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网络发达,多媒体互联网时代,真的如果真的在意网络暴力,没法活,别去在意就行了,爱发啥发啥,眼不见心不烦
个人意见:针对不同意见的,就算言语有点偏激,请尊重不同意见和别人表达不同意见的权利。就如我的文章有人说好,有人说垃圾。我并不会生气。但针对恶意谩骂甚至恫吓的,不好意思,我也口利如刀,毫不客气。我没有理由对你忍让,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所以大多时候,我会怼回去。
无视就好,做到内心足够强大,骂就骂吧,骂又骂不死,骂人又不疼。
不去看,不去关心,找个地方躲起来,等热度过去了,就会好了
直接忽略不看
具荷拉去世,笼罩韩国网络暴力以及抑郁死循环
2019年11月24日,韩国娱乐圈又发生一次自杀事件,让微博再次陷入崩溃:警方发现歌手、演员具荷拉在家中死亡。离自己29岁生日不到50天。
而就在去世前一天,她还在社交平台上笑着和粉丝们说“晚安”,未曾想到这这一句竟成永别。
而距离上一次韩女星崔雪莉的自杀也才过了42天而已,作为崔雪莉的好友,具荷拉在好友刚离世时,哭着在直播中说,要连着好姐妹的那一份好好活下去。
但没想到,仅仅不到两个月,这出悲剧的续集在她身上上演。
生如昙花,惊艳而短暂
08年17岁的具荷拉加入演唱组合KARA出道。
KARA从成团起就备受关注,团队活跃的9年时间里一直是顶级韩流女团之一。
凭借清新甜美的长相和模特身材,具荷拉成为组合门面颜值担当,她不仅歌唱的好,也曾在热门综艺和影视剧中崭露头角,颇受欢迎。
而就是这样的优质艺人,却饱受网络暴力的困扰。
一点做的不好就会被恶意放大,与之关联的关键词都是消极负面的词汇。
而且就在去年九月,男友的家暴让具荷拉彻底崩溃。
虽然前男友崔某平时温柔,可只要有异性与具荷拉联系,脾气就会变得可怕。
被男友破口大骂,抓住头发扯,扔空气净化器,身上都是淤青。
然而就算这样,具荷拉方面仍然试图去和解,就在众人为她惋惜时,韩国媒体曝光了为何和解的原因,原来是男方手握二人的隐私视频并以此威胁具荷拉。
随后,具荷拉方面宣布以性暴力犯罪、威胁、强迫嫌疑控告了崔某。
在经历了自己最爱的人的报复和外界的网络暴力后,2019年5月具荷拉就曾被发现在家中轻生。
随后,经纪人证实她已患上抑郁症。
她动念轻生早有迹象。
抑郁缺乏理解,拒绝网暴刻不容缓
其实不只是具荷拉,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全世界的抑郁患者超过3.5亿个。
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范围第二大致残疾病,而在我国的抑郁症人群约9000万人,每年约有20万人因为抑郁症自杀。
而即便是如此庞大的数字下,群众对于抑郁的认知与误解却非常大,大多数人认为抑郁不过是矫情,打一顿就好了。
事实上,抑郁症是一种很严重的心理疾病,但不是“精神病”,而是大脑的某个激素分泌出了问题,导致产生更愉悦的机能出现失调现象,消极情绪逐渐占据大脑,会逐渐让人感到崩溃。
而对于那些韩国的艺人来说,高压的训练环境,以及压抑的阶级关系。会让人在一个抑郁的死循环里面一直绕来绕去。
终会在一个绷不住的一天内爆发。
其次,网络暴力也是导致人抑郁的原因之一。
韩国女星崔雪莉生前就遭受过大量的谩骂网暴。
因此,韩国网民发起了净化雪莉相关搜索关键词运动,“雪莉我爱你”的搜索次数出现了大幅上升。
在以往,各大网站搜索雪莉的名字时,出现的关键词大多为较低俗的词汇等,在雪莉去世后韩国网民们发起了净化搜索关键词运动,大量搜索“雪莉我爱你”等内容。
但无论如何,遗憾已经铸成,离开已成现实。
因此,拒绝网暴刻不容缓,艺人不是“公共出气筒”,别让情绪畸形发泄
恰巧经历过。
也为此失落迷茫过。
去年接受一个小采访的时候,采访者问我,「请问如果你对待网络暴力是选择反击还是不理?」
其他几位被采访者不约而同的表示决不妥协,坚决反击。
而我则轻飘飘的说,不理睬,因为我不关注这些。
这种观点一直持续到19年的下半年,我在参加一个比赛的时候,在一个关键环节出了一个常识性的的失误,赛后晚上就有人在论坛上为我抱不平并直接@我的对手,那位为我抱不平的的网友大概的意思是,「利用这种常识去攻击别人,未免有些不道德」
就是这条言论,拉开了网友对整个比赛的讨论,而讨论的焦点就是我......
确实如我之前所说,我不理睬网上的言论,所以这些讨论持续到第二天中午,朋友举着手机拿着截图让我看的时候我才知道有这么个事情。
到此刻,我依旧是无所谓的心情,心里想着自己的专业可以大众心理学啊!
抱着完全是吃瓜群众的心情,我打开了论坛,一条条的翻看那些留言,开始觉得好笑,可直到我看到我身边的一些朋友、我的队友纷纷卷进去,有的在里面证明这些常识不可用,有的在嘲笑那些一边倒的网友,有的在为我证明我的能力,有的在为我加油鼓劲
通过评论内容,我大概看出来有几位网友正是对面的选手。
那一刻我发现,我自以为可以置身事外,但终究还是被舆论一点点的扯了进去。
卢梭说:决定群众道德的不是天性而是舆论
这背的熟套的理论一下子用到了我自己身上,我有时候真的觉得奇怪,就是一个小小的比赛,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为什么你们就要去讨论呢?
为什么一个小小的评价会变成一种审判呢?为什么群众会认为这就是我制造的水军制造的舆论场呢?
我没有很悲伤,就是有些失落和遗憾,忽然之间找不到比赛的意义了?
真的很讽刺,我曾经那样信誓旦旦的说自己对于网络暴力的态度是不理睬
可真正经历后,又感到那样的无助
这之后我退出了比赛,直到现在,我已经会在网上看一些关于比赛的文章和视频,但确信自己不会参加比赛了......
不悲伤么,就是有些失望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对待网络暴力,我们一旦造到网络暴力,第一时间报警,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网络暴力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存在是有一定必然性的,在这快节奏的生活当中有很多人过的都不是很如意,社会中也有许多不平等的事情出现,贫富差距大加上中国人本身就有仇富的情节,种种的事情压抑在心中,而在网络上又不需要实名认证,就成为了现在人们不负责任发泄的一个窗口!不过我们还是要平静下来冷静的对待每一件事,不要被网络暴力迷惑我们的头脑
用心去感化他,然后被他们笑,然后他们笑着笑着就笑死了。
以前听过一句貌似很经典的一句话:喷子的伤害永远是永远是个迷。所以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对一些事件或者是人要保持理性的态度~~~红时不追、难时不黑,只赏其作,不问是非。
提到“网络暴力”这个话题,很熟悉也很陌生。熟悉的是,它和校园霸凌一样耳熟闻详,网络暴力在网络上经常发生,屡禁不止;陌生的是,网络暴力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暴力,在多数人心中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要精确地去定位还是很难。
了解网络暴力,先和大家说几个例子。
《社交恐惧症》,杀害无辜的人究竟是谁?
电影《社交恐惧症》讲的是智勇(卞耀汉饰)和永民(李柱昇饰)参加了一场SNS上组织的“魔女狩猎”活动,通过人肉搜索追查到了在网上恶性留言女孩的真实身份,并用实时网络直播的方式前往女孩家中,却没想到当众人赶到时,女孩已经死在了家里,而且不知道是自杀还是他杀。
电影的网暴凶手为了吸引更多的人看直播,把自己当作正义的评判官,操控着网络(社交媒体)去指示一切,甚至罔顾他人性命,逼迫他人走投无路。
一次随意的言论变成伤害自己的凶器
杰斯汀.萨科事件便是最好的警告。
2013年的圣诞节,她从纽约去南非度假,旁边座上有个汗臭的德国乘客,她在社交媒体发了一条:“奇葩的德国佬:你在头等舱哎,都要2014年了就不能买瓶除臭剂—我在吸BO时的内心独白,感谢医学”。
在伦敦转机时,她又发了一条。“辣椒—黄瓜三明治—一口烂牙。回伦敦啦!”
过了一会,又补了一句:“我要去非洲了。希望不要得艾滋病—开玩笑啦,我是白人!”
这些评论充分展示了种族歧视和不尊重,放在网络上,说过这话的人不止她一个,公然发布这话的人也不止她一个,为何偏偏是她被盯上了?
巧合的是,她的粉丝里有一个人把这段话转发给一个记者,记者无意中看到,再加上杰斯汀.萨科职业时公司公关高层,一次该记者再次转发造成了网络暴力的开始。
遇到网络暴力该如何冷静?
发生网络暴力,有的人会跟你说保持冷静、清者自清、删掉帖子就好。这些鸡汤不是没听过,可是用处却不大,正是遇到网络暴力,删帖是没用的。好比公众人物删帖,官方机构删帖,网民又是何等聪明?早就将帖子截图下来。
然而删帖子是必要的,不是为了掩耳盗铃或者挽救局面,而是为了不留下更多的证据,表达你的态度,表达你注意到语言错误的态度。
其次是忽视网络信息,选择声东击西,用更加劲爆的信息去掩盖自己的丑闻。这个方法1略微缺德,损人利己,但也是一个保护自己的方法,不必要时尽量别做到这步。
要真正的避免陷入网络暴力的局面,要总源头开始,先做到谨言慎行,避免敏感话题和敏感语句,尤其是避免发生歧义,避免断章取义一篇文章也是常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