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触动你的诗句(现代诗)是什么?

春江花月夜


有,当年川军出川抗击日寇,一位老者写给自己儿子的,“死”字旗:

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

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要用我执我见、唯我的观点去为人处事。往往依我就会偏极、不圆满,不会接地气。不能一孔论圆,否则人生就会以失败而告终。不知这样理解对不对?


我是颗早熟的枣子牛汉

童年时,我家的枣树上,总有几颗枣子红得特别早,祖母说:“那是虫咬了心的。”果然,它们很快就枯凋。——题记

人们老远老远一眼就望见了我

满树的枣子一色青青只有我一颗通红红得刺眼红得伤心

一条小虫钻进我的胸腔一口一口噬咬着我的心灵

我很快就要死去在枯凋之前一夜之间由青变红仓促地完成了我的一生

不要赞美我……我憎恨这悲哀的早熟我是大树母亲绿色的胸前凝结的一滴受伤的血

我是一颗早熟的枣子很红很红但我多么羡慕绿色的青春


最融动我情怀的现代诗,有很多首,在这里我与读者共同分享一首《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一首现代诗,我想这首诗会更加激起我们华夏子孙们的爱国热情。

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作品原文:“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17日,发表于同年12月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便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以“假如”开头,这个头开得突兀、新奇,有凝神沉思之感。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它不像历代诗人所反复咏唱的杜鹃、鹧鸪那样,稍一点染,即具有一种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蕴,而是全靠作者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作出新的艺术追求。再则,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也和古典诗词中栖枝的黄莺、啼血的杜鹃、冲天的白鹭等大异其趣,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于作者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这位“悲哀的诗人”(作者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诗的首句集中展现了作者对土地的一片赤诚之爱。在个体生命的短暂、渺小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作者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像成“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

全诗表现出一种“忧郁”的感情特色,这种“忧郁”是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爱得深沉的内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自民族的苦难,因而格外动人。这里有深刻的忧患意识,有博大的历史襟怀,有浓烈的爱国真情。这种忧郁表现在两点:其一,强烈的抒情色彩。这首诗可以说是作者的自白。作者采用了“直接”的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感情。它像“誓词”一样严肃,又像“血”一样庄严,十分强烈,震撼人心。诗人用了四行象征性的诗句,来概括“我”的使命。这四句诗并没有具体所指,但它们以更形象、更广泛的泛指性,扩大加深了这使命的内涵。作者所深深爱着的这土地,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的大搏斗,大变革。人民在奋起,民族在觉醒,“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可望了……作者作为一只鸟,就要为这一伟大的时代歌唱。其二,写实和象征交织。作者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但作者对祖国的“黎明”也抱有乐观的信念,作了美妙的抒写。

这首诗在抒情上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动心弦。此诗偏以“假如”开头,这是第一层强化。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此诗偏以“嘶哑”相形容,这是第二层强化。光有这两层强化还不够,于是诗中接连出现了所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描写这些对象时达到了穷形尽相、淋漓酣畅的地步,充分体现了这位自由体诗人的艺术特色。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因为“的”字一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作者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是作者艾青的自由诗创作不同于其他自由诗作者(如田间)的一个重要特色。《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也不例外,且看诗人在“土地”“河流”“风”“黎明”这样的中心词语前面特意加上的“悲愤的”“激烈的”“温柔的”等许多修饰语,就科窥见其中的奥秘了。以上所说的这些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可说是第三层强化。正当为作者不断的歌唱——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所吸引时,诗篇却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一个破折号之后突出“我死了”,让身躯肥沃土地。于是,生前和死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的执著的爱,这便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念兹在兹,至死不渝。

这首诗篇幅短小,构思精巧,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来作为寄情和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然而又将这些感情浓缩在10行的诗句里,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首先是因为作者不是从实处落笔,而是从虚处落笔,不是直写自己与土地的关系,而是通过想像把自己虚拟为“一只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浑然不觉。诗中的“鸟”,仅是泛指,具有象征性,不像古诗词中那些实指(如杜鹃、鹧鸪等)。“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动、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诗句,也是全诗中深化作者对土地感情的一个奇异的亮点。本来,鸟声是优美清脆的,不存在“嘶哑”的声音,但作者却特别亮出“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是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作者特殊的个性与气质以及作者特殊的表达需要等,共同作用于鸟儿形象而产生的审美意象,它大大提升和强化了形象的审美表现力,从中更能感到作者对土地的爱是如此的执著、坚贞和顽强:即使是面对这样一片浸透着苦难的土地,作者也要无条件地去爱,要永远不知疲倦、竭尽全力地去为这片土地而歌唱!接下来,作者用类似电影蒙太奇式的特写镜头,依次推出他要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都是博大的自然或宇宙意象,有动有静,有近有远,境界开阔,气势恢弘。作者在“土地、河流、风、黎明”前都特意加上了带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或修饰语,使它们一个个都转化成了富有象征意味和暗示力的画面。从构思的角度看到这里,作者仍然紧扣“鸟儿”这个虚拟的形象(“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作者借这个形象,象征性地表现了自己决心生于土地、歌于土地、葬于土地,与土地生死相依、忠贞不渝的强烈情感。至此,诗的感情已达到了高潮。巧妙转换,另辟诗境通常来说,诗情到达高潮之后,再接下来抒写难度就很大,写得不好,就难以为继,或画蛇添足,或前后脱节,或情思弱化,难以压阵……但作者却巧妙地宕开一笔,隔开一行,做了必要的间歇和停顿后,开始巧妙转换,另辟诗境,写下了两行形象突出,感情进一步升华的结尾。有怦然心动,过目难忘,吟诵不已之感。第一,抒情视角作了转换。诗的第一节是从虚拟的视角,即从鸟儿的视角去想像,去表现鸟儿对土地的忠诚与挚爱,显得形象含蓄;第二节却换成实写的视角,即从作者自我的视角去实写自己“常含泪水的眼睛”,倾诉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是直抒胸臆。这样,虚境和实境的结合与对应,构筑了全诗内在完整的艺术空间;结果与原因的关联与对照,又构成了支撑全诗的内在逻辑结构。第二,写作手法作了转换。第一节用的是比,是想像的境界;第二节用的是赋,是直抒胸臆的写实。全诗由前面蒙太奇镜头式的画面暗示转到了后面作者的直接指点,以一个强有力的情感抒发结束了全篇,从而把注意力引到一个浓郁的情感氛围中,再一次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忠贞与挚爱。

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生活在祖国的这块土地上,痛苦多于欢乐,心中郁结着过多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然而,这毕竟是生他养他的祖国,即使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离开这土地——“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作者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情结以及土地在作者诗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堪称“土地的歌者”,“土地”构成了作者诗歌的中心意象。“土地”这一意象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其中聚集着作者对祖国和大地母亲深深的爱,这种感情在这首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诗人表示要像鸟一样歌唱祖国大地;死了,也要使自己融进祖国的土地中。“土地”的意象也凝聚着作者对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如作者的脑海。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作者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而出。“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把“河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但是作者意犹未尽,“——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对土地执著的爱。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回归到土地这个意象上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为什么》——席慕容

我可以锁住笔

为什么

却锁不住爱和忧伤

在长长的一生里

为什么

欢乐总是乍现就

凋落

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

《为了爱》——碧聆居士和

你无须锁住心

只因为

我陪伴你梦和憧憬

在漫漫的岁月中

只因为

眼泪即使涌出却

欢笑

留得最久的还是美好的回忆


第一个想到的是这首特别的喜欢:

当你老了

叶芝袁可嘉译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原文:

Whenyouareold

Whenyouareoldandgreyandfullofsleep,

Andnoddingbythefire,takedownthisbook,

Andslowlyread,anddreamofthesoftlook

Youreyeshadonce,andoftheirshadowsdeep;

Howmanylovedyourmomentsofgladgrace,

Andlovedyourbeautywithlovefalseortrue,

ButonanlovedthepilgrimSoulinyou,

Andlovedthesorrowsofyourchangingface;

Andbendingdownbesidetheglowingbars,

Murmur,alittlesadly,howLovefled

Andpaceduponthountainsoverhead

Andhidhisfaceamidacrowdofstars.


木心的《从前慢》———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最能触动我的就是木心的《从前慢》。我是从他的的书记《云雀叫了一整天》里看到的。这首诗的全文如下: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这首诗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还记得曾经自己年少时,大家每个人都很诚恳,说什么就是什么,从来不耍心眼兜圈子。一个冬天的清晨,我走在去火车站的路上,红墙白瓦的狭长街道里没有灯光而显得昏暗,街旁卖豆浆的小吃店,正在冒着热气。似乎过去的日子是那样的悠哉漫长,街道上的汽车,奔跑的马儿、邮寄的邮件都是慢悠悠的,这样的日子,一生爱一个人足够了。爱情就像锁一样,不但精美更加刻骨铭心。

木心用了两个从前表达“慢”,用来反衬现在的“躁”。过去的一切都是简单、朴素、淳朴、而现在人心复杂、高楼大厦,走的太快,把灵魂落在了后面。我们需要从前的那种精神来洗涤现在的灵魂。

后来这首诗改成了歌,第一次听的时候也被感动了,一直单曲循环听了很久。好像在你眼前有一个画面,过去的一位少年,拿出了精美的钥匙锁上了门与家人告别要去远方了,与淳朴的邻居招手挥别,走在那昏暗下场的街道,街道上车水马龙,街边小吃蒸汽腾腾,我走向火车站,仍难忘记我爱的那一个女孩。

这首诗需要静静的看,慢慢的享受。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这二句诗我特别喜欢。不记得是谁写的。


最令我感触的现代诗是木心的《从前慢》这首诗里面的各个意象都有各自不同的美好!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寄都很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对于现代快速节奏的社会来说,读了这一首诗,会让人感到一种非常惬意与宁静的感觉,具有强烈的冲击感!


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选自孙玉石的《吹灭读书灯》


没有一首。


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木心


《错误》

郑愁予


乡愁

[现代]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我想和你虚度时光》

作者/李元胜

我想和你虚度时光,比如低头看鱼

比如把茶杯留在桌子上,离开

浪费它们好看的阴影

我还想连落日一起浪费,比如散步

一直消磨到星光满天

我还要浪费风起的时候

坐在走廊发呆,直到你眼中乌云

全部被吹到窗外

我已经虚度了世界,它经过我

疲倦,又像从未被爱过

但是明天我还要这样,虚度

满目的花草,生活应该像它们一样美好

一样无意义,像被虚度的电影

那些绝望的爱和赴死

为我们带来短暂的沉默

我想和你互相浪费

一起虚度短的沉默,长的无意义

一起消磨精致而苍老的宇宙

比如靠在栏杆上,低头看水的镜子

直到所有被虚度的事物

在我们身后,长出薄薄的翅膀

这首诗很美,很有意境,看似浅淡却令人感动。颇有些古词的“浅语皆有味,淡语皆有致”的情韵。

曾有人读完这首诗后奇怪地问我,为什么要一起虚度时光?两个人一起积极努力地过日子不好吗?

我失笑不已。答曰,这首诗不是真的让你去虚度时光,而是说,和你再一起,哪怕是虚度光阴,在我眼里,也是这世间最美好的时光。

哪怕是一件极其枯燥乏味的事情,和喜欢的人一起做也会有平淡的快乐与幸福。

这首诗令我感动正是这一点。分享给大家。


谢谢邀请!

我喜欢木心《杰克逊高地》最后两句诗“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年轻时,血气方刚,“有仇必报”。“头上长角、身上长刺”,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点委屈。不包容别人,也不放过自己,生活过了很累,心情搞了很坏。

随着人生光阴一步步走来,由原来轻薄、幼稚的想要环境适合我,到慢慢智慧转化到我要适应环境。要知道,改变别人需要100年,改变自己就在当下。

现在我已到了“耳顺”的年龄,已经忘记了不该记住的人和事,珍惜当下,珍惜有缘人,珍惜眼前人。

以宽容博大的心胸,原谅曾经不快的人,放弃曾经不爽的事。人生不过百年,没有必要耿耿于怀,开心过好每一天。


青春就是辫子从左肩甩到右肩的距离!


随笔:春天的火车.老邪

开往春天的火车,载着我无边的梦想。

越走越绿的道旁,是我憧憬的向往。

爱的火花,即将随着春的脚步点燃,绽放,哪怕燃放后变成一撮尘埃,也吓阻不了我在春天火车上悸动的心房。

汹涌澎湃的大海,是你指引的方向。

巍峨险峻的高山,是你隐约可见的脸庞。

激昂酣畅的江河,是我对你的渴望。

驿动的情怀,架起了我想见你的桥梁。

踏平波滔,越过山岗,我来了。

远方的人啊,等着我,我和你,一起乘着春天的火车,探询未知的诗和远方。

道旁的迎春、樱桃、杏、……

它们排着队,全都拿出最娇艳的姿态,等着我们欣赏。

还有梧桐树的细芽,柳枝上的絮花,……。

这是今年四月本人的拙作,灵感来自“暖暖”的照片《春天的火车》。


原始地址:/jingpin/36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