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如何开展餐后活动?

策略一:建立常规,减少环节交互

控制幼儿的进餐时间段,减少与“自主游戏”环节的交互时间,能有效减轻老师的管理压力。这就要求幼儿有良好的进餐习惯。对于“狼吞虎咽”、迫不及待想进入自主游戏的孩子,我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他们这样吃饭的不良之处,并及时监督与提醒,要求他们能细嚼慢咽;对于吃饭速度相对较慢的幼儿,根据实际情况,个案分析,制定出相应的指导策略,并进行家园合作,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策略二:划分区域,制定活动规则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相应的活动规则,让幼儿在一定的区域中进行游戏,能大大减少幼儿的跑动机率,从而降低因跑动碰撞而发生的安全事故。

开学初,经过反复研究、商讨,我们给孩子们设置了一系列适合在午餐后的各种游戏活动内容,并绘制“餐后活动安排表”,对教室的活动场地进行重新分割与划分,采取小组轮换和自由选择相结合的制度,让孩子们全面参与到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内容中。

创设符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深受幼儿喜欢的活动,是吸引幼儿到各个功能区进行游戏活动的重要条件,也是有效组织餐后活动的必要保证。根据对本班幼儿的了解,我们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入手,创设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餐后活动,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首先,根据孩子们“玩不够”区域活动的实际情况,在餐后活动再次开放,允许一定人数的幼儿进入游戏。这是一个重头戏,不仅能弥补孩子们玩不够的遗憾,每天中午只有5、6人玩则更是提升了孩子们玩的自由空间。他们能很自如地选择多个材料来操作,可以是一个人安静、专心地在“美工区”里做上半天手工,完成一幅“木屑画”;也可以是好几个小朋友共同来做“科学区”里的小实验……宽松自如的活动氛围使区角活动最受孩子们欢迎。

但是在一开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老师的指导力度不够,孩子们区域游戏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有一部分孩子出现乱摆弄,瞎玩现象。因此,我们调整策略,先有目的地开放几个操作性强的区域,如美工区、科学探索区;然后通过日常的区域活动时经验的积累,逐渐开放所有区域,让孩子们在餐后也能自由徜徉在区域活动的世界里。

其次,根据大班幼儿“强烈的求知探索欲望”、“逻辑思维迅速发展”等年龄特点和他们不同时期的不同兴趣爱好,我们把教室中的各个功能区设置成了“恐龙王国”、“迷宫世界”、“拼绘天地”、“棋类小站”“小小游戏”等几个不同类型的益智活动内容,供孩子们自主选择。

“恐龙王国”是从大班孩子们对神秘恐龙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探索欲出发,提供精彩的有关恐龙知识的书籍,摆上恐龙的模型、玩具,并在墙上贴上很多各种恐龙的图片,营造侏罗纪时期的氛围,让孩子们通过多种途径来认识了解这种曾经在几亿年前地球上出现的动物。

“迷宫世界”是提供各种迷宫地图,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缜密分析,克服种种困难最终达到终点,体验成功的快乐。“绘画天地”是孩子们用色彩描绘自己想法的好场所,在这里,孩子们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相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张扬,而且我们要求每个到

“绘画天地”的孩子在中午睡觉之前都要有一定的作品完成,并把它张贴在墙上,培养孩子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

“棋类小站”则在窗台上摆上各种各样的棋子让孩子们在棋子的海洋里尽情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体验成功的喜悦,品尝失败的酸楚。

“小小游戏”是指那些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开展过的、比较受幼儿喜欢的、适合3、4个孩子玩的、相对比较安静的游戏。如在大班上学期开展的“大家一起跳”的游戏,是让孩子们挂上胸饰,扮演各种水果或小动物,按照一定的游戏规则来参与活动;大班下学期孩子们则玩起了“发电报”、“拍手”等游戏。

再者,充分利用班级中的图书角和建构区。定期更换图书角上的图书,并发动小朋友把家中的图书拿到幼儿园来和大家共同分享,提高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搭积木建构活动,永远是孩子们的乐此不疲的游戏,他们在指定的区域里尽情享受着创造带来的快乐。

策略三:根据进度,转移指导重心

幼儿进餐速度的不一致,导致了老师在此活动环节指导工作上的双重性。既要指导幼儿进行进餐活动,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又要顾及陆续已经用完餐,开始进行餐后活动的幼儿。如何合理地进行两者兼顾,做到两者都不误呢?这就需要老师能根据本班幼儿用餐的实际进度,准确把握自己的工作指导重心。

当大多数幼儿还是在进餐环节时,老师的重点应放在对幼儿进餐环节的指导上,正确的用餐方法,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醒幼儿专注用餐,及时肯定鼓励;当大多数的孩子都进入到自主游戏时,老师就可以把关注的重心移到各个功能区活动的孩子们,对他们活动中出现的情况做及时准确地指导和帮助。对于吃饭慢的孩子,这时候则可充分发挥小小管理员的作用,聘请个别孩子去帮助吃饭慢的孩子,让他们尽快完成吃饭任务。

餐后活动的管理建议

如此丰富多彩的活动怎能不让孩子们心动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活动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就会逐渐减少,孩子们不再积极地前往,参加这项活动对他们来说只是任务,变成了一种负担。所以,我们的建议是老师平时要多观察,发现幼儿的需要、他们的兴趣所在,根据他们兴趣的转移,及时更换活动内容,不要让那些已经失去魅力的活动限制了我们的孩子。

餐后活动中的孩子们应该是快乐的,自由的,让我们的孩子尽情享受这餐后美好的时光吧!


应该指午餐之后的活动吧?午餐到午休中间估计也就半个小时左右,聊聊天、散个步、讲个故事,这个时间就过去了。

前两天女儿回来说:妈妈,你知道什么是杂草吗?因为小草我们是不能拔的,杂草就是跟它们抢肥料的,是可以拔的。我才知道,原来幼儿园午饭之后,老师会带小朋友到操场上散步,有时顺便拔一把杂草。

像这种活动就挺好的,当然这个比较随意。如果老师有精力的话,可以把它设置成一系列的活动;没精力的话就让小朋友自己玩,也很好。毕竟小朋友,玩是天性!


幼儿园的餐后活动主要分为早餐后活动、午餐后活动、晚餐后活动。

幼儿园餐后活动设计的原则:

第一、幼儿用完餐,从生理卫生的角度来讲是不能做剧烈的活动,因此餐后主要安排静一些的活动。

第二、由于幼儿进餐的速度不一样,有的小朋友吃得快一些,而有的小朋友吃得慢一点,因此可以安排一些自选游戏,随着孩子吃完饭,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游戏。

第三、由于餐后的时间比较短,因此设计的游戏,尽量是简单的、好操作的。

具体安排:

早餐后:一般幼儿园都是随着小朋友吃完饭,自选活动区游戏。什么是自选区域活动呢?自选区域活动,是幼儿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它是让幼儿快乐满足为目的,以操作、体验为途径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常见的区域有:建构区、美工区、表演区、角色游戏区(如娃娃家、理发店、超市、商店、医院、餐馆、交通岗、)、阅读区、益智区、语言区、科学区、感官操作区、沙水区、运动区等。小朋友吃完早饭基本就是自选区域活动游戏。

午餐后:一般幼儿园午餐后,老师会安排一些安静的游戏请幼儿选择,例如:可以看图书、可以玩翻绳、可以折纸等,先吃完的小朋友就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大概二十分钟左右,等小朋友都吃完后,老师就会带领小朋友散步。

晚餐后:基本同午餐后相同,老师会安排一些安静的游戏请幼儿选择,例如:可以拼图、可以玩玩具、可以画画等,先吃完的小朋友就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大概二十分钟左右,等小朋友都吃完后,老师就会组织小朋友离园谈话,例如交代一下回家的任务,表扬今天表现好的小朋友,提示明天值日生早来等等。

翔太育儿解忧杂货店:本人从事幼儿教育二十多年,对早期阅读、幼儿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健康安全教育等方面有所研究,并参与出本了《轻松育儿有新招》、《幼儿园亲子园》等书籍,本人分享的文章都是这些年以来的真实所感,均是原创,欢迎大家评论、关注、转发。


幼儿吃完饭后,因为有些幼儿先吃完,有些后吃完,先吃完的幼儿可以坐着休息一会儿,等全部幼儿吃完了,老师可以组织全班幼儿到户外散步,观察一下周围的景色之类,也可以组织幼儿在植物角观察,图书角看书等。餐后不宜开展过复杂的活动。


原始地址:/faxian/54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