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告诉我们,生而为人,以后该怎么活。
先谈幻想。人类文明的一切都是拜想象力所赐。我们常说想象力非常重要,但很多人意识不到想象力的重要性不亚于上帝。在地球上生活着的数十亿人类,各司其职,进行生产,物品交换...维系着这个庞大体系运转的根本是所有人类都相信着共同的事物,比如货币,国家,宗教等等。这些事物无一例外都是想象所得。试想一下一夜之间若所有人都不信货币了,家里的百元大钞只是纸而已。事实上,它本来就是纸,只是想象赋予了它意义。
有了想象才有了规则,有了规则我们才知道怎么活,人类才有了活法。
那么什么是科幻?科幻就是对未来的想象,科幻向世人昭示,人类的文明之船以后会开往何处。
科幻不同于神话、童话、玄幻等一些幻想。科幻有个“科”字,就是科学技术。历史总在重演,而科技永远向前。踩在科技的肩膀,探索未来的蓝图,更新生而为人的意义,是为科幻。
我觉得科幻小说本质也是小说,及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社会生活中的矛盾。
本人也写科幻小说,我认为科幻小说特别之处在于高于现实的前瞻性。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手段,科幻小说基于科学技术的畅想,无疑是最接近未来生活的。
我认为科幻小说对现实的意义是在于对人类命运的思考,或者说一种警醒。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拥有了越来越强的力量,如核技术毫不夸张的说就足以摧毁人类文明。
如果我们不去戒备拥有力量后的人类会有怎样的发展,那也许对科技力量盲目的推崇会成为灭世的灾难。
我们有句古话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其实与整个人类而言有何尝不是呢?拥有力量,同时有驾驭力量的智慧,这样才能生存。
科幻,顾名思义,是幻想,但是,不是瞎想,要有一定的与科学的联系性。这些科幻,变成某些人的理想,就有可能被更早的实现。
比如老科幻故事里的很多东西和事情都已经实现了,而很多现在的科幻,或许未来也很快就会变成现实。
意义是,至少使得人们抱有期望,存在希望。而幻想,都是当下没有实现的内容,要不然就不叫科幻了,这些其实也是人们所向往的。科幻都是出于,对未知的渴望、对未来的期许、对科技的敬畏,甚至对科学和未来的恐惧。
可以说,科幻小说、电影,都会引起人们对未来的各种情绪,不管怎样,有情绪比没有情绪,漠不关心要好得多。
对于很多热心的科学专业人士而言,对科学领域的兴趣是由玛丽·雪莱(MaryShelley)、H·G·威尔斯(H.G.Wells)、儒勒·凡尔纳(JulesVerne)、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Asimov)、亚瑟·C·克拉克(ArthurC.Clarke)、罗伯特·海因莱因RobertHeinlein)的科幻作品或者科学是其有趣叙事的核心的其他作家所催生出来的。科幻小说、短篇小说、电影和广播剧中个人角色和整个社会投机性的且在智力上可获得的科学成就不仅以娱乐的方式持续地让那些对被解放出来的技术和未来世界充满梦想的年轻人全神贯注,而且为这些技术可能出现的地方以及它们将被用于何处提供了文学动力和社会情境。技术创新被认为没有道德地位,而科幻是探索人类与科学和技术伦理关系的更有效且更让人激动的方法之一。
运用了科学的科幻是有价值的,因为它让读者“看到了”人文与科学的互动——在没有外行对科学感知的不可知性产生厌恶的情况下瞥见了科学的美感。从历史观点来说,因为起初的宗教桎梏是从科学中分离出来的(一般认为从16世纪开始于哥白尼),理性之美需要与以前感知的神圣的美感和权威相匹配,在这个伪装下,文学在文艺复兴(Renaissance)和启蒙时期(Enlightenment)伴随着科学而繁盛起来。马修·阿诺德在1882年认为科学可以而且确实破坏了我们祖先的信仰和文化;因而,文学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帮我们把现代科学和我们对美及社会行为的感觉关联起来。在19世纪中期,随着知识学科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中画出了更清晰的界限,科学通过它的实证主义方法获得了认同,并且开始被认为是独立于人文的,最终为了事实而避开美感或者在事实中找到了美感。
如保罗阿尔康(PaulAlkon)讨论的那样,早期科幻作者们描述的推测性技术影响了19世纪和20世纪的科学议程,并且继续影响着当前的科学分析。虽然这些最“激动人心”的创新——时间旅行、星际旅行、类人机器人和超便捷技术——可能(或者不可能)远在光年之外,这些技术在科幻中被描绘的方式因其强大且持续的影响是值得研究的。
科幻是对现实发展趋向的一种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