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历史上西北地区一直不稳定是什么原因?

1.西北地区环境资源贫瘠,缺水缺地,所以经常会为了资源而发生矛盾。

2.民族众多,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众多,因为民族宗教信仰,传播宗教等也会出现矛盾。


西北地区在秦朝以后就不会稳定了,关中平原,塞上江南,唐以前古代皇城代代龙兴之地,汉朝以后这是古代丝绸之路连接西域贸易,自古民风彪悍,兵源稳定。最主要是马,战马是冷兵器时期最重要的辎重,重骑兵是冷兵器时代的坦克,轻骑兵是最厉害的游击队,五代以后两宋经济再强也干不过北方政权,一个是石敬瑭儿皇帝献了燕云十六州,但是西夏李元昊反叛独立建立西夏之后就再也没有两宋北上的资格了,没马宋神宗澶渊之盟都是做牛车去的。


中国历史上不太稳定的西北,大体应包括如今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不属于中华传统核心的这部分区域。为什么不把陕西算在里面,因为陕西自从周代开始,就是华夏文明核心区域了。

从历史上看,中国对西北实际有效的统治时期只有汉、隋、唐、元、清五个朝代。周朝,是华夏文明的形成和整合期,力量不仅不能有效投送到西北山区高原,而且还会受到那里戎人的侵扰;秦朝国力强盛,攻灭西戎无数,但统一后存续时间短,并未进一步扩张;汉朝在汉武帝一生的努力下,将中华的力量投送到西域,以至中亚;汉亡后,随之而来500余年的乱世,整个中国成分裂状态;在隋唐两朝强盛,再现了汉帝国的辉煌,又一次统治了西北,但安史之乱后,国力衰微,吐蕃兴起,又一次失去了西北,五代两宋未能恢复;蒙古人崛起,横扫欧亚大陆,在中国建立元朝,但新疆不在治下,甚至明朝推翻元朝也未能收复西域;在清朝前期,历经康雍乾三朝,中国再次将包含新疆的整个西北以至青海西藏纳入版图,到近代,沙俄蚕食西北,并挑起叛乱,幸有左宗棠入疆平叛,并与俄国斗争,保住了西北大部分国土。可以说,两千年来,中华与其他民族关于西北的争夺始终未曾中断。

历史上西北容易出现变乱,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地形气候。西北地区多高原、高山、荒漠、戈壁,稍好点的地方以草原、绿洲为主。高山高原气候恶劣,空气稀薄、覆盖冰川,冬季高寒,夏季多泥石流;戈壁荒漠降水稀少,植被稀疏,大部分生物难以存活;草原绿洲面积相对较少,只是其中点缀,主要依靠冰川雪水融化形成的河流灌溉滋养。整体地形气候,适宜放牧而不适宜农耕。而华夏民族以农耕为立身之本,所以长期以来,人口数量和传统文化风俗在此区域并不占优。

二是民族。游牧民族习惯迁徙,所以中国的整个西部和北部,数千年来有很多不同的民族生活在这里,所以造成民族众多,成分复杂,文化习俗差异很大,各民族在此广阔天地各领风骚,起落沉浮,又相互融合,但也造成矛盾冲突多发。

三是宗教。佛教、喇嘛教、伊斯兰教在这一地区交替兴起,到现在留下来无数宗教遗迹。宗教问题是很多动乱冲突的根源,其影响直到现在。

四是经济。从长安起,经过河西走廊,穿过新疆、中亚、西亚,直到欧洲,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东西方最重要的贸易通道。这条通道畅通,造就汉唐、古罗马、波斯、阿拉伯的繁荣。这条通道因西夏的阻隔,逼迫宋朝和阿拉伯发展海上贸易,阿拉伯对欧洲的阻隔,逼迫西欧开启了大航海运动。在明清海禁下,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

五是军事。西北的草原是优质战马的产地。在冷兵器时代,中国得到这个地区,军事实力就强大,便有能力进攻,丢掉这个地区,就只能被动防守。而且中国地形西高东低,其他民族占领这个地区居高临下,对中华核心区形成直接威胁,严重影响政权稳定。

以上几点充分说明了西北地区对中国的重要性,也说明了一旦此处有变,便是直接威胁,必须以举国之力,行雷霆手段立即处置,否则后果极其严重。但此处也因为受各方因素影响,造成汉族人口数量相对少,中华文化习俗渗透难,统治力量相对薄弱,所以在历史上,每当中央政权不稳定时,此处就会出现变故,部分或者全部区域失控,甚至脱离版图。


几个原因造成动乱:

(1)资源匮乏!

西北部是沙漠或者草原,高山等地形,自然资源不多,人民能靠自然条件获得的收入少。都是游牧为主。

(2)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大

自古以来,商业发展发达的地区都在富裕的南方,除了丝绸之路能带动西北部分地区发展外,基本没有什么经济活动。

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市场经济全面推行,政府有给予民族地区一些优惠和照顾政策难以实行,加上西北地区长期以来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观念淡薄,从而造成经济损失。

(3)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

西北地区大部分都有信仰宗教,在不同的宗教文化中,也会造成社会的动荡!随着东西部民族交往增多,少数民族与汉族因为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引发的矛盾增多,容易造成民族地区社会和政治的不稳定!


中国西北地区不稳定,主要是民族问题,具体说就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在这一地区不断争夺控制权的原因。

在夏、商时期,农耕文明最早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山西、河南一代,也就是中原文明。中原文明发展壮大以后,必然向四周扩张,古时有西戎、东夷、南蛮,北狄之说。

周王朝中原文明向东扩张到了海边,向东不能再扩展了。那时渡海技术尚不成熟,倭寇捣乱要到明朝以后。所以中国东部地区受外来侵扰少,近代以前比较安定。

到了秦末,中原文明向南扩张到了岭南,再向南扩张成本太高,并且远离政治中心,即使占领也难以稳定控制,所以中原文明到此也基本止步了。中南半岛上没有强大的政权,所以中国南方也基本稳定。

犬戎,以狼为图腾的游牧民族,活跃在陕甘一带。历史上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讲述了中原文明第一次被外族灭国,西周因此而亡,平王东迁洛阳。

平王东迁,实际上是游牧民族扩张。诸侯联合驱逐犬戎,秦国最后平定犬戎,其实就是农耕文明反攻。

战国时期,为了抵御来去如风游牧民族的侵袭,西北各个列国一边互殴,一边修墙,到了秦始皇干脆搞了个万里长城来抵御游牧民族。

游牧民族为什么喜欢来侵扰?

没办法!

一是游牧民族需要的很多东西自己不会生产,比如丝绸、茶叶、盐巴、铁器等等。他们的生产技术比中原落后很多,而中原的王朝时不时还要卡住边关贸易,实行经济制裁。

二是游牧民族抗风险能力比农耕民族差,一闹雪灾寒流就过不下去,只能出去抢一把活命。

三是打来打去,双方打成了世仇,就一代又一代打了下去。

西域,特别是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河西走廊又是重中之重的战略要地,双方都想控制。另外对中原王朝来说,祁连山水草丰沛,是培育养殖军马的理想之地,如此重要的战略物资基地,自然是必争必保。

汉朝时,中原民族和匈奴争夺的主战场,就是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区。唐王朝与吐蕃争夺的势力范围,也是河西走廊和西域。宋朝时,宁夏甘肃一带被西夏控制。

清朝时,西域准格尔汗国威胁到了蒙古的稳定。康熙到乾隆三朝用兵西域,平定葛尔丹,奠定了中国现代版图。

这就是历史上西北麻烦不断的原因吧。


此问,我来答

西北动乱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西北和中原两部分来讲。

西北地区

民族众多,争抢资源

西北地区在古代以游牧民族居多,而游牧民族又有很强的部落观念,恰好西北内陆干旱,水草丰腴的地方不多,这就导致了各民族和部落之间的争抢。而这种情况有经常发生在河西走廊一带,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地区,一旦草原人爆发冲突,这里都是攻占的对象。

文化交流

西北地区,从西汉开始就是中西方文化交汇的地方文化的不同会导致有不同的信仰,这就会导致冲突的发生。今天的南亚和西亚地区至今都有民族歧视和民族斗争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西北地区生态不稳定

一遇到灾荒年,草原人和西北的部落就会发动对中原王朝的战争,争夺粮食的布匹,这也是西北动荡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原王朝

权力真空

中国古代的中原王朝一直奉行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而在权力的交替的时候,国家对边疆的管控力度就会减小,此时权力就会出现真空,而这个时候,西北地区的部落往往会趁火打劫。

管控力度不够

毕竟不是所有的朝代都如汉唐一般强盛,而类似于宋等,没有能力管控西北的朝代,混乱就成立西北的流行元素。


追着打他们?

两条腿跑不过四条腿,追不上

真打下来了?

草原没法种粮食,那么多兵马人吃马嚼的,那么大的消耗谁的受的了,只能撤退

(汉武帝打赢了,差点把整个国家陪进去)

待不下去退走了?

他们又回来啦,继续放牧

找到他们的聚集地,围而歼之?

对不起,他们都不知道明天他们去哪里,游牧就是走到哪里哪里是家。

打下来了我们和他们一样放牧?

种地不好吗?除非发生大灾难,不然吃喝不愁,放牧整天提心吊胆的,谁能受得了(野兽,天气等等)

你以为游牧民族日子过的好吗?人家过的真的好,谁没事秋天过来到你这里来打秋风,过来抢劫也可能会死人的。要不是今天冬天活不下去了,谁会干要命的活计。

总之,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我不抢东西,我这个冬天就活不下去,我必须抢,他们就像是一群流寇。

怎么办,只能建立城池防御他们……

平时还好,中原兵强马壮,他们抢完就跑,追又追不上,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国家动乱的时候,边塞兵马少了,或者小冰河时期,他们是在活不下去了,只能南下求一条生路……


你的感觉很准确,问题是多方面的。

1.民族问题。在历史上,东部沿海地区都是以汉民族为主体。而西北则有不同在中国的西北生活着,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藏族,汉民族等等。而各民族的信仰和生活习惯又有所不同。所以在古代松散的农业制社会之下很容易引发民族矛盾。

2.经济问题。在古代历史上,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物产丰盈,人民生活幸福的地区。而西北地区由于干旱缺水和常年的沙漠化问题,各民族形成了逐水草而居的原始社会生活习惯。这与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有很大不同。他们的粮食供给缺少稳定性。所以古代一旦发生饥饿事件,西北地区势必会引发战争。

3.地理问题。西北地区面积广大。大家知道,仅仅新疆地区就相当于东南沿海台湾省的数10倍。而该地区的人口则远远小于东南沿海各省份的人口。这就导致西北地区长期难以管理很难形成多级政治体制。在古代交通条件落后的情况下,西北地区的生活水平势必存在滞后性。

4.外族问题。西北地区面积广袤。在中国长期的发展历史当中,同样存在被外族侵略的问题。在古代的沙皇俄国,印度帖木儿王国都曾经参与过西北地区的军事冲突。


第一,社会转型带来的新旧两种体制的摩擦和冲突以及西部大开发导致的人们观念的变化,是西北民族地区政治与社会不稳定的基本诱因。

第二,西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是诱发该地区政治与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第三,西北民族地区的民族关系和宗教问题相互缠绕,是诱发该地区政治与社会不稳定的关键因素。


西北是中国的边疆地区,长期以来不稳定的情况也确实存在,主要的原因有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的特殊民族问题。西北地区的动荡基本上是从汉代就开始了,不同于后世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两汉时期的西北特别是甘肃地区不仅拥有大量的草场还有非常充沛的水资源。但是,在这里却存在着较多的民族聚居。为了抢夺草场和资源,这些民族就在西北地区进行着争斗。比如东汉时期的西北地区最大的问题就是羌乱,羌族的不同部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西北地区为祸。民族问题于是成为了当地最大的离心力量。

第二,中央的政治力量在关键的历史时期没有在这里施加足够的控制力。其实仔细查阅历史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那就是凡是定都长安的时代,西北地区就会逐渐平稳。东汉迁都洛阳,最终酿成西北羌乱。西晋定都洛阳,西北成为了少数民族的地盘。宋代以后,统治中心南移,西北地区就沦为了外国势力和地方民族纠缠的战场。中国古代时期王朝的控制力有限,无法把全部的力量都关注到每一条末梢神经之中,所以在一些关键的时期放松了对于西北的控制力,自然就会出现动荡。


西北地区旱灾比较多。

单说极端的旱灾吧,在过去1000年存在3个极端灾害偏多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000-1250年,持续大约250年。

第二个时期是1400-1650,持续时间也是250年左右。

第三个则是从1800年开始,持续至今。

在整个15世纪,有多达24年的极端干旱年份,其中包括了4个年份的特别极端干旱。

在15世纪下半叶的50年中,竟有16年为极端干旱年份,其中包括了2次特别极端的干旱年份。

与之相比较,另一个极端干旱比较多的时期即17世纪上半叶的极端干旱年份为8年,特别极端的年份则仅为1640年一年。

如此多的旱灾就会造成粮食短缺,粮食就是民心,吃不饱各种乱相就出来了造反,土匪,流民等就成了不安定因素。

这还只是旱灾还有涝灾和蝗灾,再加上沙尘暴。

所以,自然灾害频发是西北不稳定最重要的原因。


你的感觉很准确,但是原因就是一个字:穷

1.历史上西北地区属内陆资源匮乏地带,比不上东南沿海产出丰富。产出有限,却又多

高山峡谷交通困难。一直远离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所以不但人穷,文化教育也难免落后。

2.正因为以上原因,所以历朝历代对西北地区的管理和重视也不够,朝迋的能臣干吏一般都在中枢或者富饶地方卖命以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发展。而只有犯了事的或不被重视的人才被派到这些“偏僻之地”任职。来的官员本来就水平不高,加上仕途上心灰意冷,再加上穷地方的人一般骨气很硬,民风剽悍。就是想管也难以管好,所以官员一般都是混日子了事。

3.所谓:人穷则志短,地贫则饥寒。而恰恰西北地区又是少数民族众多之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信仰又有很大差异,汉文化在该地区的融合力和进展情况不如东南富庶地区。所以这些被朝迋忽视的挣扎在生存线上的人们,一方面为了温饱而拼命,另一方面又受敌对势力的威逼利诱,最终只能以最原始的方式来表达一下心情,经常闹腾一下,刷个存在感。请各位酒足饭饱的大佬们见谅。


历史上西北地区一直不稳定的最主要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农耕不发达,政治逐渐边缘化;二是农耕与游牧民族混居。

我国的西北地区包括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六个省和自治区。先秦时期没有更西边的记录,但是从那时起,就一直有游牧民族居住于此,比如鬼方、戎等。

在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农业中心还在北方,那时的西北地区已经是农耕势力的边缘地区,先天性的水源不足已经土地贫瘠使得之后的统一汉王朝并没有向西向北发展,而是向东向南发展,特别是从唐时期,全国的经济中心向南转移,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土地沙漠化以及水土流失)也进一步恶化,导致长期的农耕操作变得不现实,土地留人(特别是以农耕为生的汉族人)能力变差,人口减少、经济薄弱导致中央对此地的控制力变弱。

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因为逐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对土地要求没有农耕文明那么高,因此西北地区广袤的草原成了他们的天堂。没有固定居住地,更是令中原王朝无法做到有效驱离,而中原王朝受制于农耕体系,无法像游牧民族一样长期保留大量的高战力的士兵(从农民到合格的士兵有训练成本,而游牧民族的特性,使得它可以保有大量的可战士兵/骑兵)因此中原王朝就算强盛时所向睥睨,也只能在西北地区长期采取守势。

一旦西北地区游牧民族因天灾人祸无粮可食,就会向南索粮,造成冲突。因此西北地区一直不稳定。


作者:来世还生种花家

您好,我是历史领域创作者来世还生种花家,关于历史上西北地区一直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我的观点是:历史上中国西北地区处于东西方文化接触碰撞,众多民族融合交流的特殊性导致西北地区不稳定。

在很长一段时间,西北边疆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中转站,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自秦朝统一中国,由于中原地区环境适宜居住,而西南有高原大山阻挡,东面面朝茫茫大海,使得东方中原文化与西方交流不畅,而西北地区环境恶劣,却是唯一东西方沟通的通道,历史上无论是匈奴,还是蒙古等马背上民族,都认为西北地区战略的重要性,可以说是兵家必争之地,也就说通了为什么汉唐明清等朝,要花费巨额军费,倾全国之力,也要在西北荒无之地驱逐对抗势力,建立管辖机构,发挥影响力。

中原地区每逢更新换代,权力真空下的西北地区便会再起战乱

历史上西汉汉武帝苦心经营西域几十年,而后随着王莽乱政,天下大乱,中原王朝自顾不暇,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再到东汉,班超出使西域,重新夺得了对西域的控制,建立了西域都护府,西域各国服从中原王朝的权威之下,秩序稳定,但是,经过东汉衰弱,三国乱斗,西晋八王之乱,中原到了最虚弱的时候,西北地区各游牧民族纷纷觊觎中原,建立自己的政权,进入中原,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局面,进入了"五胡乱华"时代。

西北各民族错综复杂,矛盾冲突不断

与中原王朝大部分只有汉人不同,西北地理位置很大程度属于中亚位置,这里是不同民族交汇的中心,也是各民族矛盾爆发的地方,马其顿王国,波斯王朝,阿拉伯王朝,蒙古帝国都想控制这里,而游牧民族的生存与环境息息相关,要迁徙,必然也会爆发矛盾。所以,西北地区的不稳定也是必然的。

所以,西北地区的不稳定性很大程度来源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伴随民族的复杂性与文化信仰的触碰性,也会可以解释以上行为了。


引言

中国各个朝代所指的西北地区是不一样的,但大致包括今天的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中亚一带。站在中原王朝的角度看,每一个统治者都要面临的西北的威胁,为什么西北一直不稳定,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威胁呢?题主的问题我觉得可以分解成两个问题,西北为什么总是威胁中原王朝,西北为什么一直能够威胁中原王朝,前者是一个必要性问题,后者是一个可能性问题。

中原王朝的富庶引起了西北各族的觊觎。由于北方草原和南部的青藏高原经济落后,西北各族对这两个地方兴趣缺乏。

中原王朝占据的是自然条件非常优越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里人口众多,气候湿润多雨,适宜发展农业、历代统治由非常重视农业,人民辛勤劳动,因此中原的农业非常发达,比如隋朝储存的粮食可供天下人食用五六十年,乃至隋朝灭亡了,唐朝又过了20多年才吃完隋朝的粮食。农业的发展又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比如棉纺织业、丝织业、煮盐业,冶铁业、制瓷业都得到了大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城市文化生活丰富,说书、歌舞表演,大运河一带的城市带富甲天下。因此中原王朝统治的地区经济富庶、社会生活丰富,有着可以满足天下人食用的粮食、丝帛、瓷器、茶叶,有供人们精神享受的瓦肆、勾栏,人们的生活水平远比西北高。

西北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也比较落后,尤其是在灾荒年月,牛羊大都冻死、饿死的情况下,为了生存只能劫掠周边地区。西北各族的东面是贫瘠的蒙古草原,西北各族的南面是高海拔的青藏高原,这些地方都是人口稀少,经济类型单一,非常贫瘠。

因此,在西北各族眼里,中原王朝就是花花世界,就像蜜蜂看到蜜一样,吸引着西北各族去掠夺中原的财富。这里有两个典型的史实。

《周书·突厥传》记载突厥可汗佗钵可汗曾大言道:“但使我在南两个儿(指北周、北齐)孝顺,何惧无物邪”

因为突厥经常骚扰中原的北齐、北周,掠夺财务,因此北齐、北周经常向突厥进攻财物。

北宋时期,元昊建立西夏,立刻发动战争,接连打败北宋,目的就是掠夺北宋的财富,北宋答应每年给西夏银、绢、茶叶后,双方实现了议和。

在这我们回答了第一个问题,西北为什么一直持续不断威胁中原王朝,是因为自身生产能力比较低下,为了生存、为了财富、为了有更高的生活享受,因而西北各族持续不断的袭扰中原。

刚才我们分析了西北各族为什么要持续不断的袭扰中原王朝。那么西北各族有实力威胁中原王朝吗?

在军事、地形和地理位置方面,西北地区有天然的优势,中原王朝处于不利地位。

西北地区与中原相比,在经济、文化方面比较落后,但是在军事方面占有优势。西北地区是草原,河西走廊是中国两大牧场之一(另一个是蒙古草原),有着优良的马匹,汉代有大宛汗血宝马,后来西北又引进了阿拉伯马,在冷兵器时代,战马是最重要的军事资源,谁能掌握战马,谁在战争中就占有优势。反观中原,由于汉族是农耕民族,组建骑兵队伍比较困难,中原王朝大部分时期以步兵为主,因此西北各族骑兵对中原王朝的步兵有着天然的优势。西北各族凭借着优良的马匹和强大的骑兵队伍能够对中原王朝发动袭扰。

中国的地形也有利于西北各族进犯中原王朝。中国地形西高东低,西北各族在高处,中原王朝在低处,这样就能使西北各族的骑兵一泻而下。西北各族要进攻青藏高原就得爬坡,因此历史上很少有西北各族进犯青藏高原的例子。

西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西北地区处于陆上丝绸之路的咽喉地带,西北能够接收到来自西方文明(比如伊斯兰文明、欧洲文明)的支持。与之对比的是北方草原曾经一度是中原王朝的最大威胁,但是到后期因为地形的封闭,很难接受到外来文明的援助,到了清朝,北方草原就不是威胁了。而西北能得到外界文明的援助,能吸收外来文明的优点,所以西北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威胁。

上述我们分析了西北凭借着军事、地形和地理上的优势,能对中原王朝发动进攻。那中原王朝能不能对西北各族采取有效措施一劳永逸解决西北问题呢?

中原王朝不能一劳永逸解决西北的威胁。

中原汉王朝对西北的政策有两个不同的时期。汉唐对西域采取进攻的策略;宋明对西北采取防御策略。

汉唐时期对西北采取积极的进攻策略,汉朝大规模反击匈奴,在西域设置来西域都护府,移民到西北进行屯田,唐朝在西北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北,最终因为耗费太大而从西北撤出,比如汉武帝的积极开拓就花光了“文景之治”的积蓄。

宋明两朝吸取汉唐的教训,国策由汉唐的积极开拓最终转向收缩防御。北宋还实行了守内虚外的政策,加强中央而削弱,导致对外战争屡屡失败,西夏成为宋朝的一大威胁。明朝建立长城防御游牧民族,西北长城一直延伸到嘉峪关,对西北严防死守,但是西北的蒙古族、吐鲁番一直是明朝西北的威胁。

汉唐开拓西北失败的原因是西北的汉人太少,中原王朝驻扎在西北的军事机构得不到当地汉人的支持(因为汉人很少,汉人在这无法生存,生存下来的汉人都变成了胡人),得不到当地赋税和粮食的补充,所有一切开支和战斗人员的补充都需要内地转运,而西北距离中原非常遥远,调兵、运粮花费巨大,耗尽了国库。宋、明正是看到汉唐开拓西北政策的弊端而采取了收缩防御措施,这又进一步加剧了西北对中原王朝的威胁。

中原汉王朝不能应对西北各族的袭扰,那么由游牧民族建立的元、清能有效应对西北的袭扰吗?

元、清由游牧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囊括了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应该能解决了西北的威胁了吧?答案是否定的,元、清在西北又遇到了新的威胁。

囊括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元、清遇到了来自伊斯兰文明和欧洲文明的威胁,这是以前中原王朝很少遇到的威胁

元朝是宋元明清这些朝代中最热衷于征服的。成吉思汗死后,蒙古的四大汗国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元朝的注意力集中于中原,不在寻求扩张。由于忽必烈取得蒙古汗位不正且实行“汉法”,引起了西北地区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反叛。

清代的准噶尔部叛乱持续70多年,清朝历经康雍乾祖孙三代才剿灭;新疆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后来还有张格尔叛乱、甘青宁回民大起义,还有阿古柏侵占新疆。

我们看到,由游牧民族建立的元、清也不能一劳永逸解决西北对中央的威胁,西北一直是威胁。

元、清虽然囊括了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但是还是以农耕文明为主,元、清的统治集团都汉化了,这就必然引起西北游牧民族的反弹,在伊斯兰文明和沙俄势力的支持下,不断挑战元和清。现在国际社会伊斯兰和俄国依然是举足轻重的势力,因此它们支持的西北在元、清时期一直成为威胁。

无论是汉族建立的汉唐、宋明、,还是游牧民族元清都没有一劳永逸解决西北问题。为什么呢?

我们先把目光转向东北的朝鲜、南方的东南亚国家,这些地方可能有时候会袭扰中原王朝,但是后来慢慢的都偃旗息鼓,服从中原王朝。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这是由于汉族文化征服了朝鲜和东南亚国家;汉族的农耕经济和朝鲜、东南亚的经济是一体的。

汉族的文明没有征服西北

中原王朝的汉文化能征服朝鲜和东南亚,征服不了西北。西北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西北地区东面是蒙古草原的游牧民族,南面是高原文化和印度文明,西面是中亚文明、伊斯兰教文明、沙俄势力。因此西北地区处于一种犬牙交错的地带。各种文明竞相汇聚,而这些文明与中原汉王朝的文明不遑多让,因此中原汉王朝的文明在西北不占优势,中原汉族文明不能把这一地区同化,因此在各种文明的支持下,会滋生出挑战中原汉族文明的势力,如汉代,蒙古草原匈奴族支持下的休屠王骚扰河西走廊,唐代,伊斯兰教文明侵入西北,与唐王朝发生怛罗斯之战

元朝,西北诸王反叛忽必烈,西北诸王背后有伊斯兰教的势力

清代新疆回部贵族的叛乱、格尔叛乱、甘青宁回民大起义,还有阿古柏侵占新疆就是伊斯兰教文明支持的。

清代准噶尔部的叛乱有沙俄欧洲文明的支持。

假如中原王朝的农耕文明、儒家文明能在西北占主流,那么西北地区也会慢慢的像朝鲜、东南亚国家一样变得安分下来。为什么中原的文明在西北不占主导地位呢?根源是经济。

中原的农耕经济和西北的游牧经济是对立,中原农耕经济无法在西北扎根。

中原文明不能在西北地区占主导地位,根源在于西北是游牧经济,中原是农耕经济。

汉唐时期也曾经移民到新疆屯田,但是不久之后,随着中原王朝国力的衰败,移民到边疆的汉族人要不回到内地,要不胡化。原因就是中原的农耕文明不能在西北草原上存在下来,中原汉人自然在西北也存在不下来,所以到宋明,干脆放弃了西北。元、清由游牧民族建立,但是进入中原后都已经汉化,在经济上汉化的特征就是农耕,汉化的元、清政权与伊斯兰和沙俄支持的西北游牧政权还是对立的。因此整个古代史,西北一直成为中原王朝的威胁。

结语

古代中国处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东面是大海、西面是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南面是热带丛林,北部是草原、戈壁、高寒地区,因此中原王朝长期处在一个比较安全的区域,对于汉王朝来说,北面的游牧民族是最大威胁,但是因为草原大部分时期都是统一的,因此给人感觉是比较稳定,同时北方草原后来到了清王朝时期已经偃旗息鼓,不再威胁中央,西面地区是青藏高原,长期人迹罕至,只有在唐朝时期一度崛起,对唐王朝构成威胁,后来青藏高原的人民大都信佛,因此人民都比较有佛性,与人为善,因此给人感觉这个地区也是比较稳定的,南部靠近中国的越南、缅甸长期隶属于中原王朝,深受儒学影响,因此大部分时期都对中原王朝朝贡,相对中原王朝的北方、西部,南部对中原王朝威胁最小。这样一对比,西北地区就显得比较混乱,不稳定,一直威胁中原王朝。

归结起来,西北凭借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凭借着地形和军事上的优势,一直成为中原王朝的威胁,经济上的贫困又使得西北持续不断袭扰中原网王朝。


原始地址:/qinggan/43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