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哭闹的时候到底要不要管?

要看多大的婴儿,一岁之前的婴儿如果哭闹就抱抱他安抚一下。一岁以后就懂话了,先试图转移注意力和讲一下简单的道理。如果不行,越管越哭闹,那就不要管了,先让他哭吧,哭够了就自己停了。我最近在用这个方法




当然要管,婴儿其实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饿了哭,尿了哭,拉了哭,不舒服哭,这种时候你不去管他,不去安慰他,不是很可怜么




我觉得要看年龄,看情况,一周岁以内的宝宝哭闹大部分是生理原因或者需要安全感,那肯定要抱啊,小婴儿哭闹肯定是有原因的不能一直让他自己哭。大一点的宝宝,如果是生病了或者哪里不舒服哭闹也是要抱的,还有可能是要东西不给之类的,可以让他稍微哭闹一会再抱,然后再讲道理,他会印象深一点。反正我认为完全一刀切的哭就不抱,不哭就抱肯定是不对的,看着宝宝一个人哭闹不管,反正我是做不到




必须管,因为她是婴儿不会说话,所有的生理反应都靠哭闹来解决,宝宝吃饱喝足是不会哭闹的




感谢邀请回答这个问题。

在看待这个问题的时候是不是身边总出现这样的声音,比如:

“哭哭哭,让他哭”

“哭的一会累了就睡着了”

“哭的就不哭了”

“一哭就抱这个习惯不好”

或者

不管孩子多少月龄,“一哭,赶紧抱起来,没听到宝宝哭吗”

不管什么原因,一哭抱起来就是晃来晃去,抖来抖去…

这些做法出发点或许都是好的,为了宝宝好,但是现在都1202年啦,我们要科学育儿,科学代养宝宝。

怎么做呢,从以下这3个角度去分析。

1.“婴儿”何为婴儿?度娘告诉我们,专业名词解释:“婴儿指0-11个月大的儿童”宝宝在这个阶段发育迅速,语言、大运动、都还没发展的那么好,幼儿会表达,婴儿的表达方式只有哭闹。

2.“哭闹”我们来分析什么情况下,婴儿会哭闹。

困了、饿了、累了、纸尿裤湿了、身体不舒服了、心里没有安全感了、惊恐、害怕、…各种情绪下

婴儿都只会用一种方式就是哭闹。

正常情况下,婴儿是开心的,快乐的,充满幸福的。

我们应该庆幸婴儿会用哭声来表达自己的需求,这样才能让爸爸妈妈更好的去了解自己的宝贝。

要不然宝宝饿了不哭,困了不哭,出现任何情况都很淡定,结果会让我们都害怕,那不是婴儿,那是成年人,成年人都有情绪崩溃哭的时候,都有大哭的时候,何况我们面对的是小宝宝。

3.“管不管”?这个问题分月龄,0-6个月的宝宝是特别需要安全感的,这个阶段的安全感对宝宝来说影响其一生的心理成长。我们的生活里世界很大,而对于0-6个月这个阶段的宝宝世界里只有妈妈爸爸。大多是生理需求,我们要及时满足。心理需求也要满足。

7-11个月的宝宝自我意识逐渐萌芽,有生理需求满足。

有时候的哭闹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我们要反醒是不是陪伴宝宝少了。

无理由的哭闹,可以任其哭一会。

而后等宝宝冷静,温柔自由尊重且坚定的态度去好好沟通,虽然宝宝不会用语言表达,但是宝宝可以听懂。宝宝都很聪明的。

科学育儿,父母的爱是不求回报的,父母的爱是建立在尊重且自由的基础之上的。

不存在溺爱,尽情的去爱宝宝吧,因为迟早有一天他们会跟我们分离,去长大,去承担自己的一份责任。在我们可以去呵护他的时候,好好爱。




无论婴儿还是大一些的孩子,都是要管的,管的方式要注意。

孩子哭闹,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绪表达+情绪绑架。

一情绪表达

遇到困难,不顺心,比如摔倒了,作业做不好,一疼、一着急,哭起来。

这时候孩子是需要关怀的,希望小心脏得到安抚。

特别是小宝宝,小婴儿,他们除了生理性的需求,还有情感需求,不会说,就用哭闹的方式表达出来。

家长可以走过去,抱着孩子,看看他磕碰到的地方,轻轻揉一揉。别说那么多,用动作表示就可以。表达关心,关爱——这对孩子很重要。

如果孩子是那种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的窘境的——感到不好意思,那我们就悄悄陪着他,告诉他,我在你身边,有需要来找我就行,我一直都爱你。

还有就是跟朋友争执,跟爸妈说不清楚,遇到事情解决得不是很好状况百出,这种时候我们大人也会心情烦躁,抱怨烦闷,别说孩子了。

此时,我们也不要说那么多,孩子头脑一团乱麻呢,咱再说他也听不进去。

不过咱依然可以走过去,说一句“我理解你的感受,出现这样的情况真让人沮丧”。然后抱着孩子或者静静地待在孩子身边,陪着他,让他发泄一会儿。

过一会儿,情绪散去,大脑“重启”,重新工作,我们再跟孩子分析,启发他们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这就是当孩子哭闹,是情绪表达时,我们的做法。记住三个点:

让孩子表达,每个人都有表达情绪的权利,不要讽刺挖苦限制;

表示理解,展示同理心,让孩子感受到支撑和爱;

适时引导,引导孩子找出解决方法,争取下次解决好,遇到类似情况不再情绪起伏。

二情绪绑架

情绪绑架,绑架的对象是家长。

这时候又得看年龄。

如果是一岁以下的小宝宝,他们哭闹是有生理需求,我们要敏感地get到。

而大一些的孩子,绑架就不那么纯粹了,家长应对起来,需要更智慧一些。

比如,孩子想吃糖,想买玩具,家长不想给他们买。于是孩子就闹,试图用情绪控制家长——你看我都哭了,我的诉求很强烈,不达目的我是不会罢休的。

这时候咋办?记住四个字“温柔坚定”。

不吵孩子,吵也没用,就温柔地告诉他,不买就是不买,这是规矩。哭可以,允许表达情绪,我在这儿陪着你,直到你不哭了,我们再回家。

这时候注意:

你规矩立在这儿了,就不要因为孩子的哭闹而动摇,不然以后你很难教育,你的养育就好像没有边界一样,你自己没谱孩子也感受不到秩序。

不吼不叫,让孩子感受到处理事情时该有的态度。逐渐地孩子也能学会,冷静、温柔、坚定。

总结:

你发现了没,其实情绪绑架是很好处理的,只需要家长付出耐心,孩子就能从中学到,以后少用这招来达成目的。

而当孩子出现负面的情绪表达时,不仅要求家长有耐心,还要求孩子能够自我调节。

很多时候孩子情绪太激烈,或者局限于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会久久不能平复,下一次也不能吸取教训。搞得家长绷不住,家长不在时,其他人绷不住——比如老师和同伴,还有不了解情况的爷爷奶奶。

这就要求家长帮孩子掌握情绪的调节能力。

其实,情绪是一种选择。

是我们大脑根据当下情况选择了相应的情绪,比如看到蛇,选择恐惧,启动身体准备逃跑;看到不公正,感到愤慨,启动怒气来给对方压迫。

同样的事件,以什么态度对待,我们是可以训练,可以选择的。

老师批评我们,我们可以伤心难过,也可以觉得这是一次改正的机会。

所以,情绪调节的核心就是:共情,示范处理方法,去实践。

共情,让孩子感受到情绪被接纳,能更快地平复下来;

示范如何处理,引导孩子想办法,能让孩子训练,在大脑中有预设,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

实践就是检验自己的方法,让孩子获得成功体验,巩固第二步,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套绘本《拜拜了,坏情绪》。这套书写得非常专业,就是我们上文说的,共情、方法、实践。

通过故事,让主角去看到别人的情绪,共情他们,跟他们一起想办法,然后跟他们一起去实践,演示6种常见情绪的解决方案。帮助家长,引导好孩子的情绪调节。

书的后面还有了解情绪,体验情绪的环节——这是心理学上的系统脱敏法,当你逐渐了解和在安全距离内了解了一件事物,你就越能掌控这件事。

不多说了,链接就在下方。#愿孩子慢慢长大#

本文结束,谢谢阅读。

记得关注我哦,我是对育儿有想法的丽丽。




婴儿哭闹该不该管,这得看因为什么哭闹,饿了尿了热了凉了不舒服哭闹当然需要大人妥善解决;如果吃饱了哭闹是一种婴儿的运动,那就可以不管。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宝妈圈里流传着这样一条育儿手则,那就是“孩子哭不抱,不哭才抱”,也就是著名的“哭声免疫法”

这是由上个世纪美国科学家华生提出来的,具体的做法是:如果孩子哭就别抱他,等孩子不哭的时候再抱起孩子,用这样的方式来训练孩子的意识,使孩子明白用哭声是换不到家长的关注和拥抱的。

这个理论当时提出来被很多父母趋之若鹜,大家都纷纷使用这个科学家提出来的育儿方法。

然而事实情况却让人觉得讽刺,华生的大儿子在30岁时,因为父亲极度的冷漠而变得压抑,所以最后选择了自杀,因为他的大儿子在婴儿时期开始就极度缺乏安全感,出现了性格上的缺陷,更让人觉得讽刺的是,华生的女儿有过几次自杀的情况。华生的小儿子离家出走,常年流浪

根据调查,那些婴儿时期被父母冷漠对待的孩子长大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

因为华生理论的核心,就在于漠视孩子的亲情需求,对孩子进行冷酷训练,这会导致儿童的心理出现极大的扭曲和异常,最终被毁掉一生。

而他的理论也在40年后被另外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哈洛用恒河猴母爱剥夺试验彻底推翻。一时间华生成为了美国妈妈最讨厌的人。

但是这套已经被美国妈妈唾弃的理论不知何时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被中国父母奉为圣经,殊不知这样做是在害了自己的孩子。

小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上,第一声语言就是哭声,由于没办法说话,他们只能通过哭声来表达需求,饿了、困了,、不舒服了他们需要通过哭声来寻求帮助,这时候作为父母不给他们提供帮助而只是在一旁冷漠的看着孩子哭,这对孩子来说伤害有多大?

培养孩子独立意识不该通过冷漠对待来达成,而是要给他们足够的爱,陪伴他们成长,在这过程中给他鼓励,让他尝试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孩子是我们的宝贝,他们有情感需求,而并不是单单满足温饱需求就可以了,他们来到这个世上弱小无助,需要父母关心爱护,不要冷漠待之。

而且孩子越长大就离父母越远,本身呆在我们身边的时间就很短,为什么不珍惜呢?




原始地址:/qinggan/60480.html

延伸阅读