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待“人之初性本善”与“反社会人格”?

我觉得人性是需要滋养的,就像一颗植物,你好好养育它,给足充足的阳光水分,肥料,它就长的好!

人也一样,所谓安全感,爱,这些就是人的心理营养,如果养育者给足孩子这一切,孩子就会内心强大,自信,如果你从小虐待他,打他,他就觉得周边都是坏人,为了逃避痛苦,内心逐渐扭曲,就是一个既可恨又可怜的人!


首先“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是孔子对人性的认识,认为人生下来本是善良的。然而荀子否认这一点,认为人性本恶。但是他们有共同之处,就是跟后天受到的教育有关系。然而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也认同了这一点,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管人性本是善还是恶,都离不开后天的教育。

人在刚出生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是随着每个人的生长环境的影响,导致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其中“初”的意思指的是刚出生的婴儿,人生命的起点。

“善”的意思是品质好,心地善良。

“人之初性本善”真正含义在于人的向善之心,人有向善的欲望,人性的趋势永远都是向善的。

其次“反社会人格”

有一种“反社会人格”,因为身体的基因和成长环境所决定他的心里本质是好是坏。俗话说的好呀,你永远不要试图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说的就是做人做事太极端,性格要强,损人利己,说教不通的这种人。

“反社会人格”是一种犯罪型人格障碍,它的特征主要是爆发情绪、冲动的行为、对社会及他人带有仇视、缺乏同情心、完全没有悔改之心和完全不负责任的行为。

在中国,“反社会人格”的人犯了罪,按照罪行的轻重判刑,关个几年就放出来了。但是在西方国家,是按照人格定罪,所以“反社会人格”一旦犯了罪,就别再想出来害人了。

有些“反社会人格”在犯罪时,是没有感觉到负罪感的,内心还是快乐的。说些鸡汤文字,然而这些并不能让那些人改邪归正。每个人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因为每个人的基因、生长环境,导致他们做一些极端的、丧失道德的事。

每个人内心本事善良的,但是不要把每个人都想的跟自己一样善良。


谢邀。首先,人之初性本善我比较赞同的一种形象说法是每个人生下来,她(他)都是一张白纸。这也就说明了,你后来的性格或者说是任何的改变并不是娘胎里带来的,而是后天的环境,经历等等因素造成的。这就与一张白纸,你画了什么,他就成为了什么有异曲同工之妙。至于“反社会人格”,我的第一理解就是那种愤世嫉俗,唯恐天下不乱的人身上的一种表现。他总想制造一些具有破坏性质的恶劣事件,或者说以别人的痛苦为乐。这种人生下来他都是很纯净的。造成这种结果的是后天的环境,教育,经历等。这是我的片面理解。谢谢。


人之初性本善,我的理解是,每个人,刚出生的正常婴儿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就好像,一杯纯净水一样

随着年岁增长,时间推移,环境的沁染,这些婴儿会区别越来越大

如今的社会,我认为,是一个极度市侩,烂俗的社会,所谓的现实居然就是金钱至上,丢掉了本性,人本善良,奈何为贼,为金钱,变得陌生,,都是后来慢慢就影响了

早就说这个反…

我觉得,把它比做星火,如果不扼杀这种反社会人格

周边的人,会造成极度不良的影响

这团不良的火星,不去压制,就会燎原之势,学坏容易学好难

反社会人格,更不应该是什么新颖的代名词

是动乱,暴乱,战乱,祸患的代名词

所有的事情,只有正面积极的,才会欣欣向荣

消极阴暗,不符合大局趋势的,必将自取灭亡

能盯着看十秒,算我输


有些人天生就恶,有些人天生就善,有些人能够从善转恶,但是从恶转善,其实并不十分容易。

1.性善论。

“人之初性本善”出自《三字经》,来源于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把食色和仁义都看作先天的人性,这是不合理的。并不是所有人都天性善良仁义。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实际上,有些人却没有羞耻心,没有恻隐之心,犹如冷血动物。

2.性恶论

荀子则认为“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至于仁义,则是后天习得的。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是对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类型。患病率在发达的国家为4.3-9.4%。

3.反社会人格的表现

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往往异常的沉着冷静,处变不惊,说谎时脸不红心不跳,丧失羞耻感、同情心与恐惧感,只要他们想,他们就可以不择手段、损人利己的达到目的。

反社会人格者对恋爱漫不经心,但是反而更容易操纵爱上自己的人,因为他们不会在乎对方的感受,却能敏锐的观察到对方细微的心理变化,他们懂得利用人性的弱点,去获取各种利益,包括情感。

反社会人格者较难受到情感或者情绪的影响,因此,他们可以是冷酷的杀手,也可以是股市冷静的操盘手,他们可能看起来非常迷人,非常与众不同,但他们能够杀人于无形,不只是杀人的肉体于无形,还可能是杀人的心理于无形。

尾声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即使是婴儿,也有天然的好坏之分,一个天性恶的婴儿,他的恶究竟是来自于父母的遗传,还是胎教,目前尚且不得而知,只能说,有些人天性本善,有些人天性本恶,如是而已。


首先,无所谓的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看法,我的看法是:人之初,性无能。也就是说,人之初,就如一张白纸一般,没有所谓的善恶之分。之所以后来成为善还是恶,皆因为后天习得。

其次,关于“反社会人格”,是一种无情型人格,这是一种病态心理,以危害社会为荣,患病率在发达的国家为4.3-9.4%。他们对人有高度的攻击性,毫无羞耻感,无法适应社会,行为不预计后果。对反社会人格,必须防范他们对社会的危害,建议关起来,再进进药物治疗。


原始地址:/wenhua/14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