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会迁怒于他人?这是一种什么心理现象?

自理不爽谁都别开心


或者它是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把怨气,抱怨在别人的身上。或许事情做错了,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这样的行为是一种对事情对别人不理智,不负责任的一种行为。他如果这样做下去的话,迟早会受到别人的指责和批评的。


迁怒他人是逃避自己责任的一种表现,心理不够豁达。


不是迁怒,问题的根源起于此,就应于此解决。


这种心理很正常,由于他和家人不愉快情绪烦躁,只有少数人不迁怒于人,多数人就是这样,除非你视而不见不搭理他,所以作人不易人与人接触要看韵色,作到这一点他就不迁怒于人。


不管是什么事情用怒气解决都不是好办法。如果是团队领导者迁怒,应该是借此机会给整个团队一次人事警告。如果是犯错的人迁怒于人的话,这种做法大体上看是在拉人下水,自己湿身别人也别干净着,实处是做事没担当,脆弱型性格,属于不肯称认错误的人,比较喜欢不择手段给自己整点安全感。总之是面积扩大,多设置着力点,自己就可以少受力的目的。


阿德勒说过:“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童年时期,家庭是孩子的全部,孩子的一切行为都会受父母影响。

出生在一个好的家庭,就相当于开局拿了一手好牌。如果不幸,出生在不好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原生家庭》这本书中,详细的介绍了一个案例,就很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一位三十八岁成功的整形外科医生戈登的案例。妻子因为他脾气太差,而离开了他,不得已,他来求助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交谈中,戈登说父亲是优秀的心脏病专家,但描述他父亲的时候,戈登表情却显得很不安。

苏珊发现了这个细节,继续追问下去,戈登痛苦地说出来他童年的经历,因为“忘了做家务”、“成绩低于平均分数”等小问题,经常被父亲毒打。后背、双腿、胳膊、双手和屁股,都无一幸免。

长大后,戈登仍然觉得父亲是伟大的,小时候被打,是自己做的不够好。但他内心深处却隐藏着愤怒,但在对父亲崇拜的枷锁下,就不敢朝父亲发火,只好自己忍着,把愤怒隐藏起来。

长期这样做,他的心底像一座火山。一旦外界的压力过大,他就会迁怒身边的人。而戈登的妻子,离他最近的人,无形之中就成为他的出气筒。

从格登医生的故事中可以看出,童年的经历的确一个人影响很大。看是成功的戈登医生,却因为童年,被父亲毒打。内心隐藏着愤怒,当他控治不了这种愤怒时,就会迁怒于其他人。离他最近的妻子,无形之中就成为他的出气筒。

戈登看似没有像父亲那样,为了发泄心中的愤怒,去毒打家人。却不过换了一种途径,通过语言的辱骂和讽刺挖苦,去毒打家人。还是深深的伤害了家人。

我们社会中的无数恶性事件,其核心是迁怒,即把自己的不满,随意迁怒于其他人,而自己也成为了大家口中的“垃圾人”。

这个案例,让我明白中国的“不打不成器”这句谚语是错的。为了发泄愤怒,去伤害你家人,伤害身边的人,是很错误的行为。


有的人心态不好,专门挑别人伤疤拿来说话,当歌唱,就是在打着关心的旗号,笑人家,往人家伤口上撒盐


有位心理学家曾提出一类型的人:指责型。指责型的人,自带放大镜功能,在与别人共事相处中,总会对别人的缺点过错相当敏感,并且迫不及待要告诉对方,最好全部人。那感觉就像是玩找你妹的游戏,会上瘾。甚至迁怒并没有下限的批评否定,直到你完全表示同意他的职责。他们的潜意识以为,把错误扔出去,自己就是对的了。把糟糕扔出去,自己就是棒的了。他们努力的想扔出去,结果却只收到了更大的被否定。

但我们都知道,一个不好的结果并不一定单单一个人造成的,难道你就没有错吗?这些依仗着他们所谓理性的问题分析但却只是单方面看问题的指责型人,挑战我们善良底线时,你要这么想:这是他的病,跟你没有关系。


这是踢猫效应,与“外射”原理挺相近,内容就是因为某件事情的不顺,把自己的情绪迁怒于他人的表现。

这种人往往出现问题时,总会找他人的问题,而不反观自己身上的缺陷。迁怒的心理表现是发泄对象间接,不确定,是一种突发性的。这种迁怒心理的形成,与他这个人小时候成长环境家长的一些做法有关,大多出问题家长并没有教会这个人好好反思自己的问题,比如小时候孩子绊倒了哭了,家长为了哄孩子,大骂绊倒孩子的东西:打死你,打死你,都是你的错,把我们宝宝绊倒了。这种行为次数过多了,而这个人得家庭教育又很少去教育孩子反思自己,那么就会让孩子形成一种错误不是我造成的,而是别人造成的。对于做错事情不懂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迁怒无关的事物和人上面。


原始地址:/xinwen/15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