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效果,全都说的话,看字幕算了,毕竟没多少人能全部都懂吧。
现在很多单位里的同事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也没见大家自说自话,而是用普通话,主要是便于交流沟通,说方言是需要方言环境氛围的。
因为你看的是电影
你说的志愿军是整个志愿军还是志愿军某部某连队?整个志愿军肯定来自五湖四海,某连队则未必,尤其是刚刚经历过解放战争,连队士兵基本上就近来自于某省某地区,不可能跨地域输送兵员。你能想象大量河北兵员输送到华东,江苏兵员千里迢迢去陕北参加一野?现在可以这样是国内不存在战争的背景,以前没有这个条件。
毛爷爷都说普通话了,就别纠结了
我是湖州人,我老公来湖二十几年了,我们一说本地方言,他就有点懵。我们这儿十里不同音,每个村每个镇都有自己特有的方言,我这个本地人哪怕百分之九十九点九都听懂了,也会有一两句听傻眼。
所以,你准备让伍千里伍万里兄弟说湖州渔民的方言?然后连湖州人都听不懂?
方言不利于普通话推广,广电剧都明令禁止了都,这一点一定要讲讲清楚。
不是一点不能说,能利于推进剧情的插浑打科,还是可以有一点。但是在3个多小时的《长津湖》,我们一句也没听到方言。原因据说在导演陈凯歌的坚持,原本充斥着大量方言的都给K掉了,演员们重新进行了配音。
以为陈导演的坚持没有错,宏篇巨制无方言,照样可以打动和震撼人心。
个人想是否这样,如果弄得太花哨,什么元素都有,如方言这样反而会影响剧情的展开。推广普通话,早就从影视人自觉开始,一个不会说普通话的演员上不了大台面。
我们不否认方言的存在,语言是交流的艺术,然在几十万志愿军将士中,感情交流不只在语言层面,更多的肢体,果断的命令式语句,如果参杂方言的话,便会变得含混不清,影响观众的认可和观感。
剧情的设定,大体在一黑一红两大阵营间表现和展开。黑方的话语是狂妄,红方多的是爱国情感,此处没有拖泥带水,全然是大忠大勇的充满英雄之气的语句。
从小家到战场,其代表是伍千里与伍万里的语境,大哥与二哥都把仗打完了,他们都关爱最小的弟弟,不愿他再上战场。进尔上升到国家层面,如片中一句,“这一仗我们不打,就得我们下一辈打”,“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代就不用再打了”,感染与鼓舞人心,从家到国,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让所有人听来明白无误,在感悟英雄主义牺牲精神的同时,亦能有助于无障碍地铭记历史。一切服务于昂扬向上力量的表现,果断砍掉一些枝枝蔓蔓,作为一部商业大片,可以说极费功夫地做到了极致。
把所有可以考虑到的都精心做到了更好,鲜有吐槽点,得到的是更多观众对此片的认可,不带方言的表现,也是一大奉献。
国产大片不被吐槽者少,《长津湖》你去看吧,可以丝毫没有语言障碍,绝无哗众取宠,着实难得!就凭这,也要点贊,确系上乘之作,不必過于挑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