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迎合,只为了能让他人开心,这种原生家庭的自卑感你们有过吗?

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福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这样自已会觉得很压抑,处处小心谨慎,为了迎合别人,经常违背自己的真实想法就如同戴上了面具,时间一长,就再也摘不下来了。


从我记事起到现在就处处迎合家里人,我想这就是我的性格吧,我怕家里人为了一件小事起吵所以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心里在不舒服我也放心里很少说。


我没有这种体会。

这种原生态家庭,估计是父母对孩子有偏心,有个别的孩子,自打出生开始,父亲或者母亲就不喜欢他(她),其实父母这样对孩子,是非常不公平的。


迎合他人,为了能让他人开心,这个事情应该两方面来看:

第1种情况:如果迎合他人,他人开心了,自己也是开心的,自己心里面并没有委屈、压抑、痛苦的感觉。我觉得这种做法不失为人生的一种大智慧。这是一种换位思考,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好习惯。没有必要把这个归于自卑的行列。

第2种情况是:你迎合了他人,他人高兴了,自己却是委屈的、痛苦的、压抑的。那么这种关系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你是在曲意迎逢,讨好他人。这可能与原生家庭里边的自卑有关系。这可能与你原生家庭当中,你长期处在一个比较卑微的角色当中,长期的迎逢讨好他人有关系。

如果是这样的话,你的童年甚至幼年并没有活成更好的自己,成人之后你足够有成长的有力量了,让自己活出自己最好的姿态,一切就OK了。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明白一点:不卑不亢,才能做出最好的自己。


与其一味迎合他人不如让自己活得开心点。人生短短,什么都要在意,那还有什么意思呢。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别管他人怎么说,自己怎么开心怎么过


首先在答之前要明确一点

原生家庭对你成长的影响很大,但不能所有锅都要原生家庭背

“处处迎合,只为了能让他人开心”这种性格本质是一种低自尊人格

自尊是什么?从心理学研究上看,他是你成长过程中接受的称赞和贬损的比,简单来说,是你对称赞还是贬损的预期。

遇见一个人的时候或者在做一件事到时候,看你更偏向于夸奖还是谩骂

在原生家庭中我们是不是有这几种场景

父母很少夸奖自己,就算自己表现很好,考试考了很高的分数,父母只是来一句“下次继续保持”一但考的不好,就会有铺天而来的批评。我们从小都被教育着“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却往往忽视了“骄傲”的力量

会拿自己的成就进行向上比较,也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不管自己怎么的努力,总会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来碾压着你的努力成果。长此以往,就会给自己的失败自我设限,我做不好就是因为我能力不足,没本事。

自己的意愿得不到尊重,替自己做决定。小到过年给亲戚表演节目,大到自己的高考志愿。

这样的环境下,很难会有一个较高的自尊。

在这里给题主几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要善于选择性的关注自己

学会向下比较

设立自己的防御机制,否认或者逃避消极反馈(对冷嘲热讽的人要远离)

可以养成写感恩日志的习惯,具体可以看我另一个回答。

A6w8zKM7


我曾经有过。

当初我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时候,朋友们我说什么,老师们说我什么,明明我内心疼的要死,却想着我反驳了,她们会尴尬会不好意思,我也不能和她们以后好好相处。做事什么的她们有了提议然后我也附和,怎么说呢,那时候我的心情就是又纠结又开心又无所适从。

后来上了大学,就没有这样了,就好像思想突然升华了一样。

其实我们的自卑感,不可避免有原因家庭的成分,更多的源于我们的善良与软弱。软弱在担心人们不再喜欢自己就故作隐藏,善良在担心自己伤害别人。

只是后来长大才明白,生活是你自己的,何况善良是好,但不要让你的善良变得廉价,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


这是生命早期形成的表里不一致。目的是为了获得归属感,规避伤害。

简单来说就是我感觉已经没有生存的空间,必须弄一个假的我来和这个世界对接。

形成一个表里不一致的自己。

这个“假我”有四套外衣,表里不一致的人都活在了这四套外衣里面。

1、讨好

就是你说的这种情况了。很多人活在这种应对机制里。

当我们感觉到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时,“讨好”是最高效有用的应对方式。

那些父母强势的家庭,孩子就很容易选择这件外衣来保护自己。

当孩子不经意说出,“我讨厌学习”时发现父母的面色改变了,他马上反应:

“其实,我不是这个意思”

“不乖的孩子才讨厌学习,我不讨厌”

“我讨厌学习都是我的错,我会改的”

这样事情似乎就平息了,你们的关系又可以回归平静。

在他看来,这才是父母需要的答案,父母也的确因此回归到满意中去。

于是他便开始越来越熟练的运用这种方式。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这个过程,他漠视了自己的价值感受,将自己的权利拱手让给他人。

一开始这个“他人”是父母,后来是他的老师,他的朋友,他的恋人,甚至他的孩子。

成年人的讨好型人格就是这样来的,他的内心全是这些词语:

“我不值一提。我不值得被爱”

“我应该永远对别人和颜悦色。”

“我绝不能让别人生气。”

“我不可以冒犯任何人。”

“这全是我的错。”

讨好是第一目的,为了讨好而撒谎在他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为他这样做别人都很满意。

2、责备

这是一种与讨好截然相反的姿态。对于外人来说,那是谎言。对于他自己来说,是为了保护自己,他特别需要这套外衣。

他认为我们应该维护自己的权利,不接受来自任何人的借口,麻烦或辱骂。

我们绝不可以表现得“软弱”

在那些特别强调秩序和安静的家庭中,孩子会更容易选择这种应对姿态

因为它可以带给他们独立自主的感觉。

比如,你只是想关心一下孩子作业是否完成,你问了一句“你的作业完成了没有呢?”

孩子暴跳如雷的埋怨你们晚饭做得太晚,导致我没有完成。

或者抱怨同学抢走了自己的书本。

又或者是指责铅笔不能用,导致自己作业遇到障碍了。

他不想直接回答没有完成,知道这个答案是不会有任何好结果的。

必须先你一步把责任推给你或者其他东西。

如果你认真的观察他,这个时候他有个明显的生理反应,就是快而浅的呼吸。

一直保持这种姿态的人,成年后身体越来越僵硬。因为保持这种姿态时,人们不得不迅速吸气来保证他们能够大声喊叫。

3、超理智

超理智的“外衣”漠视自己和他人的价值。

认为人的最好存在方式就是:没有任何情感。

他要保持一种绝对的客观,既不允许自己,也不允许他人关注自己的感受。

在那些每天拿着大量道理轰炸孩子的家庭中,孩子会容易选择这种应对机制。

在他的内心,他从家庭规则中学会了:

好的孩子就意味着不去触碰,不去审视,不去感受也不去抒发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为了达到绝对的正确客观,他会把

“我觉得这东西很好吃”改为“这东西好吃”

“我讨厌李同学”改为“很多人都讨厌李同学”

“我真的很想去外面玩玩”改为“这天气适合出去走走”

这种模式下的孩子,会逐渐走向孤独。

他选择退出人群,承受孤独。

4、打岔

这种应对姿态和搞笑或滑稽相混淆。

它是超理智型的对立面,处于打岔姿态的孩子,似乎一刻也不能保持静止。他们总是企图将别人的注意力从正在讨论的话题上引开。

他们总是不断的变换想法,并且希望同一时间做无数的事情。

对于他来说,自我,他人以及他们互动的环境背景都不具有任何的价值。

外人很容易给这种孩子贴上自主和快乐的标签。

家里意见经常不统一,父母言行不一致的家庭,孩子容易选择这套机制。

其实他的内心极度的焦虑,他认为只要他能够将注意力从任何压力的话题上移开,就是可以生存下去的。

比如:

你问他今天学校怎么样时,他会谈最近有个明星怎么厉害,今天太阳很晒或者最近抖音看到的搞笑视频。

你感觉好像无法跟他同频。

你感觉他不是在撒谎,但又没有聊到该聊的话。

四种姿态都带着深深的自卑的影子,目标都是让自己舒服一点。

原因是我们的家庭规则不允许他做真实的自己。

正解是去理解自己这套机制得来的背景,然后逐渐回归到表里一致。


没有。我的自卑感可能来自我盲目的自信和争强好胜吧


有过!我现在为了迎合儿子儿媳,处处委屈自己,天天像个代工资的保姆无休止的奉献着自己的金钱和体力,只为家庭的安定团结和表面上的一团和气。不过我这处世态度并非原生态的。小的时候也是被保姆待候到十八岁的,现如今我必须忍气吞声的活着。


迎合别人抬高了对方的存在价值,增大了对方的能量,同时也贬低了自己的存在价值,缩小了自己的能量

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是建立在能量相当的基础之上的,而迎合别人违背了这种规律,得到的结果是:在对方面前,失去了自己的存在感、价值感,自卑心理就由此产生了。

人的生长,要以自我为中心去经营,否则就没了活着的意义,走向活不下去,走向不存在,心理会倍受打击!


送你一句话:期待越多,失望越大,不知道你这的这种迎合,是因为爱,还是因为爱背后的诱惑?

如果是因为爱,这种迎合,可以有两种结果:

一是时间久了,他感受到了你的爱,慢慢重视你,最后对你的爱也慢慢持平,形成一种互相关爱的浪漫结局;

二是时间久了,对你的这种刻意迎合免疫了,产生厌倦心理,反感你,离开你;

如果是因为他背后有让你向往的“条件”,因为想得到所以迎合,那只有一种结果,最后一定是以分手而告终;

所以,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动因是什么,纠正自己的三观才能释怀,因为自己家庭贫穷而对富人家庭的接触产生自卑心理,就要让自己更加优秀,更加努力,只要是凭自己双手,正大光明的生存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在富人而前也应该是自信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启示,如果对我感兴趣,关注我!我们做朋友!


我不会去迎合别人,也不会奉承巴结领导,只要自己开心快乐健康就好!过简单的生活!


楼主你好~

看到你的提问想到身边朋友的故事,小时候爸妈在外务工,她和奶奶住在一起,虽然她自小聪慧却常常装傻,说着俏皮话逗别人开心,我是在高中时候认识她的,那时候的她和很多人都玩得来但又不那么外向。爱笑却不爱闹,有一次她成绩不好我看她在寝室哭了,可一转头又可以笑得很开心。

让人心抽着疼的那种笑。

后来她在大学的时候刚开始听家里人的话选了临床医学专业,但学了两年之后转专业到心理学,去年我见到她的时候,给我的感觉是她更真实了。我把我的感受告诉她,她说,是啊,现在轻松多了,爱谁谁


你好,我是徐泽旭,一名有温度的心理工作者。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这是一个明显邀请他人自我暴露的问题,我轻轻的叹一口气,然后来暴露一下自己。迎合,去让他人开心,是讨好的模式,总之讨好会来自我们内心的低价值,当然也可以称之为自卑。

对于我来讲,让我回想我讨好的模式的话,在高中去追求女孩子的过程里面,这个模式暴露无遗,以前以为自己是一个充满爱对自己的未来伴侣会很好的人,但现在回头想想,那个过程更像是,我不重要,你才是重要的。

那个时候中午会带一些饭,我的妈妈很细心,会给我准备一些水果,经常会是苹果啊,梨呀,桃子,也会是荔枝,草莓之类的,而在那个时候,我基本舍不得吃,把那些可能会比较贵的水果让给那个时候喜欢的女孩子。

高中的那段岁月一直延伸到大学,当我了解心理学之后,我才明白那叫抑郁,不爱说话,也不跟人交往,喜欢闷着头写一些别人读起来都不太理解的东西,于是就很难得到来自外部的认可,也就是说,我陷入了一个无社交,无认可,孤僻的状态,那我还要感谢小学阶段里面有一些比较成功的经历可以支撑我,让我觉得自己没那么差。

如果让我再做一点自我剖析的话,对于我来讲,我讨好别人的方式就是用我的知识,所以我会努力让自己看上去更有学问,努力让自己更有价值,在别人需要我支持的时候,我就可以更多的去把它作为社交的筹码,于是能构建我的人际关系。

在这个过程里面,好像仍然是我自己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对方对于我知识的需求,重要的是我能提供给对方什么样的价值,也可以说直到现在我还在不断的尝试去疗愈自己这个部分。

如果让我也分享一下我自己的办法,那其实我学了挺多的家庭系统排列,生生不息的催眠,nlp,舞动治疗,声音疗愈,费登奎斯,非暴力沟通,正面管教,Ta沟通分析等等。

一开始我以为我需要的是方法,却越多我发现,问题并不出在没有方法,而是心态,因为有时候我们迫切想要改变,却是为了排斥那个不够好的自己,在这样一个过程里,我们的学习就跟批判自己没有太大差别。

所以我想分享的是,可能想要走出自卑,首先你要做一个决定,基于什么的决定呢?是基于对自己的爱。

就是我真真正正的关心自己、爱护自己,我希望能够更多的展现自己被上天所赐予的某些天赋,我希望是柔软的对待自己,我为了让自己体验到更多,放松平静还有快乐,我要付出我的一点点努力,我是足够好的,我要做的只是用我爱好的那个自己的方式,去爱不够好的那部分自己。

嗯,这就是我的分享,希望对你有帮助,我是徐泽旭关注,我关注更多精彩心理问答,


原始地址:/wenti/11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