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国学”滋养了青少年的心灵,有助于他们内心的成长,“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确实带给了我们很多的震撼,让我们在繁琐芜杂的社会中寻找一份宁静和祥和。正是“国学”的这种魅力可以给我们的青少年内心以滋养,传承文化并从中受益就是宗旨。也许现在的孩子读着《论语》不知所云,但是这却可以深深影响他们的成长,在未来的路上给予启示。
其次,“国学”让青少年更深的了解中国文化,增强爱国热情。现在很多孩子从小接受西方的教育,满嘴英文,却不知道简单的古文意思;或是上网搜寻模仿更多奇特人物,却不知道中国古代一些有影响力的名人,中国的文化渐渐在下一代中逝去。国学能让孩子们更加直观的接受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这势必也会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最后,“国学”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规范,预防一些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弟子规》是目前很受老师及家长喜欢的一套国学经典。很多家长反映,孩子自从在汉书院学习了《弟子规》后,变得有礼貌而谦和,少了很多戾气。可见,“国学”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真的希望大家能够认识到民族的优秀传统,并能够发扬光大。国学,就内容而言,覆盖传统的自然观,社会观,家庭观,宗教观等方面;就时代而言,包含了从商周到明清的整个封建历史.
中国国学中有丰富的哲学内涵,虽然国学不是哲学,但国学中囊括中华几千年的哲学发展脉络,想要复兴中国国学文化,必须把诸子百家中的文艺、文化知识科学化的复兴起来,更要符合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国学是以中国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一切学问。世界上的哲学思想分三类:西方哲学(以古希腊为开端),印度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研究的是人与物的关系,因此西方的自然科学发达;印度哲学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人与自己的内心如何相处,练瑜伽的人有体会;中国哲学研究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比如《孙子兵法》就是研究敌我关系的哲学著作。所以,西方人的哲学擅长改造自然,而中国的哲学擅长管理世界管理人,印度的哲学嘛,主要用于临死前让自己与自己和解
百度百科:
古代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宋书·臧焘徐广傅隆传赞》:“高祖受命,议创国学。”唐韩愈《窦公墓志铭》:“教诲於国学也,严以有礼,扶善遏过。”
一般常指我国固有的文化、学术。鲁迅《花边文学·考场三丑》:“于是使文人学士大叹国学之衰落。”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我们深信国学的将来,定能远胜国学的过去。”参见“国故”。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现如今“国学”之意是指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与学术,是从古至今无数代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经受历史的锤炼打磨与自然的甄选淘汰,终成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宝,受无数世人所瞩目与敬仰的文化传承。
国学,是治国平天下之学。修齐治平,是真正中国文化的核心追求。很能完整地表达国学的精神,表达中国文化的特点与内涵!
因为能治国平天下,必然就已经做到并做好了诚正格致,修身齐家。所以这是一个整体。
不仅是儒家,一切诸子百家都在追求这个。只是儒家明确地提出来。诸子们用了各自的方法和手段来达成这个理想。其实这正是对“道”的追求。
以上是周易玄先生的论述。许多学者认为,将”国学“定义为”治国平天下之学“,此一认识,也极有价值。这个表达,指出了国学的功能、作用、中心思想与终极追求。使”国学“一词有了生机与活力。同时彰显出中国文化独有的内涵与唯一性。
国学一词虽然被许多学者认为“治国平天下之学”,但是就国学本质来讲其实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文化,百家争鸣自成一体而又交相辉映。国学作为区别于科学的大学问,不仅仅被定义为狭隘的“平天下之学”,用之平天下,此乃“平天下”之学;用之修身,此乃“修身”之学。古人训诫教诲,不当为名利所诱,需做整体把握。意见不一并不能说明什么,各自仅视角不同耳。真正参国学之人,不能在字面参,而要廓其大意,领会意境。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自“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国学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主要以儒家伦理学说为主要论述基点的,简单的说,以《四库全书》为载体,进行阐述,可分为:经,史,子,集,特别是经。
国学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论述起来很复杂,但我认为,国学一定是以儒家伦理学说为主要论述基点的,涉及到民族生存发展和集体精神价值的思想、追求、语言、审美、历史、传承、文字、艺术体系。筒单的说,以《四库全书》为载体进行阐述,最易理解和接受。按四库全书去理解和阐释,国学应分为四部份:经、史、子、集,其中最重要的当是经、子,特别是经。
要问国学包括的是什么,我还真就不知道了。因为现在光说提倡国学并没有提出哪方面是应该弘扬的国学哪方面是糟粕的国学。如果说国学就是史记,可是史记并不是真实的历史。史记,而是顺其潮流而编写出来的史记。它与真实的历史相差距很远。如果说传统文化就是国学可是传统文化的糟粕大于精神文明的精髓。如果说易经就是国学,那么易经里边的理论它与科学大自然是完全不符合的。所以我就无法判断国学究竟是包含哪一方面的才称得起是国学。我认为国学应该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包容胸怀还有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风尚。特别是伦理道德,它与西方文化是大不相同的。西方的伦理是男女性开放性交易属于个人的隐私权的道德。中华民族的国学道德是不允许乱性的。我认为在这方面也属于国学。
我知识浅薄,对孔孟之道,儒家学说等古代著作一知半解,现在的小学盛行国学,我理解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四书五经,论语,孟子,唐诗宋词,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等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不能丢,必须传承下去,所以从小学起步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我们不能忘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名言,古文化里是有些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等错误的东西在里面,它是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比如:弟子规里,丧三年,常悲咽;居处辧,酒肉绝。孝敬父母,怀念逝去的父母是应该的,但非要守孝三年吗?非要过苦日子吗?所以在教学生时一定要摘录古典精萃,不能一律照搬。更不能使我们的小学生变成小古人,我们社会主义新时代价值观,我们新时代的道德品行水准才是主要的,我们新时代的法治理念才是主要的,我们一定要分清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陈旧的封建思想残余的区别。教育我们的孩子即要成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又有现代思想品德的新人。谢谢。
1、国学是一个国家治国、齐家、修身的所有学术、文化的总和。含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有门类: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政、经、法,在国家的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不但不可缺,还要不断创新,以便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
2、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
3、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4、国学,称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古代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如太学,国子监。
5、国学,指以释道儒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礼仪等等为枝叶的传统中国文化体系。
6、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之所在。
7、国学”大概是与“中文”相关的一个领域,比如儒、道、周易、八卦之类的东西,甚至包括古典文学如红学、金学之类
8、“国学”,它的内涵与外延,质的规定性,学界至今尚无统一意见。
但普遍认为:国学,就是中国独有的传统学术;它是有别于西方学术,独具特点且自成体系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人文理念和认识方法。钱穆先生《国学概论》“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一般来说,国学应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以孔孟儒学为核心,为主体。
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于经部;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等,其中儒家哲学,至为重要。
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同时也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是的,时值今日,国学更是不能趋向寺庙化,而应走出象牙塔。再兴国学,是求其思想,而并非整理古籍,辨别古书真伪,校正古书文字,考释名物制度等进行考据。在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因不满、痛恨宋明理学的空谈心性的流弊便竭力推崇汉儒那种“实事求是”(也就是古文经学派的“我注六经”)的学风,而兴起“汉学”。以文字训诂、名物考释等为手段来阐释文本的意义,这种偏重学术问题不注重政治人生的考据学,到乾嘉时代盛极一时。对于这不发表思想、脱离社会实际的考据训诂,清代后期龚自珍、康有为等人都曾大力反对。当代新儒学第二代代表人物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的学生弟子主办的《鹅湖》也是以“宋明心性之学”抗拒“考据之学”以创造性地重建儒学,复兴中国文化。
现在,我们暂不论考据学的是非对错,我们知道经过乾嘉学派大师戴震等人的不遗余力之考证后,到我们这一代,考据学已没有必要再加深究了,尽管至今或许仍然难以离开训诂。至于考据学被现代某些学者视为钻牛角尖的“雕虫小技”,想来是有欠公允的。那么,我们所要鉴借的国学思想是什么呢?试举几例:
如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已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已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已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反朴归真;法家的“废私立公”、“国之四维”等等思想。
追本溯源,取其精华,自然大有裨益!先贤有云:中华文化存,中国亦存.中华文化亡,中国亦亡。当时的国粹派便曾将国学与国家兴亡直接挂钩:“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既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是不亦视前世为尤芨芨乎?”
美国人以门罗主义为国魂,日本人以武士道为国魂,中国的国魂便是黄帝。高旭在其〈南社启〉也说:“国有魂,则国存;国无魂,则国将从此亡矣!”又说:“然则国魂何寄?曰:寄于国学,欲存国魂,必自存国学始。”毋论国家兴亡是否与国学有着逻辑关系或是依赖关系,但于中已大可见国学之。
小编认为:国学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应当身体力行。国学如盆,水形易散,有盆盛之,人心易散,国学凝之。于是,千年来的国人,身易碎,而魂不灭,形易散,而神仍在,此之大功劳者,舍国学其谁?!国人如水,水无形而质不变。任山川之起伏,地势之高低,时而为滚滚江河,时而作涓涓溪流。藏百米地下,则为甘泉;积千里旷野,则成湖泊。有利器可断金刚,而无利器可断流水。国学,这么铿锵正大的词,以“国”之名冠在“学”上,顾名思义,是一国之学问,是整个国家之学问。
国学这个词,在三千年前就已经存在,比如在周礼、汉书、后汉书里,就明确的有国学一词的出现,但是要注意,当时的国学一词指的是国家的学校,而我们现在说的学国学用国学是近代100多年才产生的概念。在上世纪初,西方的思想和技术大量的涌入中国,中国有一批卓有远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意识到西方的思想和技术必然会改变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意识形态、社会结构等等问题,于是这一批卓有远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面对西学东进,针对西学二字提出国学二字。这是国学产生的背景。
什么是国学?简单的说,中华民族固有的学问,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国学。四库全书,把国学分为经史子集,大家耳熟能详的孔子孟子庄子老子、四大古典名著等等都属于国学。
国学既博大精深,又亲切浅显;既有宇宙的秘密,又有生命的法则;既有生存的智慧,又有生活的学问;既有人生信仰、又有古代科学;既有门道,又有技巧;既有术,更有道……
有人反感国学中有太多形而上的道,说那些都是心灵鸡汤,其实国学是什么不重要,我们的生命需要什么,才更重要。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说,早晨能够听闻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人生也算是没有遗憾。
古人看重道,只要能学道、悟道,就是最幸福的事,死都不怕。现在人看重钱,特别是挣快钱,经常听到人说何以解忧,唯有暴富。古人说人一辈子最重要的是做圣贤。现在人认为人一辈子最重要的是做大款。
古人有道没钱也可以很幸福,现在人有钱没道,自以为就能幸福,但是实际上呢?请问,你到底幸福吗?我不知道你到底姓(幸)什么?但是我能知道,而且能确信,如果没有道,人一辈子会很糊涂,很迷茫。一个人,只有钱,没有道,那钱还有什么意义?
钱没有错,挣钱也没有错,但是只想着挣钱,不想着学道,这个就会有问题,最好的方案是,既能挣钱,也能学道。孔子称之为“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句话放到今天的社会情景下,可以翻译成,一个人有钱没钱,学学国学都挺好,一个人挣钱不挣钱,学学国学都挺好。我们的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应该有诗和远方。朱熹,把这种状态叫做“超乎贫富之外”的幸福。
国学以学科分,方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川思想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
一般来说,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国学么不是一笔有形财富,而是一种让心灵深处充满营养的精神力量和共同的回声。
但凡中国传统之学,都是国学。它只是一个相对于西学的概念。
简单地说,就四个字:经,史,子,集。复杂点就是,穷其一生可能都读不完。
国学包括什么?你怎看?在回答问题之前来论述一下什么是国学。
搞清楚什么是国学,我认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国学就是各朝代用来管理社会,发展社会,科学社会,娱乐社会传承下来的思想文化形成的学术文学。尤其是儒家思想文化为主体,更是成为各朝代统治者信赖,才得到继承下来。国学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点,从社会艺术来说,包括教育,医疗,戏剧,雕刻,字画,相学,数术等等。
第二点,科教领域来说,包括哲学,史学,宗教,道德,文学,风俗礼仪,考古学等。
第三点,从归纳收藏来说,《四库全书》就是包括经书,史记,子书,集篇。
不管是那种国学的中国文化都是来源于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也称之为六艺。通过历代社会的发展经验并取之精华,去以糟粕,逐步形成了现在的国学传统文化。
当代国学大师马一浮有句这样的说句“国学者,六艺之学也”。所以整个传承下来的国学,都是从六经国学里面解释出来的,而《易》有是六经之首。现在提倡读老子《道德经》一书。老子讲的“道”,也是由《易经》书中解释出来而产生的。
总之,经典的国学文化,都应该保护,发掘,传承,借鉴,发扬光大,古为今用。具有很大的现实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