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去战斗!
一个是家庭的培养,还有是当时社会环境的改造。最主要的是自身有社会担当和历史责任感吧!
确实优秀。李世民和建成元吉岁数相仿,应该是相同的教育,反隋斗争中建成也是有大功劳的,就是弑兄屠弟逼老父抢嫂子弟媳妇不知道是不是李渊教的。
李渊其实没怎么刻意培养这小子,天份太突出了,一千年一个的人物,个人边界的突破就不是哪个人的功劳了,个人永不停歇坚持不懈的努力。
李渊是这样陪养出来李世民的。
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俗称唐高宗。
他推翻了隋朝的统治。他其实是隋朝皇帝的舅舅,他也是大周后朝的将军。
他有2儿,两女。其中儿子李世民为隋朝小将军,英勇善战,最后带兵攻破长安把皇帝杀了,自己的父亲当上了皇帝。
4,他们没有当皇帝时,李渊常常告诉他要勤奋,广纳闲才,杀了呗逼小人。最后让他文武双全。
5最后李世民发动政变,自己当上了皇帝,而李渊成为了太上皇,之后由于他谨遵父亲的教诲,成为了明君,开辟了大唐盛世。
李世民是李渊最爱的儿子,给他起名世民就是希望他能济世安民,对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李渊在太原搞事,身边带的就是李世民,而不是老大李建成和老三李元吉,可见李渊对他的器重。正是李世民和刘文静促使李渊下了起义的决心。李渊起兵半路遇到大雨准备撤回家,李世民在辕门外哭着跪了好几个时辰劝谏方才让李渊改变了主意。然后父子几个齐心协力进了长安城,此时是李世民和李渊的蜜月期。但是这个时间并不长。
武德二年的刘文静事件标志着李渊和李世民之间已经有了隔阂。刘文静是李世民的重要谋臣,也是最早太原起兵的元老,向突厥称臣借兵就是他一手搞的。李唐建国后,刘文静的地位却低于一同起事的裴寂,因此心存怨恨,多次跟裴寂作对,结果被李渊杀了。李渊杀刘文静的时候李世民多次给刘文静求情,而且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也证实刘文静罪不至死,可是李渊仍然一意孤行将刘文静杀了。其实李渊杀掉刘文静就是剪除想李世民的羽翼,可谓杀鸡骇猴。
武德三年,李世民奉诏征讨王世充,打下洛阳之后开始筹建自己的军政班子,迟迟不入长安,将洛阳的珍宝美人都赏赐了亲信嫡系,李渊无可奈何,只好派张婕妤和尹德妃以接收洛阳宫人的名义前去监视李世民的一举一动,可是李渊的命令在洛阳根本没人听。李神通被李世民赐了一块地,李渊故意让尹德妃的父亲和他要,还亲自下诏让李神通让给尹德妃父亲,结果李神通说,这是秦王给我的,我不能再退出来。此时李渊已经洞察了李世民的狼子野心,跟裴寂说,我这个儿子已经不是以前我认识的李世民了,他有了二心。
所以李世民入长安后,秦王府是和太子府以及李渊分庭抗礼的,各单位接到谁的命令早听谁的,李渊的诏令并不比秦王府和太子府的命令占优势。因此李渊为了增强皇权,开始了对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处处打压,杨文干事件就是李渊精心策划的一石二鸟之计,同时打压了太子府和秦王府。但是李建成和李世民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羽翼已成,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解决的。所以李渊只好向秦王府抛石头掺沙子挖墙脚,把李世民的嫡系贬黜的贬黜,外调的外调,准备等李世民成为光杆司令时一举拿下,没想到却被李世民冒险一搏逆转局面。
李渊为啥对李世民从极度宠爱变成极度讨厌,直至对他起了杀心,就是因为李渊对李世民的定位并非皇帝继承人,而是和李孝恭李靖等一样的将帅。但是李世民对自己的定位却是成为九五之尊黄袍加身,所以父子二人关系日趋恶劣。其实李渊对李建成也不喜欢,但是为何他要力挺李建成,因为李建成相对温和,而且李建成的定位就是皇位继承人。李世民对于李建成的劣势,就是晚生了几年,这就叫输在了起跑线上。
还能怎么培养,带他念念书就得了呗!
人家李世民天生做皇帝的料
天才是没法培养的,如果你有幸成为天才孩子的父母,那么你只要给他表演的机会就行了。
↑李世民是军事天才,几无败绩↑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亲手杀害同胞哥哥,又屠杀了襁褓之中和幼童之龄的亲侄子们,还把弟媳娶过门,这一系列操作,让他在历史上的口碑产生了极大的争议。
贞观之治是否真的有那么辉煌,也值得怀疑,甚至有人认为李世民还不如隋炀帝杨广有魄力,有能耐。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军事方面,李世民是个天才,是没有争议的。
排行历代名将名帅,因为李世民是皇帝身份,往往不被算入内,但在小编看来,论军事能力,李世民是并肩韩信白起吴起这些名将的。
被列入武庙十哲的李绩,根本就是败绩累累,也是李世民的手下败将。整个唐朝初年,能和李世民军事才华争一争的,恐怕也就李靖。
那么,李渊到底是怎样培养出李世民的呢?
↑李渊是很爱儿子们的,是一个好父亲↑
李渊对李世民的培养,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给了李世民足够广阔的历史舞台,以及,在几个关键的时刻,有意或者无意帮了李世民一把,比如起兵初期对李世民的重用,杨文干事件放过了对李世民的追究,晋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给了他积累人才和政治资源的机会。
李世民出生于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公元598年)十二月戊午,公历1月28日。出生地是在岐州武功县(今属陕西咸阳)。
待他登基为帝之后,多次回到武功庆善宫,厚赐乡里,与民同欢,他还刻意模仿刘邦,写下了几首诗:
“秦丘惟旧迹,丰邑乃前基,粤予承累圣,悬弧亦在兹”
“共乐迁谯燕,欢此大风诗。”以及,“代马依朔吹,惊禽愁昔丛。况兹承睿德,怀旧感深衷。积善忻余庆,畅武悦成功。”
浓浓思乡情的背后,是对故乡的怀旧与感恩。
武功县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据说其名来自于“武功因周武王伐纣成功而命名”(于右任语),武功县北高南低,从北到南分为三道塬,冲积形成的平地较多,四季分明,冬夏长。
↑武功县今景↑
李世民从小就养成了热烈奔放,充满自信,雄心勃勃,坚毅刚强的性格,这不但是他生长环境所培养,更因为他的胡人汉人混血血统。
而这样的性格,与遗传天生因素关系密切,同样一起成长起来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等人,就不像李世民这样适合在战争中竞争生存。
他的母亲窦氏在他十五岁的时候病逝,两年后,他被高士廉看中,娶了高士廉的外甥女,当时年仅十三岁的长孙氏(以后的长孙皇后)。可见,李世民的母亲在他关键的人格成型过程中并没有缺位,而他能够迎娶长孙氏这样的贤妻,更是对他将来的命运起到了关键作用。
玄武门之变当天,长孙氏非但没有带着孩子们一起逃出长安城躲避,反而亲自劝慰勉励秦王府战士,其人品和性格,可见一斑。
李渊给李世民最好的成长环境,莫过于——让李世民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热情追逐自己所爱的事情,骑马,射箭,并培育英雄般的坚毅个性。以及,给了李世民一位好母亲窦氏。
↑窦氏出身名门,是一个智慧女子↑
李世民的母亲窦氏,出身名门,是北周上柱国,神武郡公窦毅和襄阳公主的女儿,年幼时期的窦氏,做了一件让人刮目相看的事情——她奉劝北周武帝宇文邕亲近和亲的突厥皇后(即阿史那皇后)。
她是这样劝宇文邕的:“四边未静,突厥尚强,愿舅抑情抚慰,以苍生为念。但须突厥之助,则江南、关东不能为患矣!”
当时北周武帝宇文邕担心被突厥控制,刻意疏远阿史那皇后,没想到一个六七岁的小丫头却能精辟犀利的指出此中的利害,宇文邕正色以对,立即采纳了这个建议。
很难说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但从后来李世民战争中往往能够一针见血洞穿战况,并能总是采用正确的战略来看,此事应当不假。
给李世民一个好母亲,这是李渊赐给李世民最好的礼物。说来也巧,李世民能够娶到长孙氏,也与其母窦氏有关。
北周通道馆学士长孙炽在听说年幼的窦氏那番语惊四座的劝诫后,常对自己的弟弟长孙晟说到:“这是个聪颖明智的人,必定有奇特的儿子,不能不设法结为婚姻。”
果然,时隔多年后,长孙晟的小女儿嫁给了窦氏的次子李世民。
↑长孙皇后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贤妻↑
可以说,李世民的成长,离不开她的母亲。窦氏的智慧并没有随着年龄增长江郎才尽,李渊担任扶风太守时,曾有骏马数匹,窦氏劝李渊不要把好马留在家里,要及早献给皇帝杨广,以免引起皇帝的嫉妒,李渊舍不得好马,没有听从。
后来,杨广果然嫉妒和猜忌李渊,李渊不得不献出好马以打消杨广的疑心。大业九年(公元613年),窦氏跟随丈夫参加辽东之役时,病逝于涿郡(今北京附近),时年45岁。
公元617年,李渊正式起兵,他杀死太原郡丞王威,武牙郎将高君雅。起兵后李渊得到了李氏宗族和姻亲们的响应,年仅十九岁的李世民被李渊任命为敦煌公,右领军都督,统右三军,位置仅次于左都督李建成。
李世民打响的第一战,是和哥哥李建成一起夺取西河郡,次年,李渊在长安称帝,李世民拜尚书令,晋为秦王。
一个闪耀中华历史的名字,正在隋唐乱世中崛起,历史和李渊给了李世民足够广阔的舞台,得以让他天才的军事才华绽放出伟大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