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后,年仅17岁的刘禅继位,开始与相父——诸葛亮共事。在大多数人印象中,刘禅就是扶不起的刘阿斗,像是在说刘禅除了昏庸无能,就一无是处了,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大家要说了蜀国是在刘禅掌权时覆灭的,但是诸葛亮早在《出师表》中说道:“益州疲弊”,这就说明了,刘禅接手蜀国时,蜀国的状况已经是不容乐观。而在刘禅在位40多年,蜀国百姓基本安居乐业,不受战火的干扰。可以说刘禅在这种局势下,能够将蜀国治理的井井有条,这说明刘禅还是有一定能力的。
公元263年5月,曹魏大举攻打蜀国。大敌当前,刘禅急忙召集大臣商量对策,经过利弊权衡后,刘禅还是决定接受了投降魏国的建议。后来由于刘禅“识时务”,深受优待。为了安抚人心,封其为安乐公,建立安乐国,还将刘禅的子孙和许多原有大臣均封了候。随后曹魏又觉得十分不妥,觉得刘禅是一个假装昏庸无能,怕其日后东山再起。于是就派遣晋王司马昭怀有戒备之心,去测试刘禅是否真心投靠。不久司马昭就设宴招待刘禅,于是就出现了乐不思蜀这个有名的成语。
“乐不思蜀”估计是刘禅被黑的最惨的一次了,但是当我们分析一下当时的蜀国形势,但是的蜀国已经处在内忧外患之中,无法与强大的魏国抗衡,若是当时强行与强大的魏国开战,结果肯定是生灵涂炭。另外,魏国派的是司马昭,此人虽说没有其父亲的智慧,但是此人手段十分凶狠。如果被司马昭发现他是假装愚笨,那么蜀国的百姓就真的遭殃了。于是酒后告诉司马昭:“此间乐,不思蜀也”。
也有人说蜀国的内忧,是由于刘禅宠幸宦官黄皓引起。而事实上,几乎每个朝代的皇帝都有着自己宠幸的宦官,相比之下,刘禅宠幸黄皓还是有分寸的。的确,刘禅是给予了黄皓些许权力,但这些权力并不能动摇蜀国的政权。事实上,没有任何史料证明,刘禅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而种种现象表明,刘禅却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皇帝,不惜留下一个“乐不思蜀”的笑柄和一个“扶不起的阿斗”的骂名,只为保全百姓,真是一个悲剧啊!
阿斗就算在三国演义中的描写,也绝对不是过于无能,能在一方枭雄刘备手里接掌皇权,说明刘备眼力儿子不是一无是处,交代诸葛亮后事时说儿子如果实在不行,诸葛可以带之,一是敲打诸葛亮,第二只能是对阿斗不放心。执掌蜀国后,能让两代人死心踏地辅佐(诸葛亮和姜维),可见其是有一定手段的,当然不能否认两位大臣对刘备的忠心,但姜维能做到忠心不二,难能可贵。阿斗在三国演义里谈恋玩乐,宠信宦官,应该有着大权旁落,无所事事的抵触情绪,不希望诸葛亮和姜维一味北伐,感觉是劳民伤财之举,但又左右不了他们,所以过于消极。亡国后乐不思蜀,充分表演给司马看的,表演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留得一场富贵终身,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办到的,比勾践表演的有尊严,更难能可贵的是阿斗不会像勾践一样想着复国,因为他有着自知之明,复国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务,所以,阿斗不是无能,是看透了事实发展趋势,混个自在逍遥就行了,能做到这一点的,世间的大人物有几个呢?
三国时代蜀国能人异士众多,文有诸葛亮,法正,武有五虎上将,那阿斗为什么没被辅佐成一代名君呢?历史上他真的是扶不起的无能皇帝吗?“扶不起的阿斗”一说究竟是事实还是误传?今天我们不妨探讨一下。
其实历史真相往往是虚虚实实的,尤其是古历史。因为那时载体不完美,纸张出现前,大量的故事被记在竹片上,不易保存,不像现在,又是U盘又是电脑。所以有些历史找不到记录,都是口口相传,难免出现以讹传讹。就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因为缺少专业人士教授,就被传成了字面意思,想知道这句话本意的朋友,可以查一下,这里不多说。(这里还要插个题外话,造纸术是西汉改进的,但那时的纸是用草做的,质量比我们现在上坟用的烧纸还差好多,保存性比竹简还差。)
回归主题,阿斗刘禅,历史上真不是个愚昧无知之人。他被说成无能,大概是他在手握重兵的情况下,仅仅被邓艾一支部队攻击,就放弃抵抗,投降了!可能后人没法理解,只能说他无能,加之是各种说书的,写小说的加以夸大,就有了扶不起的阿斗。
再说刘禅的学识,因为刘备读书不多,所以对他的儿子刘禅特别上心,让诸葛亮亲自教授他读书。后来诸葛亮也夸赞刘禅有智慧,这史书上是有记载的,诸葛亮不是个阿谀奉承之人,显然,这样的夸赞是能说明些东西的!还有,重要的一点,刘禅在位41年,放在哪一个皇帝,没点本事也是说不过去的,尤其是在三国那样动乱的年代,如果皇帝真那么懦弱无能,怕是早该被人逼宫啦!
知道了历史的真相我们再来分析,刘禅之所以那么简单投降,可能是他看清了天下大势,厌倦了无休止的战争,也看够了平民因连年战乱导致的流离失所。41年权力顶峰的生活,早已是看透浮尘,你再说他乐不思蜀,不是可笑吗?恐怕乐不思蜀的真相,也是大智若愚明哲保身之举吧!
最后,“扶不起的阿斗”这句话,若是改成“扶不起的蜀国”就更有历史参考价值了!
说到蜀汉的后主刘禅,他绝对算得上三国中的一线人物了,这并不是说他有多大的作为,而是他的知名度丝毫不输那些大咖。
关于他的故事实在太多了,扶不起的刘阿斗和乐不思蜀的典故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刘禅作为蜀汉后期的当家人,真的是“烂泥扶不上墙”吗?
阿斗虽然是个“富二代”,但他的童年时光其实很心酸。
公元207年,刘禅出生于新野。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都知道,这时候他的老爸还处于寄人篱下的局面,被人追得到处乱跑,实在没办法才跑到这么个小城里躲着。
但好景不长,第二年曹操又拎着刀来追他,这时候的刘备是肯定不敢和曹老板叫板的,接着逃命吧。
慌乱中,刘备把老婆甘夫人和儿子刘禅都丢在了荒野中,幸亏有“四叔”赵子龙的舍命相救,刘禅这才避免填埋于沟壑的悲催命运。得救后的刘禅还被老爸利用了一把,被狠狠的摔在地上。
三年后,刘备正忙着进攻西川。作为养母的孙尚香想趁机把刘禅偷到东吴去,关键时刻又得感谢赵子龙“截江夺斗”。如果刘禅真到了东吴,估计“碧眼小儿”不会善待他。
总的来说,早年的刘禅过得十分凄惨,老爸刘备天天忙着打江山,没空管他。亲妈早年为了保他也投井自杀了,刘禅就像一个没爹没妈的野孩子一般。
亲爹没了,又来个后爹管着他,刘禅只是一个“木偶”皇帝。
好不容易长到17岁,老爸刘备因为太自负死在了白帝城,刘禅作为唯一的候选人顺利登上皇位。按说十七岁也可以当家做主了,毕竟那是个英雄出少年的时代。
但老爸在临死前给他安排了“后爹”继续管着他,虽然老爸的初衷是好的,但这不利于刘禅的成长。刘备白帝城托孤明确的告诉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意思就是老爸要死了,不放心你,给你安排个后爹,你要老实听话。
在相父诸葛亮主事的11年中,刘禅基本上是个“木偶”皇帝,只负责在圣旨上盖玉玺。相父的能力自然不用怀疑,但人都是有缺点的,诸葛亮的对权力掌控瘾很大。不论大事小事都要一一过问,这样就造成刘禅没有学习积累经验的机会。
那么刘禅就不能反抗吗?这时候还真不能惹相父不高兴,毕竟诸葛亮掌握军权多年,如果他有异心,不是没可能踢掉自己,“自立为成都之主”。
后爹也没了,该自己大显身手了。
公元234年,相父诸葛亮也死了,虽然临终前也给刘禅安排了后爹“蒋琬”和“费祎”。但刘禅开始接触一部分国家大事了,这个时候刘禅已经快到而立之年了,更关键是在这之前他完全没有当家做主的经历,而且自己的手下还在搞“党派之争”。
一派是大太监黄浩,另一派则是尚书令陈祈为主,刘禅虽然很头疼,但他还得依靠这些人帮助自己出谋划策。蜀汉本来底子就薄,前些年相父不停的北伐,更是让蜀汉积重难返。
就是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刘禅艰难的维持着老爸刘备留下的家业,将近三十年时间,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因为“安乐公”头衔被人笑话了几千年,刘禅真的傻吗?
公元263年,57岁的刘禅终于撑不住了,被魏国的实际掌权者司马昭活捉。后世围绕他身上最大的争议,就是那段著名的典故“乐不思蜀”。因为这件事情,刘禅被扣上了“没心没肺”的帽子。
所有人都在笑话他,大家想不到刘备英雄一世,居然生下了如此愚蠢无能的儿子,从此,阿斗就成了昏庸无能的代名词,这帽子一扣就是几千年。
那么刘禅真像后人评价的那样傻吗?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他真是傻子,他怎么可能在诸葛亮死后,还能当家三十年?蜀汉后期的蒋琬、费祎还有大将姜维,这些人可都不是等闲之辈,没有点手腕,怎么可能镇得住这些人精?
至于在司马公面前的“小丑”形象,也不过是他的装傻充愣,来博取司马公对他的放心。毕竟,曹髦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这个小皇帝倒是很有血气,可惜造反行动还没走出宫门,就被司马公的马仔一枪刺死了。
既然已经决定在司马公的手下混饭吃,最好的保命方法就是装傻充愣,俗话说:当大爷容易,装孙子难。刘禅牺牲了自己的尊严,却能“苟全性命于乱世”。这也是要有一定功力的,如果学曹髦那样的莽夫,很可能就会落得诛灭九族的下场。
从诙谐的角度解读历史,关注@刚子聊历史,了解更多历史小故事谢谢!
在这秋高气爽的天气,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看法,在这里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那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关于这个问题。
三国演义只是小说并不是正史,蜀汉后主刘禅被塑造成了扶不起的阿斗,也就是某种弱智或低能儿的象征。给人的感觉是荤溃无能、不理朝政、娇宠宦官、荒淫无度的末代之君,投降曹魏后乐不思蜀是对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完美诠释。其实正史中的刘禅并非昏君,至少比魏蜀吴三国的官二代们差不到哪儿去。
在下面优质内容我为大家分享,首先我分享下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快乐,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阿斗就算在三国演义中的描写,也绝对不是过于无能,能在一方枭雄刘备手里接掌皇权,说明刘备眼力儿子不是一无是处,交代诸葛亮后事时说儿子如果实在不行,诸葛可以带之,一是敲打诸葛亮,第二只能是对阿斗不放心。
执掌蜀国后,能让两代人死心踏地辅佐(诸葛亮和姜维),可见其是有一定手段的,当然不能否认两位大臣对刘备的忠心,但姜维能做到忠心不二,难能可贵。阿斗在三国演义里谈恋玩乐,宠信宦官,应该有着大权旁落,无所事事的抵触情绪,不希望诸葛亮和姜维一味北伐,感觉是劳民伤财之举,但又左右不了他们,所以过于消极。
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我的真实想法与观点,同时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于分享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走进这话题。
我在这里,发自内心真诚的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拥有身体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最后欢迎大家关于这个问题畅所欲言,有喜欢我的记得关注下哦,每天为大家分享与解答我的想法与见解哦。
有小聪明,无大智术。
刘禅之为人,心计比普通人略强些。还是有些小办法的。
比如孔明逝后,刘禅废了丞相这个职业,收拢了部分权力。比后投降后的自保名言,此间乐不思蜀。
但作为君主的大局观,大用人才与居安思危上,刘禅就很无能了。
史载刘禅好享乐,重用宦官黄皓,迫姜维远走在外。造成君臣失和,此一败。
孔明之后,刘禅在位近三十年。未听说有用过哪些民间大才,可见识人用人水平较弱。
蜀汉末年,邓艾率三万大军翻山至江油,破绵竹至成都。此过程中,后主束手无策,心无主见全凭臣子作主,可见心中无方略。
昏不能识远思危,庸不能才服臣下。
刘禅昏庸无能,无可辩。
刘禅,他懂得“亲贤臣,远小人。阿斗贵为一国之君,政治上无远见,也确实不怎么懂治国安邦,但是他有自知之明。正所谓:不能为者,何为之?他索性将江山社稷交给对蜀国忠贞不二,且有雄才大略的诸葛亮去治理。他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能遵照诸葛亮说的:“亲贤臣,远小人”,这是他的可贵之处。2他知人明用。刘备在遗嘱里曾交代诸葛亮一定要好好辅佐刘禅,实际上是把一切大权交给了诸葛亮。刘禅为君,他如果想执掌朝政,独揽大权,他完全可以找一个借口杀掉诸葛亮,或把他革职查办。但他没有,因为他知道治理蜀国非诸葛亮不行,所以他也算是知人明用3.他也忧国忧民。虽然有人抨击他不思国家安危,不关心百姓疾苦,我看未必。当年司马懿向魏帝献策,统帅五路大军联合攻蜀,刘禅也是茶饭不思,心急如焚,步行到相国府想诸葛亮讨教退兵之策。所以他其实也忧国忧民。4.至于他的”乐不思蜀”,我想有他的道理。设想一下,如果刘禅一心要图谋复国大业,恐怕他早就被老奸巨猾的司马昭发现。而那时候诸葛亮已经病逝于五丈原,朝中那班久经沙场的老将一寥寥无几,剩下的只不过是一些残兵弱将,哪一意孤行的刘禅会招致魏国统治者的“嘉定三屠,扬州十日”式的血腥镇压,那人民的生活将会是雪上加霜,更加困苦不堪。这正体现他的明理之处。综上所述。所以,阿斗不是没有才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阿斗只是选择适合他自己的道路,他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三国演义只是小说并不是正史,蜀汉后主刘禅被塑造成了扶不起的阿斗,也就是某种弱智或低能儿的象征。给人的感觉是昏溃无能、不理朝政、娇宠宦官、荒淫无度的末代之君,投降曹魏后乐不思蜀是对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完美诠释。其实正史中的刘禅并非昏君,至少比魏蜀吴三国的官二代们差不到哪儿去。
刘禅是刘备的儿子,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强大的基因遗传。两人都非常工于心计,刘备依靠他的人格魅力和谋略亲手创建了蜀汉帝国,并在魏国和东吴的夹缝之中生存了40多年,而刘禅则依靠自己的韬晦之术使自己在完全没有可能同魏国叫板的情况下,平安的度过自己的一生。
灰暗童年=隐忍
一个人的性格,除了遗传的原因,还与他早年的经历有关。当时刘备受曹操吕布的夹攻离家出逃,刘禅也藏匿起来,结果到了汉中,成了被拐卖儿童。建安16年(211年),刘禅被一个叫作刘括的扶风人买去做书童。刘扩看刘禅谈吐不凡,就拿他当义子养,还给刘禅娶了一房媳妇,并生了个儿子。日子这样下去的话,刘禅可能像一般人那样度过他的一生。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三年后,事情发生了变化。
214年,刘备从刘璋手中夺得了益州,这才有机会派內侍简将军去汉中找自己失散多年的儿子刘禅。那时并没有DNA检验技术,所以只能一一盘问。刘禅对简将军的问题对答如流,才让简将军相信自己就是刘备的儿子阿斗无疑。我们不难相信,幼年的刘禅从离家出逃到被人拐卖,再到入刘扩家为仆,虽然说最后刘扩对其不错,但是刘禅一定在这一段难忘的经历中学会了隐忍和察言观色。
甩手掌柜=知人善任
刘禅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继位,时年17岁。在和诸葛亮相处的过程中,他很是知人善任,是一个好领导。
历史上重臣辅佐幼主的事情很多,比如吕不韦和秦王嬴政,而重臣把持权柄、拿幼主当傀儡的也不在少数。在刘禅看来,诸葛亮虽然是老一辈的革命家,有能力有威望有干劲,但是唯独有一点没有,那就是没有反心。刘禅将自己的定位很准,他的才能绝对不如诸葛亮,若是一味的以君主的身份指手画脚的话,他和诸葛亮必然会相互掣肘,反而对国家大事极为不利,索性放权当甩手掌柜给诸葛亮让他甩开膀子干。君臣极其和睦的相处了近三十年,诸葛亮甚至比刘备在世的时候更加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
刘禅在皇帝的宝座上可以说没什么太了不起的作为,但是他使西南一隅民族矛盾缓和,那里的老百姓也基本上安居乐业,文治武功当然不算,但是老百姓确实得到了不少的实惠。
乐不思蜀=谋求自保
263年,面对曹魏的大兵压境,刘禅经过反复权衡,最终选择了投降曹魏。这在曹魏一方来看,刘禅是个懂事的孩子,对他大为优待。邓艾代表朝廷任命刘禅为骠骑将军。后来刘禅到了洛阳,司马昭用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邑一万户,建安乐国,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五十多人都封了侯。曹魏对刘禅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对蜀地百姓的政策,这一点刘禅想得很明白。所以,他从降魏一直很配合。
刘禅到了洛阳之后,立即开始观察当前的形势。他发现曹魏的实权派司马昭对自己外信内疑,戒备之心很重。因此,刘禅不得不再次拿起自己的示弱绝技以求自保。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特意请人演奏蜀国的曲子,蜀国的降臣们个个都触景生情、暗自垂泪。但是刘禅却笑而视之,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司马昭也因此放松里警惕,偷偷对亲信贾允说:“人要是没心没肺的话,也就是这样了,即使诸葛亮在也帮不了他,何况一个尚未完全出师的姜维呢!”招待宴会结束之后,司马昭问刘禅:“是不是想念你的蜀国?”刘禅答:“此间乐,不思蜀也!”这句话居然骗过了司马昭,甚至骗过了与刘禅一起降魏的蜀汉旧臣郤正。
后来郤正对刘禅进言说:“主公啊,人家以后再问您类似的话,您应该流着泪说‘祖宗的坟墓都在蜀地,怎么能不想念呢?’”司马昭对刘禅并没有完全放心,几天后又问同样的问题,刘禅按照郤正教的回答之后,司马昭听了马上就指出这似乎是郤正的腔调。刘禅当时吓了一跳,不过他反应迅速,遮掩是不行的,索性实话实说是郤正教自己的说的。司马昭听了,哈哈大笑起来。阴险奸诈、疑心病特别重的司马昭竟然被刘禅就此骗过了。
周寿昌的《三国志集解》评价阿斗说:“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自全耳。”271年12月,刘禅在洛阳病逝,终年64岁。
纵观刘禅的一生,他给后人留下的是一个“乐不思蜀”的笑柄和一个“扶不起的阿斗”的骂名,确有诸多不当之处被人误读。
阿斗在历史上真的就这么无能,扶不起吗?我看不见得吧。
说到阿斗我们就得先说说阿斗的老爸,大家都知道是谁吧,不错就是刘备,刘玄德。
自古都说虎父无犬子,这里的“父”刘玄德又怎么样呢?
刘备从什么都不是到最后称帝,这不是说随便一个人就能做到的,定有他的过人之处。
结识关羽,张飞二位兄弟,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请孔明出山。
赤壁之战可以联合孙权共同抗曹,敌人的敌人就是盟友,可以看出他心中有天下,志向远大。
他从一个什么都不是,没有地盘,空有一个汉室宗亲的刘皇叔。到可以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的霸主,可以看出刘备此人绝非庸才。
那么父亲尚能如此,犬子还能差吗?
据陈寿《三国志》记载,刘备遗诏中明确地写道
“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过于所望,甚大增修,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这句话就是诸葛亮夸刘禅这个人非常的聪明,才华可以,才甚大用,让刘备皇位可以放心的传给刘禅了没问题。这也就是说,在诸葛亮与刘备看来刘禅的才华是可以的,是令他们十分满意的。
而且当时刘备是有三个儿子的,都是亲生的,刘禅、刘永和刘理。
刘禅是他的长子,按照古代的继承惯例,也应该是刘禅即位。
但是在当时那个动乱的时期,在考虑接班人方面,还是需要很谨慎的。刘备也不能让一个昏庸无能的人来接班吧,这样不合理。
在三国的后期,刘禅算是在位比较长的皇帝了。他在蜀汉做了41年的皇帝,诸葛亮在世是辅佐了11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刘禅自己还做了30年的皇帝。
在这个群雄割据,动乱的时代,刘禅还能执政这么长时间,定有他的过人之处。
由此可见刘禅并不是传说中的“扶不起的阿斗”。
真实的历史是诸葛亮死了,阿斗还自己坚持了十余年才亡国。而亡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诸葛亮多次北伐战争掏空了蜀国的国力。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军权行政权司法权等所有权利溶于一身,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没啥大的区别。阿斗哪里有发挥的空间。可以说只让他活在中温室里,不让他见到真实的世界。
从《出师表》我们也能看出诸葛亮对待阿斗真是像对待自己儿子一样训诫。好在诸葛亮定位是忠臣,要不然蜀国就很可能姓了诸葛了。东吴的诸葛家族的诸葛恪把持朝政时期,做的比曹操过分多了。
亡国后,都被软禁了,乐不思蜀的笑话也是为了保命没有办法的事。此时的阿斗不是无能是绝望了。属地失去了民心的基础,手下没有力挽狂澜的能臣,身边没有了铮铮铁骨的军队。拿什么不让他在此处乐呢。
刘备从一个织席贩履之辈经过多年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后成为三分天下的雄主,更是称帝以表明一统天下之心。
然而一场火烧联营让这么素以仁义的刘皇叔一败涂地,立刘禅为下一代蜀汉帝王,阿斗在我们的认知里面是软弱无能的存在,以至于留下乐不思蜀的笑谈。
曾几何时扶不起的阿斗成了软弱无能的代名词,阿斗真如我们认知中的那么无能吗?
阿斗并非无能之辈
首先据三国志记载,刘备遗诏中曾经说到,阿斗是一个非常聪明之人,诸葛亮也是时常夸赞刘禅。
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意思就是,中郎将射援到我这的时候,这里的中郎将是射援,字文雄,扶风人.其本姓为谢,后改姓射。讲诸葛丞相赞叹刘婵聪明而且有度量,射援还向我说了许多关于你的好话,超过了我原本对你的希望,你果真能这样的话,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你可要努力。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和刘备都看好刘禅,对于刘禅继承刘备之位并没有太大的担心,很多人都时常夸赞刘婵很有才华。
当然这只是三国志的记载,三国志也不能代表真正的历史,其他人夸赞刘婵也许碍于情面才夸赞,我们从几个角度去分析,刘禅到底是不是历史上所说的那么无能。
刘禅能做蜀汉之主已然证明其并非我们认为的扶不起的阿斗
我们知道刘备并非刘婵一个子嗣,有义子刘封、刘永和刘理,还有我们熟知的阿斗刘禅。义子刘封当然排除在外,毕竟只是个义子,刘婵乃是长子,按照古代的立长的惯例,继位非刘禅莫属。
倘若刘婵真的是无能之辈,难以做一国之君,刘备岂能把皇位传给阿斗,当时可是三国乱世,在说之前帝王已经有立贤不立长的先例,诸葛亮对立刘禅也并无意见,可见刘禅的能力还是被两位认可的。
孟子曾言,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大多数帝王都把天下人的天下看做家天下,把底层民众看作蝼蚁一般,而刘禅在蜀国无力抵抗之时采用开城投降之举,实乃帝王大义。
刘禅投降的场面三国志曾经记载道,不惧亡国之礼,刘禅从来没把自己当作亡国之君,很有骨气,甚至魏国官员都佩服之至,胸怀帝王大义的刘禅岂是无能之辈乎。
在位四十二载压诸葛震姜维的刘婵岂是扶不起的阿斗
可能我们会好奇,压诸葛震姜维从何说起,虽然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诸葛亮成为了神人般的存在,后来姜维在蜀汉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
但是有很多史实是我们并不了解的,比如蜀汉之间是集团相争,当年诸葛亮力排众议坚持北伐就是缓和蜀汉之间的权利相斗。
后来在诸葛亮北伐期间,诸葛亮大权在握,有人甚至怀疑诸葛亮有不臣之心。当然诸葛亮对蜀汉所为是我们一清二楚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当时其他集团可不这么认为。
面对多人对诸葛亮的怀疑,刘婵直接一封书信,问丞相要自立否。简单的几个字可以证明刘禅的智慧,告诉诸葛亮你曾在先皇面前立下誓言,辅佐少主,同时也告诉其他势力集团,蜀汉之主乃是我刘禅。
刘禅后来宠信黄浩,黄浩乃是宦官,姜维在外征战之际,黄浩拉拢大臣并参政。姜维知道后上书刘禅,让刘禅诛杀黄浩。刘禅只是用了简单的一句话回复姜维,黄浩不过是一小人,不用在意。
而这一句话看似简单,实则在震慑姜维,姜维当时把握蜀汉军权,一个小小的黄浩就让姜维如此忌惮,而黄浩在刘禅眼里只是一个小人,刘禅只用区区一个宦官和只字片语就能震慑姜维,怎么能说阿斗是无能之辈。
综上所述,我认为刘禅表面是扶不起的阿斗,内心实则大智若愚,阿斗之才应该不输于其父刘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