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古书大都是删减版的?

古诗以四句为主,这可能是考虑到小学生在记忆方面的特点,简短一些相对容易记忆,所以选诗以四句的古绝和律绝为主,字数上也是先五言后七言,直到高年级才开始学习八句和八句以上的律诗和古体诗。还有一些诗在选入教材时经过了删减,如《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八句,编入小学教材时选取了前四句,冠以《草》的标题,大概是考虑到前四句是对草的描写,贴近自然,而后四句诗对别情的描写,对于接触人事不多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会有些许困难,词句是上又不像前四句那样好懂,而全诗的精华又在前四句,后四句被删减也在情理之中了。


为什么现在的古书大都是删减版的?

现在出版的古代图书,有些确实是删减改动版本的,原因主要由两个

一:是针对的是青少年读者而出版的古代图书,比如四大名著《红楼梦》里面就有很多艳情和断交的描写,这些内容是不适合小孩子们看的,很有必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删减改动。《西游记》是青少年们都爱读的课外读物,里面的内容也有大量的青色,艳词,暴力血腥的描写,若是不进行删减改动,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所以,为了祖国花朵们能够健康的成长,是很有必要对一些古书进行删减改动后再出版的。

二是为了迎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时代再进步,且每个时代的人阅读习惯都有很大的区别,为了迎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进行删减改动是无可非议的,只要主题内容不改的面目全非就行。若是想要看删减少的,就买成人版本的吧,或者买些古代的线装刻版,不但可以读到原文还有收藏升值的价值。

以上两点就是为什么现在的古书大都是删减版的原因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有用的内容继承发扬,无用的自然需要舍弃。古人对自然的认知有限,有很多神魔鬼怪的作品。甚至有一些学术上的错误自然需要删减。


中国的古书装订方式是根据古代的习惯而来,在没有广泛使用纸之前,中国人是使用竹简的,竹简在书写、装订的时候是从右向左展开的,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我们的祖先认为右手固定、左手逐步展开,会有一种逐渐把人带入卷轴的意境,这是我们中国人与外国人最大的性格差异,这是一种意境。因此后来纸张广泛使用后,仍然保持了这个传统。但是新文化运动以后,受到西方影响,中国人开始吸纳外国人的阅读方式。西方古代的卷轴通常是把文字图画绘制在羊皮、树皮上,从上到下展开,文字横排,从左至右。因此,在装订纸张时也沿袭了这个习惯。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中国的古书竖排方式的,因为更加方便!你看古人在阅读书籍的时候,一只手把书一卷,就可以从上至下一行行地阅读了,另一只手可以背在身后、或者伏案、或者摇扇,从中更能体会书中的意境!!这是何等的享受啊!!


这确实是一个不太好的现象,因为现在的编辑为了所谓的简易阅读和更大量的流通,也就是能卖出更多的书,常常自作主张的对古书进行删减。

这对于爱好古文的朋友来说其实是非常不友好的一种体验。而且许多书并不会在封面上作出标识或提醒,只是在序或者前言里加以说明。

还有一些情况是因为现在的编辑本身的文学素养也在退步,和之前的老编辑水平不能比,态度也显得浮躁,所以有些部分他们要编写译文的时候会感到困难,于是就删掉原文,这样更省事。

而且现在的古文书籍里到处可见编辑格式错误,文字错误,乃至断句的地方错误,解释错误,只能说整体的文言文水平都有所下降。

想要买到全本的古书还真是需要多花许多工夫。但还不至于全然买不到,可能许多收藏版的更容易买到全本的。总之,这与市场环境有关系,也和编辑们的文化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可以想见的是,这个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需要自己多花点心思去找全本古书了。


有的专家认为古书存糟怕,怕今人食古不化。就出台了推陈出新的办法所谓去糟粕取精华。


其一,古代保存条件不能按照现在的条件要求古代,很多古书到现在仅仅只剩下一下残留的字迹,这也就导致了部分古书注定不全。

其二,涉及到政治因素等敏感话题,书虽然是精神世界的展现,但终究还是思维导向的工具,注定不可能无节制的展现所有东西。

其三,很多古书其实并不是古人所写的,就比如木兰从军这一故事,主要是人和人之间相互歌颂流传下来的一种歌曲形式,想让此类歌曲变成纯文字展现,必定会有缺失的部分和无法用语言表述的部分。

最后,文化差异会导致缺失,比如秦始皇焚书坑儒,能剩下书就算不错了,不同文化同化需要一定的过程,可能在这时候焚书坑儒,下一个时代就罢黜百家,增增减减,缺失也比较正常。


现在的编者,本着删繁就简的原则,从内容上取其精华,剔除之糟粕,再加上现在的一部分读者,都选择快餐式的读书方法,所以现在的古书越来越简单了


原始地址:/faxian/16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