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期望孩子说了就听,其实是希望孩子服从自己。
听话应该有两个含义:你听我的,我听你的。
往往彼此倾听得出的结果执行力更好。
“我以前凶吧,态度不好,他不听我理解,可是现在我好好说了,他还是不听。”这是家长困惑的地方。
常常家长会走进一个误区,是什么呢?
如果我放下身段,跟你好好说,那么一定能到达我的目的:“让你好好听我的话。”
家长的目的就是要:你听我的。
这个想法有个根本性的问题:没有把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上。
想想看配偶间如果这么要求对方:你要听我的,显然会有矛盾,那么放在孩子身上也一定迟早会出现矛盾,且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矛盾会增大或激化。
孩子不听话的原因有哪些?我们一起来看看
(1)孩子的想法和大人的期望不一致
比如在睡觉和吃饭这件事上,大人的期望是,我一叫,你就得赶紧行动,说吃饭了,你就要赶紧把玩具放下,去洗手;说睡觉了,你就得收拾好玩具,赶紧上床躺下;
那么孩子的想法呢?我还没玩够呢,等我玩够了再说啊
所以家长的期望和现实就存在差距了,所以矛盾就出来了。
大人的感受就是,我的孩子不听话
(2)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一而再而三地尝试
比如说,商场里面亮晶晶的商品,可能昂贵,也可能是易碎的;但是孩子对商品的价格和材质没有概念,他对自己的能力认知不足,他也没有办法以预判形式是什么样。他没有我们大人的社会概念,比如说碰坏了要赔,赔还要不少钱,而且这个钱赔出去没有回报,是冤枉钱,这些孩子统统没有概念;即使家长跟他说:“不要碰哦,坏了妈妈要陪的”这样的话,他也只是听,对他来说,不能理解是什么意思。但是商品呈现出来的漂亮的样子或者功能在实际地吸引他,让他去一探究竟,所以他没法听大人的“离得远远的”
给大人的感受就是,这孩子越说越做,不听话
(3)这是孩子一个个性化过程,对说“不”的产生的力量很享受
有的时候孩子说“不”或者反抗家长的时候,家长的激烈反应,让孩子体会到“不”这个词真的很有力量,那么大的孩子很享受这样的力量感。
比如说今天是规定的穿校服上学的日子,孩子说“我不想穿校服”。家长就着急了,“今天是规定要穿校服的,你不穿校服,你穿什么?其他小朋友都穿,你不穿?”家长就哒哒哒,一顿讲道理,目的是要说服孩子,给孩子的感觉就是被大人控制了,也感觉到我只要说“不”,就能把大人搞得鸡飞狗跳,这个很有意思,所以他会常常来刺探一下大人
给大人的感受是,这孩子怎么就说不听呢,真不听话
(4)孩子对“不要”的理解和大人不一样
比如说,过马路,大人认为过马路就是快步走,谨慎前行,注意前后左右的行人啊,拐弯的车辆啊,总而言之要小心地尽快走到安全的地方
孩子听到大人说过马路不要跑,他拉着你的手,一蹦一跳,因为红灯变绿了,大家伙一快往前走的人流很让人兴奋啊,我是其中一个很让人开心啊,刚才停着等,现在齐步走,这个很让人激动啊,所以他的动作完全表现出他的感受和心情,他没法理解那些个危险和紧张。
那么大人的感受是:这孩子真是越是危险,他就越做危险动作,真是不会听话的熊孩子
(5)大人不倾听孩子
有没有过这样的情形,孩子说:“妈妈,快快,快看我”,他可能把你的大衣服披在身上了觉得很好玩,他可能把枕头、玩具或者水桶顶上头上了,他想要跟你分享他的创意,通常家长们没有感受到危险,或者正在忙着的时候,都是很敷衍地看一眼,“哦,看到了”或者很不耐烦“唉呀,正忙着呢,没看到吗”于是这样的反应也给孩子做了个榜样,他也学到了,下一次,他也会这样对待大人叫他比如吃饭啦,睡觉啦
这个时候家长忘记了自己曾经做过的示范,他只感受到当下孩子的行为:怎么叫都不听,真是不听话哦。
那么解决方案是什么呢?
(1)审视自己的行为
每次孩子来找我们的时候,你觉察一下自己的行为,你有没有在认真地听孩子说话,你有没有敷衍孩子,有没有给孩子做“不听话”的榜样?
这个可以观察一下自己或者你的配偶或者家人,当孩子叫你们或者跟你们说什么事的时候,你的回应方式是什么,记录下来
然后从现在开始,可以很认真地回应孩子的每一次呼叫,即使你手里正忙,正在炒菜,也可以把火先关掉,然后蹲下来,看看孩子是什么事情,如果是需要花很长时间的,可以跟孩子说:“我听到你叫我啦,我现在正在炒菜,吃完饭我们一起玩,好吗?”或者你们可以约个时间,每天一个固定的时间一起交流的,让孩子把要跟你做的事放到那个时间去,这个固定时间称之为特殊时光。
(2)给孩子权力和选择
比如孩子今天要穿一条纱裙子上学,可是天很冷;可以让孩子先穿上衫裙子在门口试一试,让她自己决定要不要穿;可以这么说:“今天天气比较冷,妈妈打算要穿绒的衣服。你如果要穿纱裙子的话,可能会冷,也可能不会冷;或者你可以先穿了在楼下走一走,再来决定穿不穿,好吗?”
当然也可以根据裙子的厚薄和大小,给孩子有限的选择:“你打算在裙子里穿保暖衣还是穿外套呢,这个由你决定”——当然我们说这个有限选择给出的选项是大人能接受的,就比方刚才那个例子,不管是穿保暖衣还是穿外套,大人都可以接受,就可以给出来做为选项,大人不能接受的,就不做为选项来提供。
(3)倾听,进入孩子的内心
比如孩子一定要去看看那个电饭煲,可以抱着他在安全的范围内,去看一看你是怎样把米和水放进去的,是怎样按键的,或者也可以抓住他的手指,让他按正确的键。让他体会参与的快乐
等饭好的时候,可以邀请孩子一起去开一下锅盖,在安全的距离体会一下那个热度,孩子体验过了之后不会轻易去碰热气腾腾的东西。
或者是孩子睡觉前怎么也舍不得玩具,还想玩,可以跟他说:“嗯,这些玩具都很有意思,你一定想要玩到不想再玩为止,现在是睡觉时间,是你自己收玩具还是妈妈和你一起收?”用共情的方法去理解孩子,让他觉得被关注到。
(4)运用幽默
比如说洗了澡,不及时穿衣服,可以先用被子把孩子先围起来,孩子通常很喜欢不一样的处理方式,他会很享受光鲁鲁在被子里的感觉。这个时候你还可以跟孩子玩游戏,拿着他的衣服说:“啧,这件衣服是谁的呢?他找不到他的主人了,是椅子的吧?........”
(5)尊重孩子,留出时间
通常我们说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不让孩子受打扰,就是在他看书,玩玩具的时候不让他在那个场景中被打断。如果刚好到吃饭时间了,怎么办呢?提前一点知会孩子,让孩子有一个心理预期,不要让他立刻放下手里的工作。
可以这样说:“我们马上就要吃饭了,你需要多长时间可以过来?”
也可以说:“还有五分钟就要吃饭啦,你可以准备一下吗?需不需要小闹钟提醒你?”如果孩子同意,那么按个小闹钟,孩子可以听到闹铃响之后按计划行事。
很多家长不懂得如何跟孩子说话、聊天,无法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首先可以尝试先从“别人谈起”,这可以是一个很好的聊天方法,从“别人谈起”是一个很好的聊天方法.在聊天过程中,我们就能窥见他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对同学的行为有什么样的看法,然后了解孩子在我们看不见的时候,是用什么样的身心状态去处事.
保持中立的语调、同理感受他的感受,往往可以让你知道孩子更多的想法,了解他的需求,进而帮助他解决困境。
家长对孩子每时每刻的了解、欣赏、赞美、鼓励会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切记:赞美鼓励使孩子进步,批评抱怨使孩子落后。
个人观点如下
孩子毕竟是孩子!首先让他感受爱!让他知道你是爱他的!爱其实就是陪伴!多陪伴他多关心他!其次就是讲道理!让他认识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道理!我个人认为孩子是要从小抓起!他一出生是一张白纸!出生以后他的每一个第一次都会影响他的以后对事物的判断!你纵容他一次错误他会认为是正确的!所以不要以孩子还小不懂事这个理由来纵然他!其实他什么都懂!
跟孩子说话,孩子根本不听,父母要反思几个问题:
1、是不是父母的训斥太多了,孩子自动屏蔽了?
2、是不是父母说话的方式孩子不愿意接受,所以不听?
3、是不是孩子给父母说话的时候,父母也不专心?
如果存在上述三种问题,父母要有针对性的解决,才能让孩子愿意听。同时还可以用一些小方法,比如父母说孩子不听,那么在孩子有要求的时候也故意不听,然后让他谈谈自己的感受,让他感同身受。孩子在叛逆期,可以正话反说,比如”千万不要把盘子里的菜吃完哦“孩子于是就吃完了。
人都是要听好听的话,你可以用表扬的方式让他听你的话,这样他容易改变,我家的小孩就是这样改变过来的。之前都是打的,后来看不行,我们就表扬他,这样他自己慢慢的就自己改变过来了。
孩子不听劝,开车让孩子做后面,不愿意,还要坐在副驾使,怎么说都不听爸妈怎么办?
其实,题主一开始便错了,这里先批评下。为啥?因为开车带孩子出门,一定要安装儿童汽车安全座椅,万一发生意外,才不至于无所保护。就像前几天的天津大悦城发生的悲惨事故一样,意外发生谁都无法预料。
我们经常可以在网上看到许多车祸事故因为没有安装儿童安全座椅而导致儿童死亡或重伤。也有看到家长因为使用儿童安全座椅使孩子性命无虞。
这是不久前发生在杭州钱江新城的一起交通事故,车子被撞成底朝天,幸亏孩子坐了安全座椅才毫发未损。假若这位5岁的孩子没有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后果可想而知。
再来说说,孩子为啥不听劝:
那是因为,小孩子的判断一切的标准非黑即白。这种思维方式一直会持续到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前。我经常会发现,孩子看电影、动画片时,总会指着剧中的角色问:这是好人还是坏人?可是很多电视里的人物角色,并没有明显的好坏分际。于是就告诉他,这个人说不上好,也算不上坏。他显然对这个回答很不满意。没过多一会儿,儿子又开始问:那现在,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于是,换了个方式,很干脆地告诉他:这是好人。他这才满意了。对孩子来说,他们完全无法理解,这个世界可以有东西既好又坏,既不好又不坏的。要么是好的,要么是坏的;要么是黑的,要么是白的,这就是孩子们的逻辑,源于他们这个时候惯于单行线的思维模式。
所以,能够用黑白的方式去跟孩子说的东西,就用黑白去说。不能的,就不说。如此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明确的是非观。
叛逆期的孩子尤其不爱听废话
此时,孩子正处于叛逆期。叛逆期并不是说孩子就是在胡闹。孩子有孩子的坚持。只有在他们发现自己无法引起父母的注意时,才会变得比较固执。
尽量少说:“我们现在出门好不好?”,“你把鞋子穿上好不好”之类的话,因为这样的句子多只会得到孩子挑衅的、否定的回答。此时,父母说话的原则:少说不,多说可以选择的东西,不要和孩子废话。比如,不要反复啰嗦说:“你不能把鞋子放在这里那里”,“你别把鞋子放在床上!”合适的说法是:“你可以把鞋子放在床边,也可以放在鞋架上。”
要少进行道德说教
成人世界的道德标准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并不适用,此时孩子犯错误也并不能上升到道德层面。如果父母拿成人标准去要求孩子,必然会引来亲子之间的又一场战争。
凡事先关注孩子的情绪,因为孩子的所有情绪都是合理的
孩子是靠着皮肤和心灵的微妙的感觉在认识这个世界。孩子所有的情感和情绪,不管再离谱,再不可思议,都是合理且合法的,都应该得到尊重。父母必须要接受这样的孩子,而不是嘲笑、冷漠或者粗暴阻拦。
所以,如果孩子做出了破坏性行为,父母就必须介入,通过规则设立以及恰当引导,帮助孩子通过其他方式去发泄自己的坏情绪。
研究数据表明,除了少一部分孩子(大概10%)由于天生的气质类型,会比较难养,脾气会比较暴躁,40%的孩子其实都属于易养型,剩余为中间部分。更多时候是父母自己脾气不好,缺乏方法,却还反过来觉得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期待有差距,不是自己想要的孩子。父母首先没有接纳自己的孩子,干脆把自己的耳朵对孩子“关闭”掉,就更加谈不上良好沟通。
3岁之后,就可以耐心和他沟通了
孩子3岁之后开始共情,能够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我的有可能不一样,这就给了他们理由要去和人沟通。而且,3岁以后,孩子可以听懂大人的话,也有能力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因此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呵护孩子社会化的最初尝试。
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父母们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机会跟孩子沟通。别看孩子小,一岁以内的孩子就已经有各种情绪了;一岁多的孩子就已经懂得“记仇”;两三岁的孩子开始“撒谎”,甚至还会有很强的自尊心。
所以,不要把孩子当成人一样去看待。沟通的前提,一定是尊重。
你也不要每次都是这样任他不听,一样事情做久了,他根本不理的,不是我主张暴力,但是偶尔还得出动一次,让宝宝知道不听话是要打的。我们家宝宝我就会告诉他,如果我跟他说话他不听,等下他找我我也不理。试过几次,他会有改善。
打小孩子是不应该,我家外孙7岁,从没打过,有时不听话给他冷处理,让他安静坐着,几分钟后再过去跟他聊聊天,让他说出心里话,不管对错仔细叫他说,然后再分折给他听,完了之后跟他说,你很棒,相信你是个好孩子,每天都要叫他说,我行,我棒,要加油,我爱你,效果很好!
很多家长都遇到过类似难题:
你越吼,孩子越不听!
怎样避免类似问题出现,听我慢慢道来。
1岁以内最好管,照顾孩子的健康就好了。孩子慢慢长大,自我意识萌生,与家长间无休无止的拉锯战就开始上演了。
“我家孩子拿我说话当放屁,好好说都不听,非要付诸武力,真是把我气得半死,有时候我觉得他才是爹。”
有时候,你着急地不停催,他却还在慢吞吞;你让他自己收拾玩具,半个小时过后,一堆玩具还在地上;让他在家不要玩大的电动玩具车,非要玩撞坏家具;兄弟俩玩耍,玩具分享,可却总是抢弟弟的玩具……”
为什么你为了孩子好,说的是对的,说到口干舌燥,孩子还是不听呢?
1你总唠叨,削弱了话语力量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超限效应,关于它的解释是这样的: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说白点,就是:“要想说出的话有力量,就别唠叨”。
为什么孩子到了幼儿园里都服服帖帖?因为老师的指令干脆坚决,从不拖泥带水。越是冗长、繁琐的指令,越没有执行力。
同样是批评孩子没洗手就吃饭,一种方式是:你看看,一点记性也没有!上次就跟你说不洗手不能吃饭,你还吃!不知道这样很不卫生吗?一点都不知道讲卫生吗?你这样很多细菌会跑到肚子里去,你知道吗?
另一种方式是:5分钟后,你要洗好手然后坐到饭桌前来吃饭!要不然这一周都不许看电视。
对比一下,那种方式效果好呢?
2你总威胁,说狠话又做不到
面对固执不听话的孩子,用“狠话”威胁他们,这事儿我相信很多父母都是轻车熟路:“再不走,就把你一个人扔在这里”、“再这么疯跑,以后再也不带你出门”、“再敢顶嘴就把你的屁股打烂”……
“狠话”一飙出,孩子立刻就有所收敛,比我们blablabla的劝说半个小时都“有效”。
但是,这个“大招”有“后遗症”。使用的越频繁,失效的也就越快。就好比「狼来了」的故事,一次两次能行,用多了就丧失威信。
当我们第一次威胁孩子的时候,孩子确实很害怕,会表现得很老实、很听话。可是次数多了之后,孩子就会习惯,就会对你的威胁毫不在乎。
3你总批评,自己也没做到
孩子犯错,不采取暴力解决,而是耐心的努力沟通;孩子不讲卫生,先从自己做起,每天将房间打扫的干干净净;孩子不爱看书,每天坚持大量阅读,努力营造学习氛围……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去帮助孩子改变,鼓励孩子改变。
有句话说的很好,三等父母用拳头管孩子,二等父母用嘴巴管孩子,一等父母用行为管孩子。身教重于言传,你要做孩子最真实最亲密的榜样!
作为父母,想要让孩子听得进你的话,就得耐下性子,寻求有效的切入点和表达方式。养孩子是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越急越没有效果。越吼孩子,孩子就越不听话。
一要不打扰孩子。家长要知道该何时叫孩子,要细心观察孩子在做什么,尽量在孩子活动间隙时和他沟通。
二要想办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停下手里的事情,看着你,这时再和他讲。否则,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事情中,真的会没听见你的话。
三要少唠叨。家长平时少说,有重要情况,谈一次话,完整透彻地讲清楚,不要把一句话反复重复。
四指令要具体。给孩子的指令,必须让他知道你希望他具体做什么,比如,不说“你应该整洁一些”,而说:“现在把自己的桌面收拾一下,然后我们好做手工。”
五指令不带负面情绪。指令不要是抱怨、指责,不带负面情绪。当一个人发现自己是在被别人指责批评时,他一定更加不会愿意去听从;因为他的心理能量此刻都用在“防御”你的“攻击”上了。
六让孩子学会复述你给孩子的指令。有时,给孩子指令后,需要让他复述一遍,以确认他真的听到并理解。有时孩子没有按照大人的要求做,并非他成心在抵抗,只是因为他年龄小,听知觉能力还比较弱;他的大脑还不能很好地加工处理听到的信息,就是说,他的确“听”到这些声音了,但他的大脑并未真的理解并记住你的具体指令。
七要耐心等待反馈。下指令后,给孩子一些时间。很多家长的做法是,看到孩子没有即刻反应,马上发出第二道令箭,然后一道紧似一道,火力迅速升级,不一会儿就硝烟弥漫。
八要教孩子换位思考。必要时,和孩子讨论:当你喊妈妈时,如果妈妈不回应,你是什么感觉?当你喊小朋友时,如果对方没搭理你,你怎么想?当你有问题喊老师时,如果老师没反应,你觉得怎样?
九要尽量把事情交给孩子自己管理。当你喊不动孩子时,要反思,是否对孩子指令过多、控制过多。如果我们能给孩子自主权和空间,鼓励他自己判断、自己选择、自己决定,把属于他的事情交给他,只在真的需要你的意见和提醒时才出现,那么,你的意见和提醒,将会得到更多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