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有必要进行繁体字识别教育吗?

现在中小学生们的负担已经很重了,国家也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减负。现在忽然又有人提出个“在中小学生中进行繁体字认知教育”!这不是和国家政策背道而驰吗?对此我是反对的。我相信还会有很多人也持有反对意见!

简化字的作用我也不多说了。对于繁体字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作用,我虽然知道不多,也不多说了。在研究古文化方面,毕竟只是少数人从事的工作或专业,大部分中国人很少会使用到或接触到繁体字。为什么还要让他们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繁体字呢?有必要吗?如果是为了让学生作为一般知识了解一下中国文字的发展历程,不是不可以,但应该只是简单介绍,不作为考试考核。也绝不能太多了,以免造成与所学文字的混乱!

对愿意或有志将来从事古籍研究或古文化工作的人及一些喜欢繁体字的人,可以自学嘛!好多工具书如《新华字典》里都有繁体字的条目,再高深的还有《中华大字典》,《中华大词典》《中国古汉语词典》等,都有繁体字条目,足够你学的了!愿意学的尽管学习!


识繁写简,中国人的基本文化素质。不然,到旅游景点很多汉字都看不懂,更别说看古书了,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了。高中开始,可以开设选修课。


第一,真的搞不懂繁体字有什么好,不认识繁体字防碍谁上吗?第二,如果不是搞历史研究等跟繁体字有关事,不认识繁体字完全没有影响。第三,如果真的需要认识繁体字时,再学不迟,而且毫不费力,保证你一个月看懂繁体本的古文观止。这个不是瞎说,是本人的实践。


需要,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用繁体字来记载的,我们不会繁体字,就不能很好的理解;同时,繁体字也是一种文化,我们应该继承这种文化,不能断代。当然,在中学中应该适当的学习繁体字,不能全部用,那样也不好。


应该从小学语文课本就开始繁简并行语文课,但老师只教简化字,不教繁体字,然后可以对学生说,对古诗词,古文,对中国历史有爱好的孩子可以自学繁体字,以便顺利传承中国灿烂的文化,就不会出现再隔几代就没人认识繁体字了!没人对曾经的几千年的文明不感兴趣了!


说繁体字易学易记易懂的人,要么不懂要么在胡扯争眼说瞎话。你忘了你小时候默写简化汉字时还缺胳膊少腿了吗?繁体字就更不容易写和记了。繁体字和文言文是中国古代造就大量文盲的重要因素,有文化的人口少,就造成各个方面落后,尤其是科学。解放后推行简化字才扫除了大量文盲,有文化的人口多了,各方面的人才也就涌现出来,中国才得以快速发展,你们让孩子学难认难记难写的繁体字,究竟是什么用意?专人研究专人去弄,不要让大多数人浪费时间与生命,就象现在全民学英语,有什么用呢?也就是能出国旅游时用一下,再就是在电视上中英夹杂着秀一下,很不好,给人装的感觉。


汉字发展的历史就是汉字逐步简化的历史,但这种简化不能伤筋动骨,要让学习汉字的人从汉字的构造上大致理解每一个字的本来意义。将汉字逐步简化为字母的想法做法,是上世纪汉字辅入法出现前对西方字母文字盲目崇拜的结果。在计算机时代,字母文字的优势不言而喻,但现在的英国人读不懂莎士比亚的作品,也说明了毫无意义的字母绝不是汉子发展的方向。虽然繁体字看上去比简化字复杂,但对启蒙阶段的孩子来说,它比简化字易学易记,也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这也是第二批简化字废止的原因之一。


有提倡写繁体字的人,我问你,古时甲骨文是中华遗产,你们会写吗?会用吗?坐了几天飞机好像就比月亮也高似的,自作聪明!


中小学繁体字识别教育,不过是换了一种说法,实际上是让中小学生再增学繁体字,这样做无疑会增加中小学生的负担,是弊大于利的事情。

中国的汉字数量很多,至今没有准确数目,据说有十万之巨,但真正常用的才2500多个,既便这样,中国过去的文盲仍然很多。

因为繁体字笔划太多,书写时费时费力,严重影响书写速度。

文字是语言表达的工具,是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汉字笔划多的缺点阻碍了生产力发展,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专门组成了文字改革委员会,推出了第一批简化汉字,之后又公布了第二批简化字,由于第二批简化字不够成熟,与原字结构相去甚远,所以公布后不久便被废止。第二批简化字虽然使用时间很短,但由于笔划过于简单,所以至今偶而見到有人使用。

在中国范围内,仍在使用繁体字的只有香港、澳门和台湾三个地区,最近几年由于两岸四地的扩大交流,三个地区使用简化字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随着到大陆来就读、就业的人逐年增多,使用简化字的人数也呈逐步上升趋势。

实行简化字以后,我国扫盲成效显著提高,文盲比例迅速下降,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更是体会到简化字带来的好处。简化字好写易记,书写快。与繁体字相比,它的长处是不容置疑的。

当然,简化字也有缺点,就是失去了称为“六书”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这六种造字法的原义,但利弊相衡,利大于弊,这是不可否认的。

中国的文字,饱含了中国人的智慧,是中国人的骄傲,繁体字虽然不常用了,但凡是识字的中国人一見到它就会有似曾相似的感觉,只凭半边字,就能读出来,这就是汉字的神奇之处!

汉字简化是中国文化的进步,恢复繁体字是开倒车,是没有价值的。实际上,繁体字从来就没有被抛弃,仍然有人在使用,在书法界几乎都是在用繁体字书写,我们用的字典上也注有繁体字,如果你稍加注意,就会发現繁体字无处不在。中国人永远不会忘了,在我们使用的汉字中还有一种繁体字。


中小学没有必要进行繁体字识别教育

现行部编版语文教材已经让中小学广大师生头痛不已。就农村小学低段来看,教材起点太高,内容太深,识字太多,而教学时间又有限,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赶进度,导致许多小孩子不但拼音没学好,就连汉字也有很多分辨不清。这些比较简化的汉字都学不好,哪还能学好繁体字呢?

现在的学习任务已经相当繁重了,老师难教,学生学起来也十分困难,如果再学习繁体字,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啊!

如果要学习繁体字,可以作为业余爱好,不作统一要求。


吃饱了,撑着了,没有干你自己去学。你能回到你娘肚子里去,中小学就可以学繁体字。祸国殃民也不能想这点子呀!


个人觉得没有必要,一是中小学生本身就学习压力大,再加个繁体字真是雪上加霜!

无论是简化字还是繁体字其功能就是传播文化表达意思的工具,不是每个人都要去当书法家,或者文字研究的学者,没必要让学生们都在这方面去做功课!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不乏方方面面的学者和研究者,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选择,有些领域像文学领域,让少数爱好者去做,这方面不可能断层!而且永远都不可能失传!


所谓的书法上的繁体字还是有必要进行教育和教学的。

我们的简体字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我们古代文学的一些美丽,毕竟中国字象形、指示、会意,这些构字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就像展示一幅漂亮的画。

另外还有一点,我们经常说的中国文化书画同源大概是指书法和绘画源于一个起点。

很多人在反思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提倡繁体字教育教学的时候,是必须会写的。

如果不是书法方面的要求,大概没有必要会写,但是会认是必须的,毕竟阅读是接受文化或者进行文化输入的一个初级阶段。

比如对于我个人来讲,比较喜欢中国古代的一些文学作品,读书的时候也愿意读一些繁体字的作品,如果让我来写的话,恐怕大多数都不会写,毕竟自己没有书法的功底,也不太喜欢书法,但是阅读还是非常喜欢的。

因此我个人理解的,在中小学阶段进行的繁体字教育,只能是停留在认识这一个层面上理解,想必也要有一些,但是书写就没有太高的必要。


中小学学业负担重,正需霎大力减负,现有专家提出要让中小学生学习繁体字,岂不是增负了?与教育部的减负要求背道而弛!专家喜欢,自已喜欢便了,请不要打中小学生的主意了。


没有必要。

首先因为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已经很重了,不应该再给他们增加负担。

同时繁体字流行的越来越少,没必要让孩子们再去学习笔画繁多的繁体字。

还有现在是高科技时代,干什么都讲究个速度,没必要在学和写繁体字上浪费时间。


中,小学生本身学习负担就重,不提倡写繁体字,繁体字复杂浪费时间,比如蚕,戏字,两个字多了多少笔,,如果写出100个字,1000个字,甚至更多?现代人,有了手机,电脑以后,本来就不愿意书写,何且写繁体字了,小学生就更辛苦了。为什么文字改革,就是因为它过于繁锁。现代化的社会,提倡简单快捷舒适,还从走过去的老路吗?没意义。如果有时间,精力充砚,可以当爱好。


中小学有必要进行繁体字识别教育吗?估计多数人会认为,一点也没有必要。简化字使用了这么多年,突然进行什么繁体字教育,真的是折磨人,没有一点现实意义。

近10年以来繁体字和简体字之争,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了。早就有一些政协委员们,曾携带《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上会。关于繁体字和简体字究竟谁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统,也常常被一些网友争得脸红脖子粗,貌似非要讨论出个子丑寅卯来。

或许就只一种理由能说得通:不能忘本,不能把老祖宗的传统的东西给丢了。但我们在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时也有一种正确操作方式,那就是“去伪存真”,好的吸收,不太现实的就摒弃。

大约从清朝末期某一些学人开始主张推行“俗体字”以来,中国知识界对于简化字的论争可谓历史悠久,也貌似从未停止过。

“认繁体字”或说“学繁体字”,这个就跟写毛笔字一样,愿者上钩,不作强求,不宜一刀切。

学校可以作“书法(画)”内容教给学生,让学生接触,有兴趣的学生更可以更深入地学习或探究。

或者找出最常用的50或100个字,让这部分汉字的繁体字在学校传播,让学生认识——仅作认识,但没必要让学生都能写出来。不能有时,很明显的、很常见的一个繁体字,大多数师生却也不认识。但在中小学阶段没有必要花时间去专门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如果孩子在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遇到繁体字,那么让他知道这是什么字就够了——相当于今天的某某简化字。

还记得曾经有一段时间把现在的简体字再简化的,当时流行了没几年,就被废弃了,那种简化字,有的简化得没意义,相差太大——但老百姓好像学得很快,现在有些年纪较大的人都会偶尔写出这种简化字。

同样,现在繁体字一般只在年纪较大的人身上有感觉,青少年学生几乎没几个爱看繁体字了。曾经网上流行一个段子,专门说有些繁体字,变成简体后,意思也同时变得“薄情寡义”了,尤其是“爱无心(繁体字的爱“愛”中间有个“心”)。

经常有些人在批评简化字时常常举出“亲”和“爱”两个字。亲人要常见面,繁体的“親”里面有“見”很合理,简化字“亲”去掉了“见”,连面都不能“见”,怎么叫“亲”?喜爱是心理活动,繁体的“愛”里面有“心”很必要,简化字“爱”去掉了“心”,没有“心”怎么叫“爱”?结论是简化字不如繁体字,应该抛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其实早有人专门进行过类似的探讨,在此只稍作简述:

《说文解字》里对繁体字“愛”字有特别解释,其本来意思并不是“喜爱”,而是指“行走”的样子。《说文·夊部》:“愛,行貌。从夊,声。”意思是讲:这个“愛”字中间的那个“心”只是音符的一部分而已,与“喜爱”的意思完全没多大关系,或者跟“心”还联系不上哟。如果不这样解析,总坚持说“愛”里的“心”是表示“喜爱”的意思,那么,我倒想想问问:“愛”里的“爪、冖、夊”又怎么解释好呢?有“心”不一定就是“愛”吧,你看看:“怨”和“怒”里还同样也有“心”呢?

其实,纵观历史,无论是简化字还是当初的白话文,其之所以能推行并到盛行,都是因为早就有了根植于历史传统中的基因在里面。当然,不可否认,历史上并没有哪一种改革是很容易的,也不太顺利——刚开始新文化运动的时候,胡适那些人大力推行白话文,号召大家大胆学习白话文。可章太炎等人就觉得他们学问太差,他们根本不懂推行白话文的困难,把他们骂成“悍然敢提倡白话文者,盖亦忘其颜之厚矣”(不知死活、没什么本事就敢提倡白话文,真是忘了自己脸皮有多厚)。

如果当初没推行白话文,想想今天大家彼此讲话还满口的之乎者也,是不很费功夫,也很可笑!

综上所述,本人以为如今的中小学生本身学习负担就重,作业很多,真不宜不提倡大家学繁体字、写繁体字。繁体字不仅复杂浪费时间,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快节奏的现代化的社会都在提倡简单快捷、舒适节简的生活。如果还要大家走过去的老路,这是找骂吗?本身也真没什么实际意义。

当然如果有兴趣,有爱好,又有时间,精力充沛的话,可以当个人爱好,像书法那样自己去欣赏。专家喜欢,你自已喜欢便也罢了,请千万不要打着“不能丢掉传统文化”之类幌子,来打学生的主意,来增负,无形增加中小学校的师生的负担。真想要传承中华文化,只单纯让孩子们识读繁体字还远远不够,更应该从多学科汲取知识,提高综合素养。

近日,针对《关于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的提案》,教育部在官网公开了相关答复。针对“中小学繁体字识读教育”一事,教育部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此,学校教学应依法使用规范汉字。但在中小学经典阅读和书法教育中,会涉及繁体字教育有关内容。


我觉得没必要,在我们这个国度里不缺少接触繁体字的机会,尤其是大学里学古汉语的,在那样一个环境背景下,会有一种求知动力诱使你去接触繁体字,从这一点上说,不要让小孩子去学习繁体字,这样会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天天喊减负,减负还没真正落到实处呢。又要开始让孩子学习繁体字,何苦呢?

繁体字的学习难度不同于简化字,难学难记。小学里学和大学里学是不一样的,小学生完全靠死记硬背,大学里学,大学生可以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触类旁通,繁体字学习会容易的多。

繁体字作为文字起源的一部分,一个过程,学习了解是应该的。但如果要作硬性的规定编写在小学课程中,似乎觉得有些不妥。

了解汉字起源应该,简化字是对繁体字的推陈出新,利于识读和书写,但不应该被否定。


原始地址:/faxian/16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