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皇帝们遇到点挫折也是真心不容易。
倒也不是说没有挫折,只是都被“带刀侍卫”们或挺身而出或越俎代庖搞定了。
孩子们是很聪明的,非常快的从“不会”“不能”自然过渡到“不愿”
既然“带刀侍卫”们可以很方便的帮我搞定,那不就等于我自己搞定了吗?
所以就养成了“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通病
那么,如何在孩童时期进行挫折教育?
1.正确认识挫折:
认识到,挫折和失败,都是客观存在的,是每个人成长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逐步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从而真切地感受到要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困难,成功的喜悦恰恰来自于问题的解决。
2.适当的帮助,而不是代替:
孩子在接触外界事物、学习知识时,的确离不开成人的帮助,但如果这种帮助变成了代替,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缺乏克服困难的心理体验,一旦因为遇到挫折而达不到预期目标时,就会产生畏难、懒惰的情绪,造成学习障碍。
简单地说,小孩子不会系鞋带,教他系一次,这叫帮助,而一直帮他系,这就叫代替,这种代替,会导致他永远也学不会系鞋带
3.把握好挫折的“度”:
我们可以主动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情景,但是一次面临的难题不能太多,否则,过度的挫折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其产生严重的受挫感,从而失去探索的信心。
4.及时的鼓励:
利用一些克服挫折而成功的例子,让孩子在克服挫折之后,充满了成就感
平时要灌输一些受挫折事件教育,告诉孩子原则上的事情是不能妥协的。比如一个幼儿经常打同一个人,老师对他批评教育不起做用,尽管他打的也不是很重。但是这是原则问题。不能妥协,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被打孩子的很很的还击。不要多,一次就够了。如何一次不成功。不可以做第二次。所以要把握好。
首先呢,我从事的大龄儿童的教育,但是对幼儿教育也有一定的了解,以下是个人愚见,如果大家觉得不好,请批评!
当一个幼儿试着吃自己的手指头时,他很艰难的才能把手指放到嘴里,但是经过了多次失败和调整,最后还是愉快的吃到了自己的手指。当他刚开始学走路时,常常会摔倒,但他还是会继续爬起来,直到学会了稳当的行走。所以说,一开始,幼儿是有接受挫折的能力的,只是到了后天,当他面对越来越多的事情,越来越多的挫折时,他需要有人去正确的引导,才不会对他的心理造成伤害。对幼儿来说,他们无论对外界还是自身的了解和认识,都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当他们开始认识这个世界时,能遇到很多美好而有趣的事,但是认识的过程,也会充满曲折。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就说过:"挫折对孩说未必是一件坏事,关键在于他对待挫折的态度"因此,明智的父母应该从小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让孩子从小就"吃点苦"。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应该怎样正确的教育孩子面对自己遇到的挫折。
首先,我们要认清什么样的事才算是挫折,要避免这几个误区。
误区一,挫折教育就等于吃苦教育
一说到挫折教育,很多人就会简单地理解为让孩子多吃苦的教育,比如挨饿受冻,多干一些脏活累活。这是错误的理解,真正的挫折教育确实也包括吃苦教育,但它同时也包括生存教育,心理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勇气,意志,独立,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再说了,吃苦只是手段,挫折教育真正的教育目的还是让孩子通过各种各样的挫折体验,逐渐锻炼出耐受挫折的能力和抗挫折的能力。
误区二,挫折经历越多越好
我们都知道,挫折经历再带给孩子挫败感的同时,只要父母及时鼓励和正确引导,就可以阻力为动力,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那么是不是挫折经历越多越好呢?显然,就算父母没有过故意为难孩子,孩子在自己成长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走路会摔倒,吃饭吃不到嘴里,在幼儿园手工做不好,参加比赛输掉了⋯⋯这些消极的情绪适当的体验还好,一旦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能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令他们变得自卑和软弱,甚至令他们充满恐惧感。所以对孩子的挫折教育顺其自然就好,一定不要再额外增加他们的负担。
误区三,孩子经受挫折教育,父母不能插手
大多数家长一定认为让孩子接受挫折教育,就一定是当他们遭遇失败和挫折的时候,让他们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战胜,别人不需要给予任何帮助。比如当孩子在摔倒时,为了让他们独自在战胜困难,有些"狠心"的父母会选择手旁观,并且任凭孩子如何哭泣也不理会。对父母来说,孩子只是摔倒了,面临的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挫折,他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但其实,大人忽略了,对小小的孩子来说,这么小的事,也是对心理的巨大考验,如果父母异常冷漠,没有任何表现,孩子幼小的心灵也会收到伤害。
只有避开这几个误区,那么我们才可以正确的教育孩子面对挫折教育。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既然挫折教育是孩子人生必然要经历的坎儿,那么我们就必须教育孩子学会接受挫折。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在体验中面对困难并战胜挫折,建立自信、客观的品质,培养耐受挫折的能力。
记得以前上学时,有一篇很有意思的课文,大意是在非洲大草原的奥兰治河两岸,生活着许多羚羊。动物学家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东岸的羚羊不仅奔跑速度比西岸的羚羊快,而且繁殖能力也比西岸的羚羊强。为了研究两岸羚羊的不同之处,动物学家们在两岸各捕捉了10只羚羊,然后把它们分别送到对岸。一年后,由东岸送到西岸的羚羊繁殖到了14只,而由西岸送到东岸的羚羊则只剩下3只。这是什么原因呢?动物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这些羚羊的生存环境是相同的呀……后来,动物学家们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东岸不仅生活着羚羊,在其附近还生活着一群狼,为了不被狼吃掉,羚羊不得不每天练习奔跑,使自己强健起来;而西岸的羚羊因为没有狼群的威胁,过着安逸的生活,结果奔跑能力不断降低,体质也不断下降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在安逸环境中的人往往过于脆弱,只有不断经受困难和挫折的人,才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存能力。那么对于幼儿,我们应该做到具体的几点。
首先,认真的对待孩子提出的要求。我们要详细的了解,孩子遇到了什么,需要我们怎么去帮助他,这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要求被重视。比如,当孩子提出,妈妈,这个积木怎么也放不好。这时,我们不要简单的帮他把积木放上去就算了,而要认真的和孩子一起分析,是哪里没有做好,积木才容易到,并且下次要怎么做才好。这样做,可以让孩子认识到,是自己方法不对,只要改变方法就好了,而不要让他觉得是他能力不足,做多少次也不行。
适度试着放手,鼓励孩子自己去动手,当你什么事情都包办了,他连做事情的机会都没有,又怎么知道自己会不会,当有一天你不能帮他时,他什么都不会,只会觉得自己不行,从而丧失了自信心。
鼓励,适当的鼓励。哪怕孩子完成的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或者是自己下了楼梯,还摔倒了,这时候,我们不要埋怨,要鼓励孩子,已经很厉害,很勇敢了,敢自己下楼梯了。我们不要想着教育就是大事,每一件小事,都要做好,才能准确的把握孩子的心理,让他们面对挫折时有正确的心态。
教育自己的孩子发挥自己个性中积极的一面,扬长避短。家长要明白孩子的优点在哪里,缺点在哪里。有的孩子活波好动,性格外向,善于与人交往,那么就让他多与别人相处,而不是要求他在家做手工什么的,避免给他带来不必要的挫折感。当然了,我只是比喻,并不是说外向的孩子就不该做手工。
不幸是人生最好的大学。挫折也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他能锻炼出坚韧不拔的意志。
我觉得幼儿必须经历挫折,家长不能过度保护,根据年龄段来进行引导孩子对待挫折的态度以及解决办法。
现在孩子大多数跟老人一起生活,老人对待教育上还是过去的思维,在生活和个人喜欢上对孩子百般宠爱。我们家的老人不能看到孩子哭也不能看到孩子着急,我们家老人有两辈一个是爷爷奶奶辈一个太奶奶。孩子做什么都得帮着都得顺从。不能有一点挫折。
所以在教育孩子上不能当老人面教育。每当孩子在遇到挫折时,我们做父母的要正确看待孩子这是在经历另一种成长,不能协助也不要放任不管。先看待孩子遇到挫折时的表现以及解决方法如果不对。事后家长在进行沟通并指导。
写的有点乱。表达不太细致。
加油,每一位奋斗在教育“一线”的家长。
虽然挫折不等于吃苦,但是吃苦多的孩子,抗压能力也相对较强。进行挫折教育,说白了就是培养孩子的逆商(WQ):面对挫折的处理能力。而且这种教育越早越好,当然也不是现在去进行,马上就会出现效果的,这种挫折教育要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不断积累。
我接触过一个孩子,当时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每天都需要父母哄着,要满足他这样那样的条件才学习。但是总是要让其他孩子听从他的看法,和其他孩子很难相处,融入到集体中。还有一个孩子,总是不断和其他孩子交流看法,来了没几天就和周围其他孩子打成一片。我的第一个建议就是不要让孩子养成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和同事聊天时说起的,她那时带着孩子进行夏令营活动,结束的时候,有一个孩子特别喜欢过另一个孩子的积木玩具,但是后来分开时那个孩子非常不舍那个积木玩具,哭着闹着想要,但是那毕竟是另一个孩子的,她也不可能要过来安慰这个孩子。可是这个时候孩子父母也马上要来接孩子了,让人十分棘手。她便对孩子说:“那个玩具是你的吗?”“不是,可是我就想要!!”“可是玩具是小睿(化名)的,你要过来,他也会非常难过的,甚至你可能会失去这一个好朋友,难道你不想要小睿这个好朋友了吗?”经过她的一番劝慰之后,虽然孩子脸上还带着眼泪,但是还是很快变得开心了。孩子也并不是不讲理,很多事情,只是欠缺一个好的引导。
可能有些跑题了,其实孩子们都是很可爱的,也是很明事理的,多让他们看一些教育意义的绘本、漫画、故事、电影、动画,耳濡目染之下他也会不断给自己树立目标。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多些鼓励,少些宠溺,多些引导,少些斥责,孩子也会慢慢成长起来。
上面这些完全是有感而发,如有不到之处,欢迎大家留言。
宝宝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这些困难和挫折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一次次重要的成长,如果父母包办孩子的事情,将来孩子遇到更大的困难该如何去面对呢,因此我们要从小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让他们知道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从而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
1.孩子遇到困难,父母婪鼓励孩子自己去克服,在他必要的时候给予帮助,时间长了宝宝也就知道自己去面对困难了,而不在依赖父母。
2.父母要从小事情开始引导孩子,让他自己去处理自己的事情,父母对孩子要放手,要相信孩子。
3.父母要多给孩子讲一些励志的故事,让孩子从故事中受到教育。
孩子的教育来自家庭,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从小接受挫折教育,长大后才能坦然地面对更大的挑战。我是侯妈,从事教育十几年,大家可以关注我,每天给你们分享教育知识,有问题可以给我私信,我们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