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大爷90岁,王奶奶88岁,他们身体倍棒,吃饭倍香,是一对儿让人羡慕的神仙眷侣。
马大爷和王奶奶生活很幸福,美中不足的是他们的儿子阿伟不能在眼前尽孝。
阿伟非常优秀,大学毕业后他到美国读书,博士毕业他留在美国一家大公司工作,每个月的工资很高,生活条件非常优越。
平时阿伟很少回国,他会通过视频和打电话的方式和马大爷王奶奶联系,后来阿伟娶了一个外国媳妇,他成家立业,忙于工作和家庭,这样一来他更不没时间回国了。
阿伟能有这样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遗传了马大爷和王奶奶的基因,马大爷是清华大学毕业生,王奶奶毕业于天津大学,他们在那个时代算得上高级知识分子,他们理所当然的拥有不错的工作和物质条件。
对于养老问题马大爷和王奶奶很看得开,现在他们的身体很好,他们可以互相照顾,等他们以后不能自理了,他们想到养老院养老。
马大爷说:
“我的孩子在国外,他忙他的事业,我们忙我们的事情,平时我们联系很少。”
“现在我们的身体很好,平时我们自己照顾自己,我们都是独立自主,多年来都是如此。”
“如果我们岁数再大一点,我们会住养老院,我们不指望子女,没有说是得靠着谁,我们没有这个想法。住在养老院里要是有个什么事情总归有人照应。孩子和我们离得挺远,回来的次数很少,我们养老就不靠他了,这样也挺好。”
马大爷和王奶奶在养老问题上很想得开,他们没有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他们觉得孩子有能力就在外面好好闯荡,孩子只要能过得好他们就很满足,至于养老问题他们可以自行解决。
不得不说他们的想法比常人大度,他们的做法比常人开明,他们没有把孝顺挂在嘴上,也没有用道德绑架儿子,他们巴不得儿子飞得更高,走得更远,他们对儿子深沉厚重的爱让人动容。
优秀到北上广深漂的孩子,父母年老了怎么办呢?想想自己老了是否也要依赖孩子们呢?移民海外只是换了个居住、工作的地方而已。
孤苦伶仃,我身边就有。
先要在全国范围内解决那些子女在国内甚至就在身边却让老人老无所依的混账问题!比如活埋亲妈,子女互相推诿等等。
很多家庭在送孩子出国后,总免不了要遭遇一番“分离焦虑”。
在电视剧《小别离》里面,黄磊和海清夫妻俩把女儿朵朵送出国留学后,海清非常思念朵朵,觉得生活变得空虚了起来,一时之间连觉都睡不着了。
还把老公叫醒来说,“我想生个孩子”。
她忍不住说,“我真的好怀念那个时候,朵朵小时候,在我怀里边……”
孩子一出国,父母们再也不用每天嘘寒问暖,再也不用催促好好学习写作业,再也不用为孩子忙上忙下了。
看起来轻松很多了,但是乍一分别,许多留学生的家长难以忍受这突然的空虚、寂寞还有无尽的焦虑和担忧。
孩子在国外过得好吗?
他一个人在国外能照顾好自己吗?
和孩子关系越来越不亲密了怎么办?
以后孩子定居国外移民了,我该怎么办?
孩子出国了,这些“空巢父母”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有的父母送孩子出国后,因为想念孩子,想要时刻保持联系,硬生生把自己的“北京时间”过成了“美国时间”、“加拿大时间”。
成都商报就曾报道过这样一个故事。
当年把女儿送往加拿大留学的韩阿姨表示,“当时女儿才走,的确不习惯,每天都不晓得干啥子!”
自己为了女儿做了很多年家庭主妇,把大部分心思都放在了女儿身上,女儿出国后,她就不知所措了。
然后她不停地给女儿打越洋电话,还常常等到凌晨3、4点,就为了看看刚下课的女儿瘦了没有。
把自己变得和女儿一样,过上了“加拿大时间”,常常晚上睡不着,早上又起不来,和老公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多,差点走到离婚这一步。
还有同样等孩子等得日夜颠倒的家长表示,自己两三天没见到孩子就会莫名的焦虑,明明知道孩子学业很忙,可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焦虑和担忧。
“我都觉得自己变得不像自己了,丈夫和孩子都有自己的目标,我却失去了方向。”
孩子在家的时候,他就是全家的重心,每天的吃喝住行都围着孩子转,而现在一切都变了。
还有的妈妈直言,“我真的后悔送孩子出国留学。”
女儿从出生后都待在自己身边,突然不在身边了,刘阿姨表示,“我就像掉了魂似的”。
好不容易忍了几年“空巢”父母的生活,刘阿姨又等来了女儿决定留在国外定居的“晴天霹雳”。
她心酸地表示,自己从坚强乐观变得越来越多愁善感了,真后悔送孩子出国念书。
“女儿有自己的梦想是好事,但也要考虑我们父母的感受啊。我现在真很后悔当初送她出去读书。”
“现在女儿在国外定居,说是要接我们老两口去加拿大生活,现实吗?不现实。我俩根本不具备在国外生活的条件,也生活不习惯。”
“我觉得自己以前是很乐观、很坚强的一个人,但现在也多愁善感了,有时看电视,都会跟着流眼泪。”
即便有了科技的进步,能够每天视频聊天,也弥补不了刘阿姨内心的空洞,她甚至觉得屏幕对面的外孙女反而没有邻居家的小姑娘感觉亲切。
即便孩子学业有成、事业有成还家庭幸福,可再多的荣誉和骄傲似乎也掩饰不了空巢父母背后的心酸和无奈。
其实,父母子女之间的“别离”并不是单向的。
在空巢父母饱受别离苦的时候,很多孩子们也同样遭遇了“分离焦虑”。
他们在国外也会同样不适应没有父母唠叨的日子,也会想念父母,也会担忧父母的健康。
有位网友就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她毕业后在国外工作,外公去世后没有能回去参加葬礼,心情不好的她开始不停地给家里打电话。
结果父母都没有接电话,微信没人理,家里电话也没人接,可把她急坏了,一个小时打出一百来个电话。
“那种恐慌,绝望,无能为力,真的瞬间让我大脑一片空白。我在想他们是不是已经出事了?是不是疼?是不是冷?是不是害怕?有没有人帮忙打120?”
幸好最后发现是虚惊一场,其实是父母太累了泡澡去了,但这位网友也因此彻底打消了定居国外的念头了。
当然,也有父母和子女都有非常充实的个人生活,双方都把自己的生活经营得很不错的例子。
有的留学生父母忙着自己的工作,忙起来了也就没空焦虑了。
还有的兴趣爱好很多,闲暇时种花养鱼、跳舞、画画还有弹琴,平时还和朋友一起聚会打打麻将,出去旅游,日子过得很开心。
对于留学生家长们来说,得意识到“别离”是孩子们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话题。
黄磊在电视剧《小别离》里说:“人这一辈子,从生到死,他就是一次跟世界的别离,可为了让你在死之前没那么害怕,他前面还可以来几回小别离,让你先预习一下。
“你看啊,自己儿女长大了,要走了,你得跟他别离。自己父母老了,垂死衰老,也得跟他别离。”
“你自己也不年轻了,身体没以前好了,你跟你以前的青春也得别离。总之就跟你熟悉的、习惯的、适应的、喜欢的生活,通通的都得别离一次,这叫小别离。”
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更好的面对“别离”。
在分别后,更不能放弃自己的人生修炼,把快乐寄托在别人身上,哪怕那个“别人”是自己的孩子。
谁说当了家长了就不能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了?
有自己充实生活的家长更容易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另外,有自己的生活之余也别忘了和孩子保持固定频率的沟通。
父母们没有必要做控制狂,孩子出国了也想事事管着他,但基本的沟通交流不能少,了解彼此的生活才能真正地减轻双方的焦虑和担忧。
不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告诉孩子,有怎么知道孩子不会考虑你的感受呢?
而对于留学生来说,也没必要事事屏蔽父母、瞒着父母,让父母了解自己的生活,他们才能更放心、更信任和尊重你。
一场别离,是父母的修炼也是子女的修炼,希望父母和子女双方都能在这场修炼中成就更好的自我。
我单位好多这样的家庭,都生活的很幸福。
都什么年代了,还能指望子女?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吧!即使在国内又能怎样?
孩儿能幸福生活,就是父母的成功。
建议留学国外的子女在父母年迈时回到國内(父母身边),否则,父母和子女终究会感到十分遗憾。一辈子呆在国外,一不能报国,二不能报父母恩,直白点说,不就是为了赚钱(创业)吗?为了赚钱(创业)离开父母远去他国不回,留得两头相思苦,是得不偿失的。
作为高校老师,倒是看过不少子女在外留学并最终定居国外的老教授。
最后,晚年怎么办?
主要就是靠自己。老教授们经济上并没有太多需求,主要是情感需求和生病时候需要照顾。偶尔会有学生去探望一下,但并非日常。绝大多数时候就是自己和老伴生活,如果老伴不在了,就自己继续。
人老了大概就是这样,即便子女在国内,只要不在一个城市,照顾起来就是不方便。况且,子女们都有了自己的生活,靠谱点的父母也不好意思一直打扰他们。
人生大概就是这样,最后无论如何都难免孤独和凄凉。
现在很多孩子都很优秀,有可能离得父母距离比较远。
孩子长大总有一天要离开父母。不论是远行上学,还是结婚之后外地工作,在现在来看很多这种情况。
所以我们要做好心里准备,学会自己找到生活的乐趣,自己的感情寄托和中心点。
就像龙应台说的,所有的爱都指向相聚,只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指向分离。我们终要看着子女一步步走离我们,走向独立,走向他们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