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宝宝好小气该怎么引导?

首先要指出的是,你的教育方法是完全错误的。你没有从孩子的身心发展出发,用合理的教育方式,只是从你个人的角度,发泄愤怒,用打骂来惩戒孩子,这样怎么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呢?

4岁的孩子本身就处于叛逆期,这时候对孩子的教育格外重要,对他性格的形成很关键。对于你的问题,我有几点建议:

一,抽一个安静的,你和孩子都有空的时间和他聊天,告诉孩子自己过去总是打他,是不对的,以后再也不打了,(要说到做到),教育孩子以后要听爸爸妈妈的话。

二,当孩子在闹的时候,不要管他,如果他总是闹个不停,把他放到一个周围安全的屋子里,半关上门,然后去做你自己的事情,不要让孩子感到你在关注他的举动。

三,家长不能一味的要求孩子听自己的话,看孩子是因为什么事情不听话,要做到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和孩子说话要相对温和一些,讲道理,以正面教育为主,尽量不要训斥,但也不要总哄他,那样解决不了问题,(特别当孩子大哭大闹的时候)

四,和老师沟通,让老师协助教育他。




家长有没有想过小孩子为什么会小气?

4岁的小孩儿,他的行为就是他内心的写照。简单来说,当他感到害怕的时候,他就会畏缩不前,当他感到高兴了之后,他就会手舞足道,而当他感到没有安全感的时候,他就会一直拉着妈妈的手,而当他感到东西不够用的时候,他就不会把它分给别人。而宝宝好小气,应该就是宝宝得到的东西从来都没有达到他的数量标准,所以当自己的东西还不够用时,他为什么会要分给别人呢?而当宝宝的东西一直不够用的时候,他的这种行为就会变成一种习惯,老婆就会变得很小气。

如果是在自然生活中纠正这种行为,那需要的时间太长太长,估计1~2年吧,而且这期间可能由于时间太长还会有反复,所以效果不会太如人意。所以我们可以用游戏的方法加快这个进程,尽快改变孩子的小气。

游戏内容是这样的:首先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比如说是妈妈,让妈妈准备足够数量的孩子爱吃的水果,然后把水果一个一个给孩子,每给孩子一个水果的时候,就问孩子能不能分给妈妈一个。可能当孩子有第1个第2个苹果的时候,孩子是不会分的,在孩子拿到第3个第4个苹果的时候还是可能不会分,所以妈妈继续给孩子水果,直到孩子愿意把水果分给妈妈一个。记住孩子愿意分水果的数量,这个数量就是孩子感到水果够吃的最低数量。然后开始第2次游戏,一次性给够孩子最低水果量,然后请求孩子分水果,因为第1次孩子在这个数量给妈妈分了水果,所以这一次孩子应该还是会分。这个时候妈妈一定要夸夸孩子,鼓励鼓励他。然后继续第3次游戏,还是分给孩子足够数量的水果,然后让孩子给自己给妈妈分。游戏内容就是这么简单,不停的给孩子足够量的水果,然后让孩子给妈妈分,然后妈妈给孩子鼓励和夸奖。当游戏玩多的时候,孩子就会把游戏中的行为影射到生活中去,就会把水果分给其他人并希望得到妈妈的夸奖,这个时候妈妈一定要夸孩子,不要吝啬。

当孩子发现现实中和游戏中的事情一模一样时,孩子就会发扬光大这种行为,不再那么小气。




不知道咨询的家长如何来判定宝宝小气?如果是因为不愿意分享食物,不愿意分享玩具而被判定为小气的话,那我想跟这位家长说,孩子有自己的物权意识这是他成长发育良好的一种表现。尊重并维护孩子的物权意识,对他长大以后的人格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如果是其他小区的情况,那最好有具体的事件再来分析会更准确。




分享这种美好品质,正常是在8岁左右才会出现的

像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孔融让梨是发生在孔融四岁的时候,而实际上如果让四岁的孩子主动做出这样的“分享”的行为,那一定是他认为这样的行为会给他带来比“大梨”更大的“好处”,比如大人的认可称赞等。而孔融长大以后的所做作为也跟“融四岁能让梨”里面的形象相去甚远。可见,违背人性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是不恰当的。

四岁的孩子正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高峰期,对于“我”和“我的”正是需要确认的时候。作为父母,我们要确认孩子的“物权”意识。如果是明确给孩子的东西,就要尊重孩子的分配权。

父母可以对买回来的零食做好分配,比如分成三份,每个人一份,爸爸妈妈就要把自己的那份吃掉。一边说让孩子分享,一边又不会真的吃掉分出来的零食,其实也是不尊重孩子呀。

讲个小故事,有邻居家的孩子来我家玩,一般老人都会拿出来玩具让孩子一起玩,但我儿子有的玩具就不让别人玩。我会在下次邀请小朋友来之前跟儿子说好,不想给小朋友玩的玩具要收好,不要拿出来,既然拿出来的就要让小朋友一起玩。后来我儿子跟他的小伙伴自己定了一个规则:在谁家里玩就要听谁的安排。这样他去别人家,小朋友不让动的玩具他也不会动了。

物权意识好的孩子,在2岁就可以培养。你只要说一句“这不是你的,是别人的,所以你不能动”,小朋友就不会要了。同理,我们也要维护好孩子自己的物权。跟他说“这是你的,所以你可以做决定”。相信这样长大的小朋友,成年以后也会更有主见,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陪着看些管理情绪的绘本,言传身教,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去提升一些自控能力。孩子的脾气大跟家长的脾气也是有关系的。孩子发脾气的时候,首先要去接纳他的情绪。然后在接纳的基础上去引导孩子,会使孩子更容易接受。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可以给他一段时间冷静一会儿,过后再去问他。




1、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造成。小气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是自我意识的本能体现。孩子对心目中一切物件常理解为是“我”的,从未感受到别人的需要。如“我的小床”、“我的玩具”、“我的……”。

2、父母自身行为的影响。如:邻居来借物品,父母怕东西被弄坏而表现出的故意搪塞,无意中成了孩子的反面的教材。

3、教育上的问题。同伴交往时,孩子看中了同伴的玩具却遭对方拒绝,因此当别的小伙伴向自己提出借玩具时也表现出小气行为,父母见后却不置可否,甚至给予一些口头上的鼓励,这样,孩子的小气行为便愈加严重。孩子将自己的玩具借给小同伴,或将自己的食品分给同伴后,得到的是家长的训斥,这会造成有意识地培养了孩子的小气行为。家长的无谓牺牲。如:好吃的菜先让孩子吃,好的水果先让孩子挑……这种无谓的牺牲在很大程度上滋长了孩子的自私心理,而一旦孩子出现小气行为后,家长往往不分析原因便找出一个相当流行的说法:“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要是有两三个孩子便知道分享了。”“长大就好了”。以此作为掩盖自己教育的失误。

如何对待孩子的小气行为?必须探究原因,“对症下药”。

1、以自我为中心造成的小气行为,家长不必担心,允许孩子有一个逐步改变的过程,等过了这一阶段,孩子的社会发展需求转强,他会要求同伴和团体接受他,自然开始有了借别人玩具玩或把玩具借给别人的欲念。家长应适时引导孩子去了解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帮助孩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束缚。

2、做孩子的楷模。邻里交往、同事往来时,家长应以自身无私的行为给孩子树立榜样,这样才能在孩子面前有说服力。

3、树立正确的教子观。要教育孩子做到:

(1)学习分享。这首先要从家庭中做起:家长不能过分溺爱子女,使其懂得好东西应该大家品尝,应具有尊敬长辈的美德。当家中来客人时,可有意识地让幼儿帮助“招待”客人,如拿糖果给大家吃或拿玩具请小客人玩等。其次,家长应多给孩子与同伴相处的机会,让他带着玩具和同伴交换着玩,增加其与同伴分享的经验。当孩子知道对方玩过以后会还给自己或是自己也有过玩他人玩具的体验时,自然会主动与他人分享并感到快乐的。

(2)学习赠与。可常常鼓励孩子把旧时的物品(玩具、衣物等)捐出来,因为他长大了,不再需要了。让他亲自把东西赠与邻家的弟弟、妹妹或捐给孤儿院的孩子们,也可在节日里,让孩子向同伴赠送礼物,从中体会愉悦的感受。另外,家长应正确地给孩子以适当的鼓励。家长如能在孩子有好玩具、好东西而懂得分享时给予及时的肯定、赞许,则孩子将会努力使自己逐渐改掉小气的毛病。




转自网络:

闺蜜来我家,说她快四岁的儿子很让她头疼。明明已经上幼儿园了,老师也在学校里引导孩子们分享,可只要周末出去玩,看见别的小朋友对他的玩具感兴趣,他就死死地护住不让看。闺蜜怎么引导都不行。于是,每次都只有闺蜜自己当儿子的玩伴。“这样下去可怎么行?这孩子怎么就是不愿意分享呢?”闺蜜一脸苦恼地问我。

其实,我家乐乐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但慢妈我觉得,如今都是家长对分享兴致勃勃,一个劲地鼓励孩子分享,可孩子一开始对分享根本没有概念。如果孩子总是显得“自私”,不爱分享,很可能是家长引导不当。

只说分享却不告诉孩子分享是什么意思

家长们扪心自问一下,你在跟孩子说分享时,有跟孩子解释过分享的意思吗?

乐乐三岁多时我给他买了一把水枪他非常喜欢,我跟他说过几天去外婆家带着水枪吧,他直摇头。我问他为什么不带,不想跟表哥表弟分享吗?他不吭,问得急了他说“我分享了就拿不回来了”。我这才知道,原来他把“分享”理解成“送给”了,难怪引导他分享总是时好时坏。他不喜欢的东西,分享得很痛快,一旦他喜欢的,就怎么都不愿分享。

后来我跟他好好解释了一下,说“分享”只是一块玩,并不是要把你的给别人,东西还是你的。当然如果你不愿意,也可以不分享。他一听表情明显轻松了,看来我只说“分享”却不解释,给了他很大压力。

不尊重孩子的物权意识,强迫分享

在孩子学会分享之前,先要保护好他的物权意识,即“这东西是我的”。两岁多的孩子表现得十分自私,看到的东西都要据为己有,不要怪孩子,那是他们到了物权意识期。只有物权意识被充分尊重,他们对自己的物品才有安全感,才会从心底里明白“这东西是我的,即使我给别人玩一会儿,他还是要给我”,这样他们才乐意分享。

不告知孩子分享的乐趣,反而以不分享来威胁孩子

有的家长在孩子不愿意让别人玩玩具时会大声斥责“都是因为你不愿意分享,看,现在没人跟你玩了吧!”

家长在引导孩子分享时,要告诉孩子分享的乐趣。一辆小车,一个人玩可能没什么意思,要是两个小朋友一起玩,可以有各种玩法,会更加有意思,自己也不孤单。等玩过之后,那个小朋友很开心,自己也很开心。开心是双份的,这就是分享的乐趣。这样跟孩子讲了之后,再结合例子跟孩子说一说,孩子慢慢明白了,就不会排斥分享了。

想要教宝宝学汉字的看过来~安利这款非常好用的识字软件【猫小帅学汉字】,将识字当做游戏,让宝宝轻轻松松学会汉字!




这个时候的小气正常,但是也该正向引导。

(1)尊重他的选择

孩子不愿意分享之类的,应该尊重他,不要数落她,更不要一直强调这个行为。他该有她自己的所属权,说明她分清楚这是我的了。

(2)以身作则

在家吃东西的时候,父母可以相互分享,然后引导孩子分享,孩子分享后,要给予肯定和赞赏。

(3)绘本引导

找些他可以理解的简单绘本,让她慢慢明白。




年龄小的孩子对物权概念还没有形成,也就无法懂得分享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被强行要求分享,也不能体会到分享究竟意味着什么。因此,分享的前提是尊重孩子的物权。孩子只有完全拥有一件物品的所有权,才会发展出分享的行为。

分享,是自发自愿的。如果没有这个前提,鼓励分享就变成了灌输强迫。如果父母为了强调分享,就随意处置孩子的玩具或者零食,那孩子就只能不断通过抗拒来维护自己的东西。

一个没有能力捍卫自己物权的孩子,也不会有真正的分享之心,即便他这样做了,也只是为了符合大人的评判标准。只是“分”了,而没有“享”。因此,允许孩子拒绝也是一种尊重。

同样,对于谦让也是如此。我们总喜欢强调大孩子要让着弟弟妹妹,但这是成年人之间的社会要求。孩子之间都是平等的,不存在谁该让着谁。年龄大不是强迫他吃亏的理由,年龄小也不应该成为被纵容的借口。

一个孩子只有感受到关爱、尊重,和周围人的善意,才会愿意将爱传递出去,也才会真正自发的分享、谦让、照顾幼小。




请题主不要随意将负面评价标签贴在孩子身上。3-4岁的孩子,正是萌发“自我意识”“物权意识”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需要学会的是如何界定哪些属于自己的物品,哪些属于他人的物品,同时还需要学习属于自己的物品该如何支配,怎么拒绝别人。这阶段要学习的不是“分享”。

这阶段对孩子十分重要!一个人只有明确知道哪些属于自己,他才有能力发自内心的分享。这阶段如果有父母说:你有这么多玩具,拿一个送小朋友有什么关系?//借小朋友玩一下有什么关系?对于孩子这些玩具的重要程度不亚于成年人眼里的房子与钻戒。试想一下,如果有人对你说:你有这么多套房子//这么多钻戒,借我一套//一个或送一套//个给我又怎么样?你肯定会暴怒,恨不得扇对方耳光。

孩子就是这种感受,内心有无数草泥马奔腾而过。

所以,不要强迫孩子分享。相反,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哪些是属于他的物品,这些物品不经他的允许,没有人可以触碰。而属于你们的物品,他也需要经过你们同意才能触碰。如果他特别喜欢,可以提出请求,但对方可以拒绝。被拒绝是很正常的,他如果很难过可以哭,只是得哭着接受这样的结果。这就是规则。

当孩子被这样尊重,他也将学会这样尊重他人。对于很多人来说,特别是老一辈,很难守住界限。所以需要不断学习与实践。这对孩子后续学习规则又很重要的影响。

至于分享,往往会在孩子获得足够的关心与尊重,以及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发生。比如,妈妈切了一盘水果,让孩子端出来跟家人一起吃,并且告诉孩子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是大家的。如果不够还可以再切。那么孩子就会慢慢学会如何分享。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亲所讲的孩子是慢慢培养的,说什么都不行,是因为他的自我意识很强烈,不愿意接受不顺从自己的地方。慢慢来,耐心些。在幼儿园老师的教导下会接受!




4-5岁的孩子已经有了物品的归属意识。而这个阶段父母要明白一个道理,很少有人会把所有东西全部分享给他人,在每个人心底,一定有一些只属于自己的东西。从孩子不那么在乎的东西开始进行引导。

只有家长保持冷静,孩子才能更快学会分享。

家长不要因为丢面子而大动肝火,孩子还在学习的过程。刚开始孩子不愿意与他人分享是非常正常的,他只是非常在乎这个物品或者是玩意正浓。深呼吸几次,心平气和的走到孩子身边。

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重复孩子当下遇到的问题。

例如:“小A正在玩娃娃家,你扮演的角色是妈妈,正准备给小宝宝做午饭,所以你现在不想把厨房让给小B;而小B你也想用厨房给自己准备些吃的,所以你们因为使用厨房的问题发成了争吵,对吗?现在,我们要想想办法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家长要注意

即使孩子不分享,也不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评价和指责,这样不但不会改变孩子不分享的行为,反而更容易激化问题。

合适的时机可以教给孩子正确拒绝别人的方法

“我还要玩一会/我玩得正开心,你等一会再玩吧”。

孩子分享需要一个反复练习的过程,即使当下不分享,也不代表孩子未来不会分享。我们可以从家人间开始练习,一起轮流吃一个好吃的,一家人轮流玩一个游戏……然后发展到邻里间。从大人自身做起,到孩子参与其中,慢慢的孩子会有一个明显的转变。




原始地址:/rebang/66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