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宝宝喜欢打人怎么办?

首先,父母不要太担心。两岁多的宝宝打人,是一个比较普遍的行为问题,并不代表宝宝“不听话”“叛逆”。

这个年龄的宝宝打人,有各种可能的原因。

控制能力有限:宝宝打人的时候控制不好轻重。开心、生气都可能会打人。

语言发育不成熟: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想说说不出来,着急了就打人。

模仿:家长如果有打人的行为,或者孩子犯错时,家长会打孩子,孩子也会很自然地模仿。

累积了情绪:如果家长经常严厉地管教孩子,禁止孩子的很多行为,孩子内心就会累积情绪。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孩子就会本能地用打人来发泄。

分析完原因,我们该怎么做呢?给大家几个方法。

1)示范正确的做法

孩子打人时,我们应该用示范的方式,告诉他正确的做法。

比如用手轻轻摸。想和小朋友玩,可以说“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想要玩对方的玩具,可以等待、交换,或者一起玩。

只有不断练习,孩子才能记住正确的做法。靠批评或讲道理,孩子是学不会也记不住的。

2)多陪伴孩子

孩子频繁打人,大多是因为积累了太多的情绪。

这种情况下,建议家长平时多陪伴孩子,包容孩子。2岁,正是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时候,不要限制地太多,强求孩子事事按我们的要求做。

比如孩子爱扔东西,就给他一些柔软的东西扔。孩子想自己吃饭,自己穿衣,就给他机会慢慢尝试。

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信任,不仅打人的次数会越来越少,自尊和自信也会慢慢培养起来。

3)提前预防

如果孩子打人的频率比较高,家长平时就要多注意孩子。预感孩子要打人时,及时提醒他应该怎么做。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爸爸妈妈们有帮助。




两到三岁的小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也知道了自己小拳头的厉害,于是开始了打人这种攻击性行为。倘若家长用正确的方式应对小孩子的打人现象,过上那么一段时间,随着孩子的成长,他就逐渐知道打人是不被允许的,自然也不会盲目挥手打人了。有些家长就不会那么幸运了,经常陷入孩子主动打人的烦恼中。

1.分析小孩子打人的原因

小孩子打大人,一个原因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情绪不好,打人,另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通过打人来唤醒大人的关注;打小朋友,因为小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差,没有很好的小伙伴们很好的沟通,误解了别人的意思,或者别人没按自己的想法做,于是打人;打自己,是一种通过自虐达到目的的方法,初时只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若没有很好的引导,形成习惯会对孩子造成不小的伤害。

2.当孩子打人的时候,大人首先要镇静

如果孩子一打人,家长就表现的过于紧张,如临大敌,孩子有什么要求都答应,孩子就会认为,原来你们都怕我啊,这样只会助长孩子的打人行为。

3.当孩子打人的时候,家长正确的应对态度

应该是温和而坚定的否定:打人是不可以的,打人是不被允许的,打人是不对的,按住他打人的小拳头,用坚定的眼神望着孩子,一次,两次,每次都是如此,反复讲具体讲,孩子就知道打人是不对的,就会逐渐控制住挥手打人的倾向。

4.鼓励孩子尽可能说出自己的想法,了解孩子打人背后的动机

除了表面的打人原因,是否还要其他原因,是不是某件事受到挫折了,不会写或者不会画不会垒积木;还是别人没按照他的想法行事,不喜欢别人侵犯自己的小领土等等,让孩子自己表达出来,既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发泄了孩子剩余的精力。

5.提高孩子的自信和能力

如果孩子知道一件事除了打人,还有其他的表达方式,或者说,或者做,就能解决了,自然会舍弃用拳头来说话,这需要一定的时间,让孩子慢慢成长,发现孩子细微的进步,及时表扬他,让他感受到爱,感受到被关注,强大孩子的内心。

父母应以积极热情的方式对宝宝的良好行为给予鼓励。尤其是那些平时习惯打骂、呵斥、批评宝宝的父母,更应注意自己的态度。鼓励能够强化宝宝的良好行为,使宝宝表现出积极、正面的情感,促进向上发展。




2岁左右的孩子打人有很多具体的原因。如果平时家长对孩子经常打骂,孩子自然也会学到用武力来表达情绪。除此之外孩子打人的行为,不同原因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1.不知道怎样用语言表达,因而用肢体动作

他只是想和别人玩,甚至是喜欢人家,但是他不会表达,可能就会动手打一下。有时,别人冒犯了他、违反了游戏规则,而他又不知道该怎么说,这时他也会直接打人。还有的孩子属于运动型,喜欢用肢体语言来表达,那么他随时都可能在做肢体冲撞

这些情况下,家长要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平时多和他聊天,多给他读书、讲故事,孩子说话时我们耐心倾听。让孩子慢慢明白,语言沟通比肢体动作更容易解决问题。

2.缺乏安全感

比如说孩子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或者突然多了很多人,他感受到很大的威胁,他保护自己的本能方式就是先出手。或者,孩子初次跟小朋友玩时,曾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攻击,以后他和别的宝宝玩,就常常带有防御心理。

这种情况,父母要在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多和他强调友爱:“你看这个小朋友又帮助我们了。”这样就能让他多感受到别人的友好,如果和其他小朋友发生肢体冲突,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过度反应,那会让孩子心里更加恐惧因此没安全感。

3.感统失调,表现出打人行为

感觉统合就是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身的感观,将外界获得不同的感觉信息等输入大脑,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做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

感觉统合不足或感觉统合失调就会影响大脑各功能区、感觉器官及身体的协调发挥,引发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这样的孩子需要做一些相应的感觉统合训练,另外父母要多带孩子做户外运动,比如爬山、玩水等,这都能帮助孩子身体的感统协调发育。

两岁左右的孩子打人多是因为上面这些原因,家长首先做出榜样不要对孩子打骂,然后再从以上这些方面用心改善就可以。

我是育儿达人果妈,想要了解更多育儿知识,欢迎关注我的号,一起交流共同成长。




宝宝出现打人的行为,父母要找找原因是不是出在大人的身上呢。

宝宝出生后,对自己周围的人和物充满好奇心,宝宝会通过感知器官不断地观察大人,向大人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家庭是宝宝学习的第一课堂,家人是宝宝学习的第一任老师,而宝宝的学习方法之一就是模仿,家庭成员首先就是宝宝的模仿对象。

当宝宝看到家中的大人有打人的行为时,宝宝就会去模仿打人,宝宝初次打人的动作发生后,如果家人不及时制止,以后遇到同样的情形时,宝宝还会重复这个动作,如果宝宝通过打人达到其的需求,更助长了宝宝的这种行为,也有的家长会“教唆”宝宝去打人或者是宝宝被人打后情绪激动,都会强化宝宝打人的行为,经过多次的重复,这种行为就会固定下来成为一种习惯。

对于宝宝出现这种行为,建议可以这样做:

家庭成员的认识必须态度一致,在宝宝面前家人要做榜样,想要让自己的宝宝成为什么样的人,家人就应该首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宝宝打人后要求宝宝向人家道歉,要向宝宝说明白,打人会让人感到痛,家人也不喜欢,打人是不对的行为,要跟对方说对不起,家人要坚持这样做,直至宝宝的这个行为改正为止。

当宝宝受到委屈时,家人要引导宝宝表达出来,让宝宝的情绪得以宣泄后,家人给以安慰,家人也适当表扬宝宝的控制能力,这样宝宝才会知道怎样控制自己情绪。

如果宝宝仍然是屡教不改,不听话,就要采取惩罚的方法,明确告诉宝宝,因为打人,家人才这样做,宝宝就会知道因为自己打人才受到惩罚,促使宝宝约束自己,不再犯这个错误。




想必妈妈们都听说过“可怕的两岁”,宝宝到了两岁的时候就变的特别不听话,不仅事事叛逆张嘴就是“不要”,急了还会动手打人,一向乖巧的宝宝突然性情大变让不少妈妈伤透了脑筋。妈妈们当然知道这是因为宝宝自我意识觉醒,进入到了人生中第一个叛逆期,虽宝宝的打人行为并非出于恶意,依然会让别的宝宝敬而远之,所以第一时间的管束很重要。所以说,宝宝两岁左右爱打人,聪明的妈妈这样做,最后一点尤其重要!

立即制止

当宝宝出现主动攻击他人的行为时,无论是什么情况,妈妈们都要立刻制止宝宝,中止打人行为,但这种制止是指拉开宝宝,让宝宝冷静下来,抓住宝宝打人的手就行,而不是暴力介入。很多妈妈为了制止宝宝的举动,会采用大声训斥的方法以起到镇压作用,但宝宝虽然会立刻停止,但过后却会因为“被妈妈骂了”这件事委屈大哭,而一个大哭的宝宝显然比不哭的宝宝麻烦多了。

告诉宝宝“打人是不对的”

在宝宝停止攻击行为后,比起先问原因,聪明的妈妈应该先告诉宝宝“打人是不对的”,无论原因是什么,暴力都是不可取的。这点要首先对宝宝申明,不需要讲一些宝宝听不懂的大道理,只需要看着宝宝的双眼告诉宝宝:不可以打人,你生气也不行。

询问原因

宝宝出现打人咬人的行为时多半是有原因,有的宝宝是被其他宝宝抢了玩具,这时候妈妈就应该问清楚,然后陪着宝宝把玩具要回来,让宝宝知道这种方式才能达成“拿回玩具”,而打人则不能,宝宝学会后面对同样的事情自然会采用有效的方法了。也有一些宝宝是出于不满,主动攻击别人,这时候妈妈则应该问清楚为什么不开心,原因是什么,再针对宝宝的不满拿出解决方式。

让宝宝道歉

很多时候,妈妈们教育完宝宝以后,以为这件事就告一段落了,却疏忽了道歉这件事。在宝宝知道自己错了以后,妈妈们应该乘胜追击,告诉宝宝要对小朋友道歉,说以后再也不会了。这样对宝宝来说不仅能起到强调“打人不对”作用,也能缓和宝宝周边的人际关系。毕竟,没有谁会真正跟一个两岁的宝宝计较,反而会觉得这么小的人儿一脸严肃过来认真道歉非常可爱,对宝宝的印象也会变好,妈妈们何乐不为呢?

随着宝宝的年龄增长,很多宝妈都遇到了是否该让宝宝识字的问题。作为过来人,我觉得应该尊重宝宝的意愿,不能强迫他识字。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孩子,最常见的方式就是通过游戏和故事来接触文字,潜移默化地教会孩子,同时与宝宝多互动,呵护孩子的兴趣,让他真正喜欢上识字。

有些宝妈应该和我一样平常工作忙,陪伴宝宝的时间少,爷爷奶奶带孩子可能会遇到口音重,或者不识字的情况,购买读物没人陪宝宝互动,宝宝的兴致也不高。面对这种情况,给宝妈们推荐一个APP【猫小帅学汉字】,同类型的产品有很多,但是为什么我就推荐这款呢?因为它课程全部免费哦!

课程以冒险故事为主,宝宝使用时有一种听人讲故事的体验,课培养宝宝的阅读能力,而且还有各种小游戏作为复习环节,可重复学习,加深宝宝的记忆。

担心宝宝眼睛的家长也可在设置中设置学习休息时间,培养小朋友的用眼习惯哦。




1

第一步:改变想法,重新构建“攻击侵略”

“娃哭着喊着再吃一颗糖”和“娃上手打人抢别人的玩具”,我们通常倾向认为,后者更严重。

我们为什么对孩子的打人、踢人、咬人、抢玩具行为格外抵触呢?

因为在成人的眼中,这些都属于攻击侵略性的行为。

攻击侵略这个词带有相当负面的含义,它意味着侵略者正在给被侵略者造成痛苦或伤害。

但是,其实细细思考孩子们的“攻击性”就会发现,他们不是“坏”或“顽皮”,他们只是“正在度过艰难时期”。

从这个角度去观察孩子的行为,我们就可以更温和的帮助孩子应对困难。

这个观念的转变,是我能跳出情绪的怪圈,相对客观的处理攻击行为最重要的一个转变。

我不再因为她的行为觉得羞愧,不再觉得是她让我难堪和丢脸,也不再潜意识中认识是自己无能“没有管教好她”。

我只是看到,我的孩子正在经历一段困难时期,而年幼的她、缺乏经验的她,只是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

而我要做的,是如何正确的帮助她度过这个阶段。

有点阿Q精神吧?

但是,特别有效。

其实我们都明白这一点,那就是:如果你对某种行为本身有偏见,那么你的处理方式一定带有偏见。

如果你认为孩子在攻击,那么你首先想的是如何压制、控制甚至抹杀他的攻击性;如果你认为孩子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那么你首先想到的是教他怎么说、怎么做。

2

第二步:如何轻松处理这些“困难时期”?

试着找出孩子可能会“经历困难时期”的原因,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

原因一:缺乏沟通

根据我的经验,大部分孩子攻击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沟通障碍。

他们有限的沟通水平,还不足以像成人一样妥善的处理问题。

他们有限的认知水平,也不足以像成人一样对物权所属有清晰的认知,并克制自己不去觊觎别人的东西。

既不能控制自己所想,又不能控制自己所为,你说这困难够不够大?

所以很多宝宝的第一反应,就是用自己最熟悉,也最容易操作的“肢体语言”去沟通——想要,就抢!抢不过,就打!

所以,这个时候,需要做的,是验证孩子的感受——与他们建立情感联系——重复规则——引导他正确的沟通和表达。

比如:

你喜欢豆豆的玩具,你想拿过来玩是吗?

妈妈知道你很想玩。

但是,那是豆豆的玩具。

不过,我们去问他可不可以拿你的恐龙跟豆豆交换玩?

原因二:情绪失控

当孩子们生气、愤怒的时候,他们会变得非常难以控制。

但这些情绪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身体上的变化,对宝宝来说是陌生的,通常,宝宝是不知道如何宣泄这些负面情绪的,这种失控感让他们觉得害怕,运用的自然还是熟悉的身体语言:

没得到想要的生气了,就摔东西!

被制止愤怒了,就打人!

被拒绝生气了,就咬一口!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摸索更多的方式,帮宝宝通过多种方式,学会在不打或不踢的情况下平静身体,平静心情。

比如常在纸上乱写乱戳乱画、踢沙堆、扔(摔)我告知过的安全的毛绒类玩具。

每个孩子不一样,多试一些方式,总能找到适合自己家宝宝的。

原因三:过度刺激

当孩子们受到过度刺激时,即便是过饿过累导致的身体劳累,他们都会感到害怕,并且不知道如何回应,这种情况下更容易出现行为失控。

问自己几个问题:

宝宝有足够的睡眠吗?

宝宝现在特别累吗?

周围的环境让他觉得有压力吗?

父母要去学着识别这些“触发器”,识别过度刺激的前兆。

比如很多宝宝不能处理过于喧闹嘈杂的环境,那么如果你要带孩子参加一场聚餐,在被过度刺激之前,最好就将他从这个环境中抱离。

如果不能选择离开,那就给予他们应对技巧或准备其他安抚方式。

比如食物、玩具、发明好玩的游戏,找到帮助他们能在压倒性的情况下保持冷静的东西。

否则,就不能怪孩子在席间不领情的哭闹、甚至攻击过来友好打招呼的亲朋好友。

每次跟着参加大型家庭聚会都会烦,因为每次人们边吃边说就是几个小时。

但她基本都能较有礼貌的全程坚持下来,不是她有多乖,而是每次发现她快要没耐心时,我便想些法子让她“再坚持”玩一会儿。

这是某次聚会上,我拿某朵摆盘用的鲜花做成染指甲花给孩子们玩。

发现这个游戏之后,已经开始暴躁的要哭、要抢、要打、要走的几个兄弟姐妹们又乖乖玩了半个小时。

其实一旦你能够确定是什么导致攻击行为和失控状态,大部分时候,都能针对性的去解决它。

很多时候,一旦大人的心态摆正了,搞定孩子其实很简单,只是大部分时候,我们并不能跳出来做到冷静的解决问题。

所以才要记住,孩子们不是“坏”,不是故意捣乱惹你生气,他们只是此时很艰难、很难过,他们相信,并需要,我们会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其实大部分时候,2岁左右的宝宝打人是没有恶意的。打人会伤害别人?宝宝根本不知道!

小朋友还不知道什么是恰当的行为,所以需要咱们用正确的方式来引导,教会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应该怎样表达。

◾避免不良示范

我们跟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常常会开心地捏捏或者拍拍他的小脸蛋,有时候还会开玩笑或吓唬他“妈妈要打你啦”。家长们觉得是很亲昵的行为,其实是给了孩子不好的示范,让他觉得捏脸、拍脸是一种表达喜爱的行为,但孩子效仿的时候不分轻重,就演变成了大人眼中的“打人”。所以咱们不妨采用别的方式来表达爱意。

◾多给宝宝关注

孩子天生就有被爱、被关注的需求,如果父母太忙,孩子觉得被冷落,就会想办法吸引大人的注意力。给他足够的关注,以免孩子以打人的方式吸引家长的注意力。

◾用好绘本,让孩子学会表达情绪

孩子1岁以后,自我意识开始逐渐萌芽,也开始感知到自己的情绪。当他不高兴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的时候,就会演变成发脾气、打人。家长可以通过读绘本和做游戏,演绎不同的表情,让孩子知道,不高兴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他可以告诉妈妈,妈妈会带他去做一些开心的事情。

这样的引导,可能需要做很多次,孩子才能真正理解。

这中间,我们的理解和耐心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过程中有时候我们会烦躁,会抓狂一下。很正常,没关系,不要自责。走开一会儿,等平静之后再回到孩子身边就好。




宝宝爱打人,可能是因为宝宝具有模仿的天性。宝宝模仿的对象来自小伙伴,电视电影等各种媒体,也来自他周围的成人。宝宝不仅模仿电视节目中看到或者平时在周围环境中看到的各种攻击性行为,对于成人之间那些带有玩笑性质的“攻击行为”,他也因无从分辨而不加选择地模仿。

另外,对于比较小的宝宝,由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因此,他常常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也因此无法释放因为无法有效与人沟通而带给他的压力,于是他只有通过咬人、打人等方式来激怒或欺负他的玩伴,借此释放来自他内心的压力。

提供几种解决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1、找出宝宝打人的根源

当获知宝宝欺负别的小朋友时,父母第一步需要做的事情不是埋怨批评宝宝,而是应该蹲下来,了解他欺负别人的原因并站在宝宝的立场考虑,看看宝宝是不是受了委屈了?宝宝是不是根本就无心要攻击他人?是不是宝宝不明白该以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在了解宝宝的基础上再根据宝宝的情况冷静地处理问题。

2、不要暴力惩罚

要防止宝宝产生攻击行为,父母要给宝宝一些正面的示范,首先,不管宝宝表现如何,父母不要打宝宝。不论对于几岁的孩子,打永远是最坏的选择。

3、从侧面教育宝宝

当发现别的小朋友有攻击性行为时,父母可以平静地在宝宝面前议论一下所见到的事实,借此告诉宝宝攻击行为是不受欢迎的行为等等。

4、为宝宝创造良好的环境

与成人相比,宝宝的行为更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家有小暴君的父母应提供足够的空间、玩具、书籍和其他娱乐器具等供宝宝选择。在选择玩具与娱乐器具时,父母应尽可能避免选用刀枪等明显有攻击倾向的玩具。

5、不要让孩子打人的目的得逞

比如宝宝抢走小朋友的玩具,那么父母一定要坚持将玩具还给小朋友。当宝宝出现攻击行为时,家长要查明原因,及时处理,处理时态度一定要鲜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孩子意识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只能好好教育,慢慢引导。




两岁大的孩子,他能听明白大人讲什么了,你可以慢慢的跟他说大人不对,他都能够理解的




孩子在这个年龄是没有是非观的,也听不懂,严厉的阻止他或者通过轻微体罚告诫他才是最好的方法。




小孩子还小,都不懂,出现这样的行为很正常。跟他心智发育相关。建议他出现功击性力行为时不要批评他,而是从正面引导他,因为这么小的孩子功击性打人,并没有恶意,只是吸引他人注意的一种形式,




本文章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我们的观点。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原始地址:http://www.aixinniao.com/zixun/57797.html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