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书和读书有什么不同?

记得家里老一辈的人都爱说念书,每次去上学,奶奶爷爷的总是叮嘱我要好好念书。其实,在他们那辈人的意识里“念书”就是识字。可如今“读书”不一样了,读书一个“读”字大有学问,它需要你在念字的同时还要领悟语言的要义,明白句子的意思,体会书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所以,我觉得念书和读书还是有区别的,希望我们都做读书人,不要做念书人。


念书可以不用心,但分两种情况:一种,照本宣科完全不用心;一种,深谙其理了然于心。读书比念书更具备当事人的主动性,念书的被动成分比较大。以上仅是对念书和读书的字面理解。


念书和读书各有各的优点!念书有半斤!读书就有八两!互相取长补短!才是念书与读书的重要意义!有一句话叫做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嘛!所以它们是一体的!


从字面望文生义,念书,用心去领悟知识,学经致世,立足时代,创造财富。读书,书声朗朗,谈笑间论道天下,论学问,做事业,经商从政,修身立世。貌似两者区别不大。

但细细分析,念书似乎和念经一样,不为功利而学,只求品德修身而行。在这里了解和学习知识为了探索世界,通晓古今,感悟人生真谛,体验生命极致。无为而为,是佛道所追求的悟性智慧!这里的学经致世,创造财富,是指创造让世人立足天地,洗心革面的精神财富。

而读书似乎和论战一样,舌枪唇剑,学知识为功名利禄为生存而勇猛精进,类似于职业教育,读书为立足时代,为生存而学习一技之长,为求仕途,或一师之长立足社会。所有读书的目的为立足社会服务生活。这和儒家社会道德准则很切合。读书就是读孔孟之道的圣贤书,在仁义礼智信的纲常之上建功立业,求得功名利禄。

所以读书比念书更为急功近利,目的性强。念书只求心安理得,感悟宇宙生命的过程,似乎不闻人间烟火,享受精神体验的内在悦动。甘于清贫物质,简朴生活,悟大道于小生活,安静乐道,宁静致远。而读书则不必去体验求知探索的过程,只为了立竿见影的目的结果,谋权求富,升官发财!所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路途充满阴谋险道,血腥暴力。

所以智高者求道,安身立命于道,以仁义行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智若愚,内圣而外王!

其实,我们读书很有限,而囿于功名利禄而无法抵达圣域。而心心念念于天地之间无字天书。我们的境界更高一维,与宇宙天地为伍。以谋万世之才理今世纷繁之事,别有一番别致风景!


记得烽火戏诸侯在小说《雪中悍刀行》中有段话,大体意识是

现代的世道很有意思,人人皆是读书人,一年读过的书,可能是以前儒圣翻过一辈子的书都要多;但很可惜,现在的读书人不算真正的读书人了,只算翻书人;

所读之书,也非圣贤书了,更不会见贤思齐,所谓的将心比心,变了味道,很多人自己不愿做英雄,便认为世上无英雄,将别人的抛头颅洒热血视为傻瓜,将先烈的慷慨赴死转瞬忘却……

在人人都是“读书人”的今天,商贾戏子在老百姓眼中,会比朝堂上的黄紫公卿还要引人瞩目;有钱有权,在“读书人”眼中,远比明德尊礼要重要。在今天,人人都是“读书人”,但却都不是读书人,重利而轻名,所以很难再有真正意义上的『帝师』了。

念书和读书的区别,就是翻书人和读书人的区别。上古圣贤造字,字字都有灵心灵性,字字都含有千言万语,字字都有微言大义,可成浩然气,能压鬼魅魍魉。传言“青州城俗名卧牛城,以其行似也;府官有边姓者,至则城必坍损(因为牛最怕最怕鞭(边)子)”。清朝甘州城外有塔依城,其名镇风,后撤之,日多大风。说着两个传言,不是推崇神鬼之说,而是严明文字的力量。以现在的话说,就是文化建设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念书,只是识字,可以看书,看报,看小说,写书,写信,写文章,赚钱赚名赚地位,但只是个翻书人,无法化文字中的微言大义成为自己的内在涵养,念再多的书,赚再多的钱,也都是一时的,很难是万世。即便以后能够留名青史,也会沦落为谈资。

读书,与念书不同,贵在吸取书中的营养,化为己身,可以写不出锦绣华章,可以成不了庙堂重臣,也不能富甲一方,甚至终其一生,也只是读了一本书,但是其一言一行,足以为万世法。


哈哈,看到这个标题有点圈起来考的感觉。如果非要厘清,真的要咬文嚼字。我的理解念书是必修课,带有一定程度的强迫性,必须得念。读书是指阅读,是出于心甘情愿的那一种。念书到学校念,读书就不一定在学校读了。

在我们国家有很多地方,口语称呼,念书与读书的意义是一样。记得小时侯上学时,二种叫法都没问题,路上见到熟人打个招呼,用你去念书或你去读书,意思并无区别。

当离开校园踏入社会工作后,语句的表达就有所差异了。念书是学了多少知识,而读书就不再受规限,可读可不读,纯粹是个人意愿,这是两者之间的不同。

每每在空余时间阅读,大多数人以“我喜欢读书”作为一种爱好,但不会再以“我喜欢念书”作表达。前一句是现代式,后一句是过去式。再比如;我去图书馆读书,就不能说;我去图书馆念书,语法上,因环境不一而产生了本质的变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论字与标点符号,或是一条句子,不同的“语气”所表达意思就不一样,那么,念书与读书,在特定的氛围里,当然,也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因此就出现了既同既不同的现象。


原始地址:/redian/11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