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的起源是什么?

起源于隋唐民间“曲子词”


我们如今说宋词,不是因为词起源于宋代,而是繁荣于宋代,词这种文体其实在唐代就形成了。

词的起源,首先与音乐有密切的关系。我国自古就有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传统,但各时期的辞与乐配合的方式有所不同。沈括《梦溪笔谈》里面说:

“自唐天宝十三载,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

就音乐而言,先秦用的是雅乐,汉魏六朝用的清乐,唐代则用的是宴乐。宴乐也称燕乐,最早源自于北朝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即胡乐。唐代皇室具有胡人血统,统一以后,胡乐和中原音乐相结合,产生了燕乐。

唐以前所用的雅乐和清乐,一般都是先有诗歌,然后用音乐相配。而唐代流行的燕乐,因为吸收了各种乐的特点,具有鲜明的节奏和变化多端的曲调,于是,为配合燕乐的演唱,词也就应运而生了。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说“排比声谱填词,其入乐之辞,截然与诗两途”,可见唐代燕乐是先有乐后有辞,以辞配乐,是词最根本的发生原理。我们通常说填词,而不是作词,也就是这个原因。

其次,词的起源还与酒令著辞有关。饮宴娱乐的风气,在先秦时候就有了,而伴随着酒桌上的往来,也发展出了丰富的酒令艺术。先秦时期的人们,通常会在酒宴上援引《诗经》,来表达内心所想,进行交流。后世人们创造出的一些歌舞化的酒令,在不断翻新的过程中,常常设计出了种种令格。这些酒令,一部分已经近于词、一部分已经成为了词而保留了下来,我们如今看到的以“令”为名的词牌,有很多都是源于酒令。因为酒令讲究急促迅速,所以令词一般都体制短小。

唐代经济繁荣,市井生活丰富,白居易在诗中写到“歌酒家家花处处”,可见行酒令和音乐作为人们的日常娱乐活动,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情了。现存的最早的词,大量发现于敦煌石室。词在唐代称为曲子词,敦煌曲子词里面,其中有少数为文人所写,大多数是民间无名氏之作。词起源于民间,已为敦煌曲子词所证明,而敦煌曲子词中有一部分可能是盛唐作品,那么此在形成以前必然经过长时间的酝酿。而李白现存的作品中,就包含几首词,李白是又是盛唐诗人,可见词的产生时间应该在初盛唐时期。

唐代前期的文人,不屑于写词这种民间俗文学,而后中唐的张志和、白居易和刘禹锡等人,开始较多创作文人词,这时候词的创作才开始流行起来,但此时的词大多是民歌风味,还未单独成体。随后到了晚唐的温庭筠和韦庄,将词的表现手法进行提高,排除了以往词的民歌气息,推动了词体风格的定型。他们的词多写美女体态和闺阁情爱,充满了脂香粉气,被称为“花间词”。

五代早期的文人,都是沿着花间派传统作词的。随后到了南唐冯延巳,不再是描写美女情爱,而是写的一种情感境界,通过对景物意象的勾勒来表达情思。这种清香到了李煜手中更进一步,完成了从“伶工之词”到“士大夫之词”的转变。

到了宋代,早期的文人如晏殊柳永等人,继承李煜的传统,发展出了婉约词一派。而词到了东坡手上,他以诗入词,在婉约的传统外另辟一宗,创立了豪放派。婉约豪放双峰并峙,后世文人在此二者之上变换,岁形成了宋词的全盛局面。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梁代的开国君主萧衍精通音乐、爱好民歌,在其夺取帝位之前,被称为“竟陵八友”之一。其诗作现存有九十余首,多数为乐府,且多模仿民歌。最著名的诗作有《子夜四时歌》、《襄阳蹋铜蹄》、《江南上云乐》、《江南弄》等。由于他对诗歌的热忱和作为帝王的特殊身分,梁代诗歌的演变开始有了向词发展的苗头。


宋词,源于唐盛行于宋,大多用是来配乐的,也就是古时候乐曲的歌词,又名曲子词,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歌词,是可以唱出来的,根据曲子的需要,会满足一定的韵律,所以每一句的字数也不尽相同,不符合诗的规整格式,所以又叫长短句或诗余。

由于朝代的更替、族群的迁徙,文化的交互,所以除了配合本地原生的音乐之外所填的词,自然也有很多根据外来曲调所填的词。

总的来说,宋词的起源如下:

一、由诗的和声演化而来,在当时称作为“诗余”,也不叫“词”。萌芽于唐,经历五代十国的重要发展,盛行于宋;

二、根据曲调(或者叫曲谱、乐谱,)填词,曲调有本地的也有外来的,所以其曲调格式多样;

三、以乐调为主,歌词为辅。根据规定的曲调确定了其音律格式(音律相同)再根据音律格式来填词。

原先的词都是根据音乐而填出来的,后来填词慢慢和音乐失去联系,只作为一种固定的文字声韵格式(曲调不分,平仄相近)从而形成了“词牌”。同一词牌可能会由不同的人填上上很多首词。就成为了一种文学体裁罢了,后来的研究著作者把它称作为“宋词”。

宋词,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也因其词牌规定了固定的文字声韵格式(字数和平仄)才能够流传至今,

以上,大家如有不同的见解,欢迎讨论、更正、补充!


词发源于隋唐年间,配合燕乐演唱,叫做曲子词,后来文人学士参与到词的创作中,形成了我们见到的宋词。

1、燕乐是新出现的乐曲

词所配的乐曲不是原来乐府诗配的乐曲,是新出现的燕乐。隋唐年间流行三种乐曲,一种是南北朝以来的清岳,一种是中原地区流传下来的雅乐,还有一种就是新出现的燕乐。燕乐是中原音乐和西域音乐相互作用融合形成的。

配合燕乐演唱的歌词就是曲子词,盛行于社会的下层,文辞通俗,不及诗歌典雅。清朝光绪年间在敦煌发现了大量曲子词,可见在隋唐年间,这种形式是非常流行的。

敦煌曲子词

下面我们看一首敦煌曲子词,《望江南·莫攀我》:

莫攀我,攀我大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折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2、《花间集》对宋词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曲子词这种形式没有以文字的形式流传下来,流传下来的第一部词集是五代后蜀赵崇祚编的《花间集》。

《花间集》花间集收录的是当时诗人文士所做的曲子词,也就是歌舞娱乐时所唱的歌词。晚唐五代年间,诗人文士们喜欢流行的音乐,但又觉得歌词不够典雅,于是自己着手填词。这些词就是为了歌舞娱乐时演唱的,内容是描写美女、爱情、歌舞、相思,是浅薄的。

我们以举欧阳炯的《南乡子》为例:

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莲。耳坠金环穿瑟瑟,霞衣窄,笑倚江头招远客。

3、以温庭筠、韦庒、冯延巳、李煜为代表的文人创作,形成了宋词

《花间词》虽然是柔靡空泛的,但后世具有诗所不能传达的幽微深意的词正是在这样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温、韦、冯、李的词,或给人以美好的联想,或给人以诗歌感发,提升的词的内容和意境,在此基础上宋词便形成了。

清朝常州词派的张惠言、清末民初的王国维,均对此有深刻认识。论述最为精辟者,当属现在叶嘉莹先生。叶先生对证张惠言、王国维的正确观点和局限性均能解释、论证,并给出正确认识,还能从理论到实践讲出鉴赏周邦彦词及南宋词的方法。大家感兴趣可阅读叶嘉莹先的生相关书籍。

总之,词发源于隋唐年间,配合燕乐演唱,后来文人学士参与到词的创作中,形成了我们见到的宋词。


前言:“宋词的起源是什么?

......

一、诗歌与歌词

最早的歌起源于劳动号子,都是一些简单的感叹词:啊、哦等;随着人类智力的而发展,感情越来越丰富,于是多了一些词加进去。人们用一些容易记住的这些歌来记忆和传播知识,这就是诗和歌结合的雏形。

文字出现以后,文字书写的“歌”就包括两个部分,音乐和歌词,歌词就是最早的诗。但是这些诗歌与宋词却有着一个主要的区别。

二、词与宴乐

宴乐也称为燕乐,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最早的燕乐是酒宴间流行的助兴音乐,演奏和歌唱者皆为文化素质不高的下层乐工、歌妓。

诗与词的区别在于,词是根据燕乐填写的歌词。唐朝的白居易、李白等人都有词传世,但是数量很少,到了晚唐有温庭筠、韦庄数量才多一些。我们现在看到的《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

三、伶工之词:《敦煌曲子词集》

最早的词是”伶工之词“,是一些受教于不高的下层从业者的歌词,从《敦煌曲子词集》中可以看出,宋朝柳永的词风于此很像,因此柳永被当时的士大夫认为格调不高,李清照也在《词论》中指责柳永”词语尘下“。

我们看几首《敦煌曲子词集》中的作品:

1、《敦煌曲子词集》竹枝子

罗幌尘生,帡帏悄悄,笙簧无绪理,恨小郎游荡经年。不施红粉镜台前。只是焚香祷祝天。垂珠泪滴,点点滴成班。待伊来敬共伊言。须改往来段却颠。

2、《敦煌曲子词集》洞仙歌

华烛光辉。深下帡帏。恨征人久镇边夷。酒醒后多风醋。少年夫婿。向渌窗下左偎右倚。拟铺鸳被。把人尤泥。须索琵琶重理。曲中弹到,想夫怜处。转相爱几多恩意。却再叙衷鸳衾枕,愿长与今宵相似。

3、柳永的《定风波·自春来》比较一下: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清一去,音书无个。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四、五代《花间集》是文人之词

《花间集》是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得名书中作品多写贵妇美人生活和装饰容貌,写女人之媚的词集故称花间。

这些词作主题基调是描写男女之间的恋情,呈现出婉约绵缠、妩丽香艳的主要风格特征。其中的著名词人有:温庭筠、皇甫松、和凝、韦庄、欧阳炯等人。

花间词的特点是作者都是用名有姓的文人官员,不同与以前的”伶工“,但是思想内容上没有太多的变化。

不过其中也有风格不同的好作品:【临江仙】鹿虔扆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五、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的南唐后主李煜

这句话来自于王国维,原话是: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为颠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

上面介绍了鹿虔扆的《临江仙》抒发暗伤亡国之情,但是极为罕见。

到了李后主亡国被俘以后,李煜的词风为之一变,不在描写男女之情,变为”士大夫之词“,充满了对于故国的怀念,《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结语

李煜的词风对于宋人影响极大。入宋以后,宋词基本分为两大派,柳永、晏殊、张先、欧阳修、李清照、姜夔等人继承了词风婉约的特点,苏轼辛弃疾一出,豪放词开始分庭抗礼。

词一开始和诗一样都是配乐唱的,后来渐渐脱离了音乐,成为文人之词。

@老街味道


小编“人生底色看语文”今日稍有闲暇,正于青云直上翱翔,忽闻之声,遂降下云端。指引,睹此问题,决定擒来拷问一番,让大家一乐。

并期望大家点几个赞,也满足在下和猴哥并无二致的虚荣。

一代有一代的文学,春秋战国的诗经楚辞,两汉的赋,魏晋的文章,唐朝的诗,宋朝的词,明清的小说。

这篇文章,我们单谈一下宋词。宋词的起源是个大问题,一篇小文章,只能挂一漏万。更详细的探讨,可以看后面开列的书目。

下面开始。宋朝的国力不强大,却是一个文学和文化很发达的时代。

两宋的文人,借宋词抒发情怀,体味人生。

宋词起源的几种说法

那么宋词的起源问题,该是怎样的呢?

关于宋词的起源意见并不能统一。主要有这样的几个观点:

起源于远古歌谣;

起源于《诗经》和《楚辞》;

起源于汉魏的乐府;

起源于六朝杂言;起源于唐诗;

起源于五代诗歌。

这种种说法,都是前人提出的,因为时代原因,虽然并不是想混淆视听,而是想探求真相,但探求的姿态往往离真相越来越远,没有抓住问题实质,必然导致偏离方向。

如,从抒写性情的角度,比兴寄托的角度,宋词起源回溯到《诗经》等,也好像说的通,然失之于宽泛。因为相同的手法,其他文体也有。这样,失去了讨论这一特殊文体起源的意义。

宋词起源的几个原因

宋词的发展和音乐有关。

中国初期文学的形态,乃为诗、乐、舞紧密结合的。诗、乐结合的历史形态,大致经历过三个阶段:先秦“雅乐”、汉魏清乐”、隋唐“燕乐”。

清代学者凌延堪的《燕乐考原》等专著,加深了人们对词和“燕乐”关系的理解,词起源问题浮出水面。

近现代的吴梅,就是从这一角度给“词的起源”进行了了定位,他的《词话从编·序》说“倚声之学,源于隋之燕乐。三唐导其流,五季扬其波,至宋大盛。”

这从音乐发展角度,指出“词乃配合燕乐歌唱之歌辞”,说明了问题的关键。也就是说词和音乐密切相关。

宋词的发展和当时的社会生活相关。

但是宋词起源发展,原因并不会这么简单,更有深刻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

词,又被称为“艳词”,想来有“词为艳科”、“诗言志,词言情”的说法。从具体的作品看,也多和“艳情”有

关系。正如宋朝的张炎云:“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盖声出于莺吭燕舌间,稍近乎情可也。”

这里面说的正是当时的风俗,北宋的统治者汲取了唐代的教训,担心藩镇割据成了结党军权示威局面的出现,开始鼓励大成享受生活,追逐声色犬马。

对世俗生活的迷恋,过度的纵情享乐,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也是宋词得以发展的深厚土壤。

宋词的发展和当时的宗教生活有关。

宋词兴起,与宗教也有关系。隋唐的佛教音乐,为其他乐曲开拓了道路,积累了经验,自然为词体的兴起与词调(词牌)的选择提供了空间。道调法曲,“法曲”融合“佛曲”和“道曲”,具有很大的艺术感染力,吸引着大家填词,由此而转为词调。

再次,佛道与调名,初始阶段二者是结合在一起相互辉映的,后来才慢慢疏离,从而使词的表现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最后是境心禅韵,方外人与尘世人相互眷恋,分别运用各自特有的目光观察世界,使词意的表达更加富有境界和韵味。

由于上述原因和历程,词这一新的诗体形式,体制、格调、样式已基本定型,其艺术质素作为一种新的质素,逐渐在文坛上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体式之一。

参考书目

想要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可以读一些参考书:

①《宋元戏曲史》,王国维著

②《词话丛编》,唐圭璋著,中华书局,③《唐宋词与人生》,杨海明著,河北人民出版社,④《北宋词史》,陶尔夫、诸葛忆兵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5.《南宋词史》,陶尔夫、刘敬圻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宋词的起源,宋代表宋朝,词是什么时候有的呢?有了歌曲以后就有了词。诗经中就有唱的词,只不过没有音乐记载,所以就归类到诗。

词,歌词,唱词,诗,吟诗,颂诗,区别在于,说和唱。当然宋朝的音乐没了,没有旋律,只能读,就不能称作宋歌。

还有重要的原因,诗词是文人玩的,歌曲是艺人玩的,社会地位,差好几个等级。只知道科举有考词,绝对没有考音乐唱歌的。

后来,不懂音乐韵律,可以按格律也能玩填词,宋词就成了文学种类。从某种方面说,这叫忘了音乐的初心。


宋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古典文学体裁,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演唱。因是配合音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词这一文学形式始于南朝,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故习惯上称为宋词。

源起

曲子词源自民间,敦煌石窟中大量的“曲子词”被重新发现,词源于民间俗文学的观点已得到广泛承认。

隋唐之时开始形成的曲子词,一开始是配合“燕乐”歌唱的。“燕”通“宴”,燕乐即酒宴间流行的助兴音乐,演奏和歌唱者都是文化素质不高的下层乐工、歌妓。燕乐曲调的来源,主要途径有二:一是来自边地或外域的少数民族。唐代时西域音乐大量流入,部分乐曲被改为汉名。

天宝十三年(754)改太常曲中54个胡名乐为汉名。《羯鼓录》载131曲,其中十之六七是外来曲。后被用作词调的,许多据调名就可以断定其为外来乐,如《望月婆罗门》原是印度乐曲,《苏幕遮》本是龟兹乐曲。《胡捣练》、《胡渭州》等调,则明白冠以“胡”字。部分曲调来自南疆,如《菩萨蛮》、《八拍蛮》等等。

部分来自边地de曲调直接以边地为名,《新唐书·五行志》说:

天宝后各曲,多以边地为名,如《伊州》、《甘州》、《凉州》等。

洪迈《容斋随笔》卷十四也说:

今乐府所传大曲,皆出于唐,而以州名者五:伊、凉、熙、石、渭也。

二是来自民间的土风歌谣。唐代曲子很多原来是民歌,任二北先生的《教坊记笺订》对教坊曲中那些来自民间的曲子,一个个地做过考察。如《竹枝》原是川湘民歌。

在晚唐五代以后被人们简称为曲子词。唐代诗人李白的《菩萨蛮》,以及白居易和刘禹锡的《忆江南》都属于最早的文人词作,它们标志着词体形成的萌芽状态。这些唐代诗人在词中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曲子词清新流畅、情真意挚的优良传统,不仅增加了词作的底蕴和表现力,而且其沉郁雄放的词风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唐代的这些文人词作被你为百代词曲之祖。

发展

到了宋初,在题材与语言风格上,基本已经形成定局。晏殊、晏几道父子在温庭筠花间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小令的创作。发展柳永的时候,词的内容、体制、风格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乎达到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地步。柳永不仅发展了慢词长调的体制,而且还丰富了词的创作方法,同时,他还善于吸取民间歌词的养分,采摘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境界,对宋词后来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北宋中期,随着市民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日益集中,加上宋词人懂得音律的越来越多,不仅自己能调曲,而且尤善填词,因此大盛。

鼎盛

北宋中期以后,苏轼举起改革旗帜,开创了豪放一派,打破了词的狭隘传统观念,延展了词的内容,而且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并提高了词的意境。宋词不再只流连于写作男情女爱与离愁别恨。苏轼的词,开始强烈表现个人的建功立业愿望和明确的爱国主题,其词风开始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精神与气概,并且苏轼敢于以诗入词,不仅突破了词在音律方面过于严格的束缚,而且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这极大地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并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词发展到两宋之交时期,其主要代表词人有李清照、朱敦儒、张元干、陈与义等。由于时代的巨变,这些词人都亲身经历了由北而南的社会变革,他们的生活遭遇、思想情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这些都影响到了他们的词作、词风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其词作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情感更显得沉郁忧愤。尤其是李清照的词,更是确立了宋词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她自成一家,独创易安体,词风朴素清新,手法细腻完美,并且雅俗兼用,达到了形式和内容上的和谐统一。因此,她被誉为婉约之宗,她的创作不仅为南渡作家如何以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树立了榜样,更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到了南宋前期,词开始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这一时期,词坛更是大家辈出,名作纷呈。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词人是辛弃疾、陆游、姜夔等人。他们继承并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派,使得词的内容越发博大精深,风格更为浑厚雄健,因此把宋词的创作推向了高峰。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词人当属辛弃疾,他不仅继承了苏轼的革新精神,进一步扩大了词的内涵,把词推向了更高的阶段,并且他创新式地以散文化的笔调写词,并且几乎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尤其是他创作的词风雄壮慷慨,意境阔大,表现出了词人坚定不移的爱国思想。

词发展到南宋后期,由于时代的原因、文人地位的变化等,因此开始走向衰落。继而被元曲、元杂剧等取而代之。

宋词从唐、五代、北宋初年的诞生期,到北宋中叶到南渡的发展期,再到南宋前期的繁荣期,直至南宋后期的衰微期,其演变发展过程可谓曲折而丰富。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在深受人们喜爱的同时也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但不可否认的是,宋词在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一代文学之胜。


宋词和唐诗并称,光辉璀璨。词有词牌名,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其名就来自于词牌名。那么词的来源是怎么样的?

简单的说,词原本是为配合曲子而作的,是一种音乐文学,曲子的谱调就是词牌名。大概在南朝梁时已经出现萌芽,唐代形成,到宋代达到巅峰。这种为配合曲子所写得歌词,一开始是乐工、歌妓填词,作为宴会的助兴,随着文人开始写词,尤其是中晚唐时期,这一文体进入文坛,到了晚唐五代,温韦、李煜等人推动,词体趋于成熟。进入宋代,词的创作开始爆发,并形成了宋词这一文学皇冠上光辉璀璨的明珠。

下面简单说一说词的来源和发展。

曲子词

要说词,我们得先说曲子词。隋唐之际形成的曲子词,简单的说,就是配合曲子形成的词,就好比今天配合歌曲的歌词。这些曲子通常都在酒宴间演唱助兴,称为燕乐“(“燕”通“宴”)。一开始,这种唱词是乐工、或者歌女自己根据曲子配上的。自然就文学性不强,质量不高。

而这些曲调,来源不一,有民间原本流行的,还有唐时西域流入的。曲调可以理解为今天的曲谱,同一个曲谱可以填不同的歌词。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宋词里的词牌名的来源。比如,据考证《苏幕遮》本是龟兹乐曲,《菩萨蛮》也来自西域。而《清平乐》这个曲调,通常认为是来自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

至于乐府这个我们在语文书上常见的名词,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官府设立的,用来收集民间歌谣(包括曲子和词),但流传到今天的,曲已经没有了,只剩下词。

我们今天看到的宋词也是一样,之留下了歌词,原先是怎么演唱的,已不可考。

文人填词

上面说了词本为和歌而唱,一般是乐工、歌女自己填词。不确定最早的文人参与是什么时候。但大致从中唐开始,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比如我熟悉的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白居易的《忆江南》等。这样在这些名家的推动下,词这一文体,可以说开始比较正式地进入文坛。

到了晚唐,因为温庭筠的贡献,文人词有了更大的发展。

温庭筠本来就非常精通音律,而且诗也写得不错,时人把他和李商隐并称温李。他大概是第一位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写得比较多的是女子闺情,风格浓艳,语言工练。

他的名篇《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就是他典型的风格。

晚唐另外一位诗人韦庄,生活在晚唐到五代前蜀时期,也开始写词,内容也多男欢女爱、离愁、伤时等。但相比于温庭筠的词作,韦庄词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更加清新一些。《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思帝乡》“春日游,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菩萨蛮》”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等等是他的名篇名句。

后来五代后蜀赵崇祚选录唐末五代18位词人作品编成《花间集》,以温庭筠、韦庄词为主,是第一部词集,温韦等又因此被称为花间词派。花间词主题基调还是男女情,婉约缠绵,香艳,是婉约派的源头。

再往后,因为南唐两位帝王和宰相的推动,文人词更进一步发展。这三个人就是南唐中主李璟和他的宰相冯延巳以及后主李煜。冯延巳少时便和中主李璟交游,虽然人品一般,但对词的发展贡献很大。后主李煜的词作一开始也是受他影响的。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甚至说:“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中、后二主皆未逮其精诣。”

但成就最大的肯定是李煜,号称“词帝”。李煜大家太熟悉了,不做多介绍。

可以说词这种文学体裁到李煜这里,基本已经成熟了。

宋词璀璨

经过宋初范仲淹、晏殊、欧阳修、柳永、晏几道等人的手,可以说词这种艺术形式终于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然后到了苏轼、辛弃疾等人手上,达到了巅峰。词于是融入了宋人的血脉,宋词得以和唐诗并称,成为我国文学皇冠上的璀璨明珠。


这个题目确实比较大而且宽泛。凡是说到起源,意味着要追根究底。宋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当然起源于语言,甚至可以说是人类还处在单音节交流时候的事。当然,说到具体起源,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承上启下

那么从狭义上来说,宋词应该起源于唐诗,因为文化是传承的,是不断演变发展的,任何一种文学形式,不可能凭空出现,必定有承上启下之过程,也有起源、高峰、衰落之时,这从古代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可以看出来。

从雅到俗

我们知道,诗在唐朝已经达到了巅峰,怎么说呢,从两个方面可以说明,一是广泛性,从皇帝到平民,人人会做诗。比如,一代女皇武则天就凭一首“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重获恩宠。

至于平民百姓,留传下来的打油诗也有很多,比如这首“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笼。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也是让人喜爱。

盛极而衰,唐诗也一样,诗人们绞尽脑汁意图更完美,但结果是越来越高深,比如我们知道很多诗用典繁多,这就与民间越来越脱离,那你不接地气,还有什么粉丝呢?没粉丝,还有什么天下呢?

因此,慢慢地,人们发现用更多的词,更长的句子,能够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这不就是宋词的另一说法长短句吗?

从上到下

当一个文学形式只是停留在民间创作的话,其实是很难发展的,就比如现在的一些民间手艺,那只是极少的人在做会做,因为没有好的机构去进行宣传普及。如果是从上到下的推动那就不一样。

蒋勋老师就说,唐诗过渡到宋词,其中的关键人物是李后主。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千百年后都能成歌,可见在当时,他的影响有多大。人们发现,如此俚俗的文化居然可以变得这么雅致深沉。如此雅俗共享的宋词自然流行起来,接过了唐诗的使命。

综上,宋词的起源,一是源于唐诗的演变,以更好地适应人民表达和理解的需求;二是得益于李后主等士大夫阶层对词的贡献。


爱情!

确切地说,宋词的起源是情歌!

只不过,情歌的发展在我国总是历经坎坷。

三千多前年在黄河的边上就有情歌了,一个公子循着关睢的声音,在河之州看到了一个采薇的女子,于是萌生爱慕,吟而为歌。

一个阳光般的少年,走进金黄色的秋天里,在水一方看到一位站在芦苇深处的姑娘,于是心生爱恋,吟而为歌。

一个莘莘学生,站在城外的高山上,抚着青青子衿,望向远方,思念那心爱的姑娘,于是相思入骨,吟而为歌。

这些优美情歌被孔子看到了,偏要认为是政治诗,品德诗,精挑细选了一部分,称之为《诗(经)》。

最好的那些情歌被有文化的人霸占了,不再是情歌。而没有霸占的依然还是情歌,依然在无数百姓和青年男女间传唱。

当时光触碰到了汉朝。汉武大帝的臣子们又发现了一些情歌,自然情难自禁,于是也像孔子那样强行地霸占过来,纳入到乐府里。

有一首情歌叫《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从体裁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词”,只不过没有词谱。

每当出现美好情歌的时候,这些情歌就会被文人抢了过去,变成诗。强迫这些情歌换上士大夫的衣裳,并告诉它们,你们不是情歌了,你们是诗,要言志,要抒怀,要有理想,要有抱负,要有情怀,总之,你们是诗,怎么可以沉浸在儿女情长里?

士大夫写不出情歌,便来抢夺百姓的情歌,然后披上道德的外衣,嫁给王公贵族。

剩下的情歌,也只配是泥腿子唱的情歌。

就这一样,士大夫无耻抢情歌的行为一直持续到南北朝。或许是那些情歌们生气了,激发出了骨子里的骄傲。

为了不让那些坐在高楼大厦里的人抢走,这些情歌固执地给自己取了一个情歌的名字。

我们称之为词牌。

告诉所有人,我们只是情歌,我们除了情爱,相思,离别,羁旅以外,对什么道德,情操,家国,政治,经济,民生一点儿兴趣都没有。

请你们高抬贵手,不要再抢我们的情歌了,我们只是妓女,只是伶人,只是河边洗衣服的贫家女子。

词牌初起的那个时代叫南梁。词牌有《江南弄》、《方诸曲》、《金陵曲》、《桐柏曲》、《凤笙曲》。

文人不抢了!

因为他们也偶尔填一下词,还把一些美美的词刻在莫高窟里,然后就遇到了晚唐,那些天天言志的落魄诗人腻了,于是把情感放在这些称之为情歌的词里,顺着河水四处传唱,并悄悄地开成一束《花间(集)》。

可谁也没有想到,词在宋朝的时候,又被抢了半次!

之所是半次,因为“情”终于可以抬头挺胸地和“志”并肩站在一起!


“宋词”的起源是有别于“词”的,很多答主对于词体嬗变是根本没摸到头脑的,延误了很多初学的朋友。

我们要明白的一点是,词和音乐性的联系非常紧密-------甚至我们可以说词和声乐是一体两面的东西。很多人对词起源的依据,无非就是杨慎《词品序》中的发言:

诗词同工而异曲,共源而分派。在六朝,若陶弘景之寒夜怨,梁武帝之江南弄,陆琼之饮酒乐,隋炀帝之望江南,填词之体已具矣。

很多人理解错了,杨慎所谓的“填词之体已具矣”,仅仅是指词的“长短句”这种形式是起源于六朝,而非宋词的起源是六朝。词实际上就是歌词,在其发展过程中,直到元明清之前,词都是跟乐曲是伴生关系。如果强行将宋词的起源比附到六朝,甚至更早的时期,那就是牵强附会。

我国例有“礼崩乐坏”的传统。尤其是在汉魏与隋唐时期中,又是一大转折、

宋王灼云:“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今则繁声淫奏,殆不可数。古歌变为古乐府,古乐府变为今曲子,其本一也。”(《碧鸡漫志》)即“词”所依之声;其法原出龟兹人苏祗婆。自周武帝时,传入中国(详《隋书·音乐志》

很简单,汉魏时间的房中祠乐在隋唐时期就开始销声匿迹,而隋唐之后产生的宋词怎么可能是和《房中》旧曲有伴生关系呢?因此,宋词所依托的声乐系统,是隋唐时期产生的声乐体系,叫做《燕乐杂曲》

据崔令钦《教坊记》所载开元以来“燕乐杂曲”,至三百馀曲之多;唐宋人填词,即多用其中“曲调”。

郭茂倩在《乐府诗集》序言中提到,隋开朝的时候,便由文帝设置了七部乐(《西凉伎》,二曰《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之后又增设了九部乐、十部乐,这些就统称为近代曲,也就是“今曲子”(词)的来源。

其次,宋词的长短句形式,也并非来源于六朝。早年间其实都是用诗入曲,但诗都是齐言的形式,而《燕乐》的节奏变化较多,所以总会有“有乐没词”的时候,早前这些地方是用和声(泛声)代替,但怕在流传过程中这些个和声的地方丢失了,就开始加实字,随即便演变了“长短句”这种形式。

“古乐府只是诗,中间却添许多泛声;后来人怕失了那泛声,逐一添个实字,遂成长短句”(《朱子语类》百四十)

因此,宋词的“长短句”形式的由来就是通过在“燕乐”之中加实字而言,其起源也就是燕乐。

综上,宋词的渊源实际上就是在隋唐时代,不管是音乐性还是“长短句”的形式,都是跟着“燕乐”而一步步演变的。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可以与唐诗争雄竞争的莫过于宋词了,在我国文学史上,宋词是一座灿烂夺目的丰碑。

如果说到宋词的起源是什么,很简单的答案就是:

词的内容就是抒情诗,而宋词就是从唐诗演化而来的。

具体的说,可以从“词的发源,以及词在宋代的崛起”来谈下这个问题。

词的发源

词的发源可以追溯到随带甚至是六朝梁代。

隋唐之际,天下较为太平,交通四通八达,促进了与各国的文化交流,人们生活相对安定,于是对于娱乐的需求也相对增加。

同时在这种盛景之下,也有各种音乐流入我国,与我国的音乐相结合。

在这种背景下,这些音乐在民间开始流行起来,人们为了配合这些音乐就配上了歌词。

也就是说,同许多文体的产生一样,词也是起源于民间,都是比较口语化、生活化的民间生活状况的描述。从唐人崔令钦的《教坊记》里记载的许多曲词名也可以看到它们来自民间。

慢慢地,唐朝前期有些文人也开始喜欢这些乐曲,开始拟作具有民歌风格的歌词,当然也有些文人觉得民间词不够雅,也开始自己按自己的想法来创作,但是影响不大。

直到晚唐,文人词才有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第一批专门填词的作家。

影响较大的比如:花间派代表温庭筠,以及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

尤其是李煜在亡国之后所创作的那些怀恋往昔、悲叹不幸的词,非常富有感染力。

经过这些文人的加工、创造,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丰富了词的艺术技巧,使词这种文学形式更趋完美成熟,从此崛起于文坛。

兴于宋代

到了宋代,词发展到鼎盛时期,上至帝王卿相,下至唱优歌姬,都争相作词,而且名家辈出,佳作极多。但就现有的词集来看,词人就达200多人以上,词牌就有870多个。

宋朝虽然在历史上看起来是个充满内忧外患的朝代,但是北宋王朝的前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出现过近百年的太平景象。

工商业发达、城市繁荣,在此时人们对于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茶坊酒肆临立于市。

达官贵人纵情享乐,大力加以提倡,也就是当时音乐唱歌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词这种文学形式由于特别适合入乐歌唱,所以使填词成为一种时尚,风靡起来。

因此词在宋代得以空前发展,所以我们提起“词”的时候,都是以宋词来概括。

结合这两部分,大概就可以归纳出宋词的起源了。

感谢您的阅读~


词原是唐代民间的通俗歌词。《云谣集》所收三十首曲子词即是代表,代表的是当时民间的俗文学。

到了北宋,这种歌词为士大夫所用,创作新词,作为交际和宴会妓女歌唱之词。《花间集》所收五百首即是代表,代表的是知识分子的俗文学。但这时的词仍接近口语,其地位不能与诗相提并论。

到了北宋中页,由于苏东坡的拓展,词才扩大了境界。黄庭坚为晏殊《小山词》作序,称其:嬉弄于乐府之余,而寓以诗人句法,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宋史.乐志》记载:政和三年,以大晟府乐播之教坊,颁于天下,其旧乐悉禁。这时词才从俗曲正式上升为燕乐。

到了南宋,词渐渐脱离音乐,成了具有一定格律的诗体。与诗五.七律,五.七绝,排律一样,词有很多不同格律的词名,独立的词韵,对仗规定,并以词的大.小分为令.引.近.慢,单调,双调,还有独特的领字特点,文情与声情要求。这时的词才被正式称为近体乐府,成了与诗并瑰的文学形式。

综上,词的起源是明确的,但词的发展,完善时期则难以截然划分。


我们常常把“唐诗”和“宋词”并称,这里的宋词的词是怎么来的?诗和词有什么不同呢?

唐诗和宋词都是源自诗歌。

诗歌是我国最早的文学创作形式。我国的祖先很早就重视诗歌创作,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就是《诗经》。

诗歌发展到唐朝就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这就是词。词发展到了宋朝,成为了一种很盛行的诗歌体裁。

从一开始,诗和词就有所不同,诗是供人欣赏和朗诵的,词是为配乐歌唱而创作的。

每首词都有一个词牌,比如,“蝶恋花”“一剪梅”“如梦令”等等。

词牌就是填词用的曲调名。也可以不准确的理解为现在的歌谱,词就是歌词。

词是为了歌唱这个特点,就决定它必须按照一定的旋律先制作出词调,以调填词,用现在的话就是必须先谱好曲子,再去按曲调作词。因此,词的句子一般都是长短不齐,又叫“长短句”,写词叫“填词”。

词最早是在唐朝出现的,唐代农村有许多流传很广的俚曲小调,后来逐渐在城市和一些地方流传起来。

因为这类作品来源于生活,新鲜活波,引起了文人骚客注意,他们也学习这种形式,按谱填词,推动了词这种文学形式的发展。

到了宋朝,词的发展进入了黄金发展时期,当时词的谱曲也就是“词牌”已经有900多个,从民间到朝廷,从文人到歌妓,从一般老百姓到帝王将相,都以填词为时髦时尚,形成一种很盛行的社会风气,词的创造在宋代达到鼎盛时期。

我国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元曲”说法,指的是唐代的诗成就最高,宋代的词成就最高,元代的曲成就最高。宋词成为文学史上一个巅峰时代。


原始地址:/yanjie/11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