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沟通容易发脾气,这并不是问题,如果做为父母知道,吼叫不仅解决不了孩子的问题,还会对孩子身心成长造成不利影响时,一定会想法改变的!下面我来说说父母对孩子发脾气产生的不利影响和如何降低不利的影响措施!
在家庭种,母亲可能是和孩子在一起时间最多的人。她们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那么到底有多大呢?
咱们首先来看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的“静止脸(Stillface)实验。
这个实验中,研究者让一个母亲先和孩了自然的互动。孩子非常开心,也积极响应。然后母亲再换成一个没有表情的脸,就是无论孩了怎样做,母亲都一脸面无表情。这个实验中,孩了是如何表现的呢?第一步,实验之初,母亲与孩了正常可动,孩了很开心。第二步,静止脸实验开始,母亲变的面无表情。第三步,孩子已经发现不对劲了,开始想办法引起母亲注意。第四步,孩子继续尝试让母亲与自己互动但是母亲仍然面无表情。最后孩子开始崩溃大哭。具研究表明,在母亲对孩子亳尤反应的这段时间,孩子的心跳加速,体内压力激素增加,如果持续下去,他大脑关键部位的细胞可能死亡。
这个实验结果是不是让你感觉很震惊,你一定也没想到,母亲对孩子的回应,对孩子的情绪有这么大的影响。
孩子无条件地爱着我们,我知道,你一定也很希望可以对孩了和颜悦色,可是不知道为什么,面对孩子,总是那么容易悄绪崩溃和焦虑虑,接触过的很多妈妈都跟我抱怨了她的这份无奈和内疚。
其实啊,这种焦虑是人类的天性。为什么母亲见到孩子容易焦虑和情绪失控呢?
这就要说到大脑里的杏仁核和脑岛这两个区域。科学家做实验,让母亲们看三种人的脸,一种是自己的孩子,第二种足熟悉的别人家孩子,第三种是陌生人。在这三种情况下,母亲的大脑活跃程度是不一样的。杏仁核掌管警觉和负面信息,看陌生人的脸时,母亲的杏仁核特别活跃,因为不熟悉,容易有警觉的情绪产生。但是看到自己的孩子,母亲的杏仁核还是很活跃,是因为母亲一看到孩了的脸,就会不自觉地担忧。
再说脑岛这个区域,能帮助我们体察对方的情绪。而目,关系越亲密,传
递情绪就越难控制。有时候,我们没有觉察到自己的内心情绪波动,但是身体和行为会有异常。母亲的脑岛在异常活跃的时候,容易感受到孩了的各种情绪,尤其是痛苦这种负面情绪,所以母亲会更焦虑。
总之,母亲在看到孩了的脸时,大脑里的很多区域都在活跃,本质是为了更加警觉、保护照顾自己的孩子,但同时,也就有了焦虑和恬绪失控的副作。
那是不是妈妈们有负面悄绪就只能忍着?当然不是。对于妈妈们而言,直正的情绪管理,绝对不是一个“忍”字。如果我们想从根木上控制悄绪,那便要学会合理发泄自己的忍耐与不满,而不是积压。当我们小情绪会表达出来时,大脾气才不爆发。那么管理小情绪最好的办法,便是让情绪流动起来。怎样让情绪流动起来呢?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点:吼完后的安慰与道歉要及时。
对于孩子而言,他们在被吼之后,最担心的问题是妈妈还爱不爱我。倘若你控制不住吼了孩子后,记得事后给予孩子安慰,告诉孩了你依然爱他,并为自己一时的冲动道歉,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不是让孩了对妈妈产生恐惧。
第二点:及时转移注意力。
很多妈妈在面对孩了犯错时,总是忍不住新账旧账一起算。共实面对孩子犯错,如果不想出现大吼大骂失控的状态,妈妈们可以尝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比如,孩子犯错,让孩了自己先回房间反思,或换孩子爸爸来处理。还可以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做点别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比如发现自己要发脾气的时候先去洗个热水澡。处在剧烈情绪状态时,暂时离开惹毛你的人,找个安全的地方让自己静一静,比如回自己的房间听听音乐等等。
第三点:多进行换位思考。
孩了犯错时,不妨多尝试和孩子换位思考。比如你可以先问问自己,孩子犯错,你希望怎么样?是打骂孩还在一顿?还是希望孩了承认错误道歉?
在内心回答完这些问题后,就把这句话反转思考。把“孩子”换成“我”,例如,“我希望打骂孩子一顿“换成“我希望打骂我一顿““我想要孩子承认错误道歉。”换成“我想要我承认错误道歉。”而后,根据换位思考的感受与想法,理智采取下一步行动。
第四点:适时隔离。
很多时候妈妈之所以对孩了的小错不能容忍,在于妈妈与孩子相处的频率和时间太长。偶尔适当与孩子分开,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在共他空间放松后,情绪状态会更好。
第五点:自我反思和成长。
小时候受过创伤的成年人通常会无意识的把原生家庭受到的伤害投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也就是说,如果妈妈小时候在原生家庭甩被吼骂长大,那么她可能也会控制不住用吼骂的方式养育自己的孩了。所以,作为父母自己也要学会管理情绪,反思自己,不断成长。
用吼叫的方式恐吓孩子其实是很多家长发泄的一种方式,但长此以往孩子就会习以为常,还会更加叛逆,所以要反思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沟通的方式。
分享一下自认为比较有效的方式。
第一、你非常非常生气的时候,倒数十秒,十秒后如果还生气再数十秒,数完你真的不会生气了,人都只是想把自己瞬间的情绪发泄出来,过了那一瞬间就没那么想吼了。
第二、如果你控制不住自己,那请和孩子做好约定,如果看到妈妈生气了请主动离开,不要等着让妈妈大吼大叫,自己也要对孩子说,我现在很生气,请你离开,给妈妈一点空间,等我不生气了再说,让孩子知道你的情绪。
第三、立规矩,如果孩子真的是触犯了底线,不遵守规则,那要认真严肃的告诉他,这件事做错了,一定要让他认识到错误,向你道歉,告诉他下不为例。
第四、如果孩子的情绪也不稳定,那更不能大吼大叫,只会适得其反,告诉他,等我们都冷静下来了再说,不要方面火拼。
第五、如果实在忍不住,那就吼吧[大笑][大笑][大笑],但吼完要向孩子道歉,并且告诉他他有错,你的方式也不对,约定好以后都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当然,谁家孩子谁了解,我相信没有愿意天天被吼,愿每个家长都能与孩子沟通无碍。[得意][得意][得意]
在很多父母的认知里,孩子是我生的,孩子是我养的,那么这个孩子是完全属于我的。
所以我要和他怎样去聊天怎样去沟通,这是一个无聊的问答。
可是亲爱的爸爸妈妈们,你们发觉到孩子脸上的不快乐了吗?你们口中所谓的“我的孩子不听话”真的就是一个让你烦恼无比的问题吗?
你是否想过和孩子在沟通上存在着分歧和不理性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父母和孩子沟通的方式问题,希望对你有帮忙,有启发。
图片来自网络
在我看来,沟通分为以下六种方式。分别是:命令、评判、说教、建议、引导和分享。当然,这就是一个递进关系,越后面的越能收获沟通想要达到的目的,反之亦然。
命令
这个很好理解,我命令你怎么去做。“我是你的爸爸/妈妈,这事你按我说的办;我走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我比你有经验;我都是为你好……”这样的话你说过吗?
命令这种方式有它自己独有的优点:不废话,省时省力,一步到位。
那为什么我们又说这种方式是最不好的呢?因为它的缺点更是显而易见:不尊重、不考虑孩子的感受,没有合理和明主地听取意见,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孩子的“不服从”,就是大家口中的“不听话”。
可是父母们,你们真的需要一个“听话”的孩子吗?
在我看来,一个“听话”的孩子,他所缺失的其实是人生最为宝贵的品质之一——有主见性。所以爸爸妈妈们,沟通时还是少用命令这种对立关系的方式吧,除了在非常紧急、特殊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平时和孩子交流沟通时不建议大家采用。
图片来自网络
评判
就是我们常说的对当事人进行评价、批评。
“你这个孩子就是这样,叫你好好练字你就不听,你就是懒,写字写得这么丑还不用心……”这种“贴标签”式的说辞,你有过吗?
在我看来,这类话说多了孩子自己也就跳进了你给他固定的那个圈,也就给自己贴上了这样的标签:对,我就是懒,我写的字就是丑。
久而久之,他就有了此类固定思维,想要在此方面重新获得自信则需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并且过多的单方面评价会让孩子产生距离感和被孤立的感觉,进而影响了最为可贵的亲子关系。
图片来自网络
说教
即说服教育,用讲大道理的方式来改变别人对事情的感受。
“我这样做还不是为了你啊,你怎么就听不进去呢……”
我不知道大家的感觉,但我个人很反感这种说教。
“苦口婆心”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我个人认为发挥的作用并不大。
听不进去的孩子把这当成了耳边风,能听进去的更糟,直接导致成人化的合理思维掩盖了孩子内心的感受,进而影响其情商越来越低,得不偿失啊。
图片来自网络
建议
提醒的意思。建议是个很委婉的概念,这样的父母不强势、不专制、比较民主。
但你必须知道,在你对孩子提出建议前,你对自己的孩子、对你想要沟通的对象、事物得有足够的了解,不然你提出的建议不恰当,对方不愿意接受从而导致沟通失败。
所以,我们在给孩子提出建议和意见之前,不妨先多花点心思去做了解,再在适当的时候给出一点点适当的建议。
图片来自网络
引导
即向导、引领的意思。
当孩子遇到问题找你沟通时,你不妨问问:“你想怎么处理”、“你觉得应该怎么办”、“你的想法是什么?”等,让孩子感知到你对他的关注和真诚。
但此方式对引导者有较高的要求:有耐心,善分析,懂感受。
也就是说,在孩子向你发出想要沟通、交流的信号时,你必须和他站在统一战线上,有耐心地听他描述,对其表达的语言进行分析,感知他背后真正想表达的内容,让孩子感受到你在关注他,你是真的懂他。
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
当你发现孩子情绪或者行为有不妥时,或是当孩子有什么问题需要和你沟通时,我们做父母的不要去直接指出对方的不足,试着“顾左右而言它”,说说自己的体会和心得,你在面对相似问题时的你自己的经历、感受、所见所闻等。
上学期的一天,我儿子放学回家无精打采地对我说:妈妈,我觉得现在作业越来越多了,我感觉上学好累。当我听到这话时,我知道他今天肯定是在学校发生了什么,因为他平时不是这样的。我立马停掉手里的工作,不慌不忙的坐下来和他聊了一会儿,才弄清楚原来是在课堂上,他因为书写不工整被老师说了一下。我当时想:我的孩子愿意和我聊,说明他内心是想和妈妈分享他的心情,想从我这里获得支撑感的。此时如果我只是一味的指责并告诫他上课要听老师讲课啊,好好书写之类的废话时,除了让他反感和沉默,或许更大的损失是他从此再也不想和我说此类话题了。所以当时我没直接就他这个话题给出回应,只是以讲故事的形式给他讲我小时候因为不严格要求自己而和心仪的学校失之交臂,再联系到我现在工作内所遇到的人和事,加以分析严格待己的益处。孩子听了后高兴地说:“好了妈妈,我先去做作业了。”
从那次沟通后孩子没再因为此类问题向我诉说过,而是每天都兴高采烈、自觉自愿地去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所以通过分享让孩子自己去实践,再到生活中去收获和总结。我们作为家长,适时地给予他你想传递的能量,我想这才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人格自我状态有正负向特质,父母人格、成人人格、儿童人格三者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我们用不同状态回答孩子,就会有不同的沟通形态。
1、互补沟通:父母子女之间对彼此的期望互相得到满足。如,小孩:“昨天老师说带我们去动物园教学,结果下雨去不了。”父母说:“这让你们失望,对不对,你一定很难过。”这是用营养性父母来讲话安抚孩子,互补到孩子的期望与需求。
2、交错沟通:通常子女对父母会有期望。如,孩子:“妈妈带我去动物园好吗?”父母:“你不好好读书,还有脸要我带你出去玩。”这是用批评性父母沟通,孩子没有得到预期的回应,沟通是交错的。
3、暧昧沟通:这种沟通发生时,往往会牵动两种自我状态,表面的和隐藏的。如,老师:“你很厉害啊,我教的这么辛苦,你竟然考这样的分数!”表面意思是厉害,真正意思是指责学生考不好。所以,当家长、老师与孩子沟通不顺或关系紧张时,不如换个沟通方式,切换不同的人格状态,更容易拉进与孩子的距离。
不吼不叫那得是吼过之后
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操碎了多少心?
为了让孩子完成他们每天的任务,父母费了多少口水?
为了让孩子乖乖“听话”,父母与孩子之间爆发了多少世纪大战?
每天,从早到晚,父母总在要求孩子做事情,希望孩子能像成人般守规矩、懂秩序、讲礼貌、爱干净。
“快点起床……快点换衣服……快点刷牙……快点出门……吃东西前要洗手……快点吃饭……洗澡去……作业完成了吗?……快把电视关掉……换睡衣……别说话……睡觉……”
矛盾在于,这些都是大人们认为要做的事,孩子并不认为如此。
于是,父母越是唠叨、责骂、吼叫,孩子越是对着干。
父母与孩子沟通时,有以下3种常见的错误方式:
01命令孩子
命令式的口吻是很多父母都会用的,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马上把玩具收拾干净。”
“立刻背书包上学去,别磨蹭”
“帮我倒杯水,快点!”
“现在就把地面扫干净,把垃圾扔掉,快去!”
“立刻关掉手机,做作业去,马上!”
现在,请各位父母换位思考,把自己想象成孩子,听到父母对你这样说话,你会有什么感受?
当听到这些话时,我们一般会有这些想法:
“我才不要做”“为什么我要帮你倒水?不干”
“为什么又要我来干,我讨厌扫地!”
“我才刚开始玩手机,这个游戏那么好玩,我讨厌做作业!”
因此,命令孩子并不能让孩子好好配合,只会让孩子的逆反心理更重。
孩子不是父母的员工,不是父母可以挥之即来、呼之即去的附属品,尊重孩子,才能换来孩子的配合。
02威胁孩子
为了让孩子听话,父母常用威胁的话来恐吓孩子。
“你不好好吃饭,我让大灰狼把你抓走。”
“你还不快起床,我要走了,你自己留在家里,被坏人抓走吧”
“不要碰充电线,你会被电死的!”
“还不把手机拿来,我就把它扔了!”
听到这些话,孩子会有什么感受?
“害怕被大灰狼、被坏人抓走”“你不让我碰,我偏要碰”“我想哭”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威胁的话很奏效,因为孩子很害怕真的会被坏人抓走,害怕父母不要他。
孩子长期被威胁,内心充满恐惧,会极度缺乏安全感。等孩子稍微长大懂事了,他们也学会了威胁这一招。
“你不给我买零食,我就不去上学!”
“你不给我买玩具,我就在地上躺着不起来了。”
“不给我买手机,我就离家出走!”
所以,威胁并不是让孩子“听话”的好办法,副作用还很多,父母们一定要慎用。
03比较孩子
“你看看哥哥,吃饭多快!你才吃那么一点点。”
“你看看表妹,多听话,坐着多文静,你跟只虱子一样,完全没停过。”
“你看看隔壁的姐姐,每天回来都做家务,你呢?只会看电视,你能不能懂事点?”
“你弟弟每天回来都是先做作业的,考试每次都排班上的前列,如果你有弟弟一半的认真,我就很开心了。”
这些比较的话语,父母们是不是特别容易脱口而出?
父母们老是拿孩子跟其他人比较,一般出于以下原因:
一是对孩子的期望太高,恨铁不成钢。
二是希望孩子能学习其他孩子的优点,希望孩子能有进取心。
三是对孩子的要求太高,眼里总是看到孩子的缺点,看不到优点。
说实在的,小猪妈也曾对孩子讲过很多比较的话语,当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这些话的时候,我就特别后悔。
因为,孩子听到这些话时,他们其实想的是:
“老是说哥哥/弟弟怎样,你就是偏心,爱哥哥/弟弟多一点”
“无论我做什么,你都看我不顺眼”“我讨厌他们”
“我讨厌妈妈”“我就是这么差的了”
可见,孩子实际的想法与父母的初衷是完全不一样的。
父母希望能激起孩子的斗志,而孩子想的根本不是要比过对方,而是产生严重的挫败感,甚至对父母的爱也产生怀疑。
既然命令、威胁、比较等方式都不能让孩子“听话”,还会伤害孩子的内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那么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既能让父母不吼不叫,又能让孩子好好配合父母的话?
04亲子沟通专家推荐的5个技巧,孩子主动配合父母
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在《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书中提出了5个有效技巧。
这些技巧能帮助父母与孩子良好沟通,父母不用大动肝火,也能让孩子主动配合他们说的话,并且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想象以下场景:你看到孩子刚洗完澡出来,把湿毛巾随手扔在了你的床上,这种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多次提醒无果。
这种情况下,父母可能会这么说:
“天啊,你怎么每次都把湿毛巾放我床上,毛巾这么湿,把我的床弄湿了,我今晚睡哪里啊?”
“你是不是没长脑子?毛巾应该放哪里你不知道吗?你都多大了?还要我帮你放好毛巾吗?这么小的事情你都做不好,你能做什么……”
现在,我们运用下面5种技巧来得到孩子的主动配合。
(1)描述你所看到的
这是指父母要把看到的情形或问题描述出来,这个描述不能带批评。
因为当孩子听到父母不断指责自己时,即便知道自己有错,但是被骂时心里会产生抵触情绪,而不愿意去做父母所要求做的事。
对于上面的情景,父母可以说:“宝贝,我床上有一条湿毛巾。”
当父母平静地向孩子描述问题时,大家能把精力放在问题上面,而不是情绪。
(2)提示孩子该做什么
父母要直接提示孩子应该做什么,因为孩子接受提示比接受责骂容易得多。
“宝贝,湿毛巾把我的床铺弄湿,毛巾应该要放在毛巾架上。”
当父母给孩子提示的时候,他们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3)用简单的语言表达
当父母们长篇大论地指责、说教,其实孩子是听不进去的,直接忽略父母的话了。
很多情况下,多说不如少说。
父母应直接说:“宝贝,毛巾!”
孩子不喜欢又长又难听的话,对他们来说,越短越容易记住,越有效。
(4)说出你的感受
如果父母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不评价孩子的人品时,孩子会认为父母更诚恳。
当父母说出“你是不是没长脑子?毛巾应该放哪里你不知道吗?你都多大了?”
这是对孩子的人品攻击,孩子会立刻产生抵触心理。
父母可以用“我语言”代替“你语言”,以“我”或“我觉得”这样的词语开头。
“我不喜欢你把湿毛巾放在我床上,我不想睡在湿漉漉的床上。”
(5)写便条代替口头说教
有时候,文字比口头说教更有效,尤其是多次口头提醒孩子都没有效果时。
父母可以写一张便条贴在毛巾架上。
“请把我放回毛巾架上晾干,谢谢!——毛巾”
还可以在床上贴一张。
“宝贝,洗完澡的湿毛巾请放回毛巾架,谢谢!——爱你的妈妈”
当然,以上5种技巧并非每次都要全用上,有时可能只用其中一种就能达到良好的效果,需要父母们细细体会和实践。
其实,任何沟通技巧都不能生搬硬套,需要父母真正冷静地跟孩子沟通。
如果父母只是用上面的话术,而情绪还是透露着不耐烦,孩子是能感受到的,这样,再好听的话都没用。
当沟通的氛围是和谐的,父母是尊重孩子的感受,那么孩子一定会积极配合父母,成为“听话”的好孩子。
不吼不叫跟孩子沟通,体现了家长的修为。有修养、有教养的父母是可以管控好自己的情绪的。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吼叫生气的时候,我们不妨试试这样:
1.换个环境
让自己暂时离开生气的地方,让孩子自己反思。
离开的时候要明确让孩子知道:你对他的行为非常生气,非常不满,非常愤怒,但不想跟他吼叫解决。你先好好想想!生气地离开,让孩子知道是他行为有问题了。
你换个别的地方,或者出去散散步,见见阳光大地;或是去商店购物,转换一下心情,这会使心情会舒畅很多。再回到孩子身边,就会冷静下来。然后跟孩子平静地沟通交流,指出他的问题,告诉他改正的方法。
2.转移自己注意力
要发脾气了,就有意识地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跟别人说说话、看看电视、听听音乐、看书、做饭、洗衣等,冷落一下孩子,也把自己的愤怒情绪转移。
你对孩子的冷落,其实也是一种教育,传递了你的不高兴,甚至你的愤怒的情绪,孩子都是能够感受到的,还会引发他自己的反思。
你不理他,去做别的事情,孩子也知道原因。但你的愤怒并没有让你对他发火,他也会无形中受到影响,知道发脾气不好,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以后遇事也不能随意发火。
3.换个角度
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他还是个孩子嘛,不懂事是正常的,常惹事也是他人生成长的必经之路。哪有出生就明事理、懂是非的孩子呀,不都得靠我们大人正确的引领,一点点地扶持着长大嘛!
想想自己小的时候,不也是靠父母的先期教导引领,才一点一点知道做人的道理的呀!
不要苛求孩子完美,我们自己就不完美!我们带孩子来这个世界,不是让他来听你吼叫的。你是要帮助他成人的。帮助就要有耐心!
冷静待事是一种能力,尤其对孩子,也是对父母的一种考验了!
我推荐您一本书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我发了一篇文章就是这方面的,以规则精神来帮助孩子剥离事件,让孩子为自己负责,让孩子生活在规则的环境里,文明就诞生了,理性的智慧便逐渐开启。当你开始吼孩子的时候,恰恰是你已经踏上了权威之路,你需要成长自己了
有人说,亲子沟通是一门艺术,世界上最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在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中不知不觉地实现的。可见,我们一定要掌握这门艺术。只有这样,与孩子的沟通才会变得顺畅、有效,我们与孩子才会彼此互相理解,亲子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与融洽。
之所以很多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是失败的,主要就在于这些父母运用了消极的沟通方式,也就是用吼叫、命令、呵斥、指责、打骂等方式“沟通”。
不仅是“拳打脚踢”等暴力动作会伤人,语言也会伤人,正所谓“利刃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我们歇斯底里的吼叫、尖刻的奚落、挖苦与讽刺带给孩子的伤害甚至会大于体罚对他的伤害。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封闭心灵,拒绝与我们沟通,就会敌视甚至仇视我们。
所以,一定要想办法走进孩子的心里,充分考虑到自己与孩子思想观念方面的差异,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理解他,信任他,接纳他,跟他有心灵的联结,同时反省自己的行为,并作出看得见的改变……如此才能给予孩子最大的心灵慰藉,才能让孩子在亲情的温暖下健康成长。
为人父母者不知道该如何跟孩子沟通,不知道该怎样消除立在亲子间的那个隔阂或屏障……而这又导致一些孩子不能及时得到父母的教育而“失足”,父母也因此而终生遗憾。所以,我们一定要尽到自己为人父母者的教育职责,尽早掌握与孩子沟通的好方法。
与孩子沟通这件事其实很简单,难的是父母缺少发现的眼光,没有发现孩子的需要,没有走进孩子的心里,没有掌握沟通的智慧。
如何与孩子沟通?
1、沟通要简短、具体和简单
你说的话孩子听得懂吗?如果孩子犯错了,你要解释为什么不能这样做,但首先,更要清楚地告诉他,你希望他怎么样。“不要扔沙子,弄到别人眼睛会痛”就比“要听话,不听话的是坏孩子,我已经告诉过你,你知道扔沙子不好”好得多。记得一次给一个指令,一次说太多事,孩子很容易忘记你的需求。还要慢一点,用你最大的耐心说。
示范和解释
你想过吗,孩子就像摄像头,日夜看着你,从你的一举一动中学习。你经常发火,孩子就学会了不耐烦,你细致耐心倾听,孩子就学会了同理心。
当你希望孩子举止正确时,给他提供示范。对他说:“别扔沙子,你可以用铲子挖一个洞。”拿过铲子,做给他看。
用鼓励性的言辞
所有人,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都需要获得鼓励才能应对重重挑战。如果你想强调什么,勤于鼓励反馈吧。不止要在语言上赞扬,语调、表情和身体姿态都会透露你的感受。
“我”和“你”的力量
“我觉得头痛,因为这里的声音太大了。我很高兴你玩的开心,但是到外面去玩这个游戏去吧。”一个简单的公式:“我的感受是X,因为你做了Y,所以,请你做Z。”它能帮你识别自己的感受,找到自己的需求,也能帮你理解孩子的处境。
2、选择
如果孩子感觉自己对生活有掌控力,他就不太会做出跺脚、打架、哭闹或其他争夺控制权的行为。在适当的时候,提供选择,将能够减少吼叫和争执,同时加强孩子做决定的能力,让他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是重要的,存在是有意义的。
要真实提供真实的选择很重要。“你想现在洗澡还是吃完饭再洗?”孩子并没有得到洗澡或不洗澡的选择,不过,能够决定什么时间洗,也会让不愿洗澡的孩子感觉好一点。
要简单不要掉入“万事都要有选择”的陷阱,选择太多也是一种压力。
不要凡事都征求意见
很多事孩子并没有选择,那就不要对他说“如何如何,行吗?”大事小事都要加个“行吗”,是在削弱自己的权威。当没得选时,就要个平静、权威的成年人。
这是你的选择
你是孩子正在学习着的榜样,所以想一想,你的选择将产生的后果,你的选择会教给孩子什么?
3、结果
结果是真的,结果会让人们明白规则。把车停在错误的地方,警察就会给你开罚单。孩子连续几天没完成作业,就只能放弃所有娱乐熬夜补上。
定制家庭规则规则一旦确定,孩子对即将发生的事就有了预期。规则和结果可以基于孩子的具体情况或发育阶段要求,根据需要作出调整。孩子长大一些后,家庭会议十分有用,让孩子参与定制规则,收集想法,征求同意,每个人都做到心中有数,他们就更愿意遵守。
结果要与行为相关生活为很多人提供了很多从经历中学习的机会,作为父母,有时候你需要后退一步,不要干预,让孩子接受自然后果即可。承担结果可以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会让你不发脾气。
4、联结
管教的核心是联结。如果孩子感受到联结,相信自己独一无二,他就有安全感,也就更容易听从你的要求。所以,不管多忙,规划点时间,找点方法,让孩子知道你有多重视他。
一对一时间抽出时间与孩子单独相处,给他你全部的注意力,这一点在教养孩子中特别重要。安排定期的一对一时间,在单独相处的时间里,让孩子做主选择做什么事或者玩什么游戏。一心一意,把你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孩子和你自己身上。带着好奇心看待你的孩子,了解他的性格和想法,仔细听他讲故事,不要提建议或者说教,只要倾听、游戏。
保持好奇当你的孩子显得心烦意乱,不肯听话时,关键要了解出了什么问题。如果你真心保持好奇,并告诉孩子你渴望多了解他,你与孩子的联结自然会增加,也就更可能了解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你说话的语调十分重要,如果你不耐烦,孩子不可能配合。如果你很认真,很平静,你好奇的询问就更容易被接受,孩子会感受到你在倾听,在关心他的感受。
不要记仇不要和孩子记仇。有些家长会和孩子较真,事情过去了,依然记恨孩子。这会让孩子从愧疚变成怨恨,留下长久的阴影。要宽恕孩子,这不是要你赞同他的作为,或者忘掉发生了什么,而是意味着我们愿意放手,让生活继续,不因此切断与孩子的联结。
无论在克服吼叫的路上,有多么困难,都要记得,我们是大的,他们是小的,我们比他们更强、更有控制力,为了他们,我们得保持平静和清醒。
分享一个适合学龄前儿童用得识字软件【猫小帅学汉字】,家里或者身边有适龄儿童的话可以去下载一个试试哦,这里面有丰富的童话故事,还有有趣的冒险任务,孩子可以和喜欢的童话人物一起学习汉字,不知不觉中对汉字产生兴趣。
更多育儿的资讯可以关注一下【4399小评菓快乐育儿】
在这秋高气爽的天气,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看法,在这里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那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关于这个问题。
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他还是个孩子嘛,不懂事是正常的,常惹事也是他人生成长的必经之路。哪有出生就明事理、懂是非的孩子呀,不都得靠我们大人正确的引领,一点点地扶持着长大。
在下面优质内容我为大家分享,首先我分享下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快乐,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寻根问底,先学会理解认同孩子,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了解孩子为什么要那样做。然后我们再去跟孩子分析事态的严重性,告知孩子以后不能再那样做。
积极向上的鼓励,无论是表扬还是犯错,我们一定要积极的去解决问题,鼓励孩子以后用正确的方式方法达成目的。而不是一味的责怪,说这个也不好那个也不好。
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我的真实想法与观点,同时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于分享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走进这话题。
我在这里,发自内心真诚的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拥有身体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最后欢迎大家关于这个问题畅所欲言,有喜欢我的记得关注下哦,每天为大家分享与解答我的想法与见解哦。
跟孩子沟通之前,先提醒自己这几方面:
1.孩子还小,心智还不成熟。
2.孩子是亲生的,亲生的。
3.男孩比较调皮,且受母亲遗传影响大(PS:我是母亲)
......
来三个深呼吸,再微笑着跟孩子说话!
我们都清楚吼叫式育儿是最伤人、效果最差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孩子性格会懦弱胆小,不敢尝试
•孩子会自我怀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
•孩子会觉得家长厌恶自己,影响亲子关系
•孩子长大后会有样学样,形成恶性循环
批评孩子时要客观
美国教育家卡尔·威特认为,对孩子的批评,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心服口服。
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要给他们说一些容易理解的道理,不能用某种高深莫测的晦涩东西强行向他们灌输。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父母都应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智的思维,切忌在情绪激动的状态下肆意批评孩子。
父母要学会倾听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但在这种沟通中,做家长的还要注意一点就是:学会耐心地倾听。
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对于孩子诉说的内容,一定要用心的倾听,并且最好能够给出适当且满意的回应,这样才是有效沟通的前提。
对于孩子表达的内容,一定要端正态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避免嘲笑孩子的表达,这样会让孩子丧失沟通的自信。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主动与孩子沟通也是一种技巧,这样会从主观上让孩子认为你愿意和他做朋友,这样也就增加了沟通的陌生感和距离感。
话少胜话多,精炼才有效
很多家长喜欢专题教育,冗长说教,以为说多了,孩子总会记住几句的。
其实,这种方式违反人类大脑的信息接收规律——没有焦点和重点的表达,说得越多,听的人越茫然。
大家如果不信,可以试着回忆一下自己听不感兴趣的领导做长篇报告和专家做长篇讲座的收获。
所以,家长教育孩子的话要斟酌好再说。话少精炼,说到痛点重点,才能更容易进入孩子的内心深处,让孩子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