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一味地夸奖孩子真的能让孩子变好吗?你认为该怎么做才好?

一味的夸奖孩子不一定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好,合理的家庭教育从来都不是一味的夸奖或者批评。

现在做父母的大抵是被批评长大的,回想起童年总是觉得,在批评教育下,压抑了自己的天性,不快乐,以至于现在回想起来童年,那些批评的话也总是在耳边时时回想,然后心里面默念一百遍:自己的孩子一定不能这样批评教育,那么批评的另外一面是什么呢,就是夸奖。

然而,夸奖的话就一定会让孩子越来越好吗?未必。

首先,一位的夸奖会让孩子飘飘然,经受不住打击。长期在夸奖中的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很棒,理应在各种活动中做的很好,收到老师和同学的夸奖。试想,在学校生活中,老师面对的是几十个同学,难道要每个人都夸奖吗,那么老师心里也太难了。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孩子没有得到内心中想要的夸奖的话,心里面就会产生失落感,甚至于从内心中否定自己,那这种现象一定是和家长的初衷相悖的。一旦孩子否定自己,那孩子不会越来越好,反而会越来越坏。

其次,在阿德勒心理学中提出,夸奖是上级对下级的一种行为。虽然说,为人父母在孩子的成长阶段是起教育引导作用的,但是这样的夸奖对于亲子关系来讲,是会让孩子依赖于这种夸奖的,他们会盲目的因为期待这种夸奖而做出家长不可想象的事情。比如在《带着爸爸去留学》中的朱露莎,因为要得到父母的认可,为了得到好的考试成绩,甚至于想通过作弊来取得高分,想想就十分可怕。

最后,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和孩子和平共处的。现在的孩子聪明,接受能力强,而且外界的信息又特别的多,如何能够在孩子成长中起到更好的教育引导作用呢,那一定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孩子的想法的基础上的。所以,真正的和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既不是只有夸奖,又不是过分批评,最好是和孩子成为像朋友一样的亲密关系,在沟通中正确的引导孩子。这样的基础上,孩子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近些年来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教育观点:好孩子是夸出来。和许多人一样,我曾经把这句话奉为真理,深信不疑。我自小性格内向、腼腆、不自信,随着年龄的增长更是渐渐变得胆怯、自卑,我常常幻想,如果在我的成长经历中,家长或老师能够经常夸赞我,现在的我一定会很优秀吧。

况且这个观点的背后也是有理论支撑的,它就是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

可是当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当我看多了身边亲朋好友的孩子们的成长经历,当我在教育界摸爬滚打了很多年,我发现,原来我们很多人都对这个观点产生了误解,我们只看到了它字面上的意思,却忽视了它是有前提条件的,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一味的夸赞,夸孩子也是有技巧的。

孙京媛在她的著作《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中为我们提供了父母赞赏孩子的10个技巧:

1、欣赏孩子的天赋

2、欣赏孩子的玩耍能力

3、欣赏孩子的自我管理

4、欣赏孩子的自律

5、欣赏孩子的冒险精神

6、欣赏孩子的兴趣

7、欣赏孩子的人际交往

8、欣赏孩子的好奇

9、欣赏孩子的善良和关爱

10、欣赏孩子的自我表现欲

也就是说,父母应该赏识的是孩子的优秀品质,而不是无论孩子做了什么,只会一味的夸赞:你真棒!不分是非,简单粗暴的一味夸赞,不但无法给予孩子鼓励,反而会养成孩子的“玻璃心”。


从事幼儿教育行业几年以来,经常需要夸奖孩子。也经常见到父母夸奖孩子。但是你真的会夸奖孩子吗?我们一般夸奖孩子,夸孩子聪明,或者努力。但是,我们不知道的是。长期错误的夸奖孩子激活的是孩子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会形成不同人格。

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德韦克教授做过的实验。这个实验得出的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模型,获得了高达3000万奖金的第一届一丹奖。这个现在成为经典的实验说明了什么呢?为了考察表扬对孩子的影响,德韦克教授找了小学生、初中生,给他们做10道容易的智力测验题。这些学生完成后,有一部分学生被夸奖聪明:“厉害,你做对了8道题,太聪明了!”而另一部分学生被夸奖努力:“厉害,你做对了8道题,你一定很努力!”结果,在接下来的测验里,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孩子很多都不愿意选择更难的题目,哪怕那些题目能让他们学到新的知识。

当研究者安排了一些很难的题目,所有的孩子都表现的不好的时候,那些被夸聪明的孩子对解难题失去兴趣,表现直线下降。即使做一些容易的题目,都很难让他们恢复信心。相反,那些被夸奖努力的孩子越挫越勇,保持着对解难题的兴趣,而且表现得越来越好。

这个研究是颠覆性的。它证明了,夸孩子聪明不仅不会增加孩子的自信,还极大地削弱了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为什么表扬孩子聪明和表扬孩子努力会产生这么大的区别?表扬聪明和表扬努力激发了孩子不同的心智模式。表扬聪明实际上是暗示了这样的观点:人的能力是相对固定的,解难题只是证明一个人聪明不聪明的方式。一旦孩子接受了“人的能力是固定的”观点,而且被夸聪明,他们就会努力维护聪明形象。这会使他们把注意力从挑战任务本身,转移到对自我的关注上来。这就是僵固型思维的特点。

相反,表扬努力暗示着:人的能力并不是固定的,一个人可以通过努力来发展自己的能力。既然人的能力并不固定,那些孩子就没有证明自己的包袱,自然就能把目光专注到努力本身。

下次,我们的孩子再表现的好需要夸奖孩子的时候。一定要从努力上夸奖。

什么是预测一个人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很多人觉得是能力。为此,人们设计了很多测验来了解一个人的能力,比如,入学考试、职业能力测试等。这些能力测验背后都有一个假设,就是人的能力是相对固定的,根据能力高低可以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类人,他们起步的时候能力平平,后来凭着自己的努力不断进步,最终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我们还会遇到另一类人,他们看起来很聪明,却因为某个挫折一蹶不振。其实,能力并不能预测一切。有时候,怎么看待能力,比能力本身更重要。

容易一蹶不振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自我”很重。一帆风顺的时候,他们觉得自己很厉害;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们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但无论他们怎么评价自己,都特别关注自己的表现,特别关注别人会怎么看他们,都有很重的“证明自己”的包袱。

为了避免我们的孩子形成这种“脆弱的高自尊”性格,从小开始让孩子接受挫折和失败,继续努力。无论夸奖还是鼓励,都从表扬努力做起。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从某一方面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总是积极地正面的评价孩子,那么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朝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这里面既有心理暗示的作用,也有正面强化的作用。比如我们总是夸孩子待人有礼貌,时间长了,孩子真得就变得越来越有礼貌了。

凡事都讲适度,如果我们一味地夸奖孩子,而这种夸奖又比较单一,或者是比较随意。比如孩子做了什么,我们的评价都是“你真棒”。时间长了,孩子都听习惯,无所谓了,这样的夸奖,是夸不出来好孩子的。

我觉得夸不夸孩子,实际上涉及到的都是对孩子的评价问题。那么,该如何正确评价孩子呢?

首先应该做到的是对孩子的评价要积极、正面,不能讽刺、挖苦。

比如说孩子考试之后,分析试卷时,家长不要概括的说,你怎么这次又没有考好,或者说这次考得挺不错。这两种评价对于孩子的学习来说,作用不大。

可以换一种方法,你这次计算题都做对了,说明你比以前细心了。应用题没有做对,你再读读题目,思考一下,看看能不能做对?孩子做对后,鼓励道,只要多读题、多思考,你还是可以做对的。

孩子确实进步了,某一个点上做得特别好,这时候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夸奖孩子,都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努力的被他人的认可,他为了以后能继续得到这样的评价,必定会更加努力,产生很强的学习动力。

切记对孩子贴标签式的的评价,你怎么这么笨,又考了这么点成绩。你就是太粗心,所以又做错了。

第二,评价孩子行为时,只说事的性质,不说人品的好坏。

比如说孩子之间因为争抢玩具,发生了冲突。这时候我们只评价争抢玩具是不对的,同伴之间应该互相分享,千万不要说孩子自私、只想着自己。负面的评价一旦说出去,会伤害孩子的内心,要不觉得委屈,要不就真得会向着自私的方向发展。

第三,评价孩子的某个做法时,不仅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和原因。

妈妈看到孩子把自己最喜欢的水杯打破了,如果只看结果,肯定很生气啊。如果和孩子沟通一下,询问为什么会打破杯子?知道了孩子想给妈妈端杯水,因为没拿稳,打碎了杯子。那么妈妈肯定很感动,会表扬孩子的这份孝心啊。

评价孩子的这些道理说起来简单,可是实施却很困难,因为碰到许多问题,我们都会比较情绪化,生气时就口无遮拦,横加指责。所以教育孩子时,控制情绪,了解前因后果,该表扬就真诚赞美,该批评时指出问题,说出改进的方向和具体方法。这样的评价才会让孩子获益,健康快乐地成长!

海蓉2018,专注情感心理领域的分享,喜欢读书、写作,关注心理健康,关注个人成长,祝愿我们每个人都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如果喜欢我,请点关注哦!


原始地址:/faxian/7124.html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