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与父母缺少沟通该怎么办?

从小不交流沟通等再大了沟通有点难度。




感谢邀请!造成这样的原因一般都不是短时间的,所以父母要觉察到你们大概从什么时候起就有这种苗头了。之后又是因为那些事件让这种苗头蔓延的。把这两点找准了,在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就行了。比如,以前孩子告诉你某件他认为好的事情时,你的态度显示出无所谓或不屑或直接不理他,那么没几次后,孩子就不会再与你沟通了。

另外,家长可以多看看教育类方面的书,也是能得到启发的。




这是从小行成的习惯,先有一个开始,电话多起来,简单的问候,淘宝经常买买小东西寄回家,让他们问是不是你寄回来的,时间久了,主动加被动的沟通就多了,形成习惯,然后就好了~




当父母的先思考一下自己的做为,我也思考中…




只有多接触才是沟通的唯一好办法.时间再紧也要找机会与父母聊聊,主动的把自己学习和工作情况讲给他们并提出一些问题,这是父母最关心的话题最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另外可以寻找一切机会向他们表示你的真爱,父母的生日及过年过节特别是他们身体稍有不适时要尽量陪在他们身边让他们感到欣慰和自豪,感到你是他们的唯一,双方亲情加感情沟通不是水到渠成了吗.考虑到长辈的关系还是年轻人多多主动才是啊.祝你与父母早日沟通成为最亲密的好朋友.




现在有不少父母感觉到孩子与自己的沟通不畅,特别是感觉到孩子什么都不跟父母讲。那么该怎么办呢?

父母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是搞清楚为什么。

一种情形是孩子,特别是儿童,可能具有泛自闭倾向。临床诊断的自闭症或阿斯伯格综合征有严格的甄别标准,有一些孩子接近临床甄别标准,但不足以被诊断为自闭症或阿斯伯格综合征,那么孩子就可以称为“泛自闭倾向”。这一类的孩子相比于其他孩子可能表现得缺乏交流的意愿,但实际上是他们对于不适的交流方式很敏感,稍有不适就可能把自己隐藏起来。如果父母在与这类孩子交流过程中,没有耐心地去发现、了解孩子的特异性,可能就会造成孩子什么都不跟父母讲的现象。

另一种情形问题出在父母与儿童长期的交流方式存在问题。特别是,父母从婴幼儿期就对孩子的对待方式就过于简单、粗暴,这一方面造成儿童回避型的依恋人格,另一方面导致孩子适应不良,出现社会性退缩。

先说回避型依恋的儿童,这可以追溯到孩子婴儿期的母婴互动(或者婴儿与养育人的互动)模式,通常疏忽、不耐烦以及嫌弃婴儿的母亲很容易造成婴儿发展出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的儿童的特点就是有什么事情自己抗,不愿告诉父母。

社会性退缩的儿童是由于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过于简单、粗暴,例如吼、骂、打孩子。由于每个儿童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当父母采取简单、粗暴的吼、骂、打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时,孩子也就会自然而然地适应这种“环境”,社会性发展出现退缩,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诉求“藏”起来;但又会努力揣摩和迎合父母,这样的孩子很容易表现出“两面派”的特点,在父母面前是一套,背着父母是另一套,常常闯了祸连隔壁老王都知道了,父母是最后一个知道的情形。

从大概率上,泛自闭倾向、回避型依恋以及社会性退缩是导致儿童什么都不愿跟父母讲的主要三种原因。当然,沟通的方式不妥;情绪性的抵触以及疏于沟通也会从技术上造成亲子沟通不畅的现象。

对于父母来讲,发现和了解清楚“为什么”,才好因势利导地调整、改善,优化亲子沟通,改善亲子关系。

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对于儿童父母来说,必须要有几个常识性的概念。

1、青春期前的儿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父母的改变,儿童的习得是能够改善亲子沟通模式,提高亲子沟通质量,增进亲子沟通效率的。相对地,一旦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再思忖如何改变就没那么容易。

2、任何儿童,都有着取悦父母的内隐动机。在青春期之前,父母(也包括教师)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而且儿童依恋父母是生物本能,这种依恋的本能就意味着儿童是希望获得父母的认可、赞许和赏识的。所以,哪怕是退缩的儿童,自闭的儿童、回避型依恋的儿童,都同样有着取悦父母的内隐动机。问题在于父母知不知道该怎么做。

3、改变儿童容易,改变父母难。父母的权威感(“我是父母”感)、偏见(原生家庭的烙印)、惰性(不愿学习,只幻想有不麻烦自己就能改善孩子捷径),等等,才是阻碍儿童改变的主要原因。




原始地址:/zixun/59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