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中,统称走神。注意力在眼前,身体以外的叫走神。在当下的叫清醒。现在的心理学还没有明白走神的危害。道家早就提出:致虚极,而静笃。想多了,是病。佛陀也说:摄心为戒,念起既觉,觉既无。念起是病,不续是药。意识清醒,想法就少,冷静,就会客观。美国开始推行正念,也就是这个原因。
很多底层普通人会有一个幻想:一个人奋斗太难,如果有人能理解我包容我关心我支持我就好了。
这是典型的脑子被门挤破了。
现实中贫贱的伴侣,只会像电视里的作,闹,争吵,给你拖后腿。
如果你的生活没法安定且有比较大的目标,那么暂时最好保持单身比较好。
起码在没取得明显进展前,保持单身比较好。
首先,我们的心灵本来就是可以去幻想的,而且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反正不是别人代替你去想。其次,我们生活中所见到和用到的仼何东西,本来就是靠幻想演变出来的。因为我们所创造的一切啊,都是一种真空妙有啊,不是实有哦。比如手机,电脑,汽车等有相的东西,它们实际上是一堆尘啊,一堆物质啊,一堆尘怎么可能有相呢?是不?所以,手机,电脑,汽车等这些东西是一种尘埃妙有啊,我们可是去用这堆尘哦,而不是物体哦。然后用着用着我们可以去对这堆尘去幻想的,因为手机什么的本来就是尘埃妙有,但也要知道是一种妄有,是在我们心里面妄有的那种,这样,我们再去幻想,就是以幻生幻了,妄上加妄了,所以,我们天天都活在这种妄心取相的境界中,好累的,好虚的。
如果你有1亿,你打算怎么花呢?
你会选择继续工作,当个隐形富豪?还是彻底放飞自己,环游世界?
谈到这里,你是否已经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描绘自己的亿万富翁生活了?
白日梦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经验。当在某种环境中太过无趣,我们会自发产生白日梦。例如初三学生在枯燥的课堂上很容易走神。而走神的时候,就是在做白日梦。
那么白日梦是无价值的消耗自己的精力与时间,还是它也存在着一定的价值呢?
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幻想”这位小伙伴。
一、幻想也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当我们内心承受痛苦时,我们自带的保护系统就被启动了。这套系统的名字就叫作:心理防御机制。
它的本职是帮助我们降低内心的创伤感,减少我们的焦虑,帮助我们渡过内心的低潮期。
而幻想就是我们的心理防御机制之一。幻想在我们无法处理现实危机、或无法忍受一些情绪困扰时,能够暂时让我们脱离现实情境,带着我们去理想地带,帮我们的心情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纾解。
意义治疗法创立者弗兰克尔发现,那些从纳粹集中营中幸存下来的人,不是因为他们的身体比其他人更健壮,也不是因为他们的生存适应性更强。
那些幸存中正是因为拥有并启动了“幻想”这一防御机制,使他们的内心能够暂时逃避现实的痛苦,保有了自己的希望与憧憬。
一位幸存者说,每当饿到不行的时候,我就幻想这我坐在家里的餐桌前,穿着体面而优雅的将奶酪涂抹在小面包上,然后一口一口的品尝。
所以幻想可以使你暂时脱离现实的困顿感,让你的情绪得到好转。但它不能改变现实情况。
二、运用幻想的力量,但不沉迷于幻想
幻想具有将自我内心世界谱写的绚丽多彩的能力。
很多人因为这种能力的出色而成就了自己,例如作家、画家、作曲家等。
一般而言在现实生活中的缺憾,会从幻想中寻找补足。但如果整天脑子里想的都是这些,并且已经让自己感到烦躁。自己有想停止这样的幻想,但却停止不了的话,有可能涉及到强迫思维。建议你可以先去医院心理科做个诊断。
三、寻找其他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的方式
我们都会有心情不好的时候,而心情不好可以有多种排解的方式。例如:运动、唱歌。
运动不单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益,还可以让人产生内啡肽。内啡肽是一种能够让人感到愉悦的大脑分泌物。
有些人心情不好的时候,会选择去跑步,去合着音乐节拍跳舞,或大汗淋漓的找健身教练打一场拳。
建议你也可以尝试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
沉迷于幻想中的人应该是属于有些自我封闭的群体吧。他们一般是因为害怕困难,或者遇到困难,我没有办法逃避,所以选择了本人的封闭。
然后通过编织梦想,缓解自己的失落和过度的紧张,这是人体自我调节的一种重要方式。
当然,如果一个人完全沉迷,而且还以为自己的幻想是真的,那可能已经不是,已经可能算得上是病理性的,需要看医生了。
如果这是普通的,正常的话,我觉得没问题,每个人没有梦想的,俗话说,少女怀春,少年志大,这些都是。有时候幻想也是生活中的调剂品,所以没必要对此抱有很大的恐慌,只是关注程度即可,过则不美
因为现实中不如意,只有幻想才能找到心里的安慰,也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是没能力的表现。我就是这样的人,所以我四十岁了,还是没有一点出息。年纪到了一定成度了,慢慢自己也发现了,知道幻想就是白想了,应该改变了,虽然进展不是太大,但我正在努力。
幻想能够带来快感,而现实不足以提供这种快感,那么,我们会倾向于选择更多的幻想而不是更多的现实。
人类能够靠幻想来享受快感,这是人类独有的能力。幻想是很高等的能力,脱离了对现实的直接感知,而依靠心智力量塑造出一个虚构的世界。
文学作品是虚构的,也是幻想,但这种幻想可以成为商品,供所有阅读的人一起来消费和分享。阅读文学作品,是可以很享受的。
多巴胺的分泌与快感的出现有关,很多事情都能带来多巴胺的分泌,那些多巴胺受体比较少的人会喜欢冒险,这样才能感受到快乐,而那些受体较多的人则喜欢安静,不必运动就能感受到喜乐。喜欢幻想的人应该是多巴胺受体很多的人,他们不需要太多的外在刺激就能感受到快感。嗯,内向的人也很可能闷骚,有点道理。
沉溺于幻想中的人何其多,首先可能因为现实没有那么美好。所谓幻想,就是头脑里想象出来的东西,和现实其实有一定距离。但为什么在幻想中,人往往能体会到现实没有的快乐呢?因为,现实检验本来就需要勇气。
偶像之所以成为偶像,是因为他存在于想象中。你要老是在生活中和TA接触,恐怕也会慢慢被生活磨损,当看到TA吃喝拉撒睡的样子,也会偶尔觉得形同嚼蜡。
感情之所以美好,很大程度也依赖于人的幻想和想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有自动完形功能,它会去弥补那些你渴望的,但是现实却没有的东西。比如,当你思念一个人的时候,有时似乎比跟TA在一起更美妙。因为你无需去看到TA阴影面的样子,你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把TA想象成一个王子或公主。当你感受到爱的时候,到底是TA在爱你,还是你自己臆想出来的一个人在爱自己呢?不得而知。总之,在美妙的幻想中,一切都允许,你可以从中产生多巴胺的分泌,甚至感受到脸红心跳,获得享受。
而当爱情真的到了生活层面,柴米油盐酱醋茶,七大姑八大姨的嚼舌根,就好像贾宝玉和林黛玉降下凡间,做了平凡夫妻,你看爱情还那么美好吗?激情消逝之后,你们被打回原形,再美的伴侣也可能放屁打嗝发福……加上七年之痒,外遇之痛,生育之累,身体之疾患,都会磨损你们的感情。难怪著名才女林徽因在选择了梁思成之后,还要留一个精神伴侣金岳霖在身边,甚至做了“太太的客厅”,保持和其他朋友的互动交往,她太知道,婚姻是怎样一回事,一旦彼此了了分明,神秘感和界限感都被打破之后,彼此之间还有多少美好情谊存在呢?因此要让感情保鲜,就要学会日日浇灌,日日经营。
而爱沉溺在幻想中的人,应该是有一个并不快乐的现实过往。比如,童年遭遇到父母的冷暴力、热暴力,或者疏离对待,父母常年有矛盾,家庭氛围并不幸福,自己婚恋不顺,总是爱上错误的人,带来错误的恋情,这样的人会比较容易沉浸于幻想中,去制造一个比较更乌托邦,更美好的世界,来消解现实中的无奈、苦难与烦恼。
幻想是现实的有效补充,但是沉溺幻想,不关心现实显然并不好。从临床心理学角度,过度幻想,也许会和现实脱节,严重的会产生精神分裂症。怎么办?寻找合适的心理咨询师去疗愈自己不堪的过往,找到自己心理方面的症结所在,尤其找到那个令你最痛苦的客体关系,然后在和心理咨询师的互动中慢慢去修复,获取一段健康关系的品质,他会慢慢帮助你活在当下,接纳当下,客观而如是地生活,并从现实中体会到满足感和幸福感。有咨询需求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咨询合作伙伴-问答用户“心理咨询师郑莉”,直接私信预约。
就如同本题目下大多数答主所提到的一样:在心理学里我们把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中的这种现象称为做白日梦。
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精神分析学引论》中写到:我们沉溺于白日梦中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或权利欲以及爱欲。
我们每个人都会做白日梦。有一项研究表明,多达96%的成年人,每天至少会有一次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中的经历。
既然白日梦这种现象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到,那么它到底是一种沉溺于不切实际幻想之中的懒惰表现呢?还是在为未来的计划做盘算,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的一种方式呢?我们还需要接着讨论下去。
认知神经科学家在对大脑进行核磁共振扫描时发现,当我们在做白日梦的时候,大脑会处于默认网络模式(DMN)状态下。
(在核磁共振扫描下所看到的默认网络模式)
尽管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可能做白日梦。但是当一个人在暂时的脱离了主要任务,不再关注周围发生的事情,或者开始思考过去或未来,反省自己的时候,DMN经常被激活(图中橙色区域)。当我们的大脑处于这种状态下的时候,我们更善于做创造性的思考。
我们每个人的想法都同自己的生活目标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些想法中大部分是短期的。例如,下班之后买土豆还是白菜,或者思考一会儿见了客户该说些什么话等等。
反思这些事,或者回想一下我们早先发生的事,可以帮助我们增强自我认同,把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自我联系起来。
我们提前做好计划,考虑我们周末做什么,下个月该做些什么。但是到了更遥远的未来,我们会考虑自己的人生,考虑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当我们考虑这些事情时,就是在做白日梦。
白日梦是在为我们的未来做准备,它是一种排练机制,一种自发的行为,能对我们有所启发。
研究表明,儿童和青少年更容易做白日梦。对于他们来说,做白日梦使得他们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下尝试探索不同的社会身份,以帮助他们在未来实现人生的各种可能。
白日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使得我们暂时的与当下所做的事情分离。这意味着我们更加容易接受潜意识中产生的想法,而这些想法中常常暗含着很多,对现实困境的解决方案。一些著名的科学家提出的惊世骇俗的想法,往往都是通过白日梦得来的。
当然,一个人如果只是坐在家里空想,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影视明星,著名富豪。
只是因为他在生活中遭受了挫折,就想逃避现实,企图躲到白日梦中,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
我们应该把白日梦利用起来,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长期目标。
以上。
你的幻想实际是一种期待,它代表着你畏惧或是希望发生的一种未来,你常常沉浸于幻想之中,对现实的不真实描述,便可能令你感觉是伴有沮丧,他们往往会带来过度的压力,你可能会确信自己无法完成某项工作。或者认为,保住目前的饭碗是当下唯一的选择,又或者在未能进行足够调研的情况下辞职创业。种种过度的渲染下,你极有可能会虚构出各种根本不会发生的痛苦场景,然后使自己沉溺于其中。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文森·法维拉所说的那样,我们携带着诸多被植入的信念,并使用它们来描绘这个世界,这些习以为常的想法,甚至没有经过审视,只是被我们简单地说了起来,然后内化进了心里,而当我们可以意识到这些信念并进行检验时,那些失实的部分往往会得以祛除。
下面是文森教授分享的一些,关于沉溺于幻想的倾向,以及如何自主的建议,你是否可以从中看到自己?
比如:
你感觉自己的约会要么是完美的,要么就是一个巨大的灾难
你觉得自己要么是一个天才,要么就是一个蠢材
你觉得自己要么像一个禅宗大师一样淡定自如,要么就是不堪重负,崩溃成碎片
你觉得你的事业要么成功,要么就完全的失败
但事实上,这种极端的思考方式会使我们知觉范围受到限制,但是我们无法从生活中学习,下面就是一些整合式的观点明显更有意义:我今年的工作做得很好,虽然我没有因此获得晋升,期待明年的晋升吧。像这种有斡旋余地的做评价,远比那种刚性死板的评价要好得多,因此在你思考一件失败的事情时,先问问自己,在这次失败中哪些部分还算是进行的不错,哪些不太好下一次我可以在哪个环节上做得更好一些?
两个字,幼稚。幻想人人都有,成熟的人控制幻想,幼稚的人被幻想控制。我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师曾奇峰先生有两本书,其中一本就叫做《幻想即现实》,讲的就是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待人生中的大事小情。
有些人完全没有幻想,只有赤裸裸的现实。这样的人做事情一板一眼的,非常的程序化、理智化,没有想象力,也没有美好的憧憬和期待。因为想象、憧憬、期待这些都需要幻想。有些人沉溺于幻想,也就是被幻想所控制了。这些人或是不知道自己被幻想所控制,或是知道自己幻想太多但无法阻止幻想不侵入自己。这些人普遍没有现实感,缺乏事实检验能力。沉溺于现实,或是沉溺于幻想,这两种极端的情况,其实是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都是被幻想控制的表现,前者是被幻想之脚远远踹开看不见幻想,后者是被幻想之手死死拉住挣脱不掉幻想。
之所以被幻想控制,是因为不够成熟,缺乏一定的社会能力,处理不好幻想与现实的关系,找不到一个适合于自己的平衡点。现实太骨感,只能藏匿在幻想的屏障里。幻想中,有人爱我;幻想中,我有前途;幻想中,男朋友出轨了……而成熟的人,会去积极地面对现实,在现实中去努力获得爱、去寻找前途、去收集证据。缺乏能力的人,面对现实世界,只能一次次地碰壁心碎,为了保护自己的玻璃心不受挫,就只要去到幻想世界里去快活啦。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赵咪咪
快来关注暖心理号,温暖你的世界让我们一起温暖世界~
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张晓菲:
心理学上所说的“幻想”,俗称“白日梦”,指清醒时大脑内所产生的幻想及影像,通常是开心的念头、希望或野心,能够满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愿望,或者逃避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
白日梦不是梦,只是一些持续的不切实际的幻想,是思维和意识的产物,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控性。比如有的人知道自己在幻想,不仅能够和幻想划清界限,甚至能在幻想中有所收获。
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我遇到过这类来访者。他们有着正常的工作和社交,同时内心又有着非常丰富的情感,各种内心戏不断上演。“总是情不自禁的想体会别人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都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一次只活一个人太没意思了!我偷偷的会幻想成别人,活上一段时间。你知道吗?很不一样,会体会很多。”感慨时还会配合着狡黠地眼神儿看着我。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有的人不知道自己在幻想。幻想,作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由于其在潜意识中自动化的运行,不易被发现。需要说明的是,这不是病态。但是,沉溺其中时间过长而无法自拔则可能有一些更深刻的心理原因。
这种状态的来访者通常会觉得自己糟糕至极或者遭人厌恶。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那种家庭没温暖、爱情没着落、人生没希望的状态没有丝毫改变。为了逃避这种糟糕至极或者遭人厌恶的状态,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般把自己放在幻想里,尽情地体会温暖、爱情和希望。
幻想本身并没有恶意,它被创造出来的初衷是用来保护我们,同时也是灵感的来源。
保持清醒,健康生活。
放任自流,走火入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