最为经典的“走后门诗”。

3.曾写下《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耳熟能详的一代诗魔白居易要想入朝为官同样也得写诗,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8年),十六岁的白居易参加科举考试,当时的考试限定了诗歌的写作范围,因而有赋得二字,白居易也凭借此诗一举成名。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唐代科举考试有多少格律诗入选唐诗三百首?

谢谢邀请。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常科,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考试称常科。制科是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的科目。

科举考试的格律诗,入选唐诗三百首有以下这些律诗。

【近试上张水部】。唐。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再下第】。唐。孟郊。

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

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登科后】。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湘灵鼓瑟诗】。唐。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淒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喜张沨及第】。唐。赵嘏。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

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唐朝的科举考试共有六科,分别是:

1.秀才科。2.进士科。3.明经科。

4.明法科。5.明书科。6.明算科。

其中取士较多的是"进士科"和"明经科"。

尤以进士科是做官的主要途径。这两科考试的内容不同:

明经科主要考帖经,主要就是背诵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死记硬背即可过关,比较简单。

进士科除了要考明经科所考科目外,还要考策问、文章诗赋,通过考试后,还要面见史部的复试方能为官。由于进士科可以直接进入仕途,虽然难度较大,仍受学子们的狂热追捧,如果能以进士及第为官,足可傲视同僚,反之则遗憾终生。

唐朝虽然广开致仕大门,但是科举录取比例仍然很少,唐太宗在位三十二年,只有进士250人,一甲三名获赐"进士及弟"。

由于题主所言科举考试的格律诗,有多少进入《唐诗三百首》?

1.如文章上述表示,"诗"只占考"进士科"的很少部分,而格律诗是在古体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唐朝考"进士科"的试卷我无法找到,所以无法明确回答。

3.考中进士的诗人的诗进入巜唐诗三百首》的有,但是,是否是试卷考题,不得而知。

网络上传出信息,认为唐朝初期诗人祖咏的巜终南望余雪》是科举考试的格律诗试题入选《唐诗三百首》。

我的看法:

1.祖咏的确是进士,这首诗也是七言律诗。

2.我认为这首诗不是如网络所言是科举试题内容。

3.祖咏在《唐诗三百首》(1947年版)中其实有二首诗入选。

4.他的巜望薊门》才可能是科举试题。

理由如下:

祖咏是洛阳人,开元进士。官驾部员外郞。

全诗如下:

【望薊门】

燕台一去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这是一首吊古感今的诗。蓟门就是河北宛城县城门。古代京都十景之"蓟门烟树"。

因为此诗颇有唐朝时兴的"边塞派"风格,读其诗可以打动人们一种报国御侮的意志。

因此,祖咏在考试时,肯定要结合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作诗,诗言志嘛,便于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这是该诗作为科举试题而入选巜唐诗三百首》的理由。

叧一首巜终南望积雪》是一首写积雪和城中幕寒骤增,颇有忧愁"路有冻死骨"的"意在言外"暗示。

这样的诗不可能在两都殿试时的科举题。

白居易是唐贞元十五年(七九八)进士,仕途坎坷,突升突贬,唐时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的五言律诗巜草》,可能是科举试题而收录于巜唐诗三百首》。

孟郊虽然也是40多岁才进士,却高兴得写下巜登科弟》《游子吟》,可惜这两首诗属于五言古诗,不是格律诗。

篇幅所限,暂时写到此,请诗词界朋友批评、指正。


现在的高考作文能有几篇精品?在有限的时间内,按要求写作,很难一鸣惊人。陆游曾有诗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好的诗文大多是灵感忽现,有感而发得来的。应试怎么能出佳品呢?

整个唐朝科举考试中,入选唐诗三百首的格律诗寥寥无几,祖咏的《终南望积雪》名动一时,应算成功与失败的典范。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有意思的是这首诗虽然一经传出,轰动京城,成就了祖咏的诗名,但却又因不符合应试要求,诗人最终落榜。

当年在考场上,主考官出示的题目为,终南望余雪。我没到过长安,估计站在长安的大街上能望见终南山。当时,刚刚下过雪,祖咏很快咏成四句,交给主考官。主考官一看,不错,干净,有品位,可惜题目的要求为,咏四韵八句,还差半截呢?就相当于高考作文,要求写一千字,你只写五百字,写的再好,能得高分吗?这祖咏,也是一个率性的活宝,回答四字,“意尽而止”执意交卷。如苏轼所说,行文如溪水,汩汩滔滔,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所以,这首诗是成功与失败的典范。

这首诗好在何处?描绘出了终南山奇特,灵动的雪景。这四句话,也成为咏雪的千古名句。

远望终南山的北岭,风景特别秀美。山顶的积雪,仿佛漂浮于云端。斜阳抹在林梢,与玉树琼枝交相辉映。前三句全写雪景,最后一句写傍晚在城中的感受,人们耕感到地冻天寒。写雪的诗精彩的不多,有韦应物的门对寒流雪满山,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第二首比较著名的应制诗为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这首诗充满哀怨,凄苦,又奇幻浪漫,摇曳多姿。原诗有很多版本,暂如下: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潇湘,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先来看考试出的题目,湘灵鼓瑟,湘指湘江,灵,精灵,指帝尧的两个女儿,寻找丈夫舜,而未果,于是,鼓瑟弹奏凄苦的清音,来表现对丈夫忠贞不渝的爱情。看来,大唐已经很牛了,开始考察考生的想象力了。

钱起用优美的笔调,展开想象,再现了这一过程。

前四句写曾经听说的情景,两位仙女善于鼓瑟,云和,古山名。冯夷,指河神。楚客,指屈原。乐声让河神翩翩起舞,让屈原悲不自禁。中间四句,写清苦的音乐引起了舜的哀怨,思慕之情,也感动了白芷,散发出自己的馨香。最后四句,写歌声随流水,传入潇湘,随清风,飘过洞庭,绵绵不绝,正是,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最后两句,更是千古名句,一曲终了,不见了仙子,只有湘江如带,数座青山耸峙眼前。可谓声有尽,而意无穷。

这是钱起考场上的成名作,被大家奉为应试之作的典范。如下图,钱起也一举高中。

这首诗,因名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而著称海内,诗人也声名鹊起。。唐朝诗人因名句而出名的诗人很多。张祜,因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而得名。白居易,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得名。李益,因敲门风动竹,疑是故人来,而得名。

结束语:唐诗的高考卷,只有这两首出类拔萃,一写雪景,以作者的“意尽”而名动京城。一写仙子鼓瑟,凄婉动人。

实际上,宋代陈与义的应试诗,《试院书怀》写的豪气干云霄,我最喜欢。其中,疏疏一帘雨,淡淡数枝花,绘景生动逼真。茫茫十年事,倚杖数栖鸦,写的蕴藉深刻,慷慨悲凉,十年了,又过了,我都做了什么呢?无所作为,蹉跎岁月而已。

正是:原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严格来说只有祖咏的《终南望余雪》一首应试诗入选了唐诗三百首。

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故事梗概

这也算大家耳熟能详的传奇故事了。盛唐诗人祖咏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题目是《终南山望余雪》,要求作一首五言排律,六韵十二句。祖咏只写了二韵四句的五言绝就交卷了。考官问其原因,祖咏潇洒地飘了一句“意尽,恐为蛇画足耳”,便翩然离场而去。真牛人也!魏晋名士风流的画面感强烈地迎面扑来,历史给了祖咏完美秀一把的机会,当然也给了主考官秀一把“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机会,最终祖咏被破格录取。机会来临时,他们都抓住了,遂有如此传颂千古的佳话,也是值得当今上位者学习借鉴的经典案例~~

诗意解析

《终南望余雪》作为祖咏的代表作,也是唯一入选《唐诗三百首》的应试诗。前三句写景,紧扣“望”字,“终南阴岭秀”,阴岭秀寥寥三字(山北为阴)即写出望余雪之意,盖山南朝阳更暖,冰雪先融。此处特为拈出阴领秀,三字已暗含对比,山南雪消后固不及山北有雪装点秀丽也。

次句“积雪浮云端”再紧扣首句而来详写阴岭秀色,远远望去皑皑白雪迥出云表,以山尚且高出云端,雪更在山之顶上,故云浮云端。山之高峻自在其中矣,当然远望之意也自在其中(若近看必不能看到雪浮云上之景)。

仅此二句,可以说终南望余雪之意已完美表达无须再写。若随便结尾两句或许已经是名篇了。谁知天才诗人犹能拓开一笔,再进一层咏出“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二句,完成此绝代销魂的神品一篇。落日的余辉照亮了林表,闪闪寒光(漫)反射到长安城来。此处同样暗含对比,既有明暗对比也含动静对比。盖山高日暮,唯有林表能得光照而明,林中林内自仍当暗黛,对比之下或更显青黑。而随着落日西沉,明暗强度和反光地方也不断变化。远望之下,如此绝色美景尽收眼底,让人久久驻望不忍离去。

说起来这样的梦幻美景似乎以后很多年都没人能再写出来过,直到杜甫暮年在终明府水楼才吟出“绝壁过云开锦绣”这样的比肩神句。

言归正传,诗至此,写景已完,下面是不是就该言情了呢。是的,诗人紧接着又给我们奉献出了一句情景理完美交融而且深情蕴藉的名句:城中增暮寒。诗人将镜头拉近到眼前的长安城中来,这句点明了望雪的地点,望雪的长久时间,望雪的感受,同时还暗含深刻的忧思。

俗谚说:“下雪不冷消雪冷。”雪化要吸收周围的热量,更加寒冷,这是有科学道理的。本来日暮就天寒,何况更当雪化,则寒更盛,故云增暮寒,既是真实的也有心理上的感觉,非常细致精确。

同时,这里也含有对比,既有风景的绝美与天气的苦寒对比。更暗含雪霁对不同人影响的对比,诗旨由此升到了一个新高度,遂难逃千古名篇之名。盖雪景于公卿士子富家而言是美景,于贫苦百姓寒门而言则是灾难,他们此时又该愁衣裳薄、碳价高了吧?晚唐诗人罗隐的名篇:“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可为此句注脚。诗人只用城中增暮寒五字,更加含而不露,心之忧矣自在其中,正是风人之旨。

寥寥二十字,如此精当而科学,如此清丽秀美而复高华雄健,蕴藉深厚,高唱遏云,真可谓一字难易,合当为千古绝唱。王士禛在《渔洋诗话》中把这首诗和陶渊明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以及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并列为咏雪的最佳作,此诗可以说当之无愧。

其他名篇

应试诗的名篇还有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这首历来传颂的名篇主要看点有二:

一是后面两句神来之笔以景结情,余音不尽,堪称绝唱。旧唐书中说这十字得自鬼谣,恐因此句的确鬼斧神工,传颂过程中难免诸多附会添彩,不必当真。

再一个看点,“不”字重出,作者敢于突破试帖诗不用重字的规范,冒着巨大风险体现了文人风骨,重现了祖咏当年的风采,非常值得赞赏。

此诗并未入选唐诗三百首,篇幅所限就不多展开了。

敲字不易,觉得不错请点个赞,说得不对的地方请指正,谢谢!


唐诗:唐朝有多少科举考试的格律诗入选了唐诗三百首?

前言

唐朝科举考试的诗(试贴诗),大多时五言排律,五言四韵、六韵或八韵。最常见得就是五言六韵诗,我们先看几首唐人的试贴诗,在回答关于唐诗三百首的问题。

一、最常见得试贴诗五言六韵十二句

最有名的试贴诗就算是钱起这首了,《省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灵、听、冥、馨、庭、青:青韵,青独用。

还有其他人的同题诗也传了下来,陈季《湘灵鼓瑟诗》曰:“

神女泛瑶瑟,古祠严野亭。楚云来泱漭,湘水助清泠。

妙旨微幽契,繁声入杳冥。一弹新月白,数曲暮山青。

调苦荆人怨,时遥帝子灵。遗音如可赏,试奏为君听。”

亭、泠、冥、青、灵、听:青韵独用.

庄若讷《湘灵鼓瑟诗》曰:“

帝子鸣金瑟,余声自抑扬。悲风丝上断,流水曲中长。

出没游鱼听,逶迤彩凤翔。微音时扣征,雅韵乍含商。

神理诚难测,幽情讵可量。至今闻古调,应恨滞三湘。”

扬、长、翔、商、量、湘:阳韵,阳独用。

这种五言的排律是唐人试贴诗最常见的诗体,但是在唐诗三百首中并没有这样的诗。

二、试贴诗五言四韵八句

崔曙(约704-739)是开元二十六年状元,以《奉试明堂火珠》诗得名:

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遥知太平代,国宝在名都。

这种五言律在试贴诗中比较少见。

三、试贴诗五言八韵十六句

天宝四年乙酉(745年)的科举试贴诗题目是《玄元皇帝应见贺圣祚无疆诗》。

李岑《玄元皇帝应见贺圣祚无疆诗》曰:

皇网归有道,帝系祖玄元。运表南山祚,神通北极尊。

大同齐日月,兴废应乾坤。圣后趋庭礼,宗臣稽首言。

千官欣赐覩,万国贺深恩。锡宴云天接,飞声雷地喧。

祥云飞紫阁,喜气绕皇轩。未预承天命,空勤望帝门。”

元、言、喧、轩:元韵,尊、坤、门:魂韵,恩:痕韵,唐朝的元魂痕韵同用,在宋平水韵中合并为十三元。

殷寅《玄元皇帝应见贺圣祚无疆诗》曰:

应历生周日,修词表汉年。复兹秦岭上,更似霍山前。

昔赞神功起,今符圣祚延。已题金简字,仍访玉堂仙。

睿祖光元始,曾孙体又玄。言因六梦接,庆叶九灵传。

北阙心超矣,南山寿固然。无由同拜庆,窃忭贺陶甄。”

年、前、玄:先韵,延、仙、传、然、甄:仙韵,唐朝的先仙韵同用,在宋朝的平水韵中也合并了。

四、押仄韵的试贴诗

唐文宗开成二年丁巳(837)所试的《霓裳羽衣曲诗》押仄韵。

李肱《省試霓裳羽衣曲》:

开元太平时,万国贺丰岁。梨园献旧曲,玉座流新制。

凤管递参差,霞衣竞摇曳。燕罢水殿空,辇余春草细。

蓬壶事已久,仙乐功无替。讵肯听遗音,圣明知善继。”

岁、制、曳:祭韵,细、替、继:霁韵,霁祭同用。

还有押入声韵的试贴诗,开元十九年辛未(731)《洛出书诗》用入声字“洛”、“出”限韵。

洛出書(唐·張欽敬)

浮空九洛水,瑞聖千年質。奇象八卦分,圖書九疇出。

含微卜筮遠,抱數陰陽密。中得天地心,傍探鬼神吉。

昔聞夏禹代,今獻唐堯日。謬此敘彝倫,寰宇賀清謐。

郭邕《洛出书诗》曰:

德合天贶呈,龙飞圣人作。光宅被寰区,图书荐河洛。

象登四气顺,文辟九畴错。氤氲瑞彩浮,左右灵仪廓。

微造功不宰,神行利攸博。一见皇家庆,方知禹功薄。

作、洛、错、廓、博、薄:铎韵,铎独用。

萧昕《洛出书诗》曰:

海内昔凋瘵,天网斯浡潏。龟灵启圣图,龙马负书出。大哉明德盛,远矣彝伦秩。地敷作乂功,人免为鱼恤。既彰千国理,岂止百川溢。永赖至于今,畴庸未云毕。

潏、出、恤:术韵;秩、溢、毕:质韵,质术同用。

五、《终南望余雪》是试贴诗吗?

宋朝人计敏夫《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了祖咏最风光的一件事:

有司试《终南山望余雪》诗,咏赋云:“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四句即纳于有司。或诘之,咏曰:“意尽。”……咏,登开元进士第。

祖咏的《终南望余雪》全诗如下: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将考证,祖咏是开元十三年的进士,绝句肯定不符合要求,而且这还不是一首近体诗,而是一首古体绝句: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中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至于祖咏进士及第是不是靠这首诗实在存疑。估计祖咏还有另外一首五言排律试贴诗没有流传下来。

结束语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试贴诗大多是五言六韵诗,唐诗三百首中似乎没有真正的试贴诗。

白居易的拗体五律《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赋得体咏物诗,也不是试贴诗。在科举还不存在的时候就有不少这类诗,例如: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得兰泽多芳草》、刘孝绰也有《赋得照棋烛刻五分成》、《赋得遗所思诗》等。

@老街味道


唐朝的那些科举考试要写诗?

我们知道,科举考试是从隋朝开始的,到了唐朝被继承和发展了起来。

唐朝的科举考试,开始的时候大大小小有五十多个科目,但是只有明经科、进士科关注的人最多,最受人重视。

明经科的考试内容有两项,一项叫帖经,是现代考试填空题的鼻祖,试题一般是摘录经书的一句并遮去几个字,考生需填充缺去的字词;另一项考试叫墨义,是现代考试简答题的鼻祖,试题是一些关于经文的问答。明经考试是不用写诗的。进士科的考试内容一般有三项,一项是要求考生针对一些问题写策论,这些问题都是有关于国家治理和政策制度方面的;第二项就是要求考生就特定的题目创作诗、赋,这个在唐玄宗之前是诗和赋可以任选一个,在唐玄宗开元天宝之后,逐渐固定成诗是一项,赋是一项,有时也会加入帖经,多考一项。

进士科考试写的诗有严格的规矩:必须是格律诗,而且还要排律,也就是比八句要多。后来人们把这种应试写的诗起了一个专有的名称叫做:试律诗,也就是考试专用的律诗的意思。

明经科比进士科考试要容易的多,当时就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因此考明经科的人要多,考进士科的人就很少。进士的录取率也很低,一般每次只有二三十人。

可见唐朝的科举,并不是所有的考试都要写诗,只是在唐玄宗之后的进士科考试才要求写诗。

试律诗的水平怎样?

为了考试写出的律诗,就像我们现在高考写的应试作文一样,有出彩的,但很少。有两个原因:

第一,毕竟是应试写诗,受到时间,写诗时心里的紧张,还有对命题的熟知等因素的影响,考生很难发挥。

本来排律的要求,就相当于现代考试作文的字数要求,对考生写作时对格律诗形式的掌握要求就很高。加上又是命题考试,影响考生的自由发挥,很难写出形式内容完美结合的好诗来。

第二,诗言志。诗歌最可贵的是用凝练练的语言抒发真情实感,这些都和应试诗歌相矛盾。应试诗歌,很少是有感而发,往往是一看题目,就“无病呻吟”,这刚好是写诗歌的大忌。因此试律诗很少有特别优秀的诗歌。

哪些试律诗选进了《唐诗三百首》

①《唐诗三百首》是一本怎样的书?

《唐诗三百首》,是清朝人蘅塘居士在五万首唐诗中精选的三百首诗歌,选入的标准,是为了给学写诗的小孩找出的“范文”,是小学写诗启蒙教材。《唐诗三百首》里所选的诗,有五言绝句、律诗、乐府和七言绝句、律诗、乐府,还有少量的杂言诗,没有选排律。

②《唐诗三百首》里有试律诗吗?

有,而且只有一首。

按理来说,《唐诗三百首》不选排律,但是试律诗要求写成排律,两者看来应该没有交集了,可是还是有的一个不是寻常人的诗人,他在让人战战兢兢的科举的进士科的诗歌考试中,根据考试的命题,写了一首不寻常的诗,但是没有写成排律,甚至都没有写成律诗,只是写了一首绝句,就交了卷,八百字的作文,只写了八十字,干了一件不寻常的事情,结果也大出人们的意料之外,据说他因这首诗还被录取了。

终南山望馀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这个诗人叫祖咏,他写的这首诗叫《终南山望余雪》。这首诗的题目就是当时进士科考试的题目,考试的要求是要写成五言六韵十二句,但祖咏认为自己写了这四句,就已经把要写的表达尽了,多写一点,都有画蛇添足之嫌,虽然监考的老师一再善意提醒,但是祖咏还是坚持己见,坚决把字数远远不够的作文交了上去。大有“我命由天不由我”的味道,结果老天还对祖咏不薄,他还是考上了。

③小小感想

进士科是选拔官员的考试,祖咏这一次不遵守考试规定和要求的行为,虽然靠命大躲过一劫,考上了进士,但在之后的仕途上是很不顺利的,这也是能想到的,毕竟正直是不受官场欢迎的,但是正直诗人的高贵品质。这首诗也是诗歌史上的一个佳话。


原始地址:/redian/30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