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暴力倾向的孩子怎样教育?

暴力倾向”又是一个概念化的词语,这个说法涵盖了喜欢动手的、偶尔比较暴躁的、或者就是以打架为解决问题主要方式的所有孩子。自打有了这种概念,你会发现周围这样的案例变得多了起来,不是吗?随意下判断,是人的通病。

而实际上,真正有具备极大伤害性暴力倾向的孩子,是极少数的存在,只要适当地引导,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怀,很多暴力行为都可以慢慢调整。处于可控的范围内,孩子可以借助武力来自我保护,这是优点;只要他不拿来伤害别人,就无妨。

什么是暴力倾向?

何为暴力倾向?这是百科里的解释:

暴力倾向是某类人的特质,他们遇事倾向以武力解决问题,以暴易暴。又相信以道理、以德服人是多余的。从前的暴力行为令他们获得人际关系的优势,感觉对方害怕、退让、敬畏,从中获得优越感、成功感,因此强化了犯事者的暴力倾向之持续及升级。

说一个孩子有暴力倾向,如果是小孩子,多半就是喜欢动手打人;如果对于大孩子,就另当别论了,他们可能就是崇尚武力,认为拳头最能解决问题。

为何会有暴力倾向?

其一,模仿。

1.模仿父母:当一个孩子生长在一个不和谐的家庭,生活中时常充斥着打骂和斥责,孩子在家里找不到存在的价值,会产生数不清的愤怒。这种愤怒压抑久了,就会成为一种攻击性,在适当的时候,就会成为一种暴力,伤害他身边的人。

2.模仿角色:很多孩子沉迷游戏,或者酷爱动漫,从游戏和动漫当中,知道了力量的魔力。于是在现实生活中会尝试模仿游戏角色,感受拥有力量的快感。

其二,恐惧。

不相信吧,一个充满恐惧的灵魂,却是充满暴力的恶魔。以宠物为例,养狗的人都知道,最容易表现攻击性的狗,不是长得高大威猛的大型犬只,更多的是体型娇小的小萌犬。因为娇小,它们对力量超过它们的人或者动物充满恐惧,为了保护自己,它们只能先表现出强的攻击性。

其三,领导欲。

孩子喜欢当老大,这是普遍的现象,这是人类天性中的领导欲。孩子们并不懂什么“德高为上”,他们更钦佩江湖道义。所以,他们把哥们义气当成侠肝义胆,他们结党成群,惹是生非,自己却并不以为不妥,毕竟能当老大,让别人听自己话,是见多有面子的事情啊!

其四,暂时没想到,欢迎补充。

暴力倾向如何解?

一、针对模仿型暴力,要从根源解决问题

这种暴力行为的根本,在于家庭,而家庭的根本,在于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

要让孩子放下对拳头的执迷,父母就要先放下对力量的迷信,懂得与孩子好好说话,多讲道理少动粗。只要家里氛围变得温暖和谐,孩子性格里的刺就能慢慢拔除,暴力行为就会逐步减少。

当然了,不要指望父母说几句漂亮话,孩子就有天翻地覆的改变,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我相信,父母只要真正改变了,孩子的变化会是巨大的,有事实为证的。

二、针对恐惧型暴力,要给孩子安全感

你的孩子为何会恐惧?当然因为家里冰冷的空气。一个家庭里,如果没有爱,没有沟通和交流,只有冷冰冰的亲子关系,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是多余的。这种无价值感,就成为他们恐惧的来源。

每个生命都惧怕无价值感。大人孩子都一样。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这些行为代表了对孩子的重视,会给孩子安全感:

凝视他的双眼,认真听他讲话,认真回应他;

对孩子提出的请求,合理的能办到尽量办到,办不到要对他言明原因;

在孩子犯错时,给孩子补救的机会,并对孩子的积极补救表示肯定;

在孩子进步时,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并给予孩子精神上的嘉奖,让他继续前进;

答应孩子的事情,若无不可抗力,请认真做到,否则不要答应。

切记切记切记:不要让孩子失望,哪怕任何微小的事情(如果让他失望了,务必告知缘由)。

三、针对领导欲型暴力,多给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

相对与于以上两种暴力,需要改变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第三种可能更为简单,易操作。

对于领导欲型的暴力,如果在家庭里,父母能够少控制孩子一些,多给孩子自主的权利,放手让孩子帮助家庭承担一些重要事务,孩子很快能感受到被家庭所需要,就不会再花更多的时间去“干坏事”。

如果在班级里,那些闹事最厉害的“带头学生”,如果被委以重任,角色转变了,他们就逐渐会把自己的力量用在为班级服务上,而不是给班级捣乱。

说来说去,我总觉得在孩子时期的暴力,远远不是成年人所设想的那么可怕,校园霸凌的存在,只代表了部分很极端的情况,如果按照某些家长的要求,别人的孩子有暴力就隔离起来,世界就太平了吗?肯定不会。

为人父母本就不容易,教养孩子更不是随心所欲,有了孩子,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无意中给孩子种下太多恶因,等孩子长大就只能自食其果。




针对宝宝的各种暴力行为,家长们应该如何应对才能消除他们的暴力倾向呢?

1、关爱宝宝是根本。家长首先应该给予孩子最基本的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满足、理解、尊重孩子的情感需要。只有让孩子体验到父母之爱的温暖,宝宝才有意识和理念去爱他人和外物。

同时,家长应从小培养宝宝对他人和事物的爱心,比如,当家长的一方身体不舒服时,另一方可教育孩子去关心自己的父(母);又如在公园游玩时,看到美丽的花,孩子都想摘下来,这时家长应制止孩子的行为并说明理由,培养孩子的爱惜之心,以从心理上防止、克服孩子暴力倾向的形成。

2、教导宝宝正确的交往策略。多数宝宝的攻击行为都属于一时冲动的类型,其实他们心中是渴望友谊的,只是不知道如何与他人和睦相处。这种时候,家长应该及时教给宝宝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教宝宝运用多种方式来化解困境。

3、教宝宝控制情绪。情绪在人的心理变化中起着核心作用。幼儿还没有学会如何控制情绪,因此家长应该帮助孩子逐步战胜情感刺激,使孩子有稳定的情绪,能与周围环境相适应、融合。

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环境和集体活动最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家长可以多创造这样的环境,让宝宝学会忍耐宽容,加强自我约束力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总比被欺负强




1、查明原因。问问孩子最近是不是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或者是不是在学校受了什么欺负,耐心细致的问,一定能问出个所以然的,毕竟,没有孩子会喜欢无缘无故的使用暴力的。

2、讲清是非。告诉他使用暴力是不对的,也是于事无补的,如果一时失手,还可能给自己和家庭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只要方式适当,他肯定会有冷静的思考并慢慢接受的。

3、说清道理。给他讲与人为善的好处与用处,暴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会激化矛盾,只有与人和谐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是正道,这样不仅树立了自己的良好形象,更会使自己处在一个身心愉悦的状态之中。

4、真情感化。真正的关心一下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内心世界,了解孩子是不是缺少温暖和关爱才变得暴力,或是有什么难言之隐,这些问题解决了,孩子的暴力倾向自然会慢慢化解,直至消失。

5、以柔克刚。以自己的关爱,及与人的和谐相处,为孩子做示范,让他明白,其实关爱、理解、宽容和智慧等等,往往比暴力更有力量,也更能长久,这样,潜移默化的,他的暴力倾向就会慢慢转化和消失掉的。

6、少让孩子接触有暴力倾向的人、事、物

所以说,在生活中,家长应该做好榜样,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或打架,和孩子交流时也一定要轻声细语,出现问题时要理智对待,即使争辩或者是吵架,也尽量要避开孩子。少让孩子和有暴力倾向的人待在一起,尽量不要让孩子。不要让孩子看到一些暴力的画面,或者是玩暴力的游戏。

7、家长不要“以暴制暴”

当孩子有暴力倾向时,家长第一时间,并不是要训斥或者是打孩子,而是要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你以暴制暴,很可能会加重孩子的暴力倾向。

8、对孩子加以引导

当孩子遇到事情时,非常生气或愤怒时,家长应该对孩子情绪加以引导,让孩子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如果孩子慢慢的变得不再扔东西,也不再大吼大叫,说明孩子有了进步,家长也应该给予孩子鼓励,并且告诉孩子,这样做是很对的。




耐心引导孩子,反思自己!




性格的问改不了或难改。




1.给孩子安全感

这样的孩子其实内心是很没有安全感的,攻击别人的行为其实是下意识的在保护自己。他们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和解决烦恼的事情,所以就选用暴力解决。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好的安全感。

2.不可自暴自弃

父母经常要给孩子灌输一种思想,就是不可以自暴自弃和孩子相处的时候,要有技巧,不可以伤害了孩子的尊严。

3.不看暴力动画片

现在的很多动画片的情节都非常夸张,有的内容还很暴力。父母要会甑别,不要把暴力倾向很重的动画片给孩子看。

4.父母不做暴力行为

父母自己的一言一行也要注意,不在孩子面前乱发脾气,不在孩子面前和家人吵架。不要把不好的暴力情绪传染给孩子了。

5.多和孩子做内心交流

孩子的心理辅导工作要经常的做,不要让孩子内心感动孤单。要及时的了解到孩子内心在想什么,才好做心理辅导。

6.看健康书籍

无论是讲故事,还是看课外书籍,都不要看暴力倾向的。看一些对性格心理有帮助的书籍,和听这类的故事。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




小朋友有暴力倾向一般可能有3个原因:1、父母之间是否遇事易暴力解决!2、父母由于种种原因经常打孩子,孩子认为什么事就应暴力解决!3、孩子在家或在学校没有安全感,经常存在戒备心里,遇事就会暴力解决!

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首先做检讨是否存在打孩子或父母之间有暴力行为。应停止打孩子现象,采取耐心说服教育方式。父母之间应处理问题应和平解决,过激行为应别记孩子看见。

学校老师应多关心爱护这样的孩子,同学之间有问题小事应谈话解决,君子动口不动手。大一些的事应告诉老师,老师解决。




感谢邀请:有暴力倾向的孩子怎样教育呢?

当孩子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可能就会愤怒的砸东西,在幼儿园中可能还会打人、咬人、推人,还有对待一些小动物,也是没有同情心。又容易被激怒,对待他人也非常的不友好。这样的孩子就是有暴力的倾向

当孩子有暴力倾向时,家长该怎么做呢?小编教你几招比打骂孩子管用多了:

首先要做到让孩子少接触一些有暴力倾向的人与事、物

在生活中,家长应该做好榜样,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或打架,和孩子交流时也一定要轻声细语,出现问题时要理智对待,即使争辩或者是吵架,也尽量要避开孩子。少让孩子和有暴力倾向的人待在一起,尽量不要让孩子看到一些暴力的画面,或者是玩暴力的游戏。

其次家长不要“以暴制暴”

当孩子有暴力倾向时,家长第一时间,并不是要训斥或者是打孩子,而是要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你以暴制暴,很可能会加重孩子的暴力倾向。

再次对孩子要加以正确的引导

教育重在平时,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说,家长要在平时就注重给孩子灌输正确的思想思维,应该以积极健康的引导为主流。当孩子遇到事情时,非常生气或愤怒时,家长应该对孩子情绪加以引导,让孩子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如果孩子慢慢的变得不再扔东西,也不再大吼大叫,说明孩子有了进步,家长也应该给予孩子鼓励,并且告诉孩子,这样做是很对的。

暴力应该是大家都非常讨厌的东西,因为这个只会带来不好的结果,但是有的人说自己天生脾气就不好,非常容易暴怒,那如果孩子小的时候能不能把这个改正过来呢?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爸爸妈妈们就要非常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孩子小的时候会模仿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只要多注意一些这方面的问题,那孩子就不会出现暴力倾向了。希望小编的分享对各位家长有所帮助。




感谢邀请,飞慕课致力于在育儿路上为中国父母减忧。

先用一句话回答您的问题:攻击性行为的出现,可能跟年龄有关,需要根据具体的年龄段,应对孩子的行为。

经常有妈妈问我:我家孩子最近特别喜欢打人,会不会以后变得有暴力倾向。

在幼儿园里欺负同学,对长辈下手不知轻重……

孩子爱打人就真的是暴力吗?其实,并不能把这两者等同。

孩子打人是一种“攻击性行为”

研究表明:学龄前的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出现比例大约是11%。其中,男孩的攻击性强度明显高于女孩,4-5岁是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高发年龄,随着年龄的增加会逐渐减少。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表现为占有欲望特别强,情绪暴躁,具有攻击性,有报复心理。

当孩子的某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说当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的时候,就会出现身体上进攻或者语言上的攻击的行为。

比如在幼儿园里,可能会表现出很霸道,抢小朋友的东西,或者是通过打小朋友来引起老师和小朋友的关注。

打人的原因,跟年龄有关

大量的儿童心理研究表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和儿童间的各种冲突,早在两岁之前就已经出现,并且在整个0到6岁的期间迅速增加。

不知道您的孩子是在几岁表现出了“暴力倾向”?

1.孩子1岁左右,处于手口敏感期

一般来说,孩子在1岁左右开始,往往会出现与父母或外界的第一次冲突。

在这期间,孩子从嗷嗷待哺到学会爬、学会走路、学会说话。他们的世界一下子变得丰富起来,他们既兴奋又好奇,用手去抓,用身体去触碰、感觉,甚至会用口咬,用脚踩,而且反复重复同一动作。

尤其是手的功能分化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手腕到上臂的支配能力迅速增强,所以孩子们更主动地使用自己的小手感知世界。

所以,在成人眼里孩子的探索活动就容易被理解成是“动手动脚”。

他们抓抓这个,踢踢那个,觉得是有“暴力倾向”,是“多动症”,然而并不是。这样的“误解”让孩子的情绪变得多起来,高兴、愤怒、伤心、烦躁等都无法顺利表达,甚至分不清。

但是,肢体语言往往是最方便也最容易表达,于是就出现了打人、咬人、摔东西等行为。

对于处在手口敏感期的宝宝,家长们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关心、理解,协助宝宝更快地去认识事物。

2.孩子2-3岁

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打人行为多半是一种无意识行为。

在这个时期的孩子打人,大多是无意识行为造成的,这种无意识行为主要是这两个原因引起的。

原因一:处于自我意识发展期

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快,但是却不稳定不完善。我们来看这两个例子。

2岁的俊俊跟妈妈外出做客,看到一位长得很可爱的小男婴,妈妈摸摸小男婴的脸蛋,由衷地称赞“好可爱”。看到妈妈的举动,俊俊也想去摸摸,妈妈就说:“那让哥哥也摸一下吧!”俊俊兴奋地把手伸向小弟弟粉嘟嘟的小脸,可怜的宝宝发出咆哮的哭喊。因为摸脸蛋竟变成了抓脸!俊俊的小手在碰触小弟弟的脸颊时,用力比较大,弟弟粉嘟嘟的小脸立即浮现了几道浅浅的抓痕。“你怎么可以用抓的?”妈妈很生气儿子的粗鲁行为,而俊俊则感到无辜,他确实只是想摸一下小弟弟的脸而已。

2-3岁的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想法,觉得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但是又常常会做不好,也难以把握分寸,所以就会造成“无意识”的“打人事故”。

“把你的玩具借给小朋友玩吧!”妈妈在一旁鼓励自己的女儿分享玩具。小女孩点点头,举着玩具到小朋友面前,却抬起玩具打在对方额头上。“你怎么打人呢?不想给就跟妈妈说呀!”妈妈很气恼,觉得孩子不对。小女孩怔住了,呆呆地看着妈妈。

这个时候,家长切记不可第一时间就批评孩子:“你这个粗鲁的家伙”、“小恶魔”、“你怎么老喜欢打人”、“你是个坏孩子”……这种批评不利于孩子积极心理的成长,也不能帮助孩子变得一下子就不打人。

父母应该耐心地解释以及纠正孩子的行为,同时也要做正确的示范给孩子看,并且带着孩子一起做。

原因二:模仿行为

很多2-3岁的孩子常常模仿动画片里的镜头打人、掐人,甚至有所谓的暴力倾向。由于孩子的认知功能发育不完全,对事物缺少批判能力,喜欢模仿。而电视里常出现暴力镜头,孩子会觉得好玩,却意识不到它有什么不对或者危害。

家长不能对孩子这种“模仿打人”的行为视而不见,但是在处理上要注意方法,要耐心跟孩子解释,引导孩子正确认知,要告诉孩子这些是坏行为,不能学,平时给孩子挑选的动画片也要选择积极正面的。

另外,模仿行为也有可能来自于成人。

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班杜拉攻击性行为实验中,研究人员把72名3-6幼儿分成两组。第一组和大人在一起,同时让大人做出辱骂、殴打芭比娃娃的暴力攻击行为。而第二组让孩子自己一个人,无成人陪同。实验结果表明,大人的暴力攻击性行为会影响使得孩子也产生类似的行为,且平均攻击性提高了30%。

有的家长在情绪不好时会大骂或者摔椅子砸东西来发泄情绪,他们往往忽略了孩子也有宣泄自己不良情绪的需求。由于两三岁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有时不能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也不知道该怎样宣泄,于是情绪不好时,就学习大人又踢又打。

作为家长一定要注意,不能在孩子面前吵架或者做出其他暴力的事,平时还要尽可能营造和谐有爱的家庭氛围。

3.孩子4-5岁

此时,孩子攻击性的行为会具有一定目的性。

四岁的璐璐最近越来越霸道,只要家里来了客人,妈妈去招待时,她就会又哭又闹,粘着妈妈不让她与客人谈话。实在不行,有时还会跑过去“打”客人,害得妈妈都不敢让亲友到家里来,也不敢带着孩子与朋友一起逛街、购物……

孩子的目的性打人行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在家庭中父母的有效陪伴比较少,孩子觉得缺少父母的关注。

有的家长会说:“我有经常陪孩子呀!”

可是我想问问这些家长,“你陪孩子玩时候都经常在做什么呢?”

我经常看到家长一直在看手机,做自己的事,孩子在一边玩。这种陪伴就是无效的陪伴。你会发现在你做事的时候,孩子会经常过来打扰你,他其实只是想引起你的注意。

在家庭里,缺少父母的关注导致想尽一切办法来吸引家长注意力的孩子,总在寻求内心的存在感。但这样的做法往往会带来父母指责、打压、贬低和不认可。

对这一时期的孩子,父母要多关心孩子,多做有效的陪伴,多沟通,认可孩子的优点,帮助孩子找到合理的情绪发泄口。比如体育运动,跑步,打球,下棋……总之就是要多陪伴,让孩子感觉到有被关注和被爱。

我曾遇到过这样的例子。

两个孩子在玩,一个孩子骑在另一个孩子身上,两人在打闹。

这个时候那个被骑的孩子的奶奶就急了,上前就拉开另一个孩子,还指责他说为什么欺负我家孩子。两个孩子都愣了,老师过来一询问才知道,其实两个孩子是在玩骑马游戏,刚才的打闹就是在玩!

当然这个例子可能比较极端,但是生活中这种例子几乎随处可见。

当家长在遇到自己孩子被“欺负”的时候,先不要带着情绪去沟通,因为很可能你看到的并不是事情的真相。

如果确实是有冲突存在,那么希望家长也可以克制一下自己的情绪。在面对孩子的冲突时,如果家长一直以一种紧张的、不放心的、焦虑的状态,那么这种情绪就会传达给孩子,孩子同样会感到很害怕,很焦虑,就会变得不敢去幼儿园,不敢再与别的小朋友相处。

孩子有攻击性行为并不就一定是“暴力”,也不代表他就是一个“坏孩子”。家长作为孩子的守护者,要用心的去陪伴孩子。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也是家长了解孩子内心、引导孩子成长最好的机会。所以,不要害怕问题的出现,做一个学习型的父母,了解孩子各个阶段的心理行为特征,做孩子终生的情绪指导师。

最后,小结一下:

攻击性行为可能只是孩子成长问题中的冰山一角,要根据具体的年龄判断孩子行为是否正常。相信家长还会遇到更多的问题,不妨留言和我分享一下你们的烦恼,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常常出现的问题,以及作为家长应该如何与老师沟通。

以上。

因为篇幅原因,有些措施无法展开说明,推荐您跳转飞慕课页,查看《孩子总脾气急,爱放弃?教你几招有效的》、《你再不忍心,也要趁早教孩子这些!》

文章中会有较详细的解答,希望能帮到您!




现在有一部分家庭由于父母的离异,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性格就已经开始改变,缺乏父母一方的教育,就会出现暴力倾向。

我邻居孩子由于父母离异,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开始有了暴力倾向,由于缺乏教育,中学还有一年就进了管教所。

家庭的离异给了孩子一个不幸的童年,这样的孩子是最无辜的,由于对父母的不满对生活的压抑,就想用自己的拳头来宣泄。

对于破损家庭的孩子出现的暴力倾向,我们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教育,不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应该对他们付出关心和关爱。

首先要跟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父母虽然离异,也要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让他知道缺少父爱或母爱只是人生的缺陷,而不是缺少了生命的全部。帮助孩子树立对生活和学习的自信心,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不要结识一些负能量的事物,比如追星,网吧,早恋,更不要和有问题的青年结伙拉帮。这些都是会让孩子的心灵受到影响。

离异父母应关心和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控制力,让青春期的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




这种情况正确处理是隔离,而不是教育。




原始地址:/yule/58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